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素质形象意志决定成败
10395900000013

第13章 做个真诚达礼乐观向上的成功者(5)

其实一方面,孩子并不是不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件事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可以游戏的,只是多方面的原因使他们失去了学着自己做事的机会。等到我们成熟后回头一看,才发现自己的成长是多么缓慢!

例如:当今社会是一个独生化的社会,子女是父母的宝贝,在家庭中普遍存在着“过度保护”的事实。父母总是把目光注视在他们的宝贝孩子身上,总是担惊受怕,惟恐孩子有什么意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忽视了让孩子探索周围世界的需要,不能满足和支持孩子们通过活动、游戏、家务劳动等进行适当的尝试,这既压抑了孩子的活动愿望,又会使孩子产生依赖、顺从、退缩等行为。

当今社会也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激烈的竞争导致家长在教育中过度地关心智育,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业,最开心的是孩子在各类竞争中取得成功,至于会不会穿衣、会不会吃饭,这些都不重要。孩子在家庭中失去了学着自己做事的机会。

因此,从小就要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关键是家长和老师要学会放手,学会信任,用更多的耐心去引导。

美国“要花钱自己挣”以培养孩子的开拓精神,使之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上学以后,许多学生课余时间都要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少年就相对胆小而少有创新,这与中国父母长期庇护不敢放手的教育有很大关系。有人说,未来的世界是孩子的世界,而孩子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父母家教方法的竞争。学学国外父母教子成人,让孩子自立,对我们来说是有很大好处的。

当然,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很大程度上,青少年自身独立的意识也应该加强。比如青少年对洗澡、刷牙以及清理饭桌等家务活十分反感,人们通常把孩子们的这种行为归结为懒惰,其实只是惰性积累,依赖惯了得寸进尺罢了。虽然他们也知道,任何人都不可能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度过一生,总会有长大独立生活的一天。

古语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即便不是所有的青年都会抱有“扫天下”的志向,但是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事都做不好,甚至是自己的事都不想做,总以为“这样的事情不过小事一桩,没有什么学习的必要”,尤其是在男生中,认为“照料自己的穿衣吃饭太琐碎,没有男子汉气概”的大有人在。其实,这样最终只会导致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意做的结果。现在社会上找工作的年轻人中,就有不少高不成低不就的例子,根本上就是因为他们鄙视料理生活细节的思想在作怪。连自己的饮食起居都料理不好的人,还能指望他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出多么骄人的成绩呢?

未来的路,终究是要靠自己的双脚来走,未来的事也是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做,依靠父母成为“啃老族”,你就一事无成。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任何大事都是小事组合而成的,好比没有水滴和沙粒的汇聚,就不会有大海和高山。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的能力也是在处理小事情中逐渐获得的。

常怀助人之心

助人,是施予而绝不求任何回报。能有益于他人并自感快乐,就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报酬。助人也是对我们的财富的一种肯定。助人等于说“谢谢你,我拥有的多过我所需要的”。可以这么说,助人行为是对施助者的财富和能力的最深刻、最有力的肯定。那我们能给予他人什么呢?答案是:给予我们所拥有的。它有时是金钱,有时是一个微笑,有时是一句鼓励的话,有时是鲜花,有时是我们的才智,有时是全身心地投入把事情做好……

青春年少的时候,我们精力充沛,行动敏捷,思维活跃,很多时候会感觉不到自己需要别人的帮助,但事实并非如此,生活在一个社会的大家庭中,人与人是相互支撑、护持着一路走来的。任何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说,经常出现的困境是:工作上没有完成任务,也或者仅仅是问陌生人某个道路怎么走,偶然忘记了该怎么整理一样东西。虽然这些都不过是细小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我们往往会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傍晚,乔驾车回家。在一个中西部的小社区里,要找一份工作是很难的,但乔一直没有放弃。乔的朋友们大多已经远走他乡,他们要养家糊口,要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乔留下来了。这儿毕竟是他父母埋葬的地方,他生于斯,长于斯,熟悉这儿的一草一木。

天开始黑下来,还飘起了小雪,乔得抓紧赶路。因此,乔差点儿错过那个在路边搁浅的老太太。他看得出老太太需要帮助。于是,他将车开到老太太的奔驰车前,停了下来。虽然他面带微笑,但她还是有些担心。因为一个多小时了,也没有人停下来帮她。他主动停车,会不会是要伤害她呢?他看上去穷困潦倒,饥肠辘辘,不那么让人放心。

乔看出老太太有些害怕,站在寒风中一动不动。“我是来帮助你的,老妈妈。你为什么不到车里暖和暖和呢?顺便告诉你,我叫乔。”乔说。老太太告诉他她遇到的麻烦不过是车胎瘪了,乔爬到车下面,找了个地方安上千斤顶,又爬下去一两次。结果,他弄得浑身脏兮兮的,还伤了手。当他拧紧最后一个螺母时,她摇下车窗,开始和他聊天。她说,她从圣路易斯来,只是路过这儿,而且对乔的帮助感激不尽。乔只是笑了笑,帮她关上后备箱。

她问该付他多少钱,出多少钱她都愿意。乔说,如果她真想答谢他,就请她下次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也给予帮助,并且“想起我”。他看着老太太发动汽车上路了。天气寒冷且令人抑郁,但他在回家的路上却很高兴。

沿着这条路行了几英里,老太太看到一家小咖啡馆。她想进去吃点儿东西,驱驱寒气,再继续赶路回家。侍者走过来,递给她一条干净的毛巾让她擦干湿漉漉的头发。她面带甜甜的微笑,是那种虽然站了一天却也抹不去的微笑。老太太注意到女侍者已有近8个月的身孕,但她的服务态度没有因为过度的劳累和疼痛而有所改变。

老太太吃完饭,拿出100美元付账,女侍者拿着这100美元去找零钱。而老太太却悄悄出了门。当女侍者拿着零钱回来时,正奇怪老太太去哪儿了,这时她注意到餐巾上有字,是老太太写的,女侍者眼含热泪读道:“你不欠我什么,我曾经跟你一样。有人曾经帮助我,就像我现在帮助你一样。如果你真想回报我,就请不要让爱之链在你这儿中断。”

晚上,下班回到家,躺在床上,女侍者心里还在想着老太太,老太太怎么知道她和丈夫那么需要这笔钱呢?孩子下个月就要出生了,生活会很艰难,她知道她的丈夫是多么焦急。当他躺到她旁边时,她给了他一个温柔的吻,轻声说:“一切都会好的。我爱你,乔。”

这个看似巧合的故事,就是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所以不要问何处去助人,帮助谁,只要敞开助人之心,需求就会找到我们。也许是朋友打来的一个电话、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做事时碰到的一个人,或者街上的无家可归者。总之,寻求别人的帮助自然而然,而帮助别人,也应该是基本的行为品德之一。

“助人者欲服务之时,即有助人之事可做。”让我们极诚实地说吧:我们是为了纯属自私的理由而助人的——我们助人,因为那种感觉真好。知道了这一点,当你有需要的时候,你对人的最大善意之一就是允许别人帮助你。因此在助人过程中,谁是助人者、谁是被助者,很难分辨。一如在恋爱之中,不容易分辨谁是求爱的、谁是被爱的。

人生百道孝为先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古人云:“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意思就是说,只有孝顺的人才能成为忠贞的臣子,在现代社会,孝顺的人也更容易有所作为。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一个人在家能够孝敬父母,表明他知恩图报,尊长厚德,这样的人走进社会以后,同样也会对上恭敬,对下宽容,对同辈尊重和友爱,自然就比较容易得到别人的支持和拥护,只要得到一定的机遇,就能有所作为。反之,那些不孝顺父母的人,大多叛逆意识较强,自私心较重,忠诚度较低,而且法律意识淡薄,跟别人的合作意识较差,很难得到他人的支持和拥护。可见,对于我们而言,孝顺不仅是一种品质,同样也是影响自身人生道路的重要因素。

《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孝子。他九岁时,不幸丧母,但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江夏为地名,今湖北省)。

人生百道孝为先。在家尽孝,为国尽忠,这是自古传下来的美德,即算在封建社会,不尽孝道的人,也是要给予惩治的。放眼世界,不仅中国重视孝顺,在西方孝顺也同样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中西文化在孝道上的认同是相同的。比尔盖茨曾经有一次在飞机上接受意大利一本着名杂志的采访,记者提了三个问题请他回答,其中一个就是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令记者非常吃惊的是,比尔盖茨并没有说到记者最希望听到的“机会”等,他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顺。的确,机会去了还可以再创造,双亲去了却永远不会再回来,孝顺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有时间期限的。

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花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年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要努力奋斗创造足够的财力和能力来孝顺双亲,可是等自己真正具备了这些条件的时候,老人已经来日不多或者已经不在了,你有了能力却没有机会了。实际上,孝顺双亲并不在于在物质上有多大的回报,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时时为父母着想。饭后端上一杯热茶,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回家晚的时候给家里打一个电话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操心,经常与父母沟通,经常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等等,生活中的小细节都是孝顺父母的具体行为,这些小事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难,关键是不要说等待,从今天开始,要坚持下去。

当你这样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孝顺的意义已经与你原来想像的截然不同了,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不是有首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求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所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父母,多孝敬他们。

敢于积极尝试

在集体生活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同学之间这样的对话:

“××,你怎么不去参加外语朗读比赛啊?”

“我哪能行啊!”……

“××,你也表演一个节目吧!”

“不行,不行,我不会表演!”……

实际上,像这种还没有开始做某件事,就已断定自己不行,是不敢积极尝试的表现。很多时候,自己却并不很优秀,所以不敢面对众人展示自己。但是很多人也的确不知道,没有谁是一开始就很优秀的,没有谁规定谁绝对不可以失败。任何优秀的成绩都是辛勤耕耘的结果,但是辛勤的耕耘也必须要有肥沃的土壤,这块土壤包括给予耕耘者试验的田地。

所以只要是自己精心准备过,就不要害怕失败,而要敢于积极尝试。有的时候即便是从来没有尝试过,如果得到机会和条件,也应该积极尝试。因为人的潜能是需要开发的,不尝试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可以开发的空间有多大。一个人只有储备了足够的空间,才能够应付自如。

归结这种不敢积极尝试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深层心理情绪,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自卑。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常常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智力、长相等作偏低的评价,从而导致缺乏自信,总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又没有勇气赶上去,学习、工作都步他人后尘,不敢有所作为。自卑是一种轻视自己的情绪,是压抑自我的一种沉重精神压力,它从自我怀疑和自我压抑开始,以自我消沉和自我埋没而告终。在青春期尤其容易产生这种情绪,殊不知,过于自卑就等于自毁。这种心理使人悲观失望,消极处世,行为畏缩不前,交际圈狭小,十分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实际上,自卑是一种虚构,和现实情况相差甚远。多数自认为“不行”的人,实际上并不是真的不行。之所以产生“不行”的错误观念,原因就在于不少人把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别看得很神秘。据我国心理学者对20多万人的调查表明,智力特别高和智力特别低的人各占千分之三,绝大多数人的天赋都是相差无几的。这个人能达到的成绩,另一个人经过努力也同样能达到。现实生活中,人们表现出来的智力和能力有较多层次的差异,并非天赋智力的差别造成,而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观上的原因如自信心、努力、方法等;客观上的原因如环境、机遇等。因此,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没有自卑的理由。

当然,自卑感非一日所成,但通过种种努力还是可以摆脱的。有这样一个女孩,她从小失去了父母,相貌平平,平时沉默少语,行为拘谨,畏缩胆怯,有强烈的自卑感。在学校她的学习成绩一般,也没有好朋友,一次班上搞活动,做传话游戏,轮到她时由老师发话。只见老师定了定神,认真而充满深情地对她说:“希望你是我的女儿。”老师的话使她感动万分。后来同学们发现在她身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性格逐渐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好朋友也越来越多了。老师的八个字改变了她,成了她一生的转折点。这件事说明自卑感是完全可以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