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素质形象意志决定成败
10395900000007

第7章 豁达坦荡品德高尚的素质受人尊敬(6)

在现今的社会中,大多数的人张扬个性,强调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这当然无可非议,而且还应被看做是社会开明和进步之举,但真正奉献于组织、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行动似乎越来越少了,这又不能不让人忧虑。两千多年前的奴隶都能心甘情愿为理想、为团队、为战友牺牲,两千多年后的我们,又怎能不去考虑为社会、为团队、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力量呢?

其实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奉献很简单,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岗位敬业奉献。在本职岗位上,有没有奉献精神,工作成效大不一样。人们在本职岗位上,如果都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争一流,创一流,社会就会因为一点一滴的奉献变得美好。所以,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同样也是一种奉献。雷锋的故事大家都熟悉,雷锋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供大家学习,被人们称为“小小的雷锋图书馆”。他帮助同志学习知识,同班战友乔安山文化程度低,雷锋就手把手地教他认字,学算术;同班战友小周父亲得了重病,雷锋知道后以小周的名义给家里写了信,又寄去10元钱;战友小韩在夜里的出车中棉裤被硫酸水烧了几个洞,雷锋值班回来发现后,把自己的帽子拆下来一针一针地为小韩补好裤子,轻轻地盖在他身上。知道这个情况的乔安山说:“为了给你补裤子,雷锋半宿都没睡!”

仔细重温,我们就会发现:社会楷模所做的每一件事实际上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是所有人都力所能及的事,但这些事情需要的却是一种奉献自己力量的精神,一种助人为乐的意识,一种不以善小而不为的品质。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戒备之心使得很多人逐渐遗弃了这样一种奉献的美德,尽管每年都会有学雷锋活动月,但正如俗语所说,常常是“三月来,四月走”,没有将这种意识深入到自己的意识之中,成为个人品格的一部分。

助人是快乐之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帮助他人不仅能够让自己产生成就感,能感觉到自己被他人所需要,获得心灵的快乐。同时,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才能有人帮助自己,正如俗话所说“助人者人亦助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能力精力都有限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必然会有需要求助于人的时候,只有自己奉献了,才会有他人同样为你有所奉献,只有乐于助人,他人才会乐于助你。

正是如此,许多企业将员工之间的互助提到了竞争的同一个高度,将这种品质上升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这样,企业中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员工才会有归属感,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只有乐于助人、甘于奉献,才能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是美事,可谓一箭多雕。

有人说:“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的岗位?”不错,我们应该从一点、一丝、一粒的奉献做起,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粒粒颗颗,汇聚起来,承继的是优良传统,照亮的是锦绣中华,哺育的是美的心灵。

同情之心不可无

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同情在一切内在的道德和尊严中为最高的美德。”从内涵上来看,同情是对于他人的遭遇在情感上产生的共鸣,并引发出高尚的行动,同情不仅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强调的善的一种情感表现,而且是道德完善的标准之一,只有拥有同情心的人才是足以获得他人敬重的人。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以他们的同情心为世人树立了良好的典范。诗人杜甫,只有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样滚烫的诗句,才能戴上“人民诗人”的桂冠;郑板桥也只有因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人,写下“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才更益显其拳拳之心,显其道德之高尚;温家宝总理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到遇难矿工家里慰问吊唁,潸然落泪,用满腔真情告诉我们什么叫“情为民所系”。

正如孟德斯鸠所说的:“同情是善良心所启发的一种情感之反映。”所以,人不可无同情心,同情心可以使人变得可亲可敬,变得伟大崇高。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是冷酷残忍的;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世界,是冷漠可怕的。但同情心不会自发产生,同情心也要靠精心培植和维护,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才能长成同情之花;全社会都为同情心叫好呐喊,才能形成一个充满同情心的环境。

但在现代社会,践踏同情的行为却不在少数。从今天的国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同情心的日渐逝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钱开始成为衡量人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逐渐为人们所忽视。此外,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人开始更多地关注于自身而排斥他人,对他人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

曾经有媒体做过这样的报道,一次,五名学生模样的女子在某城市的机场,不断地向过往的旅客索要钱财,被机场安检护卫与监控部门抓获。据了解,这几名女子是个骗子团伙,以利用旅客的同情心达到骗财骗物的目的。姑且不讨论她们是否已有犯罪嫌疑,这种行为本身就已经是对社会同情心的严重践踏。

毫无疑问,这个社会是不缺少同情心的,譬如见义勇为,扶贫济弱,赈灾捐献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同情心是公序良俗的精神内涵之一,是一个和谐社会所必需的民间道德力量。正因为社会同情心来自于民间的道德支撑,所以它需要保护和善待。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边际效应”,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比方说,一个饥饿的人,吃第一个馒头的时候解除饥饿的感觉和满足感是最好的,但这种感觉会依次递减,到吃饱撑着的时候,剩余的馒头就已经起不到任何效用了。

同样,对于社会同情心的骗取也基本符合这个“边际效应”原理。当一个人第一次被骗的时候,他可能并不会感到已经受到了欺骗,相反他认为自己有责任真情付出;第二次被骗的时候,他可能还会真情付出,但不免会有些疑问。为什么相似的理由、相似的情景总会出现?如此三次、四次之后,当他彻底感觉是在一次次上当受骗的时候,他甚至会感到耻辱,从而鄙视这种行骗行为。于是,在遇到真正的求助时,他将依然惯性地保持高度警惕,甚至拒绝对方。

按照弗兰西斯·培根的一句名言:一次道德行骗得逞,其恶果相当于十次不道德。虽然行骗可以获得一时的同情,获得一定的钱财,满足行骗者虚伪而又贪婪的心理欲望。但是,当他真的需要获取同情的时候,很可能同情已经离他很远了。

社会充满同情心是一种美好,能让人心里时刻荡漾起温暖和感动情怀。同情心需要社会的善待和呵护,只有在善待和呵护中,同情的美德才会越来越光彩四溢,同情的力量才会越来越强大,社会也才会越来越美好。

勇于承担责任

“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是文人的责任;出谋划策是军师的责任;安天下是天子的责任……自古以来,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被赋予了一定的责任,最广为人知的名言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通俗地讲,责任就是分内的事,而所谓责任感,就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角色所应承担的义务的一种认识和情感体验,并外化为对所负责任的积极行为。

责任是与一个人的身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只有认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才能分清自己应承担什么责任,履行什么义务,才能提高选择行为,学会识别负责任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对于我们而言,培养责任感首先就要明白自己是谁,即明白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对家庭而言。父母和长辈为抚育孩子,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还成为了他们人生最重要的老师,教育他们做人的道理,使孩子健康成长,同样,孩子也要尽为人子女的责任,在家要做到孝敬父母、关心体贴父母,尊敬长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让父母操心,父母生病时要尽力照顾等等。

但很多孩子,尤其是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往往向父母索取过多,却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他们不仅要求父母为自己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还要求父母理解自己。但是,自己却不愿意站在父母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孝顺父母,动辄就因意见不合而与父母生气,更有甚者,造成了对父母的伤害。李宇就是一例。他迷上了电脑游戏,经常在网吧不归家,对父母态度粗鲁,当担忧的母亲找到他并好言规劝时他却大动肝火,甚至推倒了母亲。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具有责任感的孩子的典型。

对学校而言,孩子是一名学生,老师对他们尽了教育的责任,学生自身同样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珍惜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要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地完成,出现问题要勇于承担,不推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