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孩子有抗挫折的能力。有家长说,孩子一遇到困难就来求助,不帮他就哭。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可以对孩子说:“对不起,妈妈帮不了你。这件事情妈妈相信你自己可以解决。”必要的时候适当离开,给孩子独自面对困难的机会。
记得周周3岁的时候,和晓晓在小区花园玩“奥运宝宝向前冲”的游戏,她们把长凳当赛道,以长凳之间的一个个底边长约40厘米的水泥方柱为关卡,抱着柱子从一条长凳跨越到另一条长凳就算过了一关,最后那条长凳为终点。一人在“赛道”过关,另一人攀附在葡萄藤上曰“吊环”。她们大概是看了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获得的灵感。她们一遍遍玩着这个游戏,乐此不疲。这时,一位老奶奶走过来,在其中一条长凳上坐下来,周周发现了这个“障碍”,我远远地观察,看周周如何消除这个“障碍”。周周跳下长凳,走到老奶奶跟前,看着老奶奶,想说又怕说,犹豫了一会儿,转向我喊:“妈妈,妈妈。”我鼓励她,“你说呀。”周周说:“妈妈说。”我继续鼓励,“我觉得这个事情你能解决,你和奶奶说,奶奶一定会答应的。”说完,我走得更远了。周周眼看求助无望,意识到只能靠自己了。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周周终于鼓起勇气对奶奶说:“奶奶,请让一下。”奶奶惊讶地问:“为什么呢?”周周说:“因为我要做‘奥运向前冲’的游戏。”老奶奶笑了,“好,好,那你向前冲吧。”说完,奶奶愉快地起身走了。周周欢快地说:“谢谢。”转过头对我会心地笑了,我竖起了大拇指朝她示意。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家长在身旁,孩子会本能地求助于家长,这时如果家长伸出援手,就会剥夺孩子学习如何战胜困难的机会,孩子会形成遇到困难就求助或退缩的惰性。家长适时鼓励或适当离开,让孩子有机会独自面对困难和挑战,自己寻求办法战胜困难,这样不仅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磨炼耐挫折的意志品质。
不过,“适当离开”还得把握好度,家长要预测这个困难是不是经过孩子的努力可以克服。如果与孩子的实际能力相差太远,是一个不管孩子怎么跳也摘不到的“桃子”,那么就有些过度了。
重点提示:
挫折,一方面使人痛苦,让人一蹶不振;另一方面使人奋进,让人化挫折为力量,不断进取。孩子遇到挫折了怎么办?一方面,家长希望孩子能耐挫折;一方面,家长又不给孩子磨炼的机会。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家长在身旁,他会本能地求助于家长,这时如果家长伸出援手,就会剥夺孩子学习如何战胜困难的机会,孩子会形成遇到困难就求助或退缩的惰性。
因此,家长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要适时鼓励或适当离开孩子,让孩子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磨炼意志。
很多孩子遇到困难时,喜欢哭或者发脾气,家长不理解。那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各项能力还不足,某些事情大人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对于孩子却无比艰难。孩子遇挫就哭闹,但没有放弃尝试,这时家长就应该接纳孩子烦躁的情绪,帮助孩子分析和总结失败的原因,耐心等待并鼓励孩子对困难发起“进攻”,直到最终克服困难。家长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孩子有抗挫折的能力。家长不必刻意制造挫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挫折”顺势而为即可。
吃晚饭的时候,周周爸光吃青菜,不吃排骨,他总是喜欢把好吃的留给我们。我给他碗里夹了两块排骨,并给他舀了些排骨汤。周周见了,有些着急,大喊起来:“爸爸不要吃排骨,待会儿我没有了。”我轻声说:“周周,爸爸还没有吃排骨,而你已经吃了一些了。要是你不让爸爸吃排骨,只顾自己吃,爸爸妈妈会难过的。你说好东西是不是该和大家分享啊?”
周周听我这么说,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夹了一块排骨放到爸爸碗里,又夹了一块放到我碗里,嘴里说:“给爸爸分一块,给妈妈分一块。”夹到最后,碗里只剩下一块排骨了,我笑着问她:“只有一块了,这块分给谁啊?”周周毫不犹豫地夹起放到了我的碗里。我紧紧地抱了周周一下,“周周对妈妈这么好,妈妈好感动。”
我很感慨,这一次如果不及时引导,或许就在周周的心中种下了自私的种子。一个自私的人在群体中是不受欢迎的,家长们一定深知这一点,家长们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自私的人吧。而在家庭中,孩子的“自私”往往能为父母所宽容。孩子与生俱来并不是自私的,他们只是想要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不懂得去考虑他人的感受,所以他们会把好东西据为己有,并且多多益善。但这种情况不及时引导,孩子的自私将会转变为真正的自私。
前面说过的一个例子,我童年的小伙伴,小时候总是喜欢抢别人的食物——妈妈的、哥哥姐姐的、奶奶的,大人们不懂得引导,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长大了自然就会好,加之大人们对他百般疼爱,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他吃。后来,他对独占好吃的、好玩的已经习以为常,变得异常自私。长大后这种自私变本加厉,做什么都只顾自己,不考虑他人,很难与人相处,后来几乎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一位妈妈问我:“9岁的儿子很自私,干什么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更不知道体恤父母的辛劳。”我反问她:“是不是他在家享受优待?是不是你们省吃俭用,在孩子身上却非常舍得花钱?”这位妈妈说正是这样。孩子在家很受奶奶“优待”,每餐都会格外做一个菜给他“专享”。奶奶对于孩子的物质要求也是有求必应。我说问题出在了大人身上,要改变孩子就得先改变大人的态度,不要再让孩子享受优待,而应该只是把他当做家庭中的普通一员。
而另一位4岁孩子的家长也曾说,他们家有时炖鸽子汤,基本上整只鸽子都留给了孩子,大人舍不得吃。后来儿子觉得好东西就应该由他独享。大多数家长都是这样,自己省吃俭用,却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长此以往,孩子就觉得他享受特权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某天父母没有给他创造好的物质条件,他就会埋怨父母。同时,他不会体恤父母的艰辛,也不会关心别人的感受。
我们对周周没有优待过,基本上和我们的吃穿住行保持一致。吃的方面,自从她能吃大人一样的饭菜了,我们就没有给她另外做过菜。有一次,我们做了周周最喜欢吃的猪脚,周周嫌放得太远,把盘子拖到了自己面前。我说:“你把喜欢吃的菜放到自己跟前,这样我们就夹不到了呀。请放到中间,这样大家都可以夹到。”我把盘子放到了中间,周周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拖盘子”的行为。当时周周两岁多,吃零食和水果的时候,哪怕只有一个水果了,我们也要和周周分着吃,而不是让她独享。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让周周来分食物,一般情况下她都会先分给我们,然后轮到自己。而分多分少、分大分小,周周是不那么介意的,实际上她早就知道比较大小和多少了。
到了2岁半的时候,周周能区分我的、你的、他的、大家的东西了,这时我开始引导她分享了。首先是公共物品的分享或轮流,在外面,玩公共玩具,排队轮流玩,不独霸;在家里,好吃的食物大家一起吃,不吃独食。由于我们就是这么做的,所以没费什么力气就让周周懂得并遵守了这些规则。然后是自己的物品的分享,这个分享是建立在她自愿的前提下,我们不勉强。当她主动把她的东西给我们分享或给同伴分享的时候,我一定会大大肯定一番她的“慷慨大方”,同时也把和她分享的快乐感受告诉她。周周非常乐于和别人分享她的东西,不管是吃的还是玩的,但前提是别人一定要先问她,或者是她主动提出。
由于我们不搞特殊化,同时尊重周周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不强迫她与别人分享,所以“好东西要与人分享”已经深入周周的内心。有一次,周周在客厅喝豆浆,我到厨房拿自己的那一份,可到厨房一看已经没有了,我问周周外婆,是不是没有豆浆了。外婆说没有了。我回到客厅,周周把自己的豆浆递给我,“妈妈,喝我的吧。”我心头一热,她听见我和外婆的对话了,把自己的豆浆分给我喝呢。我问:“你是看妈妈没有豆浆了,就把自己的豆浆给妈妈喝,对吗?”小家伙点点头,说:“我怕妈妈没有豆浆喝了。”我喝了一口豆浆,说:“嗯,这是妈妈喝过的最好喝的豆浆!”周周开心地笑了,我也幸福极了。
有的家长在孩子给他分享食物的时候,最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接过食物假假地“吃”一口,然后把食物还给孩子。有的家长甚至直接拒绝,让孩子留着自己吃。这样做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爸爸(妈妈)不爱吃我给他的食物,既然他们不喜欢吃,下次就不给他们了,留着自己吃。长期如此的话,孩子就会觉得独占是理所当然和心安理得的了。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总是百般疼爱,总想把最好的留给他,好像这才是对孩子爱之深切的表达。其实,我们应该把孩子当做平等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让孩子事事享受特权。要知道,自私就是从孩子第一次独占开始的。
教育孩子,就是要孩子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康、心灵高尚、内心强大的人,而一个会给予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人。
重点提示:
孩子与生俱来并不是自私的,他们不懂得去考虑他人的感受,只是想要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他们会把好东西据为己有,并且多多益善。在家庭中,孩子的“自私”往往能被父母宽容。要改变孩子的自私,就得先改变大人的态度。改变大人的态度从衣、食、住、行、玩开始,让孩子的吃、穿、住、行、玩与大人保持在同一水平,不让孩子搞特殊化。当然,孩子也有他们的私有物品。孩子自己的私有物品,如果要分享,应该建立在孩子自愿的前提下,大人不应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