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10070600000042

第42章 称谓沿袭:妙语奇言,历尽沧桑定今生(2)

古公亶父有贤妃叫“太姜”,是季历等三兄弟的母亲。《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太姜性情贞静柔顺,富有智慧,处理家政,从来没有过失。古公谋事,都会与太姜互相商量。在古公迁徙到新地方后,她都不辞劳怨,随同经营。

季历即位后,又娶有贤妃叫“太任”,史载她端庄诚一,德行无缺失。有身孕的时候,便开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的胎教,并生下文王。

文王又有贤妃,叫“太姒”。《史记·周本纪》说:“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列女传》称其“生十男,亲自教诲。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文王继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

从古公亶父到季历、文王,三代之间,都有如此三个贤妃良母。所以姬周王室七八百年的王朝延续,为人所重。同时,这三位开国贤妃也广受人称颂。后世尊称别人的妻子叫“太太”,便是从周室这三位太字贤妻良母的母仪风范的典故而来。

汉朝哀帝时,尊称奶奶傅瑶为皇太太后。“太太”于是成为尊称老一辈的王室夫人的称谓。“太太”名称,在贵族妇女中逐渐推广起来。

明代时,“凡士大夫妻,年来三十即呼太太”,也就是中丞以上的官职才配称太太。清朝的人,婢仆呼女主人常叫太太。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成为一种洋气的称谓,上层社会的眷属均相称为太太。改革开放后,“太太”的称谓又时髦起来,成为人们对朋友间已婚女子的敬称,变得更加平民化了。

为何称妻子为老婆:

老婆一片婆心劝嫌自己老的丈夫

现代社会,少男少女恋爱,无不以称老婆、老公为流行。但是万事皆有来源,让我们探究一下老婆的来源的八卦。

相传此称号来源于唐朝,至今一千多年了。唐朝时,有一位名叫麦爱新的秀才,科考高中后,觉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产生了再纳新欢的想法。碍于夫妻颜面不方便直说,于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妻子来到书房,看到了对联。从联意中觉察到丈夫已有了弃糟糠之妻的念头,便提笔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下联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新娘)”对“老藕(老偶)”,对得十分工整贴切。麦爱新回来后,读到了妻子的下联,想起了妻子的种种艰辛和聪明贤惠,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不久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于是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见此续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

这个故事很快流传为佳话,从此,汉语中就有了“老公”和“老婆”这两个词,民间也有了夫妻间互称“老公”和“老婆”的习俗。

自此后,文学作品中也变得常见了,如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夜市》:“更有叫‘时运来时,买庄田,取老婆’卖卦者。”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我做斗子十多罗,觅些仓米养老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这老婆稳取是我的了。”《红楼梦》第七五回:“贾政因说道:‘一家子一个人,最怕老婆。’”曹禺《雷雨》第三幕:“她是个穷人的孩子,她的将来是给一个工人当老婆,洗衣服,做饭,捡煤渣。”

在之前的文学作品中,老婆大都含有老年妇女的意思。如唐寒山《诗》之三六:“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昔日贫於我,今笑我无钱。”《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小鸦儿呃了一声说:‘偏你这些老婆们,有这么些胡姑姑、假姨姨的!’”。宋代陶岳《五代史补·梁·罗隐东归》:“媪叹曰:‘秀才何自迷甚焉,且天下皆知罗隐,何须一第然后为得哉!不知急取富贵,则老婆之愿也。’”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有的言语,对面评度。凡百如何,老婆斟酌。”

到了近现代,这个词语是先从港台等地流行起来后,才传进大陆的。也就是说,港台地区在恋爱关系的现代化下,老婆的称谓才渐渐流行,成为妻子、女友的亲昵词,直到后来才被大陆的人们所应用。

两口子的本初涵义:

卧虎口和黑风口的两位暧昧情人

翻开《红楼梦》,号称百科全书式的社会人文描写,笔下一对对怨偶、情侣,还有数不清的俚语方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唯独不见民间口语“两口子”,关于这个夫妻的俚称,且听我一一道来。

男女婚配关系,古称为“伉俪”,伉指丈夫,俪指妻子。伉俪一词出于《左传》,孔颖达对伉俪的解释是:“伉俪者,言是相敌之匹耦(偶)。”指事业上性情上可相匹敌的夫妇。到今天一般称男女婚配为夫妻。夫,旧时指称成年男子,而妻,原来是指社会最底层即庶人的配偶,见《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夫妻一词得以流传,恐怕是因书籍中对民间人物的记载,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从而广泛引用。因为古时卿大夫的嫡妻被称为“内子”,后泛指妻妾为“内人”;妻还被称为“内助”,甚至谦称自己妻子为“拙内”、“贱内”。《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有妇女曾见过秋芳的,便道:‘这般一对夫妻,真个郎才女貌!’”所以直到近现代,人们才把配偶叫夫妻、太太、爱人、老婆等;还有一个民间惯喊的“两口子”,却有一个特别的来历!

清朝乾隆年间,山东有一个叫张继贤的读书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本地恶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箴相识,二人一见如故,互抒胸怀,爱慕之心渐为人所知。石万仓本酗酒成性,一次,因饮酒过度、酒精中毒身亡。石家人告到县衙门,说曾素箴因偷奸杀死亲夫。县官接状后,不问是非原由,即把张继贤和曾素箴打入大牢,判为死罪,押到京城执行。一次,乾隆皇帝阅案,看到了张继贤的供状,见文笔不凡,于是,决定亲自到牢中看看张继贤,究竟何人。言语交谈中,乾隆皇帝发现张继贤既是个才子,又品行端正,便有心救他,于是改待监收容。这时,乾隆皇帝私下江南,在山东、江苏交界微山湖时,停留了几天,并熟悉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想起张继贤案,心生一计,于是御批:将张继贤发配到卧虎口,将曾素箴发配到黑风口。张继贤、曾素箴二人闻此消息,喜出望外。因两山口相距不远。从此二人在此地结婚,各居一“口”,互往互来。他们这样来往于卧虎口与黑风口,于是人们称他们为“两口子”。后来,“两口子”就演化为“夫妻俩”的意思了。

在其他意境中,比翼鸟、连理枝、并蒂莲等,也代指夫妻。这些词雅致而有意趣,为诗家所用。日常生活中,终不如素常的口语“两口子”说来顺溜,自得意趣。又有民俗学家考证,“两口子”的说辞,出自晚清文人《燕京杂录》里的一则笔记,说的是有两位府衙录簿,挣同样工钱,一个依然是单身,当另一个新娶了妻子后。由于这光棍汉向来与同事交好,便情愿把自己的一半工资,赠与他花费。附有字条写道:些许碎银钱,笑纳勿推辞;我只单口汉,君乃两口子。此“子”意即“你们两个嘴巴吃饭的人”,由之,两口子便成为了夫妻俩的确指。

想与襟袂连:

连襟最初被杜甫用来形容朋友间亲密关系

三国时期吴国乔公,有两女儿分别是大乔小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那么孙策和周瑜是什么关系呢?姐夫与妹夫!姐夫妹夫之间的关系,农村话叫“挑担”,或“担挑儿”,书面语则叫“连襟”。

东汉建安四年,孙策从袁术借得三千兵马,准备回江东恢复祖业。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举攻克皖城。一日两人游览皖城东郊,于溪流环绕,松竹掩映中听到琴音,走近一看是一处庄园,人称乔公寓所,后人称乔公故宅。乔公有二女国色天香,聪慧过人,精通音律,远近闻名。后遣人礼聘,得乔公允许,孙、周二人分别娶了这一对姊妹花。

“连襟”最早是出现在杜甫笔下。杜甫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李姓老翁,两人很合得来,经常相邀小聚,各话家常。如相距较远,则三天两头书信往来,平时一起聊天喝酒,很是畅快。序论起来,两家还是亲戚。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结交过程,其中有几句是:“孤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襟”是衣襟,“袂”是衣袖,用以形容彼此关系像衣服的襟与袖一样密切。这个时候没有后来所称的姐妹们丈夫之间的那种关系。

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得意。洪迈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得知此事后,便写荐书推举洪迈的堂兄去京城供职。事成之后,洪迈的堂兄很感激,便托洪迈代写了一份谢启,其中就有这么几句:“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

“襟袂相连”,在这里就是用来形容姐妹的丈夫之间的密切关系了。比洪迈略早的马永卿,在所著《懒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也呼‘连襟’。”可见,宋朝时这个称呼已经流行了,大致也是从文人之间相传的。

在农村,对妻系的称谓并不是很重视,加上与妻子的姐妹的丈夫亲属关系不重,就又隔了一层。因此,两个丈夫的关系就如同“担子”的两端似的,两姐妹就是连接他们之间的“担子”。于是人们按照农耕生活习惯,而产生出“挑担”、“担子”、“挑川”等称谓。

相传在乔公故宅的后院有一口古井,水清澈见底。二乔两姐妹自幼常在此梳妆打扮,诗曰:“修眉细细写春山,松竹箫佩环”。她们梳妆完后,残脂剩粉便丢弃于井中,长年下来,井水也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有一股胭脂香了。于是,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称。有诗赞曰:“乔公二女秀色钟,秋水并蒂开芙蓉。”大乔小乔的美色及其夫君的连襟关系流传至今。

公主与驸马:

古代帝王的女儿和女婿称谓有何来由?

公主,是对女性的一种非常尊贵的称呼,既意味着尊贵,也有刁蛮任性的意思。这里有个故事。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称的安乐公主,她出生的时候,李显脱下自己的衣服包住小婴儿,所以取小名裹儿。14年后李显重被立为太子,安乐才得以随父返京住进皇宫。唐朝的皇家女或许都受了女皇武则天的影响,安乐公主做公主时便想称为皇太女。中宗只好抚着公主的脖子开玩笑说:“等你母后做了女皇帝,再立你为皇太女也不迟。”后来唐中宗果真死于其妻女之手。那公主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追溯一下历史。

我国周朝时称天子的女儿为王姬,不叫公主。公主的名称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史记·吕后本纪》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这里“主”就是“主婚”的意思。当时诸侯国的诸侯称为“公”,周天子把女儿下嫁各诸侯公子时,常是同姓的诸侯主婚。因为是诸侯“公”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人们称为“公主”了。同样的道理,诸侯的女儿也可以称为“公主”。

自西汉后,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被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可见公主起于“主婚”之意。不过也有其他原因被加封为公主的宗女或宫女,如唐朝的文成公主等。公主的命名也很奇怪,东汉时的公主喜用县命名,是“县公主”。汉光武帝有女儿为舞阳公主、涅阳公主,舞阳和涅阳都是县名。晋朝的公主又多作“郡公主”,如晋武帝的女儿为平阳公主,是以公主封号之前的郡名命名的。

明朝时,称谓又有所变化。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皇帝的女儿不变称公主。清朝初期,“大汗”、贝勒的女儿均称“格格”。皇太极继位后,崇德元年仿照明制,皇帝女儿称为“公主”,并规定嫡庶之别,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其他女儿称“和硕公主”。

“驸马”原是汉武帝时设置的一种官职,全称是“驸马都尉”。起初多由皇室、外戚或王宫大臣的子弟担任。三国时,魏国人何晏与公主结婚,授予驸马都尉一职,其后,渐渐形成跟风;如杜预与晋宣帝司马懿的女儿堂山公主结婚,也拜为驸马都尉。所以魏晋始,皇帝的女婿多加“驸马都尉”一职,简称“驸马”。《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载:“皇女红夫,十五年封馆陶公主,适驸马都尉韩光。”即东汉馆陶公主找的女婿恰巧是个驸马都尉。后来慢慢地把“驸马”作为皇帝女婿的专称。

“驸马都尉”,即掌管皇帝舆车之“驸”。“驸”指的是三匹马拉皇帝车,除了中间那匹马,左右两边的马称为“驸”。一般随驾之人,即能显示亲贵,又能受人瞻仰,对皇帝也有保护作用,所以渐成历史上的驸马称呼!清朝时,驸马改称“额驸”,含义基本相同。

子女联姻称亲家:

亲家最初是皇亲国戚之间的联姻称呼

古代成婚的年龄,有什么样的规定呢?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5及笄(jī),笄指束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可结婚;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东汉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意思是,女子到15岁就可把头发束起来,表示可以出嫁了;如果父母不想这么早或未有婚约,可以到20岁再把女儿头发束起。

古人又说“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是为不失时。”《榖梁传》记载:“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意思是男子20岁成年,到30岁便可养儿育女了。一次鲁哀公问孔子“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民矣,而礼三十而有室,女子二十而有夫也,岂不晚哉?”孔子回答:“夫礼言其极,不是过也。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意思是“礼”中记男子到30才养儿育女,不是太晚了吗?孔子说,20岁“为父之端”,结婚年龄到30皆可。《汉书·惠帝纪》中有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5倍的赋税。

古代有联姻的家庭起初并没有明确的称呼,一般书面语叫姻亲,称姻公姻婆。“亲家”之称最早始于唐代。《新唐书·萧嵩传》载:“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谒,帝(玄宗)呼为亲家。”意思是萧嵩的儿子萧衡,娶了新昌公主,当他母亲进殿见皇帝的时候,皇帝直呼为亲家。亲家一词始自玄宗之口,所以最初也只流行于皇亲国戚的联姻上;唐玄宗直呼龙婿生母为亲家母,足见其关系的亲密,为诸皇亲国戚所效仿。因此,唐代诗人卢纶作《王驸马花烛诗》云:“人主人臣是亲家。”

事实上“亲家翁”的称呼比“亲家”出现得还早些,为唐朝初年,萧禹在诗文中自称“唐朝左仆射,天子亲家翁。”不过并不是正式的敬称,作为敬称的出现,是到五代时。《五代史·刘目旬传》记载,刘目旬与冯道结为姻家,起初二人并任宰职。后冯道被罢官,李愚代替了他。李愚接任后,每当稽查出冯道的过失,李愚就在刘目旬面前对冯道说:“这是您亲家翁干的好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的传播,亲家的称呼也流传到了民间,一般老百姓也开始使用这一称呼,并越来越有民间的味道,一直沿用到今天。

男人的尊称:

德高望重的女子为何也被称为“先生”?

在我们的印象中,先生是专指男性的。事实上并不尽然,因为先生并不仅作性别的区分,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不过我们先说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