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带着孩子上我们家玩,临走的时候,孩子突然说要到我们楼下的理发店去理发。朋友夫妻劝说孩子,你的头发这么短,不需要理。孩子不干了,哼哼唧唧地闹着要理发去。我十分纳闷,孩子的头发实在是很短,为什么他非得剪头发呢?朋友解释说:“我们来的时候,孩子在楼下看见那个理发店了,觉得很新奇,说要进去理发。我想让孩子快点上来,就随口答应说回去的时候再去理。我以为过一会儿孩子就会忘了这件事,谁知这时又想起来了。”
怪不得孩子这么坚持要去理发,尽管他的脑袋上实在没有什么可理的了。可对孩子来说,大人答应了的事情他都会信以为真,他会一直要求大人践约的。我对朋友说:“既然你已经答应了孩子,就要说话算数、兑现诺言,不能出尔反尔。不然孩子下次不但不会相信你了,还会学会不守承诺,他会觉得大人可以说话不算数,那他也可以说话不算数。要不,当初你就不要轻易答应,随便许诺。”
有些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喜欢随口给孩子许诺,许诺后却不兑现诺言,反而劝说孩子向自己妥协。周周4岁的时候,我和好友约定次日带孩子一起去公园玩,头天晚上,我们把这个计划告诉了各自的孩子。第二天,天气异常炎热,好友来电话说因为天气太热,不去了。还说儿子正因这件事在“结经”(当地土话,意思是胡搅蛮缠)。我说:“这不是你儿子‘结经’,而是你言而无信。你都答应了儿子要去公园,现在又不去了,是你出尔反尔,还倒打一耙怪儿子‘结经’,哪有这样的理?”好友笑笑说:“可我看到这毒辣的太阳就不想出门,我拿玩具枪分散他的注意力了。”她的儿子10岁,不知这注意力能分散多久,能否彻底消除他心目中妈妈“言而无信”的形象。但那天,我们还是带着周周顶着烈日去了公园。
我们从来不在周周面前随口许诺,“言出必行”在我们家是不成文的规矩。每一次答应周周一件事情之前,我们都会先想想,这件事情我们能办到吗?如果不能,就不能随口答应,而一旦答应了,就要兑现。记得有一次早上刷牙时,周周的牙膏没了,我随口说了一句:“周周的牙膏没了,今天给你买牙膏去。”那天忙乎了一天,把买牙膏这件事给忘了。到了晚上,周周刷牙时,想起了这件事,她歪着头看着我说:“妈妈,今天你答应给我买牙膏的。”我这才想起来,连连道歉,“对不起,妈妈把这件事忘了,要不我现在去买?”那时已经晚上10点,外面下着大雨,我跑到外面去买牙膏,买了牙膏回来的时候,我全身淋得湿透。
只要答应了孩子,除非自己病得爬不起来,否则不管是什么情况,都要兑现承诺。这条原则是我们一直遵循的。由于我们信守承诺,周周也非常信守承诺。
有一次,我买了2件棉袄,在征得周周的同意后,要把其中一件送给晓晓,周周打电话告诉了晓晓这件事。不过由于晓晓回了老家,棉袄一直放在家里,没送出去。一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周周不肯穿原来的棉袄,说那些棉袄没有帽子都不好看,要穿米奇那件有帽子的。米奇棉袄还没有洗,家里也没有其他有帽子的棉袄。周周急得哭了。我忽然想到准备送给晓晓的那件棉袄是有帽子的,周周一定会喜欢。反正周周冬天还只买了一件棉袄,正好穿了这件就不要再买了。于是我把那件棉袄拿了过来问周周:“愿不愿意穿这件?如果愿意穿这件,妈妈再买一件送给晓晓姐姐便是。”没想到周周看了一眼,说:“不穿,这件是送给晓晓姐姐的。”我问:“你喜欢这件棉袄吗?”周周点点头说喜欢。我说:“你喜欢的话就穿吧,妈妈再买一件送给晓晓姐姐。”周周哭得更大声了,边哭边说:“我说过要送给晓晓姐姐的,我不穿。”那一刻我真的很震撼,看得出来,周周其实很喜欢这件棉袄,只不过她已经亲口答应要把它送给晓晓,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又拿回来自己穿呢?所以就算这件棉袄还没送出手,她也要信守承诺。
我们的言出必行不仅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周周信守承诺,也赢得了周周对我们的信任,为自己树立了很好的“威信”。周周对我有着高度的顺从,凡事只要我交代清楚,她必定做到。比如有一次我动手术,在医院住院5天。那5天里我不能陪她,我事先和周周交代清楚,妈妈生病了,要去医院做手术,需要离开周周5天,5天之后妈妈病好了就可以回来陪周周了。那天去医院的时候,外婆还在路上,周周被我们托付给邻居带。离开时,周周轻松地和我们说再见,我住院的5天里她很想我,便自己打电话给我,但是她没有闹情绪。我想,她之所以表现如此良好,是因为我信守承诺,从来不食言,从来不哄骗她,她非常信任我。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骗一骗没什么,过后就会忘记。可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以前,我们幼儿园的一个孩子,刚上幼儿园时特别不适应,每天都哭着不肯去。这家是爷爷奶奶接送孩子,每天送孩子上幼儿园真是个苦差,因为孩子就是不肯出门。爷爷奶奶好话说尽后再没有办法了,于是骗孩子说是到院里玩,不上幼儿园。骗了几次后,孩子不肯再上当受骗了,哪儿也不去,这下老人没辙了。家长找到我,问我该怎么办。我说:“在孩子看来,爷爷奶奶答应带他到院里玩的,怎么一出门又是上幼儿园来了?你说孩子还会相信大人的话吗?他当然不肯出门了。你们只要和孩子实话实说就行了。这种欺骗不仅不会被孩子忘记,还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阴影,觉得大人不可信,让他更加难以适应幼儿园生活。”
欺骗孩子还会误导孩子:骗人是被允许的。欺骗孩子的恶果就是失去孩子的信任,由此孩子也会不信守承诺。《曾子杀猪》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父母信守承诺是何等重要。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夫人对其子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有家长认为,对孩子要“恩威并施”,方能树立威信,我不这么认为。让孩子顺从不是靠家长的威严来压服,应该是孩子内心深处认可我们的决定,愿意服从。所以,威信一定不是靠威严来树立的,而是靠“信任”来树立的。偶尔,周周也会提一点不合理的要求,比如吃饭之前想吃点零食之类的。我说:“这个肯定不行,其中的原因你是知道的,不用妈妈多讲了吧?”周周见我说“肯定不行”,就会知趣地妥协,因为她知道她再说也没有用处,妈妈是说一不二的。
成人对孩子说过的每一句话,孩子都会信以为真,所以,在孩子面前我们要慎重许诺,一旦许诺,就应该兑现承诺。我们做到言出必行、信守承诺,孩子才能做到说话算数,不耍赖皮。如果孩子喜欢耍赖皮,一定是家长或者其他成人曾经食言,没有很好地践约。
重点提示:
家长要求孩子诚实守信、说过的话要算数,但是有时候家长自己对孩子的承诺却一拖再拖,最后甚至直接不兑现。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小,骗一骗没什么,过后就会忘记。可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既然家长已经答应了孩子,就要说话算数、兑现诺言,不能出尔反尔。不然孩子下次不但不会相信家长了,还会学会不守承诺,他会觉得大人可以说话不算数,那他也可以说话不算数。要不,家长就不要轻易答应,随便许诺。家长的言出必行不仅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孩子信守承诺,也赢得了孩子对家长的信任,为自己树立了很好的“威信”。让孩子顺从不是靠家长的威严来压服,应该是孩子内心深处认可家长的决定,愿意服从。
睡前刷牙的时候,周周在外婆的牙刷上挤好了牙膏,然后接了一杯水,把牙刷放在杯子上。做好这一切,周周满心欢喜地告诉外婆,“外婆,我帮你挤好牙膏了!”外婆走过来一看,数落她说:“哎呀,挤了这么多牙膏,真是太浪费了。”其实牙刷上的牙膏只不过一厘米长,退一步说,就算是牙膏糊住了整个牙刷那又有什么呢,她乐于服务他人、帮助他人不是很可贵吗?周周有些黯然。我赶忙上前说:“周周可以帮外婆挤牙膏了,很不错。”周周眼睛里闪过一丝亮光,兴奋地说:“我还可以帮妈妈挤牙膏。”
还有一次,早上起床的时候,周周一边大喊着“要尿尿了”,一边开始拉,把床单尿湿了一块巴掌大的地方,但是大部分尿被她忍住了,一直憋到厕所才拉。外婆看见了,“恨铁不成钢”地来了一句,“周周,你都这么大了,居然还尿湿裤子!”周周有些沮丧。外婆还想继续数落,我用眼神制止了,转过脸对周周说:“妈妈觉得你进步了,原来你尿湿很大一片,现在能忍住一些,只尿湿很小一片了。”听我这么说,周周释然了。
同样一件事情,外婆看到了它的反面,而我看到了它的正面。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对孩子的影响也就差之千里了。
我们看看这几句话带给孩子的不同感受:
“挤了这么多牙膏,真是太浪费了!”——我浪费了牙膏,我干得不好!
“周周可以帮助外婆挤牙膏了,真不错。”——我可以服务别人了,我很能干。
“你都这么大了,居然还尿湿裤子!”——我这么大了不应该尿湿裤子,我真差劲!
“原来你尿湿很大一片,现在能忍住一些,只尿湿很小一片了。”——我进步了!我真不错!
家长看到事件的积极一面,给孩子鼓励,带给孩子的感受是“我是能干的、进步的,我很好”;家长看到事件消极的一面,否定孩子,带给孩子的感受是“我是差劲的”。
善于发现优点和进步的家长,孩子的优点会越来越多,进步会越来越大;总是盯着缺点和不足的家长,孩子的缺点会越来越多。
遗憾的是,家长往往容易看到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优点却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