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10070600000044

第44章 称谓沿袭:妙语奇言,历尽沧桑定今生(4)

画眉是中国最常见、最早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材料画眉。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还有种化妆方式叫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一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大意是: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刘裕有位女儿寿阳公主,长得很漂亮。某年农历正月初七下午,寿阳公主躺卧在含章殿的檐下小憩。微风之中,腊梅花落,其中有几朵落到了寿阳公主的额头上,经汗渍染印后,公主的前额上形成腊梅花样的艳淡花痕。皇后见了很是喜欢,特意让寿阳公主保留三天,才用水洗掉。此后,宫女们也仿效起来。摘几片腊梅花,粘贴在自己前额上

后来,“梅花妆”模样流传到民间,受到了女孩子们的喜爱,特别是那些大户人家的女孩以及歌伎舞女们,更是争相仿效。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各种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敷在花、鸟、鱼等形状的模板上,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花”。大体上,喜欢采用这种装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年轻女子,又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于是便出现了“黄花闺女”一词,进而成为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同时,“黄花”又指菊花。菊花又傲霜耐寒之性,常比喻人有节操。所以,闺女前加上黄花,既能说明该女子还没有结婚,又能表达心灵纯洁、情操贞节之意。

在南北朝时期,少女们常用花黄作为脸部饰物。如南朝陈后主《采莲曲》诗中云:“相催暗中起,妆前日已光。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南朝梁陈间诗人徐陵《奉和咏舞诗》诗:“主家能教舞,城中巧画妆。低鬟向绮席,举袖拂花黄”;北朝民歌《木兰辞》中也有诗句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海外赤子”的由来:

唐太宗“四海之内皆赤子”的衍生

唐朝贞观年间,为了抵御边境的骚扰,教士兵练习射箭,李世民每天都亲自坐镇观看演练。群臣担心他的安全,劝他回避。大臣们说:“人们张弓挟矢在殿前演练,距离陛下很近,万一有狂妄之徒暗中向您发射,出其不意,这可不是社稷之福啊!”唐太宗答道:“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后人据此话,从中引出“海内赤子”一语,来形容人民或者好的人民。赤子自古亦有皇帝的子民的意思,如《汉书·龚遂传》:“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赤子”一词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意思是说:道德修养深厚的人,就像“赤子”一样,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鹰隼不搏击他。筋骨虽柔弱,但手有力;不做男女交合之事,但是他的生殖器依然能勃起,这都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整天唱歌却不会嘶哑,这都是因为和气醇厚的缘故。后来被儒家发挥,形容内心坚贞、赤诚、始终不渝的人,也被用来指婴儿。《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孔颖达解释道:“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孟子·离娄下》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就是这个意思。

近代我们常把旅居海外,心系祖国的侨胞叫做“海外赤子”。把他们称为“赤子”是对祖国母亲而言。

中国的第一个留学生,名叫容闳,广东香山县人,少年时在德国传教士的教会学堂读书。1847年,在该校校长、美国传教士布朗的帮助下,容闳来到了美国,在耶鲁大学半工半读学习英语文学。1854年11月,26岁的容闳回到祖国,开始了自己的“留学教育计划”,曾经积极游说过太平天国领袖,后成为曾国藩的幕僚并再一次提出。曾国藩非常赞同,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清廷,提出:“由政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得到了清廷的批准,并在上海成立了“总理幼童出洋肄业局”,由容闳和陈兰彬等人负责。英美等国驻华公使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纷纷表示愿意接受中国留学生。

从1872年至1875年先后分四批选送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派遣的第一批海外留学生。后来他们大都回到国内,成为第一批热爱祖国的海外赤子。在这些幼童之中,有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矿冶工程师吴仰曾、民国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

近代史上,有一群著名的庚款留美学生。是清政府第二次有计划、大规模的向外派遣留学生。始于1908年,当时美国政府退还部分中国的“庚子赔款”,清政府以此作为派送留学生之资。同时美国政府决定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不久创办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自1909年起,每年有近100名留学生赴美。

第一次招考是1909年8月举行的,630人应考,录取了47人。1910年8月举行第二次招考,400多人应考,最后录取70人。这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中,除了考了第55名的胡适,同榜中还有后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

后来掀起了进一步留学热,留学的人更多了,他们所持有的报效国家、立志回国的志向,为人称道,被人们赞为“海外赤子”!

东道主得名的由来:

郑国老臣烛之武妙计智退秦国军队

公元前806年,也就是周宣王二十二年,周宣王姬静把自己的异母兄弟姬友分封到都城镐京附近的咸林,即今陕西省华县西北一带,国号为郑,姬友便是历史上的郑桓公,这也是最早的郑国。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即位,郑桓公是他的亲叔叔,被封为司徒,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由于周幽王施暴政,桓公三十三年(公元前774),为了保全家族,在太史伯的建议下,郑桓公将郑国的财产、宗族、百姓等迁移到东虢国和郐国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这是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迁移,并定国都新郑。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九月十三日,晋国和秦国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文公在走投无路之下,向烛之武请教解围之法。老臣烛之武决定亲自前往。当夜,乘着天黑用绳子把他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会见秦穆公。

晋国和秦国是五霸中的两个大国,他们之间虽结“秦晋之好”(指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却也明争暗斗。烛之武就巧妙地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对秦穆公说:“秦晋联军要是一起攻打郑国,郑国是不会保存的。但郑国灭亡了,对秦国并无一点好处。从地理位置上讲,秦国和郑国之间隔着晋国,你要越过晋国才能控制郑国,这恐怕是难以做到的吧?所以得到好处的还是晋国。晋国的实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国的实力相应地削弱一分啊!”秦穆公觉得烛之武说得有理。烛之武又进一步说:“要是郑国保存下来了,以后作为你们东方道路的主人。当你们的使者来往经过郑国时,郑国一定提供方便,同时做好各种安排,对你们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秦穆公被说服了,于是与郑国签订了和约。后来晋文公势单力孤,只好退兵。因郑国在秦国的东方,所以郑国对秦国自称“东道主”。(见《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东道主原意即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其后李白以诗意化解使“东道主”一词广为流传,多为社交和文学作品中引用,其在《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曰:“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到今天东道主皆泛指宴客或接待的主人。《红楼梦》第三七回有“我虽不能做诗,这些诗人竟不厌俗,容我做个东道主人。”到现在,体育竞赛中也常见东道主一词,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例如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的举办国家是南非,所以南非就被称作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的东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