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结果决定一切
10119100000008

第8章 R1【Result】:结果定义(3)

公司规定,凡是由于个人原因导致公司损失的,视情况个人要承担损失的1/3以上,甚至全部损失。但是针对小李的事情,公司内部有很大的争议,很多人主张批评一下小李,或者象征性地处罚一下,因为这并不是小李的分内工作,如果不是小李自己要求做,他就不会犯错,他的表现会依然得到认可,多做了事反而要受处罚,以后谁还愿意多做事?所以,很多人主张要对他的主动付出给予肯定。

而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小李没有提供合格的结果,造成公司经济上的损失,公司就要处罚小李承担损失的1/3。但同时,他主动工作的精神值得肯定,公司决定给予他更多的发展机会,以鼓励他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

半年之后,他成为一个分公司的负责人。

我们相信大多数公司对大部分行为都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但为什么在许多有明确规定的问题上,相当多的管理人员都觉得会碰到“执行难”的问题?就像以上这种“好心办错事”的情况,按规定是应当处罚,但人心都是肉长的,将心比心,你怎样都不忍心处理这些主动做事的好员工。做事就有可能出错,不做事就永远不会出错,做事越多的人,出错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处罚多做事的人,那么还有哪个员工敢主动承担分外的工作呢?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处罚主动做事的员工,就会导致没有人主动做事吗?就会导致人人都不勇于承担责任吗?

在处罚小李这件事上强调的执行原则是:努力【态度】和结果不是一回事,我们需要的是“合格”的结果,态度不等于结果。如果我们因为员工态度好,而放松了对其不合格的结果的处罚,那么我们就会陷进“好态度=好结果”的陷阱,这样的话,我们实际上又是在鼓励什么?我们是在向整个公司发出一个信号:公司看重的是好心,好心比好的结果更重要。

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是好心?好心有“商品”的属性吗?好心能够量化吗?好心能够实物化吗?

事实上,对好心过分鼓励的结果,会造成很多人用好心来为自己的错误辩解,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更多的“好心”员工犯更大的错。

如果我们的制度因为“好心”而变形,那势必会出现很多“假好心”,会造成公司内部对制度的不敬畏。制度一旦失去了应有的权威与尊严,公司就会死。

所以,我们要懂得一个基本的道理,负责任和主动做事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你的分内工作需要你负责,你必须负责,这是责任系统;而你勇于做分外的事,那是你具备领导能力的表现。如果大家都勇于做事,当然可以使公司获得更大的发展。如果没有人勇于做分外的事情,公司会出现损失,会失去机会,公司走得会慢一些。

在“走得快,但可能会死”和“走得慢,但不会死”之间,你如何选择?

“好态度=好结果”的几大负面影响:

·收获不到想要的结果;

·导致以后更多的“好心”员工犯更大的错;

·可能造成一些“假好心”;

·制度无法执行下去,员工不敬畏制度。

警惕结果陷阱之二:“没错误发生=好结果”

我们喝水的杯子是什么样子的?

大部分人在给自己买杯子时,都会买透明的玻璃杯,但在买杯子送人的时候,大多会买一个高档的、不透明的、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带盖儿的杯子。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我们觉得高档的、带盖儿的杯子,才能体现出尊贵。但我们用的不带盖儿的玻璃杯,内外通透,非常不实用:一是杯子没盖儿,不知道灰尘或小虫子什么时候就会掉落到杯子里【特别是办公室里蟑螂横行】;二是既然杯子不带盖儿,就不容易保温。

下面是一段关于杯子的真实对话。

“你工作这么忙,去换一个带盖儿的杯子吧,会干净得多。何必把时间浪费在洗杯子上呢?”

“呵呵,我是故意的啊。不带盖儿的杯子虽然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容易有脏东西掉进来,但正是这一点提醒了我尽量快地把水喝完,我们坐办公室的,多喝水可是好习惯呀!另外,玻璃杯这么透亮,我才可以及时发现杯子的污垢,提醒我及时地清洗杯子,确保杯子的清洁和卫生!”

看完这段对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这段对话对4R中的结果定义有了更深层次的阐释。问问自己,带盖儿的不透明杯子你清洗得多,还是不带盖儿的透明玻璃杯你清洗得多?

保证每天喝足量的水、喝卫生的水,是结果。杯子好不好洗,是不是足够尊贵,并不是我们要的结果,当我们以为用一个带盖儿、全封闭的杯子代表可以更好地喝水、喝更干净的水,背后的逻辑实际上是:好工具才有好结果。

真实情况是什么呢?我们冲洗那些有盖儿的好杯子,每次都是匆匆冲洗一下,而玻璃杯却因为太透明,有一点不干净都迫使我们里里外外擦洗好几遍。一个表面上代表“更干净”的工具,反而让我们从来不认真清洗。因为杯子不透明,我们根本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的杯子上是否有污渍没洗干净。

而玻璃杯呢?这个代表“不尊贵、不干净”的工具,却促使我们更认真地清洗,而且由于玻璃杯的开放、透明,却促使我们快喝水、勤洗杯子。

因此,一个表面上完备、让我们心安的工具,实际上却在损害我们的健康;而一个表面上让我们不放心的工具,却让我们时时清洗检查。在这个背后隐含的4R价值观是非常深远的:

【1】封闭控制让我们放心,但却让我们掉入掩耳盗铃的陷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那些“带盖儿、全封闭”的系统感觉到放心,因为似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一切错误都被控制住了,就像那些尊贵的、盖得严严实实的杯子,不会有小虫子或灰尘掉进杯子,水也不容易变质。“因??封闭,所以心安”,哪怕里面已经腐烂了,因为有严严实实的外壳封闭着,我们照样心安。

只要看不见,我们就觉得没有发生,就心安。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心态呀!可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心态?

【2】开放、透明让我们不安,但却是好结果的保证。一个内外通透的杯子,很容易脏,很容易掉进灰尘或虫子,很容易让杯中水变凉。我们不想等到有灰尘或小虫子落入杯中再去喝水,所以,我们有水就抓紧喝完,我们只要看到杯子有不干净的地方就立即清洗,我们得到了什么?

为什么一个开放、透明的环境,会让我们感到不安,因为一开放、透明,人们似乎发现到处都是错误,到处都是问题,这种感觉当然会让我们不安、心烦。可也正是这种不安与心烦让我们立即行动,立即改正。

在4R的价值观下,我们到底应当对什么感到不安?当我们对封闭的、看不到错误的环境感到不安,当我们对开放、透明的,错误似乎无处不在的环境感到安心,那么,这样的公司就可以说是“4R法治”化了。

第五、如何创造结果:建立外包思维

外包思维:没有坏人,只有坏的制度

我们发现,当一个员工在面试的时候,其客户意识是最好的,说话的态度也是最好的。当一个员工在试用期的时候,其努力程度与对自己要求的程度也是最高的。员工执行力出问题的时候,大概是其转正后半年左右,我们发现员工入职一年之后,是其执行力下降最多的时候。

谁应当对这种状况负责?

也许有人会立即回答,当然是员工自己呀,员工面试的时候是好的,试用期的时候是好的,转正了之后,时间一长就出问题,那是“好逸恶劳”的恶习发生作用的结果,所以,员工应当自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变化?”

但责任却并不全在员工身上,或者说主要的责任不在员工。为什么员工在面试的时候是好的,试用期的时候是好的,转正了之后,时间一长就出问题?

事实上,人并没有改变,是环境改变了。如果我们也把员工自己当成一家公司,一家以自己的劳动力为经营资源的“公司”,员工在经营自己,那么我们就会发现,真正支配员工行为的,是其角色的不同定位:面试的时候,公司与员工之间是明确的“两家公司”;试用的时候,公司与员工之间是“两家公司的考验期”;而员工一旦被录用,两家公司就成了一家,既然是一家,那员工的行为改变不就很正常了吗?

或者我们这样想,任何一个你认为执行力有问题的员工,如果一离职,再进另一家公司,是不是在面试的时候,他的执行力还是不错的?试用期的时候,执行力也还是不错的?同样的情况会不会在另一家公司出现?

没有坏人,只有坏的制度。如果我们的工作环境,能够让员工尽量保持其在面试时的状态,保持其在试用期时的状态,那又如何?就像GE前总裁韦尔奇所说的那样,我们不提供就业保障,我们只提供就业能力。

如何提供就业能力?答案是外包思维:内部人的位置,外部人的思维。所谓外包思维,就是当我们在执行的时候,做一个假设,如果我是另外一家公司,我会如何做?显然,做法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化”。

客户化:客户要什么?

量化:先谈好交换规则,明确客户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

实物化:先干活,拿出结果,客户检查结果,符合要求后,客户付钱。

外包思维是结果导向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作为执行者,很多时候我们不以结果为导向,很大程度是因为“身在此山中”。外包思维能让我们从细节中跳出来,站在客户的角度,站在企业与员工的本质属性层面看待问题。

外包思维对于管理者同样是一场管理方式的革命。为什么中国相当一批企业家总要“事必躬亲,死而后已”?为什么他们总喜欢“一竿子插到底”?

说到底,是因为他们忘记了一个简单的管理原理:结果是由行为导致的,而行为是由当事人做出的,剥夺了每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决定权,同时也就剥夺了他对行为结果的责任权。

用一个企业家的话来说:“过去,我们公司的运作就像和人家打架,以前对大家指导过细,就好像面对一个对手,我命令陈经理出左拳,刘会计打右拳,刘经理再来一个扫堂腿,但在市场上,我们这样怎么和人家打架?有这么打架的吗?但这就是我们以前工作的写照。”

【案例】企业内部的创业游戏

从下面这家实施4R项目客户进行的“模拟创业游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外包思维的力量。

模拟创业游戏是这样的,首先将各个部门视做独立的公司,比如:公司法律部成立虚拟的“律师事务所”,财务部成立虚拟的“财务管理公司”,行政部成立虚拟的“后勤服务公司”,人力资源部成立虚拟的“猎头公司”,营销部成立虚拟的“营销公司”……

公司的总经理是这样动员大家的:“公司不赚钱就要关门,公司的价值是否增长,能否生存,实际上取决于你们这些部门是亏损还是赚钱。10年后,我们大家都一样还要劳动,还要工作,还要吃饭,那时候,也许大家开了真正自己的公司,你们就会懂经营公司的逻辑,而今天你们就在这么做了。”

“既然成立了公司,大家就要学会推销自己的产品,我这个产品怎么怎么好,你要不要购买?比如一个卖衣服的,你不能问顾客你要什么样的衣服,然后我再去做,你让客户详细说出想要的衣服样式,但谁能说出来?都是服装公司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衣服让客户挑选。客户看到衣服眼睛一亮,觉得漂亮就买下了。所以,以后让客户找你们要结果。当你不清楚的时候,不应该让客户去找你,你应该主动去问客户。”

通过这样的动员,中层干部觉得劲头足了,思路清晰了。这时候,企划部,即现在的虚拟市场策划公司的总经理马上说:“本公司现在免费为各公司做招牌,希望以后大家多多合作。下周一开始为大家提供策划服务,提供幻灯片、易拉宝,欢迎大家惠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