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多彩的世界让自己更快乐
10396200000002

第2章 快乐是生命的本色(1)

生命我的本色

怡然自得的人更能承受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斗争。

学会喜欢你自己,愉快地接纳你自己,培养自信心。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当你坚信这一点,你会比其他人至少少掉50%的烦恼。否则,你将会永远不快乐。

有一个电车车长的女儿,特别辛苦地学会这一点。她想要成为一位歌唱家,但是她的脸长得并不好看。她的嘴很大,牙齿很暴,每一次公开演唱的时候——在新泽西州的一家夜总会里——她一直想把上嘴唇拉下来盖住她的牙齿。她想要表演得“很美”,最终呢?她使自己大出洋相,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但是,在那家夜总会里听这个女孩子唱歌的一个人,却以为她很有天分。“我跟你说,”他很直率地说,“我一直在看你的演唱,我知道你想掩藏的是什么,你觉得你的牙齿长得很难看。”这个女孩子顿时觉得无地自容,可是那个男的继续说道:“难道说长了暴牙就罪大恶极吗?不要想去遮掩,张开你的嘴,观众看到你不在乎,他们就会喜欢你的。再说。”他很犀利地说:“那些你想遮起来的牙齿,说不定还会带给你好运呢。”

凯丝·达莉接受了他的忠告,不再去注意牙齿。从那时候起,她只想到她的观众,她张大了嘴巴,热情而高兴地唱着,使她成为电影界和广播界的一流红歌星。其他的喜剧演员如今都还希望能学她的样子呢。

着名的威廉·詹姆斯说一般人只发挥了’10%的潜能。“跟我们应当做到的来比较。”他说,“我们等于苏醒了一半:对我们身心两方面的能力,我们只使用了很小的一部分。我们具有多种能力,却习惯性地不知道怎么去利用。”

我们都有这样的能力,因此我们不应该再浪费任何一秒钟,去忧虑我们不是其他人这一点。你是这个世界上的新东西,以前从没有过,从开天辟地一直到现在,从来没有任何人完全跟你一样:而将来直到永远,也不可能再有一个完完全全像你的人。新的遗传学告诉我们,你之所以是你,必是因为你父亲的24个染色体,和你母亲的24个染色体所遗传到的是什么。“在每一个染色体里”,据阿伦·舒恩费说,“可能有几十个到几百个遗传因子——在某些情况下,每一个遗传因子都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点也不错,我们是这样“既可怕又奇妙地”造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即便在你母亲和父亲相遇而结婚之后,生下的这个人正好是你的机会,也是30亿万分之一。换句话说,即使你有30亿万个兄弟姊妹,也可能都跟你完全不一样。这是光凭想象说的吗?不是的,这是科学的事实。

有一部日本电影《樱花恋》,里面的女主角是位日本姑娘,因为想要去动手术做双眼皮,使她的美国丈夫大生其气。

日本姑娘想做双眼皮的目的是要使自己变得像美国人,她以为那样“会使丈夫觉得她更可爱”。但事实上那位美国丈夫所爱的却正是她原来的东方面貌;换句话说,她丈夫就因为她长了单眼皮、矮身材、直头发才爱她。

事实上。我们差不多每人都有过这种感想:往往美国人在中国所挑选的中国太太,并不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认为漂亮的。相反的,他们挑的却正是我们认为不漂亮的。他们常常喜欢找一些身材特别娇小玲珑,头发完全是中国原始的样式,没有花花卷卷,鼻子不高,单眼皮,而举止也保有中国固有的文静的姑娘。因此,常有人觉得美国人的眼光奇怪。

其实,他们的眼光是正常的。他们如果爱那种西洋化了的东方人,那就干脆去娶一个他们本国的姑娘,不是更标准吗?他们爱东方人,就是因为东方姑娘们是东方姑娘,具有一切东方姑娘的特色和东方的美点。而我们中国人却正和他们站在相反的观点。我们有时欣赏西方人的风仪,对自己本来的面貌反而觉得平庸无奇。所以,急希望把自己弄得西洋化一点。

当然,按一般“美”的标准来说。最好的是西方人具有东方的美点,或东方人具有西方的美点。所以有许多欧亚混血的孩子,都是很漂亮的。

可是爱情却不一定是如此,一个人对一个人发生爱情,往往不是爱对方够上什么标准,而只是爱上他的特色。否则大家都向着少数的几个标准美人进攻,其他那些不够“标准”的,岂不找不到对象了吗?

既然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合乎“美”的世界标准。那么与其勉为其难的用不自然的方法改造自己,就不如好好地保存自己的特色。

一个人生来的特点可能就是她的美点。我们不必希望自己像某一个有名的美人,我们应该希望自己只最像自己。

谈起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特色。就不免想到那些电影明星。有一阵子,我们在报纸杂志上,看见许多明星的照片,都有点像A,又有一阵看见许多明星的照片都有点像B。这些人不懂得发挥自己的特色,而只知“东施效颦”。就难怪他们只能做默默无闻的三四流角色了。

记得以前有位美国太太,在上海某照相馆照了一张照片,拿回来一看,照像师把她下颏上的一块凹下去的印子给修掉了。也许因为这位太太是学艺术的,当时她很不高兴,问照像师为什么给她修掉。照像师当然解释说因为这样比较好看。她说:“不管好看不好看,那是我脸上有的东西,你就不该把它修掉。”

当然学艺术的人不免有点怪癖,不过,这也说明了,艺术上所说的“真”,究竟是美的条件之…。如果把自己弄得不像自己,失去了应有的真,那就无从谈到“美”了。

假如你爱你自己,而且也希望别人所爱的是你的本色,那么,你就不必去模仿别人,而要发挥你的本色,使它显出光彩来。

做自己的主人

有个“锁住”自己的故事,说的是有位同事经常管不好自己的钥匙,不是弄丢了,就是忘了带,要不就是反锁在门里边。他的301室办公室就他一人,老是撬门也不是个办法,配钥匙时便多配了一把,放在302办公室。这下无忧无虑了好些时日。有一天他又没带钥匙,恰好302室的人都出去办事了,又吃了闭门羹,于是他在303也放了钥匙。外边存放的钥匙越多,他自己的钥匙也就管得越松懈,为保险起见。他干脆在304、305、306……都存放了钥匙,多多益善。最后就变成这样,有时候,他的办公室,所有的人都进得去,只有他进不去,所有的人手中都有钥匙,只有他的钥匙无处可寻。

到这时,他那扇门锁住的,就只是他自己。

莫小米先生讲的这个故事,很耐人寻味。在现实生活中放弃自己的权利,让别人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人实在不少。他们把自己上学、择业、婚姻……统统托付或交给他人,失去了自我追求、自我信仰,也就失去了自由,最后变成了一个毫无价值的人。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画家把自己的一幅佳作,送到画廊里展出,他别出心裁地放了一支笔,并附言:“观赏者如果认为这画有欠佳之处,请在画上作上记号。”结果画面上标满了记号,几乎没有一处不被指责。过了几日,这位画家又画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去展出,不过这次附言与上次不同,他请每位观赏者将他们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他再取回画时,看到画面又被涂满了记号,原先被指责的地方,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这位画家不受他人的操纵,充满了自信。正像林润翰先生所言,他“自信而不自满,善听意见却不被其所左右,执着却不偏执”。

上面两个故事里的主人公,他们的所作所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不同的心态和两种不同的结果。前者是失败的思维方式,自卑的心态,必然会产生可悲的结果。后者是成功的思维方式,充满自信的心态,必然会产生成功的结果。

前者过高地估计他人。而过低地低估自己,遇事认识不到自己拥有无限的能力和可能性。越是这样,越是跳不出自己的思维模式:越是跳不出自己。的思想模式。就越觉得自己不行;觉得自己不行,就必然要依赖他人,受他人的操纵。如此这样,每失败一次,自信心会受到一次伤害,久而久之,一切就会按照别人的意见行事。一切就会让别人来操纵,可悲的事就会接踵而来。后者因为用正确的观点评价别人和看待自己。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迷失自己,受他人操纵。

画展里的这种情况,我们会在现实生活里常常碰到。同样的事,同样的人,常常会出现不同的待遇,产生不同的结果。结果仔细想想,这也并不奇怪,因为人世间每一个人的眼光各不相同,理解事物的角度也不尽一样。所以遇事要用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要完全相信你听到的看到的一切,也不要因为他人的批评,鄙视而轻视自己,产生自卑感。爱迪生曾经试用过1200种不同的材料作白炽灯泡的灯丝,都没有成功。有人批评他:“你已经失败了1200次了。”可是爱迪生不这么认为,他充满自信地说:“我的成功就在于发现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如果我们遇事都能这样想,采用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哪里还会有烦恼,哪里还会有自卑感?人的自卑感的存在和产生,并不是由于自己在能力或知识上不如人,而是由于自己有不如人的心态和感觉。为什么会产生不如人的心态和感觉呢?是因为有些人常常不用自己的“尺度”来判断和评价自己。而喜欢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说自了。就是喜欢拿自己与他人相比较,尤其喜欢拿别人的优点长处与自己的缺点和短处相比较。原本这些不一样的东西,是不能进行比较的,越比较,就越会产生自卑。这些简单、明显的道理,只要你相信它,接受它,你就会遇事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摒弃自卑,找回自信,学会由自己支配自己,由自己去安排自己的生活,由自己去计划自己的人生。

过惯了安逸奢华的生活,我们常会忘记乐趣是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和金钱就可得到的。

在这个过度消费的时代里,不停地大肆采购,已经成了追求乐趣的手段。然而,购物乐趣的生命周期也不断地缩减,很可能刚结完帐,它已消失无踪;回到家里,刚到手的东西连包装都未拆,就进了储藏室。

更令人费解的是,单纯的消费行为也渐渐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心,取而代之的是追求高价商品。在这种消费模式底下,隐藏着一种扭曲过的价值观,那就是:高价位等于高品质;消费得起高价位商品,就等于高人一等。简单来说,就是:满足了虚荣心就是快乐。

然而,真是如此吗?

快乐之后残留的惆怅,就像繁华都市狂欢后遗留的满地垃圾。令人不忍目睹。狂欢是暂时的,但整理垃圾,可得耗费不少气力。

不管是穷是富。我相信你都曾体验过花费不多的欢愉。还记得那年萧瑟的秋天吗?和热恋情人坐在公园里共享粉红色的棉花糖,直到今天每一想起,都还会不由自主地摸摸脸颊。仿佛那满脸的糖丝还留在那儿。

你能说,那感觉不美吗?

也许只要花点钱买个冰淇淋,或是品尝个甜滋滋的巧克力,都可以带给你无比的喜悦。虽然可能会让你发胖而心里不安。但却一点也不犯法,不是吗?

如果生命里曾有过这么美好的回忆,为什么不继续制造下去?而非得要让世俗的价值观控制了你?

追求自由与和谐

人类对于自然的征服可以说达到了顶峰,人们几乎将所有可以开发的资源,都开发出来以满足目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整个地球被工业、电子、传媒、科技、城市等人工风景紧密地包围着,而且,满天飞舞的信息就如汹涌的大海一样,我们每一个人就在这里沉浮着,在一层层海浪的推举下荡来荡去。

或许,我们真的并没有失去什么,然而我们的内心却在上一个世纪里尤其是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里失衡,我们陷入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惶恐之中。因为现代人已经再也找不到哪怕是片刻的宁静和从容,而且,伴随着人们对物质的欲望日益膨胀,人类社会也出现了我们人类看上去都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这就更加剧了人们的惶恐和不安,人们在努力寻找,企图寻找到彼岸!

但是,对于生活和幸福,不问的人从来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理解。同样的境遇,有些人觉得幸福,而有些人却觉得不幸福。

一个农夫躺在麦草垛里呼呼大睡,一个读书人见了。可能会觉得那个农夫非常的不幸,家里没有地方躺,只好将就在这里凑合一下。

但是,那个农夫却未必这样看。他可能会觉得,自己在这里呼呼大睡。说明自己无忧无虑,妻贤子孝,又无衣食之忧虑。这不是幸福这是什么?

而这个读书人呢,有好衣服穿。有好饭吃,还有圣贤的书可读,家里又不愁吃不愁穿。照农夫对生活的标准,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了。可是,那个书生却不这样看,因为他觉得,有好饭吃好衣服穿有好书读,这些都还不够,要读书,得有红袖添香才好夜读书,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所以说,对于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是否幸福,从来都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

应该说,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是无止境的,甚至人对物质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因为我们事实上都在没完没了地追求那些大家普遍认同的来自于外面世界的各种诱惑——更大的房子,更豪华的汽车,时髦的衣服,有地位的朋友,以及事业上令人眩目的成就等等,尽管我们可以在某些方面得到满足,但是这些东西最终带给我们的是患得患失的忧虑、压力和令人疲惫不堪的混乱情绪。所以说,人们追求复杂的生活,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被外界的诱惑和对物质的追求,使我们的内心世界的平静失去了。

与我们内心的东西以及需要相比,外界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生活是我们的内心生活。我们对于生活的感受其实比生活本身更重要。

有一个渔夫,这一天没有去下海捕鱼,而是在岸上找了一个地方躺下,睡着了,而且睡得很香。

有一位来此观光的哲学家看见了这位渔夫,像所有受文化知识熏陶的人一样,他看见这个渔夫睡在这里,觉得他很可怜。于是,他就走过去,结果惊醒了渔夫。

那个哲学家和渔夫就攀谈了起来。

哲学家问:

“你今天为什么不下海捕鱼呢?”

渔夫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了哲学家一个问题:

“那你说说。我今天为什么就要下海捕鱼呢?”

哲学家可能觉得渔夫问的这个问题好奇怪,他不加思索地就说:

“捕到鱼你就可以卖很多的钱!”

“那,我卖很多的钱又是为什么呢?”

“你有了很多的钱,你就可以好好享受生活,过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了!”

那个渔夫笑了,说:“刚才我就是在这儿无忧无虑地睡觉,是你来了打破了我的好梦!”

那位渔夫,回答了一个哲学家并没有完全理解的问题,即是对于生活的观念问题。

这位渔夫并没有将自己盲目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以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过着一种恬静的日子,躺在海边睡大觉,并且,他对生活充满了由衷的喜悦与感激。的确,这种简单、恬静的生活是令人向往的。因为在这里,有一种发自心灵的简单与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