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南京政府同意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编3个师,设立总指挥部,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蒋介石不再坚持派军官到八路军任职,只往总部及3个师派联络参谋1人。争执已久的红军改编编制及人事问题终于解决了。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公布红军改编的命令。这一天,正好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8月25日洛川会议闭幕当天,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向全军颁布了改编令:
南京已经开始对日抗战,国共两党合作初步成功。为着实现共产党中央给国民党中央三中全会红军改名之保证,使红军成为抗日民族战争的模范,推动这一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日革命战争,以争取最后的彻底胜利,特依据与国民党及南京政治谈判结果,宣布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着将:
前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以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
总政治部改为第八路军政治部,以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
一方面军第1军团、15军团及74师合编为陆军第115师,以林彪为该师师长,聂荣臻为副师长,周昆为参谋长,罗荣桓为该师政训处主任,肖华为副主任。
二方面军27军、28军独立第1师、第2师及赤水警卫营前总直之一部等部,合编为陆军第120师,以贺龙为师长,肖克为副师长,周士第为参谋长,关向应为政训处主任,甘泗淇为副主任。
四方面军29军、30军陕甘宁独立第1、2、3、4团等部,改编为陆军第129师,以刘伯承为师长,徐向前为副师长,倪志亮为参谋长,张浩为政训处主任,宋任穷为副主任。
以上各部改编后,人员委任照前总行之。各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和发挥10年斗争的光荣传统。坚决执行党中央与军委会命令,保证红军在改编后成为共产党的党军,为党的路线及政策而斗争,完成中国革命之伟大使命。
同日,中共中央军委还发表原陕北红军改编命令:原陕北红军分别编入八路军的3个正规师,另从红一、二、四方面军中抽出部分兵力,组成八路后方总留守处,由肖劲光任主任,下辖8个警备团及385旅旅部和770团团部,负责陕甘宁边区的保卫。
编后的八路军编制序列如下:
总指挥:朱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参谋长:叶剑英
副参谋长:左权
政治部主任:任弼时
副主任:邓小平
第115师
师长:林彪
副师长:聂荣臻
参谋长:周昆
政训处主任:罗荣桓
副主任:肖华
第343旅旅长:陈光
副旅长:周建屏
第344旅旅长:徐海东
副旅长:黄克诚
第120师
师长:贺龙
副师长:肖克
参谋长:周士第
政训处主任:关向应
副主任:甘泗淇
第358旅旅长:张宗逊
副旅长:李井泉
第359旅旅长:陈伯钧
副旅长:王震
第129师
师长:刘伯承
副师长:徐向前
参谋长:倪志亮
政训处主任:张浩
副主任:宋任穷
第385旅旅长:王宏坤
副旅长:王维舟
第386旅旅长:陈赓
副旅长:陈再道
8月29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前方分会(后称华北军分会)。聂荣臻任该会委员。
9月11日,八路军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改称第18集团军,总指挥、副总指挥改称总司令、副总司令。
5 八路军调整作战部署
1937年8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与共产党的南京谈判合作达成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了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谈判中,蒋介石鉴于战情危急,做出让步,同意了中共提出的一些重要意见,同意了红军的作战任务是充任战略的游击支队,执行侧面作战,协助友军骚扰与钳制日军大部并消灭其一部。
共产党所坚持的红军作战任务是改编前夕,1937年8月5日由洛甫、毛泽东致电朱德、周恩来提出的:红军担负以独立自主的游击运动战,钳制敌人大部分,消灭敌一部的任务。向着沿平绥西进及沿平汉南进之敌,出击侧面,扰乱、钳制和打击,协助友军作战。并派出一部,远出热河。
洛甫、毛泽东在这一天,还同时提出了八路军的战略部署问题:部队应先出1/3兵力,以冀察(哈尔)晋绥(远)4省交界地区(是指四角地区不是三角地区)为中心,向着沿平绥铁路西进及沿平汉铁路南进之敌,执行侧面的游击战争,另以一部兵力向冀热(河)察边区活动,威胁敌之后方。
8月22日,在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的同时,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又正式赋予包括八路军在内的人民军队的基本任务:1、创造根据地;2、钳制和相机消灭敌人;3、配合友军作战(战略支队任务),即在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在战役战术上坚持独立自主原则;4、保存与扩大部队;5、争取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权。
洛川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还通过了洛甫、毛泽东的战略部署设想。
当时,洛甫、毛泽东提出的战略部署,其战略意图是,八路军全部部署于以恒山山脉为中心的晋察冀绥四省交界地区,并以此为依托,向察哈尔南部、热河南部和河北西部发展,深入平津地区,展开于敌之翼侧和后方,打击和钳制日军进攻,配合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
然而,当八路军按照预定部署日夜兼程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时,沿平绥铁路西进日军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则采用右翼迂回的方针,于9月13日占领大同后,除以一部兵力继续西进绥远外,主力则沿同蒲铁路南下,直趋太原,企图协同沿平汉铁路和津浦铁路南下日军华北方面军主力,威胁河南,占领山东,夺取黄河以北地区,进占华北全境。同时,威胁平绥铁路沿线国民党军,先机取胜。
依据华北战局的新变化,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与八路军总部各师领导人,经过反复酝酿,做出了调整八路军部署的战略决策。9月17日,毛泽东就八路军的部署,分别电示八路军总部和各师负责人,指出:恒山山脉必为敌军夺取晋察冀三省之战略中枢,向此中枢出动主力,我3个师已无集中晋东北一处之可能,更无此必要。因此,过去决定八路军全部在恒山山脉创造游击根据地的计划,现已根本不适用了。此时,如依原计划执行,将全部处于敌之战略大迂回中,即使第二步撤向太行山脉,设想在敌占太原情况下,亦在敌大迂回中,将完全陷入被动地位。为了在战略上展开于主动地位,即展开于敌之翼侧,钳制敌之进攻太原与继续南下,援助晋绥地区国民党军使之不过于损失力量;为真正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为广泛发动群众,组织义勇军,创造游击根据地,支持华北游击战争,并为扩大八路军本身起见,拟变更原定部署,采取如下之战略部署:第115师以自觉的姿势,即时进入晋东北的恒山山脉南段活动,如敌南进,而友军又未能将其击退,则准备依情况逐渐南移,展开于晋东南太行、太岳两山脉中;第120师应集结于太原以北忻县待命,准备转至晋西北管涔山地区活动;第129师于适当时机,进至吕梁山脉活动;八路军总部进至太原附近,依情况决定适当位置。
根据毛泽东的电示,9月21日,朱德、彭德怀和任弼时联合发出《关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训令》,指出:除第115师和第120师分别在晋东北与晋西北地区外,以第129师部署在晋东南辽县地区,以总部直属队一部部署在晋察冀边的五台、盂县。
9月23日,毛泽东从战局趋势和长远部署考虑,再电八路军总部和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指出:敌对太原,志在必得。五台、定襄、盂县地区太小。敌进太原后,即在其包围中。因此,第120师速赴晋西北占先着,处于大同、太原之外翼,向绥远与大同游击,方能有效地钳制敌南进太原;第129师可与第115师靠近,位于晋南太岳山脉中;吕梁山脉(吉县汾河间),可由陕北部队抽调一部去策应。游击战争主要应处于敌之翼侧及后方,在山西应为晋西北、晋东北、晋东南、晋西南四区,向着进入中心城市及要道敌人,取四面包围袭击之姿势,不宜于集中五台山脉一区,集中一区是难以立足的。
6 国共两军士兵的对话
聂荣臻率领部队于9月中旬到达太原。次日离开时,太原各界代表、人民群众和东北流亡学生自动聚集在车站,含着热泪高唱抗日歌曲,赠送各种慰问品,热烈欢送他们开赴战场。此情此景,自然令聂荣臻和他的将士们为之动情、振奋。
然而,国民党军队此时却垮得一塌糊涂,一批批溃兵,用步枪挑着子弹、手榴弹和抢来的包裹、母鸡等东西,像潮水般地涌下来。对于这一场景,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曾这样说,国民党军队的溃兵是“展开长途竞逃的奇观”。
当国民党溃军看到八路军要往前线去,感到很奇怪,说上去不过是送死,日军如何如何厉害。115师有的战士就跟他们争辩起来。
溃兵说:“你们别吹牛皮,上去试试吧!”
八路军战士问:“你们为什么退下来?”
溃兵说:“日本人有飞机坦克,炮弹比我们机关枪的子弹还多。”
八路军战士问:“你们打死了多少敌人?”
回答说:“我们还没见到日本鬼子的面呢!”
又问:“为什么不和鬼子拼拼?”
回答说:“找不到长官,没人指挥,打不了哇!”
这番生动的对话,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国民党军队的情况,说明抗日救国的希望,只能寄托在共产党八路军的身上。
“真是兵败如山倒啊!”聂荣臻果断而又愤然地说道,“不能让他们影响我们的行军速度和士气,部队立即改变原定经代县沿大路向平型关的行军路线,绕向五台的山间小路前进!”
通往五台的山间小道上,铺满苍黄的落叶。聂荣臻率领他的人马踏入这秋色凝重、草木萧瑟的世界,无疑给山野带来了活力。山道上,一丛丛绚丽的红叶,像是战士们热情的火焰。
聂荣臻的部队是在中秋节时到达五台的。五台山送给他们的见面礼,却是一场带有寒意的大雨。看着足蹬草鞋、身穿单军衣的战士们在大雨里坚持行军,爱兵如子的聂荣臻怎能不为之心疼呢?但军情紧急,只有冒雨赶路。告别五台,穿过龙泉关,于9月23日到达平型关东南的下关、上寨一线。
7 关键时刻的分歧
当奔赴山西前线的115师官兵分两个梯队,于9月下旬,先后进抵平型关附近的上寨地区隐蔽待机时,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延安统帅部和115师首长的面前:如何使用兵力?是集中兵力打运动战、正规战,还是分散使用打游击战?
对此,作为115师师长的林彪与毛泽东的意见不太一致。
早在9月14日115师抵达原平车站时,林彪就曾电告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提出:“344旅及师直集中大营,准备待敌佯攻大营东之平型关友军阵地时,我相机袭击敌人之左侧后,歼敌一部,以扩大战果。”显然,林彪是想集中兵力打大仗,打运动战。
林彪的电报同时转给了在延安统帅部的毛泽东。
16日,毛泽东致电林彪,指出:“我军应坚持既定方针,用游击战斗配合友军作战,此方针在京蒋何决定,周彭又在晋与阎当面决定,基本不应动摇此方针。”
这个电报也同时转发给了朱德、贺龙等人。
17日,毛泽东又给朱德、彭德怀、林彪等人发电,指出:“红军此时是支队性质,不起决战的决定作用。但如部署得当,能起在华北(主要在山西)支持游击战争的决定作用。”
但是,接连两封电报都没能说服林彪,他执意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打大仗。
18日,林彪回电毛泽东,坚持己见,提出:“在敌目前正在进攻的情况下,我先头旅应以作战歼敌为主要任务。”“关于一方面军目前行动方针,我意不只陈旅应在现地协同友军作战,师直及徐旅亦应以同样任务靠近陈旅,暂不应以做群众工作为中心。”“目前须以打大仗,捉俘虏,来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党与红军威信。”
从这些来往电报中可以看出,林彪是主张将部队集中起来打大仗,拿出大部甚至全部力量协同国民党军进行正规战,认为这样可以阻止日军进攻,粉碎其侵略计划;而毛泽东则认为,以国民党军为主体的正规战已不可能扭转危局,而八路军的力量又太弱小,只有分兵发动群众,创造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才能制胜敌人。
由于林彪等人的坚持,或许毛泽东觉得他们的意见有些道理,21日,毛泽东再次致电彭德怀,表示同意林彪将一个旅暂时集中打仗,但同时指出,如果许久还无机可乘时,仍以适时把中心转向群众工作为宜,“依情况判断,林率陈旅即使能打一两个胜仗,不久也须转向五台来的”。
虽然毛泽东同意了林彪他们将一个旅暂时集中打仗,但仍没有放弃自己的既定战略方针。25日,他又致电周恩来和北方局负责人刘少奇、杨尚昆、朱瑞,明确提出:
“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一切工作,例如兵运、统一战线等,应环绕于游击战争。华北正规战如失败,我们不负责任;但游击战争如失败,我们须负主要的责任……要告诉全党,今后没有别的工作,唯一的就是游击战争。”
后来的战争实践证明,毛泽东不愧为战略大家,比一般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8 平型关上设“口袋”
9月中旬,阎锡山指挥的第2战区战事紧迫。阎锡山在日寇攻势下压力极大,他随即要求八路军帮助防守平型关。周恩来、彭德怀表示同意。
23日,八路军总部遂电令林彪、聂荣臻率115师主力侧击正向平型关开进之敌。
林彪(1906-1971),湖北黄冈人。1923年6月加入共青团,1925年加入共产党。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1926年秋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4月任连长,参加第二次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1营2连连长。1928年4月随部队到井冈山,任红4军10师28团1营营长、第28团团长。1929年随红4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任第一纵队司令员、中共红4军前敌委员会委员。1930年6月任红4军军长。1932年3月任红1军团总指挥(后改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1935年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10月到陕北后仍任红1军团军团长。1936年5月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115师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