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不可思议的财富故事
10327700000028

第28章 倾家荡产的赌博:亨特家族的白银战争(1)

如果你面前有一堆白花花的银子,你会不会心跳?但是如果面前有一座白银垒起来的小山,你又会有什么感觉?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这一切顶多会在梦里出现。然而对于30年前美国的亨特家族来说,要想拥有这座银山简直唾手可得。当时,这个家族直接控制的白银现货一度多达几亿盎司,而每盎司白银的价格是40美元左右。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时全球的白银交易量也不过每年2000万盎司左右!只可惜,他们建立这个“白银帝国”的目的既不是做首饰,也不是开钱庄,而是为了投机。野心勃勃而又贪得无厌的他们,居然赌博般地试图控制整个世界的白银市场,结果却引起了所有人的愤怒,最终落得个倾家荡产的下场。

不可思议指数:★★★★★

1.石油家族的“富二代”

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提起亨特家族,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时,整个家族堪称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说起来,亨特家族的发迹实属不易,原本也是一步一步拼出来的。该家族的创始人H.L.亨特(H.L.Hunt)1889年出生于农村,其父母经营农场,家境比较富裕,但他从小就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1912年,23岁的亨特开始在阿肯色州经营棉花种植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亨特因此赚到了第一桶金。后来,资金逐渐雄厚的亨特开始投身石油产业。1950年,他组建了亨特石油公司,但是坚持完全家族化的经营模式,绝不对外发行股票。为管理好这份家业,亨特精心培养自己的14个孩子,而其中成为商界佼佼者的当属尼尔森·亨特(Nelson Hunt)和威廉·亨特(William Hunt)。根据1957年《财富》杂志的估计,当时H.L.亨特拥有4亿到7亿美元的财富,是美国最富有的8个人之一。不过老亨特肯定不会想到,正所谓“虎父无犬子”,他的儿子们在将20年后掀起一场惊天波澜,把整个世界都搅得天翻地覆。

就像美国许多商业家族的子女一样,亨特家族的第二代成员个个都不是善茬儿。或许是继承了父辈冒险精神的缘故,第二代亨特家族成员并没有坐享其成,而是到处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并大多取得了显赫成就:尼尔森·亨特致力于开发利比亚油田;卡罗琳·亨特开设了酒店和旅馆集团,自己担任董事长;拉马·亨特参与组建了北美橄榄球联盟和北美英式足球联盟,并将一年一度的橄榄球总决赛命名为“超级碗”;斯万尼·亨特则曾经担任美国驻奥地利大使,并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任教。

1974年,度过传奇一生的老亨特去世,不过这个家族的传奇仍在继续。作为家族内的活跃分子,尼尔森和威廉兄弟开始不满足于父辈的那种赚钱方式。无论是开采石油还是盖酒店,他们都觉得来钱太慢了,特别是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更刺激了他们的神经。原来,亨特家族曾在利比亚控制了大片油田,然而到1973年5月,由于利比亚总统卡扎菲宣布将利比亚境内的所有外国石油产业收归国有,亨特家族的巨额投资都打了水漂。实际上如果没有这个意外的话,他们在利比亚的油田将产生40亿美元以上的利润!这一巨大变故,沉重地打击了亨特兄弟对传统业务的兴趣,而他们天性中的赌博因子却迅速被激活了。经过商议,兄弟二人一拍即合,决定大规模从事投机生意。

作为老亨特最有商业头脑的儿子之一,尼尔森曾任“亨特钻探与采矿公司”的董事长,负责在世界各地开采新的石油资源,其中包括在利比亚和英国北海的利润丰厚的新油田。除了开采石油,尼尔森还有一项带有赌博色彩的爱好——赛马。从1955年开始,他买下了自己的第一批良种马,并予以悉心照料,培育他们参加美国和欧洲的良种马比赛。1973年和1974年,尼尔森的赛马两次赢得英国平地赛马冠军称号。1976年,尼尔森的赛马又赢得了英国德比大赛的冠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整个1970年代,尼尔森的养马活动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之一,而且培育出了数量最多的名马。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赛马场上的成功可能给了尼尔森太多激情,导致他将激情投向了另一项更大的赌博事业——期货交易。但是不要忘记,虽然二者性质类似,赛马在西方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期货交易却一直被视为投机商人和违法分子的游戏。尼尔森非常清楚:期货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带来很大的盈利机会。既然如此,何不利用手中的巨额财富再赚一笔呢?

知识链接:期货交易

所谓期货,一般指期货合约,就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标准化合约。这个标的物,又叫基础资产,对期货合约所对应的现货,可以是某种商品,如铜或原油,也可以是某个金融工具,如外汇、债券,还可以是某个金融指标。其交易原理为:买进一定敲定价格的看涨期权,在支付一笔很少权利金后,便可享有买入相关期货的权利。一旦价格果真上涨,便履行看涨期权,以低价获得期货多头,然后按上涨的价格水平高价卖出相关期货合约,获得差价利润,在弥补支付的权利金后还有盈余。期货交易的最大特点是以小博大,只需交纳5%~10%的履约保证金就能完成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合约交易。交易者可以用少量的资金进行大宗的买卖,节省大量的流动资金。

1970年代的投机市场远没有今天这样发达,交易最活跃的无非就是一些普通农产品,诸如小麦、大豆、玉米、鸡蛋甚至洋葱之类。如果听到下面这些当时期货市场上的故事,你可能觉得非常可笑:从1952年到1955年,在几个大洋葱种植商的囤积之下,洋葱期货合约价格先是翻了一倍多,然后又跌到最高价的1/30,简直是骇人听闻。为了缓和民众的不安情绪,美国国会只好立法禁止洋葱期货交易,此事也成为了美国金融史上的一个笑柄。1960年代,又爆发了所谓“植物油丑闻”,一个植物油出口商大量买进植物油期货并伪造贸易信用证的投机行为差点导致美国运通银行倒闭,美国植物油价格也随之波动不止,此人最终被捕入狱。当然,出身豪门家族的尼尔森是不会对洋葱感兴趣的,对于他来说,要玩就玩大的。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手气,他先是炒了一把大豆期货。

在1970年代前期,大豆是美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它不但广泛用于饲料和食用油生产,还是美国人餐桌上的重要成员。1973年夏天,对大豆的高涨需求甚至使大豆现货断货,政府被迫暂停大豆出口。于是,尼尔森开始利用整个家族的力量进行大豆投机。尽管当时美国的大豆市场总价值高达100亿美元左右,但野心勃勃的尼尔森和弟弟威廉仍以不信邪的态度开始了大豆投机。他们以家族成员的名义设立了许多交易账户,开足马力买进大豆期货合约。不到一年之内,由亨特家族控制的大豆期货已经达到2400万蒲式耳(1蒲式耳大豆=27.100公斤),占当时所有大豆期货合约数量的40%!在他们的忽悠下,许多普通期货交易者也纷纷投身大豆市场。到1977年,大豆期货的交易量居然占据了芝加哥交易委员会(Chicago Board of Trade,简称 CBOT)总交易量的50%,而大豆期货价格也从一年前的5.15美元上涨到高峰时期的10.30美元,整整翻了一倍!

最终,忍无可忍的芝加哥交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简称CFTC)决定对亨特兄弟提起诉讼。然而就在官司进行期间,亨特家族已暗地里地卖出了所有大豆期货。按照粗略估计,他们的盈利可能超过1亿美元,相当于一个大型炼油厂几年的利润。更令人可气的是,尽管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声称亨特家族违法了管理条例,但是由于拿不出任何过硬的证据,法庭最终仍不得不宣布亨特家族无罪。

初战告捷后,亨特兄弟便对期货投机情有独钟,对其他任何商业领域都失去兴趣了。既然大豆都能带来如此高额的回报,那为什么不试试筹码更大的投机呢?经过考虑,他们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白银期货上。

2.“白银帝国”

千百年来,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白银一直是财富的最佳代名词,甚至超过了黄金,我们至今常用白花花的银子来形容令人垂涎的财富。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白银也曾与黄金一样扮演过金融领域内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