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论语》学生活
10254200000019

第19章 交友——明辩人,交挚友(3)

有比较才有鉴别

经典语录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译文

子贡往往比较人的长短。孔子说:“子贡就贤能了吗?我就没有这个闲功夫。”

解读

子贡喜欢比较人的长短,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两个人,哪一个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做事有些过分,子夏做事有些不够。”子贡又问:“那么,子张强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过分和不够都是要不得的)。”孔子有一次也问子贡(端木赐),你与颜回相比谁强?子贡回答道:“我怎敢跟颜回相比?他听了一分道理,能悟出十分道理来,我呢,听了一分道理,只能悟出二分道理。”孔子说:“是不如啊,我同意你说的,你是不如他啊。”据《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对颜回和子贡的评价是:“回之信贤于丘”,“赐(子贡)之敏贤于丘”。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可谓士君子也”。而子贡却是“可谓士也。”对颜回与子贡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孔子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颜回的道义修养可以吧,可他老是穷困不堪。子贡虽然道义修养不如颜回,但是他不安于命运而去经商,却商隋预测准确,每每获得成功。”子贡做生意是很成功的,他最终成为“家累千金”的富贾巨商,其财富可与国君分庭抗礼。孔子对子贡“亿则屡中”的评价,既是肯定的,也是赞扬的。孔子的弟子冉有任季氏宰臣后,在实施增加田税中,为季氏聚敛财富,对于这样的致富之举,孔子是不耻的,斥之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撰记子贡的篇幅占据七十二子传记的一半以上,足见子贡在汉代的影响之大。司马迁总结子贡的业绩时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常相鲁、卫,家累千金”。鲁国大夫叔孙武曾公开在朝廷上宣称“子贡贤于仲尼”。子贡当时之声望可见一斑。政治家的才干,外交家的风采,纵横家的智慧,实战派经济家的业绩,集于子贡一身,所以孔子微言而“赞之”一点也不为过。孔子“屡中”的赞誉奠定了子贡“儒商鼻祖”的历史地位。而旧时商人常在店堂悬挂“陶朱事业,端木生涯”的字幅,也表示了对子贡即端木赐的赞颂。子贡也曾对孔子的学说做出这样的评价:“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不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这是请求孔子把远大的理想与现实拉近一点距离,将理想与现实联系得更紧密一些。这表明子贡对孔子学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产生了质疑。子贡虽然“不受命,而货殖焉”,但他也随从孔子周游列国,并提供了必要的经费支持,以解实际之急需。

子贡有一次问孔子道:“我现在怎么样了?”孔子说:“你成器了。”子贡说:“成了什么器?”孔子说:“像宗庙里盛粮食的瑚琏。”这是孔子对子贡的一个概括性评价,把他比作庙堂里的一件礼器,说明他是有用之才。但孔子说过,君子不能仅仅只是做为一件器具。说明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子贡还做得不够。孔子认为子贡对仁义礼乐及修身之道方面还做得不够。

活学活用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通过比较和鉴别对他们的性格、特长及能力了如指掌,对他们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教育,并根据他们能力的不同而作不同的使用。正所谓有比较才会有鉴别,看人要看本质,考察一个人不仅要看他办事的方法和结果,还要看他说话和办事的出发点和角度,不能光凭表面现象,仅听一面之词,更不能单凭是否顺从自己的心意判断一个人是否对自己真心和忠诚。

清代谢济世的笔记《憨子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读后耐人寻味。

梅庄主人有三个仆人,一个是智者,一个是愚者,一个是憨者。

有一天,梅庄主人在自己居住的会馆里请客。酒至酣处,梅庄主人说:“如能请歌女来唱一曲助兴就好了。”智者应声说:“行!”但他担心憨者会阻拦,并将憨者支开,请愚者守住门,自己去请歌女。当智者将歌女请来时,正巧憨者回来。看见两个歌女抱着琵琶要进门,憨者厉声责问这是在做什么。智者连忙说:“这是我奉主人之命召来的歌女。”憨者生气地说:“我在主人门下十余年,从未见过有歌女出入,这一定是主人醉了。”说完,就将歌女赶走了。客人们也扫兴地离去。

不久,梅庄主人升任御史。一天早晨,掌灯的书童不小心将灯油泼到主人上朝穿的衣服上了。这时,智者就说:“这是不吉利的。”梅庄主人非常生气,命仆人去打书童。这时憨者又在旁边劝阻道:“我听说汉代刘宽的朝衣被侍婢的肉羹所污,宋朝韩琦的胡须被持烛侍卫烧着了,两人都不动声色。主人,你能给我们说起这些事,难道你自己却做不到吗?”梅庄主人迁怒于憨者说:“你强出头来为书童说话,是否想得到一个耿直的好名声,以换取别人的尊重?”憨者回答到:“主人现在身居高位,常与皇上争是非,与大臣们争论撤换官员的事,能够做到弃官如弃敝履,迁谪如同归乡,难道主人是为了换取耿直的好名声吗?是否也有人这样说你?”梅庄主人一时语塞,但心中对憨者颇为不悦。从此以后,智者经常揭憨者的短处,并联合愚者一起劝主人赶走憨者。

后来,梅庄主人因罪下狱,等到他出狱,又被发配到边远地区。这时智者已经逃掉,愚者也要求辞职,只有憨者说:“这是我主人报国之时,也是我辈报主人之时。”于是,憨者就跟着梅庄主人前往边远地区了。

智慧金言

交友要慎重。古语有“得一人得天下,失一人失天下”的说法。对“这一人”的考察和获得,需要作长期的观察和了解,比较和鉴别。

结交朋友需谨慎

经典语录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解读

中国人有许多传统美德,在交友方面,古人讲究“莫逆于心,遂相与友”。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可见人们是多么看重友谊。

活学活用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一个交友、择友的基本原则,他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总结出以三种人为友是有益的:一种是“友直”,“直”,指正直,就是说要选择那些正直、爽快的人为友;“友谅”,谅指诚信,就是要选择那些真诚守信的人为友;“友多闻”,多闻,指博学多识,就是要选择那些博学多闻、见多识广的人为友。他认为,与这样的人交友才是有益的。

孔子在指出“益者三友”的同时,也告诫人们要慎交那些有损于自己成长和进步的人,这就是所谓“损者三友”。孔子所说的那种有损于一个人成长的所谓“友”,有三种:一是虚浮而不正直、有媚态的人;二是那种常以和颜悦色掩饰自己、较为圆滑的人;三是那些惯于夸夸其谈,善于辩解而不务实的人。孔子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与这三种人为友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是会有损害的。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生活、对于人际交往是很有原则的、是很严肃的。孔子是要告诫人们尽可能减少那些“损者”之友对自己的影响。

孔子的意思是说,与正直、诚实、讲信,而又学识渊博的人交友,则对自己有帮助,会经常受到教益;而与惯于巧饰外表,但内心全无真诚、善于媚悦讨好,而又巧言善辩,不忠诚的人交友,则耳濡目染,日生邪情,自然容易受到损害。

有一年,晋国大夫俞伯牙奉命出使楚国,一路乘船而行。当船行至马鞍山下时,突遇一场暴雨,伯牙只得令船靠岸,暂避风雨。雨停后,一阵轻风徐来,使他神清气爽,顿觉一路疲劳一扫而尽。他急忙走进舱内,取出随带的瑶琴,置于船头,席船而坐,面对眼前的高山流水,尽兴地弹奏起来。悠扬的琴声伴着雨后的轻风,传到了正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耳中,他立即停下手中的刀斧,沿着琴声,来到附近,隐于树后静听,并伴着琴声节奏的轻重缓急,不停地击掌,陶醉其中。此时的俞伯牙也越弹越有兴致,他将一股从未有过的激情融入琴弦,尽情的抒发着内心的快感。突然,琴弦断了,俞伯牙顿感蹊跷,他隐隐觉得附近有人在听他的演奏,于是来到岸上寻找。突然,他发现了隐于树后的钟子期,便热情地请他到了船上。

随后,伯牙鼓琴弹奏了一首“高山流水”曲,问钟子期可知其意。子期说:“太好了!峨峨如泰山,荡荡若江河!”听完子期的回答,伯牙喜不胜收,顿觉相见恨晚,他为自己找到了多年难遇的知音而高兴。他们越谈感情越近,越说兴致越浓,两人由此结下了莫逆之交,并相约第二年再来此地相会,重述知音之情。谁知此次相会后,钟子期突染重病,抱憾而亡。

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赴约,久等不见子期前来,便携琴找到子期家中。得知子期病故,顿觉五雷轰顶。当即请人将他带到子期坟头,长跪不起,哭诉知音难觅之情。随后取出瑶琴,在子期坟头弹奏一曲后,将琴摔碎以谢这位难得的知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流传千古,“知音”不仅成了“知心朋友”的代名词,也成了高洁友谊的象征。

会交朋友的人,不仅知道哪些人该交,还知道哪些人不能交。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成名以后,不忘两位黄姓朋友的帮助,用“黄扶”作为自己的别号。真正的患难之交,就是相互携手,你挽我扶,共度人生厄运,共攀理想的高峰。

智慧金言

酒肉之交不是朋友,患难才见真情。交友要有分寸,择友要讲究缘分。交友重在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共同面对人生的磨难,交友不慎会留下终生遗憾。因此,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不能盲目而交,需要在交友过程中擦亮眼睛,善于观察和鉴别。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孔子说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可谓古今同然。

志向不同的人不一起谋事

经典语录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谋划。”

解读

孔子是位既高明又中庸,高出尘世也深通世故的圣人。他主张我们要“道不同,不相为谋”。其实他的意思就是要与仁德的人交往,接受其熏陶,与其愉快相处。

活学活用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相连。重视对朋友的选择,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一个人初出茅庐,如果能够得到别人的正确指点和帮助,会在创业的途中大为受益。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实意义。

人们大都愿意与品德高尚的人结交,而品德低劣的人,却常常被人所鄙视,很少有人愿与之交往。管宁不愿与华歆为伍的故事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管宁和华歆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成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非常好。

有一次,他俩一块儿在菜地里锄草。只见管宁抬起锄头,一锄下去,碰到了一个硬东西。黑黝黝的泥土中,只见一个黄澄澄的东西闪闪发光。管宁定睛一看,是块金子,他就自言自语地说了句:“我当是什么东西呢,原来是锭金子。”接着,他不再理会了,继续锄草。

“什么?金子!”不远处的华歆听到这话,赶紧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抓起金块捧在手里仔细端详。

管宁见状,边干活边责备华歆说:“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的,钱财应该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

华歆听了,口里说:“这个道理我也懂。”手里却还捧着金子舍不得放下。后来,他实在被管宁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但他心里还在惦记金子,所以干活也没有先前努力。管宁见他这个样子,暗暗地摇了摇头,没再说什么。

又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传来一片鼓乐之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于是管宁和华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一大队人马,威风凛凛。而他的车子更是豪华:车身雕刻着精巧美丽的图案,车上蒙着的车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四周装饰着金线,车顶还镶了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逼人。

管宁看了看,又回到原处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对外面的喧闹完全充耳不闻。华歆却不是这样,他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放下书跑到街上,尾随着车队细看。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绝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这就是“割席断交”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共同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

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十几个素不相识的人关在一间屋子里,与世隔绝。几天后发现,有共同爱好和追求的人大都成为好朋友,而没有共同爱好和追求的人则形同陌路。

“道不同,不相为谋”是择友的一个重要原则。朋友是要志同道合的,志不同道不合那也只会南辕北辙,越走越远。

人与人相交才会有真正的朋友。然而,不相信任何人和盲目相信任何人都是错的。德谟克里斯特说过:“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

智慧金言

人与人的思想不同,想到的办法也就不同。如果坚持己见的话,或多或少会引起一些争执,可能就会造成矛盾,朋友间闹得不愉快。有时候可以退一步想,他有他的想法,你有你的想法,各自找出自己的答案,也许答案出来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都错了,只是认定了自己的就不肯罢休,往往就因为你一时的坚持导致朋友间关系的僵持。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何不先放弃和对方争执,先了解真正的意义所在,最后朋友间的意见也许会变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