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不可思议的财富故事
10327700000005

第5章 人人都在修铁路:疯狂的铁路大跃进运动(2)

当铁路狂潮的大幕拉开后,几乎整个美国都疯狂了。当时,只要听说有大公司的铁路股票发行,人们立刻就不惜一切代价购买,都想成为将来的铁路股东。于是,一贯谨慎的商人抛弃了他们一生遵从的原则,孤注一掷,一举买下好几百股;白领阶层厌倦了收入的缓慢增长;小职员们已无法忍受那仅够维持生计的工资;牧师也不满足于那少得可怜的津贴。他们全都蜂拥而来,甚至在一个经纪行的广告中打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以此吸引女人也参与到铁路股票的投机中。

在这场全民狂潮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1864年的伊利铁路投机,而操纵这场游戏的则是臭名昭著的投机商丹尼尔·德鲁(Daniel Drew),他也是伊利铁路的董事。当时,伊利铁路与纽约中央铁路、宾夕法尼亚铁路共同支撑着从美国中西部到纽约市的陆路运输。虽然控制另外两条铁路的巨头范德比尔特(Van Der Bilt)希望在这三条相互激烈竞争的铁路之间寻求妥协,以维持价格同盟。可是对铁路运营毫无兴趣、一心只想靠操纵股市大发横财的德鲁控制着伊利铁路,使得范德比尔特的如意算盘每每落空。被德鲁惯用的欺骗伎俩彻底激怒的范德比尔特最终下决心动用他的巨额财产在华尔街收购伊利铁路的股票,从而揭开了伊利股票囤积战的大幕。

正如后人描述的,对于当时的德鲁而言,伊利铁路在他手中就像单弦的中国竖琴,他在上面只弹两个音调:当伊利股票价格高涨时,他就会高唱:谁来买我的伊利股票啊,谁来买我的价值连城的伊利股票啊。买吧,快买吧!当伊利股票价格走低时,他也会高唱:谁卖给我伊利股票啊,谁来卖给我一钱不值的伊利股票啊?卖吧,快卖吧。于是整个华尔街都被他甜美的嗓音所打动,他们以高价从德鲁那里买进伊利股票,然后又以低价卖给德鲁。随着他的单弦琴响,财富滚滚而来——它们都来自伊利铁路。

在德鲁之流的导演下,整个华尔街疯狂了,整个市场只剩下了一个词——伊利。在公开交易所内,当伊利股票开始交易后,大厅几乎变成了疯人院。每个收报员和经纪人都立刻站了起来,尖叫着,挥舞着手臂。试图收购伊利铁路的范德比尔特不惜血本,命令他的经纪人买入所有卖给他们的伊利股票。当主持人的锤子落下,他用嘶哑的嗓音大喊:完毕!先生们,如果谁再出价,我就要罚他款了!伊利股价定在了80美元。人们全然不顾此时还没有被拍卖的其他股票,他们涌向大街,大街上只听到一片伊利,伊利之声。范德比尔特的经纪人对所有的伊利股票下了买单。在这样强大的购买力下,伊利股价到中午12点的时候上升到了83美元。

在“镀金时代”,这些铁路“大佬”个个都不简单,因为在他们挥舞钞票时,美国政府的许多官员都被拖下水了。这是美国历史上最腐败的时期,假如今天自以为是的美国人知道了这些内幕,一定会羞愧得无地自容。

19世纪中期,美国的股市堪称权钱交易最“完美”的平台。在有关证券的法律法规严重缺失的当时,在股市中兴风作浪的投机商无一例外地都豢养和控制着忠实于自己的法官,这些法官竭尽所能地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来影响股票价格的涨落,为各自主子的投机活动效力。范德比尔特开始大量购进伊利股票后,又指使他所控制的法官颁布法令不得增加伊利股票的总量。可是,德鲁之流已抢先指使他们自己的法官下达了完全相反的法令,他们把大量伊利铁路的可转债转成了股票,同时还印刷了数万股崭新的伊利股票,结果这一招就席卷了范德比尔特700万美元!

随着内幕被披露,伊利股票带来的全面恐慌爆发了。那些当初以80美元买进伊利股票的投资者原本以为自己捡了便宜,现在却不得不以45美元的价格卖出,觉得它可能还不值20美元。市场上随处可见5000股或者1万股的卖盘,股价稍有抬升,立刻就被巨大的出售打压下去,最终在42美元触底。

3.富翁是怎样炼成的

在这场头狂潮中,无数的散户血本无归,而德鲁之流却赚得盆满钵满。说起德鲁此人,虽然他的确是一个赚钱天才,但其在股市中臭名昭著的投机行为实在令人不齿。原本牛贩子出身的德鲁,据说出道时手中仅有100美元,但经过多年拼杀后积累起来的财富居然相当于今天的300亿美元!只要能赚钱,哪怕再缺德的事他也干得出来。还在当牛贩子时,有一次,德鲁卖完牲畜,突然想到一个赚钱的好主意。头一天晚上,他让牲畜吃了很多盐,但一直不给它们喝水。次日早上去往纽约的路上有一条小溪,渴极了的牲口一头扎进小溪狂喝起来,每头牲口都喝了几加仑的水,体重也立刻加重了不少,然后德鲁把他们赶到纽约,在那里把他们按斤论两地卖给屠夫。后来,德鲁又将此道用于增发股票,即面值增加而实值未按比例增加,这就是著名的“掺水股”的由来。

悲哀的是,伊利股票的投机狂热并没有让美国人清醒。在此后20年间,美国的铁路狂潮依然在持续。数据显示,1873年,按照当时的人口数量来衡量,平均每590个美国人就拥有1英里的铁轨。在1867~1873年的6年间,美国新建铁路共计3.3万英里,这比1860年以前美国累计修建的铁路里程还要长。而实际上,很多新铁路的修建根本无利可图,大多数铁路股票都是“注水股”。

1865年至1875年,全世界铁路线从14.6万公里增加到29.6万公里,其中美国占一半以上。1872年,由于建设成本高涨,预期收益下降,美国的铁路线增长速度开始放慢,机车及铁轨订货开始减少。于是,铁路过度新建所导致的危机爆发了,铁路股票价格开始下跌,并且迅速波及全球。1873年,维也纳股市暴跌,24小时内股票贬值达几亿盾,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危机,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纽约金融市场的一片恐慌,铁路股票纷纷下挫。1873年9月,南北战争时期政府债券的主要发行商、全美最大的银行,费城的杰伊·库克银行,由于在北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无力偿付即将到期的价值100万美元的债券,被迫宣布倒闭。随着一系列新建铁路和银行的破产,很多主要证券的价格都跌了一半,纽约股票交易所不得不破天荒地暂停交易10天。

然而与此同时,铁路狂潮却成就了一批百万富豪的投机梦,他们的财富在爆炸性地增长。1873年时,美国最大的富翁几乎都是铁路巨头:范德比尔特(Van Der Bilt)1亿美元、威廉·阿斯特(William Astor)1亿美元、斯图尔特(Stewart)5000-7500万美元、杰伊·古尔德(Jay Gould)3000-5000万美元、拉塞尔·塞奇(Russell Sage)2500-4000万美元、约翰·布莱尔(John Blair )2500-4000万美元。他们的财富在那个年代都堪称天文数字。

既然推动铁路狂潮有如此大的利益,那些实力雄厚的投机家自然会乐此不疲。例如投机商杰伊·古尔德(Jay Gould)就总是不断买进、卖出铁路。在这股狂潮中,有些人重复建造新的铁路就是为了卖给竞争对手,没有丝毫其他目的。随着铁路过剩运力的增长,铁路大亨们并没有做出理性反应,比如进行合并,降低成本,或者降低自己的野心。恰恰相反,他们选择了截然相反的道路。结果在19世纪80年代,虽然铁路公司还处于亏损状态,但是它们都在拼命地扩张。目睹这些不可思议的局面,当时的一位业内人士曾感慨道:“一个接一个的大公司都感染了疯狂的情绪,它们几乎是紧挨着彼此建造了无数条铁路。”而为了欺骗股东,各铁路公司纷纷在账目上耍起了把戏。比如,艾奇逊公司把数百万运输费和其他无法兑现的票据都作为了自己的资产,并且随意更改收入,从而严重夸大了自己的收益。1896年,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公司披露,在7年时间中,它们宣称分发了63亿美元的红利,其实这一期间的收入只有10亿美元。

到1893年后,美国的铁路狂潮终于走向末路了。毕竟,任何行业都不可能永远靠做假账来生存。1894年,拥有41 000英里铁路和25亿美元的192家铁路公司倒闭了——大约占整个铁路业的1/4,其中就包括像北太平洋铁路公司、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公司、雷丁公司和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这样的大公司。

就这样,一场经历了20多年的铁路投机狂潮终于暂告一个段落了。而当人们回顾那疯狂的一幕幕闹剧时,不难发现,无数的普通投资者只不过是危险赌博的筹码,而到头来真正从中获取巨额财富的无非是个别投机“大佬”。不过悲哀的是,只要人类的贪欲不曾绝迹,类似的狂潮就会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