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论语》学生活
10254200000035

第35章 自省——反省过去,才有未来(1)

省察自己的心灵虽然痛苦,可改过后更上一层楼的感觉会让人快乐。很多的时候我们就缺少一种自省精神,缺乏“反思”。能常常“自省”,像曾子一样一日三省其身,可以说是道德崇高的源泉,也是人生成功的法宝。

时常反省自己

经典语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解读

孔子的学生曾子这段话十分有意思,“吾日三省吾身”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我每一天都自我反省三(多)次,也有人理解成我每一天都以下列三件事来自我反省(后面的三个问句即为三件事,而且每一段的层次与所指的目标皆有不同)。这里从第一种说法。

在古代,“谋士”的职业相当普遍,所以,曾子信手拈来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是说为别人谋划办事,是否能尽心竭力?这里的“人”应泛指所有人,甚至包括那些素昧平生的人,且为人谋不一定要真的与别人面对面一起坐下来谋划并起而办事,一切可能会对他人发生影响的事,不论大小都应包括在内。例如,我们并未见过曾子本人,更不曾和他一起谋划办事,但曾子完成大学经一章及孝经,的的确确对我们为人处事、求知求学有莫大的助益。因此这也可说是曾子为我们尽心尽力地谋划办事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旨在问你,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诚实信用?曾子并未在此处解释说明这个信字,但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了“信”字。后边的“传不习乎?”也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当然要反省自己老师教的东西我温习了吗?如果这句话是作为老师的孔子说出来自我要求的,则“传不习乎”就可以理解为“我所传授给他人的东西,是不是都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演练确定为真的东西?是不是人云亦云了呢?”

当然,“传不习乎?”这只是“三省”中的“一省”,要是大家都有能力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所有的事情就好办了——学生不用老师督促、员工不用老板鼓励、政府单位一派井井有条……

活学活用

自省贵在自觉,严以律己,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无情地自我解剖,严格地自我批评,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错,把过和恶消灭于萌芽状态。

德国诗人海涅曾经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做哈拉奇的小伙子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被迫放弃理想中的学校,而选择在家乡的一所大学走读。愤愤不平的他,有一天在和父亲发生了激烈的口角后,冲动之下在交给老师的记录自己日常感悟的卡片上写下了一句“我是傻瓜的儿子”的话。卡片交给老师之后哈拉奇便后悔了,开始变得惴惴不安,他觉得自己的内心世界被窥探了。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哈拉奇缩在教室的一个小角落里,可老师并没有专门向他说什么,只是在发还给他的卡片上写了简短的一句话:“是不是‘傻瓜的儿子’与一个人未来的人生有多少相干呢?”

老师的话引起了哈拉奇深深的反思:“我常常把不顺心的事情归因于父母,总是想:如果不是由于他们没有钱,如果不是由于他们错误的干涉,如果不是由于他们没有本事,我就不至于……而对于自己却缺少自知之明,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我太容易宽恕自己的过失,掩饰自己的缺点,而自己并不觉得。我好像是一个不公正的裁判员,总是把成功归功于自己,把失败推诿给父母。”

老师提出的这个简单问题给了哈拉奇智慧,让他从“自我中心”中跳出来,检讨自己,并学会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年后,哈拉奇的学习成绩提高了,朋友增多了,而最令人欣喜的是和父亲的口角减少直到完全消失了。

故事虽然简单,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它为我们展示了人性中一个最宝贵的品质——自省的力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怕犯错误,只怕眼睛被蒙蔽,看不见自己的错误。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记叙了这么一个人,他叫周处。周处是晋朝义兴县人,年轻时好勇斗狠,四处危害乡里,乡里人对他深恶痛绝。义兴百姓把他和山中的白额虎和水中的大蛟称做三害。周处为了逞勇,他上山刺杀了白额虎,又下水斩杀了大蛟,经三天三夜苦苦缠斗,他终于杀死大蛟登岸,当他上岸后,听到乡里四处燃放鞭炮庆祝声,原来大家都以为周处也死了,正在庆幸乡里的三害已除掉了。

这时周处才知道自己早已被人们认为是祸害了,他幡然醒悟,反思自己,由自省、自悔,进而自勉自励,由此走向了新生,最终成为一代忠臣孝子。

智慧金言

省察自己的心灵虽然痛苦,可改过后更上一层楼的感觉会让人快乐。很多的时候我们就缺少一种自省精神,缺乏“反思”。能常常“自省”,像曾子一样一日三省其身,可以说是道德崇高的源泉,也是人生成功的法宝。

积极改正错误

经典语录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解读

孔子在处理过失和改过的关系方面,强调改过,他把道德修养过程也看做是改过迁善的过程。孔子说:“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犯有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所了解,是自己的有幸。他反对有人对过错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小人之过也必文”,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他还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他认为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和月蚀;他有过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尊敬他。孔子提出“过则勿惮改”的要求,还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活学活用

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过错,也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过错,要允许别人犯错误,对别人过去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孔子提出的“既往不咎”,就是对已经过去的事不要责备了,着重看现在的表现。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人就是在犯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毛主席说:错误和挫折教育了我们,使我们比较聪明起来。对错误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对待错误的态度也会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普通人会犯错误,受人尊敬的君子也会犯错误,但千万不要用新的错误去掩盖旧的错误。

伴随人生的很多事情要有序地、平稳运行,如:学习、工作、恋爱、结婚、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结交朋友、帮助亲友,还有为衽会尽应尽的义务等等。每一项事情在人生中都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和空间,人有时候犯错误就是将这些问题弄错了顺序、用错了时间和空间。一般意义上的错误就是越位和错位,更大意义上的错误就是把事情的比例搞错了。有些重要的事情既不能错位也不能越位,如果你在应当学习的时间谈恋爱,你是越位;如果你在结婚以后再去谈情说爱你一定是错位。例如在该学习时候去恋爱本是一般性的错误,如果你用90%的精力去学习,用10%去谈情说爱,你还不至于妨碍你今后的发展,反过来你90%的精力去谈情说爱,用10%去学习,你肯定就犯了大错误。

有这样一个故事,它或许能告诉我们一些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你真正理解了可能使你会使你多走些路,但会少走些弯路。

一对新婚夫妇生活非常贫穷,有时要靠亲友的接济才能活下去。丈夫迫于生活的压力,决定外出赚钱。

一天,丈夫对妻子说:“亲爱的,我要离开家了。我要去很远的地方找一份工作,直到我有条件给你一种舒适体面的生活才会回来。我不知道这一去要多久,但我只想求你一件事:我不在的时候要对我忠诚,等着我。我也会对你忠诚的。”

很多天之后,他来到了一个正在招工的工厂,他被录用了。但他要老板答应他一个请求:“请允许我在这里想干多久就干多久。当我觉得应该离开的时候,您就要放我走。我平时不支取报酬,请您将我的工资存在一个账户里,在我离开的那天,您再把我赚的钱给我。”双方达成了协议。

年轻人在那里整整工作了20年,中间很少休息。

一天,他对老板说:“我想拿回我的钱回家。”老板说:“好吧,我们有协议,我会照协议办事的。不过我有个建议,要么我给你钱,你走人;要么我给你三条忠告,不给你钱,然后你走人。你回房间好好想想,再给我答复。”

他想了两天,然后找到老板,说:“我想要三条忠告。”老板提醒他说:“如果你要了忠告,我可就不会再给你钱了。”他还是说:“我想要忠告。”

于是,老板对他说:“第一,永远不要走捷径。便捷而陌生的道路可能会要了你的命;永远不要对事情好奇,否则也可能要了你的命;第三,永远不要在仇恨和痛苦的时候做决定,否则你以后一定会后悔。”老板接着说:“这里有三个大面包,这两个给你路上吃,这一个一定要等你回家后和妻子一起吃。”

在远离自己深爱的妻子20年之后,男人踏上了回家的路。

一天后,他遇到一个人,那人问他:“你去哪儿?”他回答:“我要回家。”那人说:“这条路太远了,我知道一条近路,几天就能到。”他高兴极了,正准备走捷径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老板的第一条忠告,于是他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后来,他得知那人让他走的所谓捷径完全是一个圈套。

几天之后,他走累了,发现路边有家旅馆,他打算住一夜。付过房钱之后,他走累了,躺下就睡了。睡梦中,他被一声惨叫惊醒。他跳了起来,走到门口,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刚刚打开门,他便想起了老板的第二条忠告,于是回到床上继续睡觉。第二天起床后,店主问他是否听到了叫声,他说听到了,店主说:“您不好奇吗?”他回答说不好奇。店主说:“您是第一个活着从这里出去的客人,我的儿子有疯病,他昨晚大叫着引客人出来,然后将他们杀死埋了。”

男人接着赶路,终于在一天的黄昏时分,远远望见了自己的小屋,屋子的烟囱正冒着炊烟,还依稀可见妻子的身影。虽然天色昏暗,但他仍然看清了妻子不是一个人,还有一个男子伏在她的膝头,她抚摸着他的头发。看到这一幕,他的内心充满了仇恨和痛苦,他想跑过去杀了他们,他深吸一口气,快步走了过去。这时他想起了第三条忠告,于是停了下来,想了想,决定在原地露宿一晚,第二天再做决定。

天亮后,已恢复冷静的他对自己说:“我不能杀死我的妻子,我要回到老板那里,求他收留我。在这之前,我想告诉我的妻子我始终忠于她。”

他敲了敲门,妻子打开门,认出了他,扑到他怀里,紧紧地抱住了他。他眼含泪水,对妻子说:“我对你是忠诚的,可你背叛了我……”妻子吃惊地说:“什么?我从未背叛过你,我等你20年。”他说:“那么昨天下午你爱抚的那个男人是谁?”妻子说:“那是我们的儿子。你走的时候我刚刚怀孕,今年他已经20岁了。”丈夫走进家门,拥抱了自己的儿子。在妻子忙着做晚饭的时候,他给儿子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接着,一家人坐下来一起吃面包,他把老板送的面包掰开,发现里面有一笔钱——那是他20年辛苦劳动赚来的工钱。

这是三条生命的忠告,在人生之途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自己用脚走过的路,才是得救的唯一坦途,任何捷径都是魔鬼设下的圈套;在攀登成功的崎岖道路时,又时常会遇到世俗的引诱,而偏离了自己既定的方向,这是很危险的,会要了我们的命;在痛苦和失意的时候,往往会埋怨命运不公,做出背离法理的事来,为什么不能默默承受静静等待呢?坚信幸运之神一定会向我们微笑的。

智慧金言

世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工作中也会出现这样的缺点或那样的问题,这是在所难免的,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就是圣人也有错误的时候。因此一个人有这样的不足或那样的错误,是正常的,这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意识到,又没有人及时指出,犯错还不知道;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认真解决问题,而是遮掩问题。

不忧不惧,无愧我心

经典语录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解读

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

在这里,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活学活用

“不忧不惧”其实也是一个人的品德问题,怎样才能做到不担忧、不惧怕呢?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进行过一项连续三十年的实验,他挑选了1000名智力超常儿童进行跟踪实验。这些智力相近的优秀儿童,后来成就却相差很大,有的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的则平庸无奇。

心理学家仔细研究了20%最有成就的对象和20%最无成就的对象,发现他们之间最大和最显著的差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意志、信念、进取心等非智力因素。智慧与修养是一对孪生子。人的修养程度,决定自身的潜在智慧能否充分发挥,从而决定人在事业上的成败。

既然修养程度如此影响人的发展,通过现代的心理实验及古代的儒家思想,均能得出一个很明确的决定,即,后天的品德及个人修养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终生成绩。

每个人,不论地位高低,生活贫富,生命长短,都希望自己的一生健康、平安、快乐。而快乐的源泉,则是来自于坦荡的心胸。平安只能靠祝福祈求,而快乐则靠理性和宽广的心胸获得。平安难以确定,因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此事古难全”;而快乐则比较易得,“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能够襟怀坦荡,问心无愧,人就是快乐的。

忧虑和烦恼也是在人们缺乏自信的时候乘隙而入的。一旦我们失去对自己思想的控制,忧虑和烦恼就会像魔鬼一样侵入我们的大脑。忧虑者没有看到人的伟大。

有一则寓言说,中州的一只蜗牛,觉得自己实在无所作为,狠狠地把自己鞭挞了一番,然后决心大干一场。但它想,如东去泰山,总计要走三千年,如南下汉江,也需三千多年。而算算自己的寿命,活不了那么长时间。想到这里它不胜忧烦,慨叹自己的抱负难以施展,终于枯死在蓬蒿上,遭到蝼蚁的嘲笑。可见,忧烦一旦成为沉重的包袱,往往是制造自卑的罪魁。

智慧金言

这里所说的“不惧”是一种胆气,问心无愧的人大多襟怀坦荡,他们有胆气,有毅力,遇挫不馁,逢艰不惧,不随波逐流,不向邪恶低头,始终保持自己的气节。他们坚持走自己认定的正确道路,无怨无悔,奋斗终身,哪怕受到伤害,哪怕遭遇打击。“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只有做到了不卑不亢、不忧不惧的心理素质,才有可能达到问心无愧的境界,所有的事情,也就能顺着自己的意愿来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