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执业兽医学习要点指南
10373400000040

第40章 中兽医学(1)

第一单元基础理论

第一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的相互关系及应用

1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对立是指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的关系。

阴阳互根是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如热为阳,寒为阴。

阴阳互用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关系。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生于阳,阳生于阴”。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双方不断运动变化,此消彼长,又力求维系动态平衡的关系。例如,机体的各项机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属性互换的关系。

2五行的相互关系

相生、相克、相剩(相克太过)、相侮(即反克)。

二、五行的应用

肝属木,木有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心属火,火有温热向上的特性,心阳温煦;脾属土,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运化水谷,气血生化之源;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肺肃降;肾属水,水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藏精、主水。

母病及子如肝(木)病传心(火)、肾(水)病及肝(木)等。

子病犯母如脾(土)病传心(火)、心(火)病及肝(木)等。

相乘为病如肝气过旺,对脾的克制太过,肝病传于脾,为“木乘土”。

相侮为病如肝气过旺,肺无力对其加以制约,导致肝病传肺,为木侮金。

第二 脏腑学说与气血

五脏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器官,共同特点是藏精气而不泄。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

1心的功能

(1)心主血脉。

(2)心藏神是指心为一切精神活动的主宰。

(3)心主汗。

(4)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2肺的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2)肺主宣降,通调水道。

(3)肺主一身之表。

(4)肺开窍于鼻。

3肝的功能

(1)肝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及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

(2)肝主疏泄肝的功能特点是“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3)肝主筋。

(4)肝开窍于目。

4脾的功能

(1)脾主运化主要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脾的功能特点是“脾主升清”。

(2)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不致溢出脉外的功能。

(3)脾主肌肉四肢。

(4)脾开窍于口。

5肾的功能

(1)肾藏精肾藏精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平常所说肾藏精,是指先天之精。

(2)肾主命门之火肾主命门之火,是指肾之元阳,有温煦五脏、六腑,维持其生命活动的功能。

(3)肾主水。

(4)肾主纳气“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5)肾主骨、生髓、通于脑。

(6)肾开窍于耳,司二阴肾的上窍是耳。肾的下窍是二阴。

二、六腑的生理功能

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传化水谷,具有泄而不藏的特点。

1胆主要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脾胃的运化。

2胃主要功能为受纳和腐熟水谷。常常将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胃气的特点是以和降为顺。

3小肠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分别清浊。

4大肠主要功能是传化糟粕。

5膀胱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尿液,称为“气化”。

6三焦是上、中、下焦的总称。上焦的功能是司呼吸,主血脉。中焦的主要功能是腐熟水谷。下焦的主要功能是分别清浊。

三、气血的生理功能与病理

(一)气

1气的含义及其生成

一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即先天之气,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二是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即后天之气。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其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2气的生理功能

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气化作用;⑥营养作用,水谷精微之气,可以化为血液、津液、营气、卫气。

3气的分类

(1)元气元气根源于肾,它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之于肾。元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物质及其生化的原动力。

(2)宗气宗气由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和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有助肺司呼吸和助心行血脉的作用。

(3)营气营气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之一,与血并行于脉中,是宗气贯入血脉中的营养之气。

(4)卫气卫气是宗气行于脉外的部分,有“卫阳”之称。其性剽悍、滑疾。

(二)血

1血的含义及生成血主要含有营气和津液,其生成有三个方面:①来源于水谷精微,脾胃是血液的生化之源。②营气入心脉化生营血。③精血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2血的生理功能

(1)营养和滋润全身。

(2)藏神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第三 经络

前肢三阳经止于头部,后肢三阳经又起于头部,所以称头为“诸阳之会”。后肢三阴经止于胸部,而前肢三阴经又起于胸部,所以称胸为“诸阴之会”。

第四 病因

一、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2)季节性;(3)兼挟性;(4)转化性。

二、六淫致病的性质、特点及常见病症

1风邪

风邪引起的疾病以春季为多。风邪多从皮毛肌腠侵犯机体而致病,故有“风为百病之始”、“风为六淫之首”。

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风性主动,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为阳邪。因风性轻扬,易侵犯动物体的上部(如头面部)和肌表。风性开泄,出现汗出、恶风的症状。

②风性善行数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③风性主动:风邪所致疾病也具有类似摇动的症状,如肌肉颤动、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眼目直视等。

2寒邪

寒为冬季的主气。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中寒”。内寒是机体机能衰退,阳气不足,寒从内生的病证。

①寒性阴冷,易伤阳气。见恶寒怕冷,下利清谷,尿清长,口吐清涎等。

②寒性凝滞,易致疼痛。寒邪是导致多种疼痛的原因之一。如肢体疼痛,肚腹冷痛。

③寒性收引,使机体气机收敛。出现恶寒、发热、无汗等。

3暑邪

暑为夏季的主气,有明显的季节性,独见于夏令。暑邪纯属外邪。

①暑性炎热,易致发热,常出现高热、口渴、脉洪、汗多等。

②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出现精神倦怠,四肢无力、呼吸浅表等。

③暑多挟湿,如身重倦怠、便溏泄泻等。

4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

①湿为阴邪,易损脾阳。出现水肿泄泻或肚腹胀满、里急后重等。

②湿性重浊,其性趋下。常见迈步沉重,尿混浊,泻痢脓垢,带下污秽,目眵量多,舌苔厚腻。

③湿性黏滞,缠绵难退。表现为粪便黏滞不爽,尿涩滞不畅。

5燥邪

燥是秋季的主气,但一年四季皆有。

①燥性干燥,易伤津液。如口鼻干燥,粪便干结,尿短少,口干欲饮等。

②燥易伤肺。如干咳无痰或少痰等。

6火邪

火、热、温三者,热与温,多由外感受,而火既可由外感受,又可内生。

①火为热极,其性炎上。常见高热,口渴,舌红苔黄,尿赤,脉洪数。

②火邪易生风动血:致肝风内动,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眼目直视等症状。

③火邪易伤津液。咽干舌燥,口渴喜饮冷水,尿短少,粪便干燥,甚至眼窝塌陷等。

第二单元辩证论治

第一 诊法

一、察口色

1舌色

①白色:主虚证,为气血不足之兆。

②赤色:主热证。

③青色:主寒、主痛、主风。

④黄色:主湿,多为肝、胆、脾的湿热所引起。

⑤黑色:主寒深、热极。

2舌苔

①白苔:主表证、寒证。

②黄苔:主里证、热证。

③灰黑苔:主热证、寒湿。

二、切脉

1切脉部位及方法

(1)马属动物切双凫脉或颌外动脉。双凫脉在颈基部前方,颈静脉沟下三分之一处,波动最为明显的颈总动脉上。

(2)牛切尾动脉。

(3)猪、羊、犬等切股内动脉。

2六大纲脉及其临诊意义

(1)浮脉与沉脉是脉搏显现部位深浅相反的两种脉象。

①浮脉主表证。

②沉脉主里证。

(2)迟脉与数脉是脉搏快慢相反的两种脉象。

①迟脉脉来迟慢。主寒证。

②数脉脉来急促。主热证。

(3)虚脉与实脉是脉搏力量强弱相反的两种脉象。

①虚脉主虚证。多为气血两虚及脏腑虚证。

②实脉主实证。

第二 辨证

一、八纲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1表里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及病势进退的两个纲领。

(1)表证多由皮毛受邪所引起。表证常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

(2)里证里证病位在脏腑,病变较深。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诸病。

2寒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1)寒证寒证或为阴盛,或为阳虚,或阴盛阳虚同时存在。治疗寒证宜采用温法。

(2)热证热证或阳盛,或阴虚,或阳盛阴虚同时存在。故治疗热证宜用清法。

3虚实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证是正气不足的证候,而实证则是邪气亢盛有余的证候。

(1)虚证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类型。治疗虚证宜采用补法。

(2)实证凡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比较激烈而反映出来的亢奋证候,均属于实证。治疗实证宜采用泻法。

4阴阳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两个纲领。临诊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均可分为阴证和阳证两种。

(1)阴证是阳虚阴盛、机能衰退、脏腑功能下降的表现。多见于里证的虚寒证。

(2)阳证阳证是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亢奋的表现。多见于里证的实热证。

二、六经和卫气营血辨证

(一)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东汉名医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特点而创立的一种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

六经病证以阴阳为纲。

风寒初客于表,反映出营卫失和的证候,便是太阳证;病邪由表人里,反映出胃肠亢奋的证候,便是阳明病;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反映出胆经的证候,便是少阳病。少阳病唯有和解一法。

太阴病反映出的是脾胃虚寒证,少阴病反映出来的是心肾阳衰证,厥阴病反映出来的是肝肾阳衰和阳气来复的寒热错杂证候。

(二)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创立的用于辨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温病(温热病)发展迅速、变化较多、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特征。

卫、气、营、血是对温热病四类证候的概括,同时又代表着温热病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的四个阶段。卫分主表,病在肺与皮毛;气分主里,病在肺、肠、胃等脏腑;营分是邪热人于心营,病在心与心包;血分是邪热已深入肝、肾,重在动血、耗血。

第三 防治法则

一、主要治则

(一)治未病

治未病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转变。所以,其内容包含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二)扶正与祛邪

(1)祛邪兼扶正适用于邪盛为主,兼有正衰的病证。

(2)扶正兼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兼有留邪的病证。

(3)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不盛,或正虚邪盛而以正虚为主的病证。

(4)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不太虚,或邪盛正虚的病证。

(三)同治与异治

同治与异治,即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二、内治八法

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

1汗法又叫解表法开泄腠理、祛除病邪、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1)辛温解表适用于表寒证,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等。

(2)辛凉解表适用于表热证,代表方为银翘散、桑菊饮等。

2吐法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3下法攻逐邪实,达到排除体内积滞和积水,以及解除实热壅结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里实证。下法通常分攻下、润下和逐水三类。

(1)攻下法也叫峻下法,是使用泻下作用猛烈的药物以泻火、攻逐胃肠内积滞的一种方法。代表方为大承气汤。

(2)润下法也叫缓下法,是使用泻下作用较缓和的药物,代表方为当归苁蓉汤。

(3)逐水法是使用具有攻逐水湿功能的药物,治疗水饮聚积的实证。代表方是大戟散。

使用下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表邪未解不可用下法;②病在胃脘而有呕吐现象者不可用下法;③体质虚弱,津液枯竭的便秘不可峻下;④怀孕或产后体弱母畜的便秘不可峻下;⑤攻下、逐水法,易伤气血,一般以邪去为度,不可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

4和法祛除病邪、扶助正气和调整脏腑间协调关系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半表半里证和脏腑气血不和的病证(如肝脾不和)。前者的代表方为小柴胡汤,后者为逍遥散、痛泄要方。

①病邪在表,未入少阳经者,禁用和法;②病邪已入里的实证,不宜用和法;③病属阴寒,证见耳鼻俱凉,四肢厥逆者,禁用和法。

5温法祛除体内寒邪,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里寒证或里虚证。

(1)回阳救逆适用于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阳虚欲脱的病证。代表方为四逆汤。

(2)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阳虚所致的中焦虚寒证。代表方为理中汤。

(3)温经散寒适用于寒气偏盛,气血凝滞,经络不通,关节活动不利的痹证。代表方为黄芪桂枝五物汤。

6清法清除体内热邪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里热证。

(1)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的里热证。如白虎汤、麻杏甘石汤、龙胆泻肝汤、清胃散等。

(2)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亢盛所引起的病证。代表方有消黄散、黄连解毒汤等。

(3)清热凉血适用于温热病邪入于营分、血分的病证。代表方有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

(4)清热燥湿适用于湿热证。如茵陈蒿汤、白头翁汤、八正散等。

(5)清热解暑适用于暑热证。代表方为香薷散。

7补法对畜体阴阳气血不足进行补益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一切虚证。以补下焦肾与命门为主。

(1)补气适用于气虚证,代表方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

(2)补血适用于血虚证,代表方为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

(3)滋阴适用于阴虚证,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

(4)助阳适用于阳虚证,代表方为肾气散。

8消法消散体内气滞、血淤、食积等的一种治疗方法。

(1)行气解郁适用于气滞证。常用方剂如越鞠丸等。

(2)活血化淤适用于淤血停滞的淤血证。常用方剂如桃红四物汤等。

(3)消食导滞适用于胃肠食积,常用方剂如曲蘖散等。

第三单元中药性能及方剂组成

第一 中药性能

一、四气五味

(一)四气寒、凉、温、热。

(二)五味辛、甘、酸、苦、咸。辛可发散、行气、行血;甘可和中缓急、滋补;酸可收敛、固涩;苦可清热泄降、燥湿、坚阴;咸可泻下、软坚。

二、升降浮沉与归经

(一)升浮药物的特点主上行而向外,属阳,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催吐、开窍等作用;沉降药物的特点主下行而向内,属阴,有潜阳、息风、降逆、止吐、清热、渗湿、利尿、泻下、止咳、平喘等功效。此外,个别药物还存在着双向性,如三七既能活血,又能止血。

1药物性味一般说来性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多升浮;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物多沉降。

2药物质地花、叶、枝、皮等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种子、果实、矿石、介壳等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

3药物炮制药物升降浮沉与药物炮制关系很大,如酒炒升散,姜炒发散,盐炒下行入肾则降,醋炒收敛入肝则沉降。

4药物配伍少量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则降,少量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则升。

(二)归经病证的病位为药物归经的最主要、最重要的依据。

第二 配伍禁忌

一、七情

1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

2相须就是将性能功效相似的同类药物配合应用,以起到协同作用,增强药物的疗效。

3相使就是将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不同类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要药物的功效。

4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5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