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不可思议的财富故事
10327700000035

第35章 百年基业的毁灭:小交易员搞垮了巴林银行(2)

起初,李森曾通过大阪股票交易所、东京股票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买卖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和日本政府债券期货,从中赚取微薄的差价,也一度为巴林银行赚取了巨额的利润。因此,以稳健、大胆著称的李森被国际金融界誉为“天才交易员”。从1994年下半年,李森预测日本股市将会有大涨趋势,于是贸然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却打碎了他美梦。

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李森一方面遭受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购买更庞大数量的日经指数期货合约,希望日经指数会上涨到理想的价格范围。1月30日,李森以每天1000万英镑的速度从伦敦获得资金,买进了3万口日经指数期货(“口”即份,期货指数的单位。),并卖空日本政府债券。2月10日,李森以新加坡期货交易所交易史上创纪录的数量,已握有55000口日经期货及2万口日本政府债券合约。殊不知交易数量愈大,损失愈大。

在2月份的最后阶段,李森每天都忙于交易,工作后则到酒吧躲避工作人员的过问。2月中旬以来,李森吸收了五亿多英镑筹资,而巴林银行全部的股份资金底额也只有4亿7000多万英镑。1995年2月23日,在巴林期货的最后一日,李森对影响市场走向的努力彻底失败。日经股价收盘降到17885点,而李森的日经期货多头风险部位已达6万余口合约;其日本政府债券在价格一路上扬之际,其空头风险部位亦已达26000口合约。李森为巴林所带来的损失,在巴林的高级主管仍做着次日分红的美梦时,终于达到了86000万英镑的高点,从而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银行终结的命运。

眼看自己所捅的这个窟窿越来越大,2月23日,李森突然失踪,其所在的巴林新加坡分行持有的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合约超过6万张,占市场总仓量的30%以上,预计损失逾10亿美元之巨。这项损失,已完全超过巴林银行约5.41亿美元的全部净资产值。灾难面前,巴林银行不得不紧急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然而这时它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英格兰银行也束手无策。最终,这家拥有200多年历史的贵族银行被迫宣告倒闭。就这样,一名职员的个人失误竟毁掉了一家老牌银行。尽管李森最终在德国落网并被引渡回新加坡入狱,但一切已无济于事。留给后人的,只有刻骨铭心的教训。

4.“败家”也有后来人

就在巴林银行惨剧发生后一年,日本又惊爆一起金融丑闻,这便是著名的“住友事件”。众所周知,住友商社堪称日本最老牌的财团之一,尤其在铜的国际交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1996年6月,同样是由于一位交易员的违规操作,住友家族的百年基业差点毁于一旦。

这位交易员名叫滨中泰男,1970年加盟住友商社时,年仅22岁。由于在交易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他得以被任命为住友的有色金属交易部部长和首席交易员,代表住友在国际铜市上连续征战达20多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他手中竟能控制全球铜交易量的5%之多,并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百分之五先生”。但是令很多人吃惊的是,刚愎自用的滨中泰男居然未经授权就打着公司的旗号以私人账户冒险进行期铜交易,试图通过操纵国际期铜市场而谋取巨额利润。

据披露,早在1991年,滨中泰男就有操纵国际期铜市场的迹象。他通过伪造交易记录、操纵市场价格等手段,刻意对抗市场的供求状况。由于当时没有引起有关风险控制部门的注意,滨中泰男的冒险曾一度获得成功。从1994年到1995年,由于他控制了许多交割仓库的库存,导致国际铜价从1600美元/吨飙升到3082美元/吨。但到1995年下半年,随着铜产量的大幅增加,市场终于暴露出混乱的动向。同年10月,在英美等国证券期货监管部门的追查下,滨中泰男的行为终于败露。

在重重压力下,滨中泰男被迫忍痛抛盘,结果到1996年5月,期铜已经跌至2500美元/吨以下。与此同时,国际铜市上开始流传这位“百分之五先生”即将被迫辞职的谣言。受此影响,大量恐慌性抛盘出现了。在了解实情后,1996年6月24日,住友商社宣布解雇滨中泰男,随后铜价更是一泻千里,24小时之内就由2165美元/吨跌至1860美元/吨。据估计,仅此一项,住友商社就蒙受了18亿美元的损失;而由于股票价格的下跌,总亏损可达40亿美元。

这场风波结束后,滨中泰男被判处了8年监禁,但住友商社却不得不为他的超级失误“埋单”。在惨重的损失面前,住友商社的总裁秋山富一痛心疾首地说:“他(滨中泰男)十分富于自制力,而且也十分讲究逻辑,于是我信任他,并委任他为首席金属交易员。但我现在感到非常失望!”

就在日本的滨中泰男违规操纵国际期铜市场时,在世界第一大产铜国智利,另一位交易员也掀起了一场惊天波澜,并给国家带来了巨大损失。

大名鼎鼎的智利国家铜业公司是一家全资国有企业,由智利政府成立于1976年,它集铜矿开采、冶炼和铜金属销售于一体。在铜矿储量、电解铜和钼的生产量方面,这家世界级的矿业公司都居世界首位,其中精铜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五分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大公司,也因一名交易员的违规操作而损失惨重。

原来在1989年到1994年期间,智利铜业公司的首席交易员胡安·戴维利亚违反有关规定,擅自在国际期铜市场上进行多次未经授权的交易。尤其恶劣的是,为了谋取私利,负责本公司所有矿产期货合同的他还受一些跨国公司的指使操纵期铜市场,而自己则捞取大量回扣。

到1994年左右,针对国际期铜市场不同寻常的波动,智利铜业公司开始产生怀疑并随即着手进行调查。经过三年多的调查,戴维利亚的罪行逐渐败露。而这时,智利铜业公司已蒙受了至少2.7亿美元的亏损。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据有关资料披露,这名金融期货交易员之所以酿成一场惨剧,居然缘起于一次小小的失误。戴维利亚声称,在1992年9月时,他曾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在应该“购入”的时候向电脑输了几个“售出”指令,还有几次把“售出”当作“购入”。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已经损失了4000万美元。于是为了弥补损失,他便接着进行违法交易,但这一系列交易却都以失败收场。

最终到1994年1月时,他造成的损失已达2.7亿美元,而这个数字差不多等于整个智利国民生产总值的0.5%!

事件曝光后,34岁的戴维利亚被公司开除,智利政府随后以非法交易活动的罪名逮捕了他。由于情况复杂,这案件惊动了智利、英国和美国三地的法院,并牵涉到一大批公司和个人。1997年,法庭宣告以欺诈和逃税罪名判处戴维利亚三年徒刑和罚款两千多万美元。尽管如此,这起欺诈交易丑闻带给国家的巨大损失却永远无法弥补。后来,智利人甚至怀着苦涩的心情发明了一个新词:“戴维利亚尔”,意即“堂而皇之地将事情搞砸”。

在对戴维利亚案件进行追查的过程中,就连著名的美林公司也受到了牵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管理咨询公司之一,该公司向来有着良好的声誉。在受到与戴维利亚丑闻有染的指控后,为了平息风波,美林公司被迫同意支付2500万美元,与智利铜业公司实现庭外和解。最终,智利铜业公司发表声明,宣称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美林公司曾给戴维利亚回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