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论语》学生活
10254200000036

第36章 自省——反省过去,才有未来(2)

学会感恩批评

经典语录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孔子说:“别人用规则正言来告诫我,能不服从吗?但能真实改过才好呀!别人用恭顺婉辞来赞许我,能不喜悦吗?但能寻绎他言外微意才好呀!只知喜悦,不加寻绎,只表服从,不肯自改,那我就无奈他何了!”

解读

孔子作为一位严师,总是告诫他的弟子们一定要听从别人的批评,并且还要确实能够改正,这才是最为可贵的。对于那些恭维的话,要学会冷静地去分析,这才是可贵的。这里孔子主要强调了怎样对待别人的规劝和赞扬的问题,这对现代人很有启发作用。

活学活用

古语有云:“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样好。”的确,人并非十全十美,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短处。因此我们应正视自身的弱点,并积极寻求克服缺点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短处都会暴露在我们的视角下,有一些则是被你身边的人所发现,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提醒你,督促你克服缺点。

这正应了孔子说的另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大抵逆耳,不讨人喜欢,让人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尖锐的批评,衷心的劝告,实际上是爱护人的一种表现。着眼于“帮”,正如好药往往味苦难吃,但能治病一样,批评是提醒、是警示、是良药,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从某种意义上讲,批评包含一定的“治病救人”的性质。

在历史上,不听忠言而失败的例子不在少数。

三国时,刘备急于给关羽、张飞报仇,不理会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贸然进攻东吴,而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而归;袁绍不采用手下谋士的意见,一意孤行,导致了“官渡之战”的惨败,并最终全军覆没;有“发明大王”之称的爱迪生,由于晚年不听别人的批评而一事无成……

由此可见,能够正确听取别人的意见是至关重要的。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之中也。”一个人如果常听难以入耳的忠言,常遭遇使心中不悦的难事,就能修心养性,提高自己的品德;相反,假使一直听悦耳的话,行事又很顺利,就会自然而然的松懈下来,如同中了鸩毒一般,此生再也无望了。“鸩毒”是什么呢?鸩是一种毒鸟,所谓“鸩毒”,指的是用鸩制成的毒药。

闵公元年,管仲向齐桓公进谏:“宴安鸩毒,不可杯也。”原来齐桓公爱姬甚多,常在后宫饮酒作乐,管仲见了很担心,就把酒色比做鸩毒,劝诫齐桓公勿进醇酒妇人。齐桓公毛病很多,由于有管仲辅佐治国,对管仲的批评也能接受,才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到管仲去世后,事情就发生了变化。

管仲死前齐桓公去看望他,并问他:“仲父病成这个样子,有什么话要和寡人说吗?”管仲劝他离易牙、竖刁、常之巫这些人远点。

齐桓公说:“易牙把自己的宝贝儿子煮熟了让我尝鲜,这么忠心耿耿的人还值得怀疑吗?”

管仲说:“人之常情,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既然他可以忍心烹杀自己的儿子,那么将来对你,还会有什么不忍心的事情不能做呢?”

桓公又问道:“竖刁把自己阉了以亲近寡人,这样的人也值得怀疑吗?”

管仲回答道:“按人之常情来看,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能下狠心把身体弄残了,那么对国君又什么下不得手的呢?”

桓公又问道:“常之巫知道人的生死,能治重病,这样的人也值得怀疑吗?”

管仲回答道:“死生,是有一定的;疾病,是人体失常所致。主君不顺其自然,守护根本,却完全依赖于常之巫,那他将国君无所不为了。”

桓公又问道:“卫公子启方,事奉寡人十五个年头了,他父亲死时都不肯离开寡人回去奔丧,这样的人也值得怀疑吗?”

管仲回答道:“按人之常情来说,没有不爱自己生身父亲的。他父亲死了都不肯回去,那对国君又将如何呢?”

管仲死后,齐桓公开始时还记着管仲的劝告,将这些人赶出了宫,可是他非常不习惯没有这些人的日子,又将他们接回来了。齐桓公将管仲劝告置之脑后,重用易牙、竖刁等人,这些人投其所好,阿谀谄媚,齐桓公在他们的奉承下,上进心尽失,政治渐渐腐败,他自己还觉得没有不妥,说:“仲父的话是言过其实了。”齐桓公生病的时候,这几个人一同叛乱。他们在桓公寝室四周筑起一道围墙,禁止任何人入内。这时,桓公哭得鼻涕横流,感慨道:“唉!还是圣人的眼光比我们远大呀!若是死者地下有知,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仲父呢?”说罢,自己扬起衣袖捂住脸部,气绝身亡,死在寿宫。尸首无人理睬,上面只盖一张扇,以致腐烂发臭,蛆虫爬出门外,三个月没人安葬。

齐国的霸业也骤然衰落了。

齐桓公的死可以说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他的悲剧提醒人们,如果听不到批评意见,听不进难以入耳的忠言,就认识不到错误,察觉不了灾祸,无法提醒、鞭策自己,是件很危险的事;整天被赞扬的话包围,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就像喝含有“鸩毒”的美酒一样,听多了就会丧失警觉,削弱自己发奋上进的精神,沉湎在自我陶醉的深渊中,积羽沉舟,最终毁了自己。

智慧金言

《周易·小过》中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没有缺点也没有过错,而受到了批评,要预防不要再犯同类的错误就行了,盲从和顶撞都不好。没有缺点也没有过错而受到了批评,今后行动要引起警惕,不要把别人的批评总是记在心里。

有错不改,是为大错

经典语录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解读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意思是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活学活用v有位哲人说过:一块石头,剔除了多余的部分,就变成了一件艺术品。而批评,恰恰是那把雕刻刀。

一个人对待批评的态度,是其修养水平的试金石,也就是说,在全部修养因素中,如何对待批评,是最重要的一点。

“欢迎批评”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难。只有一个人的修养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闻过则喜”。

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指出,许多人在犯了错时,心里总是不知所措,盘算着应否把事实隐瞒。其实,犯错也是工作经验,勇于承认,更是鞭策自己的方法之一。

像罗斯福这样伟大的人物,也从来不怕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他还在纽约警备团第18中队当队长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这种高贵的品性。

曾经和他在同一个队里待过的一个中尉说“当罗斯福带队练操的时候,他常常会在中途这样喊一声:‘停一下’!他边喊,边从裤袋里拿出一本教练手册来,当着全队所有人的面,翻到某一页,找出他所要找的内容来,认真读了一遍,然后对我们说:‘刚才我做错了一点,本来应当是这样做的。’像他这样极端诚恳的人实在不多。有时候,对他的这种行为我们常常忍不住要笑出声来。”

在他当纽约市市长的时候,在一次更为严重的情形中,他也显示出了这种特性。经过他提议和努力的一个议案在国会通过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判断错了,能够勇敢而主动地承认自己的失误。

“我感到很惭愧,”他当着国会议员的面承认说,“当我极力赞成这项议案的时候,我当初确实是有一点隐衷的,我不应当这样做。而我之所以会这样,部分原因是我的报答之心,部分是依从纽约人民的意愿。”

从这里我们看出,寻找托辞为自己开脱,并不是罗斯福的习惯。相反,他能直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尽量去纠正它。像他这样异常坦白的人,是令人钦佩的。

我国古代更有许多“闻过则喜”的佳话。例如唐太宗对待魏征的直谏,武则天的“广开言路”等等,从某个角度上看,“闻过则喜”对于他们的事业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找托辞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实在是一种愚蠢的办法。

不妨读一读下面这则故事。

有一次,一个很傲慢的报社主笔对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夸夸其谈起来。当时,这名初出茅庐的青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格莱斯顿一起参加一个宴会。格莱斯顿客气地对这个青年说:“几天之前我收到过你的一封信。”

“是我写的吗?一定不是我。我肯定没有写过。也许是我的秘书写的吧,可以肯定那绝对不是我写的。”格莱斯顿先生虽然觉得很是不快,但仍旧平和地对他点了点头。宴会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格莱斯顿先生理所当然地成了大家谈话的中心。所有的客人都想找机会接近他,听他谈话,而他对每个人都非常热心而客气——只是除了这位主笔先生。整整一个晚上他都在想方设法去与格莱斯顿先生交谈,但总是没能如愿以偿。

因为夸夸其谈,这位主笔先生反而失去了与格莱斯顿先生结交的绝好机会。

智慧金言

因此,我们最好能虚心地承认自己的短处,切不可靠夸张而掩饰之。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能适时承认自己的错误,需要一种胸怀。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我们从事业的大局出发,而不是只顾眼前的面子、狭隘的自尊心,就会欣然接纳苦口的良药和逆耳的忠言。对于他人的意见与批评,并不是不加思考地全部囫囵吞枣,而是要运用一种辨识力,把其中的精华剥剔出来,成为今后工作与行动的动力。

人贵有自知之明

经典语录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译文

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非常高兴。

解读

孔子高兴什么?

不是高兴漆雕开对做官还没有信心这事本身,而是高兴他能够说出这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