书城经济当中国统治世界
9700600000047

第47章 分(28)

图10–7中国青年对“你认为中国综合国力赶上西方发达国家需要多少年”这个问题的回答

人们认为,古代军事战略家孙子和其他人撰写的中国军事文献十分注重下面的策略:封锁敌人、使其困乏,不要直接与之战斗;武力实际上应是最后诉诸的手段,使用武力是虚弱而非强大的表现。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在阿拉斯泰尔·伊安·约翰斯顿【AlastairIainJohnston】看来,这是中国战略思想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认为中国历史的主导思想来自孙子,而不是相反的思想--冲突是人类历史永恒的特性,这种观点是误导性的。他写道:“然而,我对《武经七书》【古代中国最重要的7本军事著作??包括《孙子兵法》】的分析表明,这两种范式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在中国传统战略思想中占有同等地位。备战范式即认为战争是难以避免的,绝大多数时候居于主导地位。”不过他的观点遭到中国学者的激烈反驳。不论哪种观点正确,认为中国不会建立强大军事力量的观点肯定是错误的。2003年,一次针对中国一流大学50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496%的人相信未来中国应成为世界军事大国,83%的人认为中国的军事实力还不够强大【见图10–8和图10–9】。

有能力保障国地区军事世界军事不清楚其他家自身安全大国大国

图10–8中国青年对“你希望中国未来军事力量发展为……”这个问题的回答

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未来半个世纪,中国似乎不可能具有很强的侵略性。一方面,历史经验将继续对中国人如何使用不断壮大的力量产生深刻影响,告诫他们做事要谨慎、有节制。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越来越自信,中国人思想中那种有上千年历史的优越感又会越来越明显。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在获取利益、形成超级大国本性时,帝国色彩会逐渐渗入其骨髓,但是它不会成为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国际社会将以浓厚的等级色彩观念来描述中国,并且接受这样的理念:中国代表了比其他任何国家更高级的文明形式。后一观点在王赓武的观点中有所体现:尽管朝贡体系建立于等级制原则之上,“但更重要的是优越性原则【以及安全性或神圣性原则】”。等级制和优越性的结合在东亚表现得很明显,在非洲同样如此,有人还坚持认为,非洲人的表现形式甚至更加明显。王赓武暗示,即使当中国被迫抛弃朝贡体系、转而遵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原则【所有国家享有正式的平等】时,它也从未真正相信这项原则符合实际。这种疑虑部分解释了世界目前的担忧,那就是:一旦有机会,中国也许希望恢复过去长期被神圣化的外交传统,即除了不能给予平等地位外,其他方面对各国一视同仁,并要求它们臣服于中国。

【%】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不够强大,足够强大,过于强大了,不清楚其他需要加强只需保持需要削减当前状况

图10–9中国青年对“你认为我国军力发展程度是……”这个问题的回答

中国人口数量之庞大、文明之悠久意味着它对自身世界地位的观念总是与

欧洲和美国意见相左。中国总是相信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这就是中央王国思想。

因此,从某种重要意义上说,中国并不渴望统治世界,因为它已经相信自己就

是世界的中心,这个角色和地位是上天赋予的。当中国成为全球主要大国时,这种思想可能会强化【见图10–10】。其

从某种重要意义上说,中国并不渴望结果是,它也许被证明远非西方那样具统治世界,因为它已经相信自己就是世界有公开的侵略性。但这并不表明,在强的中心,这个角色和地位是上天赋予的。加自身意愿于他国或者在世界各地发挥

影响时,中国不会那么果断、那么坚决。它通过其他方式达到这样的目的,也就是宣扬其深信不疑的自身优越性,让他国自然而然得出二者是等级关系的结论。

【%】1009080706050403020100

不够强大,足够强大,过于强大做好自己的世界第二不清楚其他

需要加强只需保持了,需要事,少管他强国

当前状况削减国的事

图10–10中国青年对“你认为中国应该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个问题的回答

新型的政治标杆

西方很难想象,世界上可能还存在正规的自成体系的政治文化,可以替代自己的制度安排;他们相信其他所有国家--不论什么样的历史和文化,最终都可能向西方模式看齐。然而中国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替代品。为了理解中国政体的本质以及与西方的不同之处,必须在长远得多的时间框架中认识中国。她的基本特征,如第6章所述,可以作如下归纳:过分关注统一,视之为中国政治的头等大事;国家内部的巨大差异;大洲规模的领土,意味着传统民族国家的常用反馈环在这里通常不具效力;政权系统从不与教堂或商行等机构分享权力;政府位于社会顶端,在其他任何机构之上;道德说教和伦理典范居中心地位。考虑到其历史的厚重,不可想象中国政治会和西方类似。从长期来看,有可能,甚至可以说非常可能,中国将越来越民主,但民主形式不可避免地烙上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印记。而且,与其说1949年后的共产党政体是中国历史准则的某种异类,不如认为在很多方面,该政体依然没有脱离国家传统,这种迹象自邓小平时代以后比毛泽东时代更明显。

崛起为世界主要大国的中国将提供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政治模式和范例。由于共产党政府主导的社会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国内声望和支持率非常高,这反映在中国人展望前景时表现出的自信中【见图10–11和图10–12】。在未来更长时期内,中国共产党仍将继续执政。而且,考虑到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成就,我们不应该惊讶它的全球声望会出现提高,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了。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从完全不同于前苏联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共产党政权:毕竟,在前者失败后,它取得了成功。而且自邓小平以来,中国实施的是与过去根本不同的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不过,此前的一切在中国社会仍留有深刻而持久的印记:毛泽东时代的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地主【作为比较,可以考虑印度的情形】;忠诚于无阶级社会的理念;对公平的执著信念;社会主义词语的频繁使用。然而,不论共产党政权留下什么财富,中国对世界的主要政治影响因素将会是:儒家传统文化、西式民主传统的欠缺、政府的中心地位,以及任何可能出现的民间团体的相对弱势。中国更加民主之后,也会和西方模式千差万别。

非常满意相对满意不过如此不是很满意非常不满意不清楚

举例来说,约翰·格雷指出,在宽容的问题上,西方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当我们还没有宗教宽容时,奥斯曼人已经这么做了,西班牙中世纪的摩尔王国和印度阿育王的佛教王国也是如此。因此,宽容可以被视为普世价值。它并非

为自由主义独享,甚至也不是现代性特有的。”然而,不同民族和团体常常因为珍视的价值观不同而爆发复杂的文化冲突。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且常常相互矛盾的世界,设法让这些对立的价值观共存共容,是一件重要的事。实际上,要让一个充满矛盾现代性的全球化世界以相对安宁和睦的方式存在,价值观的共存共容是前提。这将使西方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它是迄今最后一个习惯于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强加于其他国家合情合理,并要求国际社会接受这些价值观作为准则的文明。

在这场价值观大争论中中国将是主角,这么说有两种意义。首先,中国强烈抗议西方以人权--特别是缺乏民主和相对的言论自由--为借口贬低其国际名声的意图。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上述问题指责中国,后者在反对这些问题方面基本上获得了成功。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成功地争取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作为反击,中国及其支持者主张,政府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国际环境下的经济和社会权利,而不是国内政治权力。这场争论基本上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同的优先选择、利益和经历。到90年代末期,由于中国持续增长的影响力开始使大国权力的均势和价值观争论的本质发生变化,它的主张逐渐退居幕后。事实上,21世纪前10年,由于在伊拉克和关塔那摩行为不当,美国发现是自己要为价值观辩护,而不是中国。

第二种意义从短期政治效用来说不那么明显,但长期来看,要重要得多。我们已经认识到,中国政治秩序涂抹了浓厚的基于儒家传统文化的伦理色彩。在中国文化中,对与错泾渭分明,例如,强调儿童从家庭和学堂学习正确的道德行为。儒家学说本质上是一整套规范正确行为方式的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它是世俗的,与宗教无关,但与《圣经》和《古兰经》这样的主要宗教文献并无区别。封建王朝时代,儒家教学为政府行为和中国式政权的内在结构夯实了基础,现在这种传统正卷土重来。中国政府发表观点和声明时常常表现出的道德语气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持续影响。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以及其他儒家社会,例如日本和韩国】和西方社会在价值观方面复杂的深层次区别无处不在,例如以团体为基础的集体主义而非个人主义、家族导向性很强和家族根基深厚得多的文化、法治意识和以法律手段解决纠纷的意识淡薄得多,并将随着中国影响力与日俱增,对全球产生重要影响。

你会说汉语吗?

中国人口数量如此庞大的后果之一就是世界上说汉语者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为英语者的两倍,其中绝大部分生活在中国。不过,中国的崛起使世界其他地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中文作为第二语言。自2006年以来,这个项目得到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们在许多国家设立孔子学院,这些学院通常与当地大学挂钩。2007年,???经有55个国家设立了156所这样的学院,年底的目标是200所。孔子学院大量借鉴英国文化学院、法语联盟和歌德学院的模式,得到中国教育部资助,目的主要是中文教学,包括培养中文教师、传播中国文化。据估计,全球有3000万人正在学习中文,100个国家的2500所大学教授中文课程。汉语的推广在东亚力度最大。第一语言是粤语的中国香港在这方面步伐很快,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团体也是如此。在韩国,16万学生正在学习汉语,过去5年内这个数字增长了66%,所有小学和初中都提供汉语教学。泰国中小学也是如此,政府希望到2011年1/3的高中生能精通汉语。最大的障碍之一是汉语教师的缺乏,中国教育部开始成批派遣汉语教师前往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肯尼亚、阿根廷以及其他许多国家,为期1~2年,至少提供部分资金支持。汉语对东亚地区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中国成为东亚经济中心,是该地区国家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和国内投资的主要来源,那么说好汉语对贸易、外交和文化交流就越来越重要。

与之相比,西方很少教授汉语,但即使是这里,也已经爆发了汉语热,尽管形式要温和很多。2006年的一次关于美国高中的调查中,有2400人坦言,如果条件允许,他们会考虑教授汉语。芝加哥已经确定目标要成为中文教学中心,2006年有大约20所公立中学的3500名学生接受汉语教育。不过,2004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全美只有203所中学和大约160所小学开设汉语课程。总体而言,人们认为美国公立学校大约有5万名学生学习汉语,与私立学校和职业院校的数字接近,主要障碍是缺乏受过培训的老师。英国情况类似,2000年只有2233人拿到了汉语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2004年为3726人。但是越来越多的私立学校开始提供汉语选修课程,政府也在开展同样的计划。英国高等院校中将汉语作为主修课程的学生数量在2002~2005年翻了一番,其他欧洲国家也出现了类似增长。西方【特别是美英两国】反应迟缓归因于它们在语言问题上故步自封、未能从广泛层面上理解中国崛起的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特别是媒体加速全球化,语言显然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对话者首选语言,以无数种方式给美国带来了巨大利益。现在谈论汉语将来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力还为时太早,但它肯定迟早会和英语一起成为全球通用语言,也许最终超越后者。在此背景下,研究互联网这一案例是很有趣的。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的博客管理员布雷特·福塞特【BretFausett】认为:“英语在互联网的应用正处于鼎盛时期。未来数年内,随着国际化的域名被引入互联网,用户可以用本土语言完成全部在线体验,英语作为互联网中心语言的地位将下降。”

预测语言未来发展趋势是件棘手事。正如语言学权威大卫·克里斯托

【DavidCrystal】所说:“在中世纪,如果你敢预测拉丁语将不再被用于教育,人们会当面嘲笑你。同样,18世纪,如果认为除法语之外还有某种语言会成为未来文明社会的标准用语,也会受到嘲讽。”英语的兴起恰逢美国成为全球领袖之时,是这个过程的产物。同样,美国的衰落将危及英语的地位:全球通用语言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与民族国家的权力息息相关的。英语和汉语对全球通用语言地位的争夺已初露端倪,这场很可能会持续一个甚至几个世纪的竞争具有极大吸引力,主要是因为作为语言和文化形式,它们有着天壤之别:一个是字母形式,另一个是象形文字;一个是单一口语的载体,另一个【就书面形式而言】包含众多不同的方言;英语依靠海外扩张和征服得以推广,汉语通过渐进的领土扩张传播。

中国大学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