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素质形象意志决定成败
10395900000014

第14章 做个真诚达礼乐观向上的成功者(6)

克服自卑心理首先要客观地认识自我。“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自卑的人是因为持有对自己的不正确的认识,即“错误的肯定”。那如何走出“错误肯定”的心理误区呢?就是要将自己的每一条优点都列出来,通过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优点,在心理上树立信心。只要做对一件事,就提醒自己记住这一点,甚至为此酬谢自己。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来改变他们的外部世界,把视野拓宽或换一个角度来看自己,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

其次就是要“避己之短,扬己之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都有优缺点。对于那些无法避免的缺点和短处,要尽可能地忘记它,而把自己的精力集中于如何使自己的长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才会不断地自我超越而取得成功,并在成功和超越中会体会自己的价值。

再次是建立一个现实的期望。俗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发展应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不要一味地与人比高低,不要过分敏感他人对你的评价。不要希望所有的人都会给你一个好的评价,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立足于本职,着眼于现在,把握住机遇。

最后要“以勤补拙”。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当你自知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不如他人时,应用双倍的汗水去换取你所需要的一切。如果老是迷信别人,崇拜别人而自轻自贱,那你将一事无成。除了这些自身的努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生活采取开放性的态度,友好地接纳别人,得到别人的帮助。

从根本上消除了不敢积极尝试的归因,人生由此可以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梦想也因此可以自由翱翔。

做网络时代的道德公民

可以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也就是信息时代。我们在被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所折服的同时,更为其瑰丽神奇、包罗万象的方便快捷所倾倒。网络上的随心所欲、纵马驰骋,以及痛快淋漓的厮杀游戏,让越来越多的人如痴如醉。因此,网络也被很形象地称之为“精神鸦片”,尤其对青少年而言,如果使用网络不当,就有可能迷失自我,陷入网络的种种诱惑中而不能自拔,甚至早早地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据调查,截止2005年底我国网民的人数已超过1亿。因互联网道德失范导致青少年行为扭曲、成为阶下囚的案例逐年呈上升趋势。2005年9月份,10多万人参与投票的“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征集与评选活动”,评选出了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包括: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制作、传播网络病毒;“黑客”恶意攻击、骚扰;传播垃圾邮件;论坛、聊天室充斥侮辱谩骂不文明语言;网络欺诈行为;网络色情聊天;窥探、传播他人隐私;盗用他人网络账号,假冒他人名义;强制广告、强制下载、强制注册;炒作色情、暴力、怪异等低俗内容。

“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的评选,使“网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上网的人都是网络道德的促成者,更是网络道德的监督者。网络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赋予了人们更多可以翱翔的自由空间。快捷便利的网上生活、丰富多彩的数字信息,是网络生命力之所在,也是网民急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但拥有私密性并不等同于自身的放纵,更何况也没有绝对的自由。

网络带给现代人互吐心声的私密感和神秘性。因为网络,现代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敞开心扉。然而,也正因为网络世界的虚无缥缈,社会道德与世俗伦理在网络面前遇到了巨大的挑战。网上裸聊、网上同居、网上欺诈、网上犯罪……种种“网上丑态”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借着网络这块“遮羞布”,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所约束的道德感、廉耻感荡然无存。

现在已经在内蒙古大学读计算机的张良,回忆起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往事,总是百感交集。“网络,曾经让我丢掉了羞耻感”的这段往事,好似洗不掉的文身,对张良有着切肤而隐秘的痛。2002年,张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成了一名住校生。因为来自内蒙古偏远牧区,他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当然最感兴趣的莫过于神秘而神奇的互联网。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学习基础的网络知识。由于自己本身是学理科的,对于计算机又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他很快就能在互联网上畅快遨游了。

起初,张良仅仅是被互联网中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所吸引。然而,随着他对网络了解的逐步深入,他开始从网络学习向另一极端蜕变。一次,偶然上网打开的一个色情网站,强烈的感官刺激使他心跳加速。从此,他开始频繁地上课睡觉,夜间出入于校园周边的网吧。据他介绍,网吧里上通宵网的,不是打游戏就是进黄色网站找刺激。张良说:“那时候,人好像都不是自己了。感觉只有这样,每天才活得有意思。”

久而久之,张良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后快要考试时,由于课程落得太多,再加上过度沉溺于“网络黑洞”的深渊而不能自拔。五门功课考试只有一门勉强通过,让他迎来的还有学校的劝退通知。此时的张良深深感到无脸见人,同时又作了深刻的检讨。痛定思痛的张良,在学业与网络间,第一次感到了迷茫,感到了一股刺骨的空虚感。“在网络里,我根本就不是我自己。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没有羞耻感,被刺激牵着鼻子走的行尸走肉!”那一刻,他终于开始反省了,经过一个学期的补习回到了原来,回到了那个健康、活泼、向上的张良!

据调查,目前,在我国的网民中,21~35岁的人占884%,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占86%。中国互联网使用的主要群体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道德的失衡问题日益明显和突出。据资料显示,有487%的男生光顾过黄色网站,有143%的女生接触过黄色信息。同时,有661%的学生,不认为诚实守信是网上最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可见,网络道德的缺失,最终将导致这些学生道德方面认识模糊、情感淡漠、意志薄弱、行为失控,一些学生的心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被扭曲了。

要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不是虚拟的伊甸园,也不是潘多拉的盒子,点击网络,有灿烂的阳光,也有黑暗的角落。“网德缺失”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网上太多的欺骗,太多的随意攻击、发泄、恶作剧,使人们看到了太多人性的阴暗面;太多的不讲道德规范,使不少人逐渐形成了藐视甚至反感道德规范的个性特征;凶杀、黄色内容的随意泛滥,吞噬了许多人的灵魂。

学会独立生活

一项调查显示,现在的青少年中,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另外的2/3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没有想到,青少年缺乏劳动意识的问题,已经严重到了这样的程度!如果对此不加正确引导,久而久之,“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恶劣思想,就会不断滋生,迅速蔓延开来。这不仅会使孩子们丧失立足社会的本领,缺少社会责任感,也背弃了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是孩子们的大不幸,更是整个社会的大不幸!因此,培养劳动观念,尤其是引导青少年热爱劳动,理应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并付诸实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溺爱”正在扼杀他们的劳动意识,“包办”正在阻止他们的劳动行为,“鄙视”正在淡化他们的劳动光荣感。

一位做电台节目的主持人曾收到过这样的一封信:知心姐姐,我知道爸爸妈妈很疼爱我,可是他们的疼爱太霸道、太专制了,很多事情他们总是按他们的想法替我做主,拿主意,从来不问我自己的想法是什么。现在我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但是他们还是每天都要督促我起床、睡觉、吃饭、洗澡之类的琐事。遇到交朋友这样的事情,每月都会有一次盘问,说有了新朋友就得追问人家的祖宗三代。学习方面的事情就更不用提了。不仅如此,我最害怕的是每天父母回家,都不知道回家应该将什么样的表情挂在脸上,因为无论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反正是逃脱不了一顿穷追不舍。

我问过周围的同学,虽然也有很多都受到家长的严厉管制,但是没有一个人像我的爸爸妈妈这样,我甚至怀疑他们的心理是不是正常,尽管我觉得这样好像不应该。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生活在他们的阴影之下,我的苦恼都成为同学间公开的秘密了,但是我的父母却好像一点儿也不觉得。我知道他们是因为爱我,但是这样的环境,我觉得压抑无比,我羡慕别人的长大,但是什么时候才是我独立的那一天呢?尤其是在这样面临升学的压力下,我觉得自己快要受不了了,郁闷和崩溃都不足以形容我现在的感受……

虽然,做孩子的一方,很多时候并不想让自己的父母为自己代劳太多,尤其是进入到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想法恰好与父母甚至是老师的想法相反,简单概括就是:我想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不过,不让孩子插手做家务劳动之类的,还仅仅是一个很小的侧面,父母的“溺爱”也仅仅是导致孩子不爱劳动的外在因素,尽管是很关键的因素。更根本的原因,应该从孩子自己身上找。与此相对,也有不少父母抱怨孩子的依赖心理太强,缺乏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缺乏独自解决困难的能力,替代孩子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要是孩子能够让自己省省心,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要对这个典型的现代成长问题作出回答,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诚然,天下父母都是最爱自己孩子的人,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得到家人的支持与关爱,正是在家庭的这份爱的呵护下,我们逐渐长大,并由此获得对于亲人和家庭的认同感,将这份认同感推广开来,就是和谐社会的模式。

现在正大力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加之社会的竞争更加激烈,很多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甚至是穿衣吃饭这样的事情,都恨不得能够代劳。疼爱子女是人之常情,但不少家长却把这种疼爱变成了“溺爱”。孩子则因为本来就不成熟,加之人天生趋利避害的本能,极容易形成依赖心理。父母生活上对子女百依百顺,过分迁就最终导致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懒惰、任性、自私、蛮横的个性不知不觉间就养成了,立足社会的本领、长大成人的机会也最终失去了。

社会学家预言说,未来人才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的能力。如果我们一味让孩子按我们的意愿拘泥于课本知识,按我们的规定思考标准答案,他们从哪儿获得这种未来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呢?校园教育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本着对未成年人一生负责的态度,把他们从“溺爱”、”包办”中解放出来,放开手脚,让他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开始,开始自己独立应对,逐渐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自强自立精神,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作为青少年自身,也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成长,不可避免要经历挫折和考验,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将自己塑造成有志气的人。

珍惜每天的时间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早餐后,有人请佛陀指点。佛陀邀他进入内室,耐心聆听此人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存疑的各种问题。最后,佛陀举手,此人立即住口,以为佛陀要指点他什么。

“你吃早餐了吗?”佛陀问道。这人点点头。

“你洗早餐的碗了吗?”佛陀再问。这人又点点头,接着张口欲言。

佛陀在这人说话之前说道:“你有没有把碗擦干?”

“有的,有的,”此人不耐烦地回答,“现在你可以为我解惑了吗?”

“你已经有了答案。”佛陀回答,接着把他请出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