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学习
10355300000005

第5章 正确的学习观使人终身受益

自学一样可以成才许多人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走入校门接受正规的教育,但并不等于他们当中没有成才的人物。恰恰相反,他们中的成才者往往成就卓越,无人能及。他们中间也许有天才,但更多的人却是靠自己的自学走上了成功之路。古今中外,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所以,自学一样可以成才。

众所周知,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发明家,但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是一个连小学一年级也没念完的农民的儿子。

爱迪生7岁上学时,由于爱提各种奇怪的问题,成绩糟糕得一塌糊涂被老师看成笨学生,甚至被断言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出息。结果只上了3个月,就被迫离开学校。从此爱迪生走上了自学的道路。

辍学回到家里,在妈妈的指导下,爱迪生自学了英语、算术、地理、历史等多门课程,11岁时,他已学到许多学科的知识,还读了牛顿、法拉第等大科学家的著作。他最喜欢化学,把自己积攒的全部零用钱用来买化学参考书和一些实验用的仪器和药品,自己动手做实验。

12岁时,由于家境贫苦,爱迪生不得不去火车上当报童,一边卖报,一边利用空余时间看书、做化学实验。经过争取,他被允许在一节空车厢内做实验。一次,因火车震动太大,引起化学药品着火,车长一怒之下,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致使他右耳永远失去听觉。爱迪生被迫流落他处,继续寻找职业,但仍利用一切机会刻苦自学、做实验。16岁那年,他终于发明了自动发报机。

以后,他虽然有许多发明,得到了一笔不小的收入,但仍然节衣缩食,把省下的钱全部用来买书、购置实验设备,勤奋自学。一次,他买到一部《法拉第全集》,马上就读起来,一直读到第二天拂晓。别人问他,难道你不知道困和饿吗?爱迪生回答说,人生太短促了,要学的东西和要干的事是那么多,不争分夺秒怎么行呢!就这样爱迪生凭着他坚持不懈的自学精神取得了世界科学史上突出的地位。

爱迪生一生有发报机、留声机、电灯、电影机、蓄电池等一千多项发明。他从一个穷孩子,经过长期刻苦自学和实践,终于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发明家,被人们称为伟大的天才。面对人们的赞誉,他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这血汗之中当然也含着他长期自学的艰辛。

其实,像爱迪生一样靠自学成才的人还有很多,例如,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著名画家齐白石、著名音乐家聂耳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等,他们不仅没有高深的学历,甚至都不是出自于科班。在国外,这类自学成才的杰出人物也屡见不鲜,如电磁发明人、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搞音乐的电话发明家贝尔,俄国大文豪高尔基和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的德国大诗人歌德等,他们都是靠自学登上了各自事业的巅峰。

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学走上成功之路的,要想自学成才必须要有非凡的毅力才可以做到。因为既然是自学就意味着知识的来源大多数的时候只是书本,与人交流的机会很少。因此,遇到困难时必须独立解决。再者,自学不像是正规教育,除了能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还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制度加以制约。自学完全是靠自己的意志力在任何可能的环境中学习。这种难度并非每个人都可以掌控。自学者往往都是有学习之外的事情必须去做。精力和时间都不能如接受正规教育者那样充足。这也是许多想自学的人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的主要原因。但意志坚定的人永远都不会放弃自己的选择。

2001年,当托福考试成绩下来时,在清华大学食堂卖饭的张立勇以630分的好成绩通过托福考试。托福考试满分为670分,这个成绩就是接受正规系统教育的高材生也很难达到。

一时间张立勇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

张立勇出生在一个边远而闭塞的小山村,由于家贫,他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后来到清华大学食堂打工。

第一次走进清华校园,张立勇感觉清华园真大,清华的学子真幸福,清华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使他如沐春风。清华大学的校训“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给他的启示很大。他恍然明白,贫富不能选择,只要自强不息,未了的大学梦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完全可以实现。

行胜于言。张立勇将自己感兴趣的英语作为学知识的突破口,开始了艰辛的自学道路。他要紧握这把与时代同行,开启新生活的金钥匙。

但自学的艰难是张立勇始料未及的,月薪微薄,他请不起老师,一台旧收音机成了他的先生。他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菜墩前、窗口前要站上八九个小时,一天下来,腰酸腿软,人困马乏,没看上几页,眼睛就睁不开了。这样下去怎么行。后来,张立勇发现喝烫水能治瞌睡。每一次看书前,他就先灌满一壶开水,故意把舌头烫得钻心痛,以此驱散瞌睡虫。

张立勇天天晚上学到后半夜,集体宿舍只有天花板上镶嵌的一根荧光灯。同宿舍10个兄弟支持他学习,逐渐习惯了开着灯睡觉。过了一段时间,他心里不忍,自己搬出来,租了一间5平方米的平房。床头前,贴上了座右铭“在年轻人的辞典里永远没有失败这个单词”。桌上贴上了学英语时间表。早上起来学1小时,午休时学40分钟,晚7时半下班学到凌晨一两点。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即使是食堂师傅吃饭的15分钟他都要挤出8分钟,躲到碗柜背后的一个角落里背英语单词。

寒来暑往,8年来,张立勇天天坚持按时间表的安排走。打牌、看电视等爱好都让位学英语了。寒冬腊月,没有暖气,他围着炉子看书。酷暑炎夏,蚊子嗡嗡,他摇着扇子写字。他把自己几百元的工资全都花到了学英语中,买不起新书、新磁带,张立勇找旧书摊买二手书,买二手磁带。为了找一个安静的读书场所,他就找到教学楼的公共教室,第一次去教室看书,他生怕被学生认出来。去的次数多了,他逐渐融入了清华学子群体。

看了大半年英语教材,听了大半年英语磁带,张立勇自我感觉挺好,可在人前就是张不开嘴。傍晚,他来到闻亭旁的清华园英语角,凑过去听人家说。一个男生走过来,跟他用英语打招呼,他哼哼哈哈应付着,根本就不是会话,而是一个个地往外蹦单词。“说得不错,我能听懂,只要大胆张嘴说,慢慢就熟练了。”那个男生的鼓励,催发了一棵开始说英语的幼芽。

从此,清华、北大、人大的英语角,多了一位农民工。8年来,他几乎每周坚持去一次。他大声问候每个熟悉或不熟悉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大胆与他们交谈。那些曾经死板甚至毫无关联的单词和句子,在他嘴里流淌出来。张立勇加入清华大学英语协会,为了创造交流条件,他还主动找到外国留学生进行采访。英语口语和听力也在不经意间从量变到了质变。他先后拿下了英语四级和六级证书。

2001年,他为了检测自己的英语水平报名参加了当年的托福考试,谁知一考竟考出了630分的高分。但是学习的道路并没有因此停止,张立勇又报考了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习对外经济与国际贸易专业,并且已拿下了文凭。相信凭着他的自学成才的精神,凭着他的毅力,他的路一定能走得更远。

谁说成才就必须接受正规教育。任何事都有其特殊性。许多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也同样庸庸碌碌,成才与否不是靠客观因素单方面决定的。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成才就不再是梦。自学成才的道路虽然难走,但自学一样可以成才。

终生学习终生受益

终生学习的人,因拥有一颗活跃的心,不甘于平庸,所以他们不仅在个人专业、工作表现上能够日日长进,月月求新,在休闲生活上也永远是趣味盎然,不会无聊。终生学习定会终生受益。

古人云:“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学习是改造性情、使人生有所为的手段和途径;改造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所以,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要端正态度,每日改进;就要做有心人,在人生道路上有些雄心,有一分执著和热情。只要有心,每个人都可以借助学习,不断增进和深化自己在各领域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

美国学者布特勒曾说:“有一段了不起的碑文,许多人都应该读一读:死于三十,埋于六十。”意思是那些后半辈子失去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的人,如同行尸走肉,虽生犹死。事实上,的确有不少人在学习到某一阶段或一定程度,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对学习新知识态度冷淡,兴趣索然,只靠以前所学应付差事,聊度余生,由富有激情、怀抱理想者,变成无所追求、随遇而安之人,更有甚者成为无所事事的无聊之徒。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是庄子《逍遥游》中的话。大鹏鸟要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必须依靠下面的“厚风”,这个比喻也适合人。对于人来说,学习是创造“厚风”的条件,而成功就是大鹏背负青天,飞达南冥。如果一个人不源源不断地吸收养分,就无法拥有足够的知识和智慧,他的心智就会停滞不前,他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这正像大鹏鸟没有风的帮助,就无法翱翔于高空一样。

终生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得到充实的满足感,增强洞悉一切的能力,从而越显睿智、机警,而不会被时代遗弃于落尘的角落。在日本的公交车上,你随时可以看到人们拿着报纸、书籍,利用乘车时间了解各种信息。日本人的学习精神是世界有目共睹的。因此,日本在“二战”后能够在短短的几年内元气快速恢复,不得不说是与日本人的这种终生学习的精神有关。

目前西方白领阶层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

随着知识经济浪潮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将导致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你今天不懂的东西,明天就有可能过时了。据《华尔街时报》的一项调查,目前美国人平均每隔5年就得更换一次工作,因为当你干到5年左右的时候,差不多已经跟不上工作岗位的新要求了,你必须从这个岗位上退下来,迅速完成知识技能的新一轮补充、转换和升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保罗·朗格曾经提出终生教育概念,即一个人的教育不能只限于人生的某一个时期,而必须终生接受教育。

也就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上学和上班同样重要,人们的学生时代将无限延长。

在离德国科隆不远的西比希小城住着一位叫约翰那·玛克司夫的老人。在1994年,当时70高龄的她,经过长达6年的刻苦攻读完成了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科隆大学的教育学硕士文凭。在2003年,玛克司夫人又在79岁时,完成了长达200页的博士论文,论文的题目是:《如何度过晚年——学习使老人永远充满活力》,最后被科隆大学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小城的市民们无不对这位孜孜不倦的老人赞叹不已,由此她还当选为该城“最伟大女性”。随后,玛克司夫人又作为嘉宾,参加了德国著名电视主持人迪沃累克主持的一次脱口秀节目。于是德国观众都认识了这名戴着大框架眼镜、说话有条不紊又颇富幽默感的老人。

在她攻读硕士6年期间,她并未忘记时不时忙里偷闲回家操持家务,并尽量抽空陪伴丈夫进餐。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她竟然做到了学习、家庭两不误。

玛克司夫人在晚年尚且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而且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对于我们每一个年轻人来说,就更该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个人高质量生命的表现,也是成功的砝码之一。

许多人不能成功的原因不在于不懂学习,而在于缺乏终生学习的精神。如果一个人能把学习放在一生的重要位置上,而且有着勤奋不辍的终身学习精神,便可从中感受到精神的满足。灵魂得以升华,生命也会因此而大放异彩。许多坚持终生学习的人之所以能够一直不辍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体会到了终生学习终生受益的好处。

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古人有一句话叫做“朝闻道,夕死可也”,这虽是古人的一句慨叹,却道出了杰出人物对于学习的态度: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可是,生活中的许多人往往可以艳羡他人的成就,却难以静心抓住改变自己命运的稻草。总是能听见他们抱怨生活如何的不公,等到垂垂老矣,想学习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偷懒推托的借口,生命永远不会拒绝一个勤奋学习的人。

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苏秦第一次游说失败后回到家里,一副狼狈的样子,一家人很不高兴,都不理他,在一家人的责怪下,苏秦非常难过。他想:我就这么没出息吗?出外游说、宣传我的主张,人家为什么不接受呢?那一定是自己没有把书读好,没有把道理讲清楚。他感到很惭愧,于是他暗暗下决心,要把兵法研习好。

白天,他跟兄弟一起劳动,晚上就刻苦学习,直到深夜。夜深人静时,他读着读着就疲倦了,总想睡觉,眼皮粘到一块儿怎么也睁不开。为了治瞌睡,他找来一把锥子,当困劲上来的时候,就用锥子往大腿上一刺,血流出来了。这样虽然很疼,但这一疼就把瞌睡冲走了。精神振作起来,他又继续读书。

苏秦就这样苦苦地读了一年多,掌握了姜太公的兵法,他还研究了各诸侯国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利害冲突,他又研究了各诸侯的心理,以便于游说他们的时候,自己的意见、主张能被采纳。

公元前333年,六国诸侯正式订立合纵的盟约,大家一致推苏秦为“纵约长”,把六国的相印都交给他,让他专门管理联盟的事。

苏秦合纵联横的成功来自于他的真才实学。但这种真才实学不付出努力是很难取得的。尽管苏秦当时已有家室,年龄也不算小了,但他能够奋起,并不惜用“锥刺股”的方法来刺激自己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去学习,精神可嘉。他的故事激励了许多人努力学习,不停奋斗。所以,如果你想有点成就,就不要以年龄太大为借口,让岁月在唉叹声中流逝。只要你还没有接近生命的尾声,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算太晚。

有的人经常会说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现在一切都晚了。想再进学校年龄不允许了,再说各种脑力都在减退。但他们应该知道国家为了提高全民素质,已经把大学、研究生等再深造的年龄段放宽,只要你想学完全有机会。再说走一条夜大、自学或半工半读的路也未尝不可。

讲一个故事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一个穷人为农场主搬东西的时候,失手打碎了一个花瓶。农场主要穷人赔,穷人穷得常常吃不上饭,又哪里能赔得起。

穷人被逼无奈,只好去教堂向神父讨主意。神父说:“听说有一种能将破碎的花瓶粘起来的技术,你不如去学这种技术,只要将农场主的花瓶粘得完好如初,不就可以了嘛。”穷人听了直摇头,说:“哪里会有这样神奇的技术?将一个破花瓶粘得完好如初,这是不可能的。”神父说:“这样吧,教堂后面有个石壁,上帝就待在那里,只要你对着石壁大声说话,上帝就会答应你的。”

于是,穷人来到石壁前,对石壁说:“上帝,请您助我,只要您帮助我,我相信我能将花瓶粘好。”话音刚落,上帝就回答了他:“你能将花瓶粘好。”于是穷人信心百倍,辞别神父,去学粘花瓶的技术去了。

一年以后,这个穷人通过认真地学习和不懈地努力,终于掌握了将破花瓶粘得天衣无缝的本领。他真的将那只破花瓶粘得像没破时一样,将它还给了农场主。他要感谢上帝。神父将他领到了那座石壁前,笑着说:“你不用感谢上帝,你要感谢就感谢你自己吧。其实这里根本就没有上帝,这块石壁只不过是块回音壁,你所听到的上帝的声音,其实就是你自己的声音。你就是你自己的上帝。”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主宰自身命运的是我们自己。只要我们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如果找借口,不行动,永远都不可能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30岁之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古人说:“三十而立”,30岁的人已经完全独立,并且大多已经组建了新的家庭。事业也有了一定的方向。只需把握好每一步的方向,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如今,虽然有许多人不再以此为界划定自己的生活轨迹。但30岁依然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30岁之前的人生为30岁之后的人生奠定基础,开拓方向。30岁之前的努力完全可以影响30岁之后的人生。所以,30岁之前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学习有用的书本知识和为人处事之道,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本。

30岁之前,是人生的黄金年龄。18岁以前可以过着只读书的日子,18岁之后虽然已经走出了校门,开始迈向社会的大门,但由于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人生的精力和各种能力也正处于高峰期,学习各种知识都能快速领悟,积累起来也非常迅速,若能在这个时期“厚积”,以后的“薄发”就不再是问题。相反,如果在此期间积累不够充分。以后的路会越走越难,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甚至可能被淘汰。

许多人回想一生的得失时,都会慨叹光阴虚度、时光不再。是啊,人生短暂,有几个30年可以选择?错过了太阳就只能迎接星辰,如果一再嗟叹,那么,你就将连星辰都会一并错过。立志要迎接鸿图伟业的人一定要在30岁之前准备好远行的背囊,不要在后来的日子追悔莫及。

对于每个人来说,这段时间至关重要,如果你任意挥霍光阴,把学习看做成长的负担,这将是你人生的一大损失。假如你充分地利用了这段时间,并把自己的所得积蓄起来,终有一天,这些积蓄会生出很多利息。

30岁之前是巩固知识基础的时候,只有基础稳固了,你才能随时提取所需。而且,当你要添加新的知识时,也需要有个厚实的基石。

如果这段时间你没有打好知识基础,等将来再想去学时,恐怕已经晚了。因为那时,你不仅没有充裕的时间学习,即使有,你也不具备那种只读书就可以过日子的身份了。

当你对手中的书感到厌倦时,不妨这样想:这条路非走不可,现在多用一小时,就可以早一小时达到目的地,早日实现理想。而究竟能否早日实现理想,就要看你是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了。

把握好30岁之前的生活,你就成功了一半。而浪费它,你就等于先失败了一半。

第二章 求学贵在谦谨——主动求知才能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