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论语》学生活
10254200000018

第18章 交友——明辩人,交挚友(2)

而此时的秦王朝实际上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了。在秦宫上下,人人缄口,个个看赵高的眼色行事,听凭他为所欲为。宫外则是烽火连天。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燃遍了关东大地。赵高想苟延残喘,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发动政变,废黜二世。

当赵高的女婿阎乐带领士兵闯入宫中时,秦二世方才清醒,感觉大势已去。他责问宦官说:“你们为什么不把真情早点告诉我,以至弄到今天这个地步?”宦官壮着胆子说:“正是因为我没敢把真情说出来,才活到今天,假如我说了,就活不到今天了。”

阎乐创进宫中,逼迫二世自尽。此时的二世皇帝,才明白今天逼他自尽的正是他往日无比尊敬和信赖的丞相赵高了。他虽痛心疾首,悔怨交加,却已无回天之力了。他只得要紧牙关,睁眼望了一下巍峨的宫殿和怒目逼视自己的阎乐等人,拔出宝剑,结束了企图传之万代的皇帝梦。

赵高无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玩弄朝政,颠倒是非,用愚弄别人的办法来掩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其手法可谓卑鄙露骨。秦二世昏庸无能,信任和重用赵高,使赵高能够将权术玩弄得登峰造极,致使宦官当权,小人当道,冤案倍出,江山不保。秦二世最终丢了江山赔了性命。

智慧金言

君子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帮助你的人,小人则是在关键时刻加害你的人。与君子接近,能使自己获得机会,得到发展,与小人接近,则会使是非混淆,黑白颠倒,不但祸害别人,最终会祸害到自己的头上。

知己知彼,择善而从

经典语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人家不了解我们自己,只担心我们不了解人家。”

解读

孔子在卫国期间,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卫灵公的重用,于是驱车前往晋国。在春秋时期,晋国是有影响的大国之一,土地辽阔,农牧发达。此时掌握晋国大权的是中军元帅赵简子。孔子听说他乐意招纳各国贤能之士,认为假如能在晋国从政,其影响远非他国可比。于是孔子领着颜回、子贡等弟子驱车西进,准备渡河前往。当他们来到黄河岸边时,从晋国传来意外的消息:赵简子杀了窦鸣犊和舜华两位贤人。孔子及其弟子十分惊讶,当即决定,不再前行。

孔子离开黄河之滨,向鲁国进发,行程两日后回到故乡陬邑,在尼山之下的空桑山谷中住下。留在孔子身边的弟子,经常陪他在山峦之间、林阴之下漫步散心。这一天,他们来到尼山一棵硕大的松树前,只见树干如柱,枝叶似盖,翠绿茂盛,迎风挺立。孔子停步欣赏松树,子路说:“先生,这青松劲立于乱石之中,历经寒暑风霜而不凋谢,可谓是顽强吧!”

孔子说:“子路啊,你说得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路见先生称赞他,又高兴地说:“先生的性格,犹如松柏之坚韧,只是不被当权者所重视!”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而要担心自己没能做好,未能真正了解别人。”

活学活用

在人际交往中,重要的是去了解别人,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过多暴露自己。做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在什么人的面前能说,在什么人的面前不能说,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等都要在心中先掂量一下,要掌握分寸,不要随便乱说话,乱办事,以免让小人利用你在言谈举止上的失误,拿你当枪使,以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

玄宗天宝年间,李适之与李林甫同为宰相,李适之性格豪放,心地较粗,有时遇事考虑不周。而李林甫则口蜜腹剑,以阴险著称。他怕李适之在玄宗面前跟他争宠,便设计陷害他。

有一次,李林甫对李适之说华山上有金矿,如果开采冶炼,可以富国,圣上现在还不知道此事。李适之听了以后也没有对此番话提出任何疑问,在几天后的上朝中就给圣上提起这件事。

玄宗听了后就召见李林甫询问这件事,李林甫很恭敬地回答说:“华山有金矿,我早就知道了,但考虑到华山是王气所在,不应该开凿,不然就坏了本朝风水,所以始终也没向您说起这件事。是谁向皇上提起的这件事呢?此人要凿了您的命脉,居心何在?”

玄宗听了后,觉得还是李林甫忠实于自己,凡事都在替自己考虑,于是就很高兴地赞扬了几句。而认为李适之考虑事情欠周到。事后对李适之说:“从今以后,如果真再有什么事上奏,先和李林甫商量,他同意了你再上奏。”

从此,李适之再也无法越过李林甫直接去进见玄宗皇帝了,慢慢地他也就失去了皇帝对他的信任。

李林甫就这样巧设妙计除掉了他在朝中的绊脚石,李适之也就这样失去了皇帝对自己的宠信。俗话说,知人之面不知心。当别人告诉你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应该分析一下他告诉你的目的,不要不加思考地钻入别人的圈套。

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征,以人为镜,开创了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堪称善于纳谏的典范。但是魏征的犯颜直谏有时也让他很难堪,有时候他都恨不得把魏征给除掉。一次,太宗要去郊外狩猎,魏征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兴趣正浓,坚持出游。魏征就站在路中央,坚决拦住去路。唐太宗怒气冲冲地返回宫中,见到皇后长孙氏,犹自义愤填膺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闻言,悄悄地回到室内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称道:“恭祝陛下!”太宗惊奇地问:“何事如此慎重?”皇后答道:“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这才转怒为喜,打消了给魏征治罪的念头。

魏征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忠臣,他的一片忠心自是无可非议。但唐太宗却因为他常常直言纳谏不会迎合自己而生气,认为他斗胆反对自己,是不识时务的表现,唯有将其诛杀才能解恨。

人们都乐意听从别人赞美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都愿意别人迎合自己的想法,认为能顺从自己的就是好人。而把那些指责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对自己提反对意见的人视为眼中钉。魏征的直谏毫无疑问是忠言,但忠言逆耳,不好听,谁也不愿意听,谁也不愿意别人对自己提反对意见。这说明,看人不能光看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否则就会好坏不分,忠奸难辨。连唐太宗这样的开明君主也差点犯了“不知人”的错误。

智慧金言

了解一个人是长期的过程。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没有长期的观察和接触不能了解一个人,不经过长期的考察和判断不能轻易相信一个人。对任何人而言,信任一个诚实可靠的人对自己的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信任一个虚伪狡猾的人只会使自己受骗上当。假如我们不经过长期的观察和了解就轻易相信一个人,对他毫无保留地诉说自己的内心秘密,很多事情都听从他的安排,等到发现吃亏上当受骗时才如梦初醒,结果为时已晚。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经典语录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解读

孔子讲的“择不处仁”承认了一个前提,就是人的成长离不开左邻右舍的熏陶,对于小孩子来说,会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模仿造成影响。小孩从呀呀学语开始,人的许多能力都是通过模仿而获得的。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说环境对人的影响。倘若没有没有模仿这个环节,近朱者也不能赤,近墨者也不会黑。

活学活用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孔子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其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这里的“性”指人的先天遗传性,“习”则指后天的习染(包括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就是说:初生的人的先天遗传性大体相近,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后天不同的教育和环境的感染,思想意识就相差很远了。这一论断,指出了人的个性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后天作用是决定因素,这是唯物主义的范畴。在他看来,只要发挥了教育的作用和适当运用环境的影响,不论一个人生来智愚,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材。所以他主张“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认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相信“无友不知己者”,在《中庸》中,更由子思作了进一步发挥:“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些,都道出了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而环境则是一个人模仿的空间,就像孟子的故事一样,小孩子不懂,看见哭丧的,就学哭丧;看见杀猪的就学杀猪、甚至学猪叫;将他带到学堂附近,他自然就学会了怎样去模仿一些知书达理的圣人品性。

孔子告诫弟子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家语》这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甚至会令人达到不自觉的地步。孟子也说过:“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他的理由是“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告子上》)我们不难发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思想,放到现在,也如智慧的纲领一样,同样可以指导我们做人行事。

智慧金言

古人认为“人性若水,掘东则东流,掘西则西流”,很重视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孟母三迁”的典故就是从善而居的典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皆为古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至理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