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多彩的世界让自己更快乐
10396200000030

第30章 让快乐成为一种活法(3)

心理学家告诫人们,不要刻意追求和寻找快乐,最好让快乐自己来追随你。人们应该尽量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偷懒,不要气馁。情愿多忙些,也不要空闲无事。对物质生活的需要要量人为出,恰如其分。对你已经得到的东西要感到满足,对没有得到的东西不要存奢望,更不要为物质上的不满足而耿耿于怀。古人说,“知足常乐”,这是很有道理的。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在一次民意调查中。当父母们被问及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最大期望是什么时,绝大多数父母的回答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当被问及同样的问题时,美国的父母们则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是啊,在中国,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背负着父母对我们的厚重希望,形成渴望成功的沉重的心理负担。

我们总是有太多的愿望,为自己定下太多的目标,所以我们总是把快乐放到未来。把快乐供奉在内心深处,而逼迫着自己付出当下全部的精力去为未来的快乐不停地努力,从而忽视了眼前的快乐。我们总是在想:如果能够如何如何的话,我就会快乐。而这个“如何”(可能是赚更多的钱、买到房子和汽车、升迁至理想的职位或找到一个可心的爱人等等)并不在眼前,那么快乐就要等到将来“如何”实现后才能享受,所以快乐就被我们收藏了起来。姑且不说将来“如何”能否实现,会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快乐成为一种人生的赌注;即使将来“如何”真的实现了,你可能会发现你并没有真的快乐起来,因为你已习惯于把快乐放到未来,你又会为自己设定新的目标。这种习惯使你忽视并浪费了当下生活的快乐。

有一位中年男子,摆了一大篓子鸡蛋在菜市场中央吆喝叫卖着,可是很多人走过来只瞄了一眼就走了。有一个妇人嘴里还直嘀咕:“鸡蛋这么小!”男子看了看自己卖的蛋,今天进的货确实小了点儿。但是现在货已进了又不能退,眼看天气越来越热了,再不快些卖掉这些蛋。蛋一变质就得全都扔了,这样一来岂不血本无归?

眼看一天下来卖出去的蛋不多,男子心情烦闷地回到家里,喝了一小杯酒之后坐在沙发里发呆。中年男子的老婆看看愁眉苦脸的丈夫,也不敢多话,于是拿起自己正在织的毛衣,坐在男子的身旁低着头做针线活。

男子两眼无神,茫然注视着老婆纤细的手指,一上一下穿梭在毛线之间。忽然,他坐了起来,转身由篓子里拿起两个鸡蛋,将一个放在老婆的手中。

男子看看自己手中的蛋,再看看老婆手中的蛋,然后很高兴地说:“明天你到菜市场帮我卖蛋,我去卖别的东西。”

第二天,中年男子和老婆一大早就来到菜市场,他老婆纤细的手指在篓子里一边拨弄鸡蛋,一边吆喝:“新鲜鸡蛋!快来买哟!”

中年男子也坐在老婆的身边吆喝,可是他吆喝的是:“快来买好吃的巧克力豆哟!”

只见一大盒巧克力豆摆在鸡蛋旁边。显得鸡蛋大多了,再加上女人纤细的手指,今天的鸡蛋看起来一点也不小。菜市场收市的时候,中年男子一手拿着空空的蛋篓,另一手搂着老婆笑得合不拢嘴。

利用对比所产生的误差,往往会产生一些奇妙的效果。比如,一位作威作福的胖太太和服侍她的瘦丈夫。成为最受欢迎的减肥广告。

你有个习惯。每当你心情苦闷的时候,或忙了一阵觉得乏累的时候,或偶尔对例行工作觉得厌烦的时候,你就勉强自己到街上去走走看看。

也许那天是个艳阳高照的大热天,时间正是中午。这时在街上,你就会看见一些汗流满面的人,拉着车子或挑着担子。在为生活奔忙。

你也看见一两个穿得破旧的女人,背上背着孩子,手中还牵着一个,另外一只手则提着篮子,从不知多远的地方来,向不知还有多远的地方去。

也许那是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行人稀少,却仍有一两个寂寞的卖面的摊贩,在黯淡的街角等待他们的主顾。他累了一天,也盼望了一个晚上,却不见得能得到他所希望得到的。

街角那家水果店的女孩子,正在拖着她站酸了的双脚,用她粗糙的双手,清扫果皮、清点货物。她一脸的疲倦和辛苦的表情,而她必须承认:她睡上四五小时之后,接着而来的仍然是同样劳累的一天,又一天。

这些人,他们辛苦劳碌,无非是为了生活。他们所缺少的东西比你多得多,而他们所负担的生活的重量却比你重得多。看了他们,你开始为自己的得天独厚感到庆幸。于是方才那些乏累、厌烦或愁闷就会减轻。同时可能生出一种新的信念,这信念是由于一种幸运的感觉而产生的——那就是你应该不辜负这得天独厚的恩典。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和别人的更大的辛苦劳碌做了一次比较,才觉得自己不能满足于自己的生活而觉得惭愧。

我们随时会看到辛苦的,活得没有意义的。像骆驼一样负担沉重的人们。单只是“生活”,已经使他们疲于奔命。但他们仍然可以把希望放在明天或将来不知的哪一天。他们仅单纯地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不这样劳累,就心满意足了。而且你因此相信,如果你处在他们的境地,一定也完全像他们一样。当你一文不名而只好在炽热的太阳下徒步赶路的时候,你最大的希望只是一张公共汽车票的钱。当你常年只有每天4小时的睡眠和20小时的工作时,你最大的希望一定只是一天不受干扰地蒙头大睡。

但是,你也由此明白,每当一个人最起码的愿望满足之后,他必定还要有第二个愿望;而且将来还会接着有更多更大的愿望。没有一个人认为他自己的生活中已经不再缺少什么。如果他退缩到一个恶劣的生活环境中时,他会向往或怀念以前的生活:但当他置身在值得满意或是值得艳羡的生活中的时候,他总还是觉得贫乏和不如意。

当然,往好的方面说,由于我们时常不满意自己的现状,我们才会拿出更多的智力和体力,去求得更大的进步,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创造与发明。但是,往坏的方面说。一个人如果只是消极地对生活不满意,消极的厌倦和抱怨,那就只能说是一种对自己幸运的忘恩负义。因为无论我们是不是认为自己已经够苦,总还有那些比我们活得更辛苦更没有意义甚至于看来更没有希望的人们,而他们却是在那里认真地抱着希望地活着。在他们心里想,如果他们有一天能达到我们现在所过的生活。他们一定要用最大的虔诚去感谢他们所信的不论是什么神。他们一定会觉得心满意足,不再会有任何奢望苛求了。

几十年前,《巴尔的摩哲人》的编辑亨利·路易斯·曼肯就曾说过,财富就是你比你妻子的妹夫多挣100美元。行为经济学家说。我们越来越富。但使人并不觉得幸福的部分原因是。我们老是拿自己与那些物质条件更好的人相比。

如果你想幸福,有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你能做:那就是与那些不如你的人、比你更穷、房子更小、车子更破的人相比。你的幸福感就会增加。可问题是,许多人总是做相反的事。他们老在与比他们强的比,这会生出很大的挫折感,会出现焦虑,觉得自己不幸福。

科内尔大学的教授罗伯特·弗兰克说,当被问到你是愿意自己挣10万美元,其他人挣20万。还是愿意你自己挣10万美元而别人只挣8,5万美元时,大部分的美国人选择后者,他们宁愿自己少挣,别人不要超过他,也不愿意自己多挣别人也多挣。弗兰克曾写过一篇论文《多花少存:为什么生活在富裕的社会里却让我们感到更贫穷》,他在这篇论文里写道。就说住房吧,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大的住房?那要取决于他周围的人拥有多大的住房,如果邻居的住房小,他也不需要太多的住房,如果人家有一所大住房,那么他就需要一所更大的住房,无论他是否真的需要。

每一个人都不免有时厌倦、烦闷和不满足。逢到这种时候,就是我们把自己设想到一个更没希望、更辛苦、更困难的境地的时候。

快乐是需要比较的,它没有止境,没有标准,而只是看你对它的认识如何,看你对它怎样解释而已。

许多人在考虑财富的时候,总认为“财富”是指身外之物,例如:彼岸的金壶、银行里的存款,或是某处不动产。然而,这些东西是真正的财富吗?其实我们自己就是一座宝藏,我们自己就是取得成功的资本。列夫·托尔斯泰说:“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却极少有人想改造自己。”数花瓣,还是数钞票。

每个少女都曾经有过数花瓣的情怀和岁月吧?手里拿着一朵玫瑰。心里想着自己喜欢的人——他爱我?不爱我?爱我?不爱我?摘下最后一片花瓣时,是“爱我”?还是“不爱我”?这个游戏毫无根据,但是在无法确定他是否爱自己的时候,女孩子只好玩这种傻占卜。

数花瓣的情怀和岁月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有一天,女人开始数钞票。她发觉数钞票比数花瓣有趣得多了。他爱我?他不爱我?爱我?不爱我?数数他给我多少钞票不就一清二楚吗?数钞票比数花瓣准得多了。而且,钞票不是玫瑰,不会凋谢。

从数花瓣到数钞票这一段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女人也不知道。她只记得每过一年生日,她数钞票的兴趣就比数花瓣大一些。这到底是人生必经之路还是男人使她变成这样?大概两者都有点责任吧。钞票不是玫瑰,钞票给人安全感。花仅是片刻欢愉而已。一个男人若是真的爱她。怎么舍得让她心乱如麻地坐在那里数花瓣?他会让她数钞票。

女人在数钞票的日子中老去。她已经忘了那些数花瓣的岁月。他爱我?他不爱我?爱我?不爱我……她现在比较关心自己头上的白发。她在数白发。

人类70%的烦恼都跟金钱有关,而人们在处理金钱时,却往往意外地盲目。

好多人刚结婚那阵子,为了买新房,日子过得省吃俭用。吃快餐,挤在斗室里将就着。但迁居那一天快乐的情景,却使他们终身难忘。

安妮和弗兰克有五个孩子,经济拮据。而每逢假日却必去滑雪。为此要购置七双滑雪板,七双长靴,七副撑杆及每人的滑雪衫,还要付来回的车费等其他开销,人们都认为弗兰克一家简直是疯了。最近,他的孩子都已各自成了家,“当然,我们那时过着清寒的日子。”弗兰克说,“但最近,一个儿子在来信中说。他怎么也忘不了小时候滑雪时的快乐。”

一笔有限的收入有两种安排法:一是精打细算地将农食住行小心翼翼地考虑进去,虽然事事顾全了,但最终觉得毫无收获。另一种是把钱花在自己喜好的事情上,如果难以做到兼顾的话,还不如先满足重要的方面,而在其他的方面节省一下。有些人对把钱花在那些有益的并能为家庭和自己的生活增加乐趣的事情上,总是犹犹豫豫,只想着攒钱备荒,放走了大好时光。其实他们这是只知紧攥手中的麻雀。而忘了逮野地里的孔雀。

当你确信某事某物能使你的生活更为充实时,不论它是一次旅行,或是别的什么,你就应尽力去得到它。要知道有的东西失去了便再也难得到。

小时候的一件事令比恩终身难忘。那时他父亲失业了,全家靠吃鱼市上卖剩的鱼杂碎过活。一日比恩在一个商店的橱窗内看到了一只带红色塑料花的小别针,顿时他便发疯般地迷上了它。他赶紧跑回家去央求妈妈给一毛钱。母亲叹了一口气(一毛钱能买一磅鱼杂碎呢),但父亲说:“给他钱吧,要知道这么便宜的价格就能为孩子买到的快乐,今后是不会再碰上的。”那时,父亲就明白,这一毛钱所能买到的是永远闪光的金子。

钱在生活中并不是决定一切的。而真正有价值的梦想本身就具有了使其得以实现的力量。美国一中年男子的独生子在很小时就显示出音乐天赋,曲调一听便能记住,自己还能在钢琴上编歌。夫妻俩为使他能得到最好的教育,竟然驱车60英里送他到临近的一个城市去就学。

为此他们付出的代价是:妻子每晚去一图书馆加夜班,丈夫是个教师,课外为人讲课辅导以增添收入。现在他们的儿子已获得了两个音乐学院的奖学金。在几个美国最好的管弦乐队中演奏过。如果当初他父母给他请个价格低的二三流教师,他就不会有这样的成果了。

这说明了在某种意义上。金钱是第二位的。只要有眼光,看准了那些能使你幸福的东西,就应不惜金钱去得到它。用你辛勤劳动挣来的一点钱,送孩子去野营或给自己买一件心爱物,也许与自己低收入不那么相称,但却提高了你生活的趣情和意义。

有一个故事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聊天。中国老太太忧伤地说,我辛苦了一辈子。攒了一辈子钱。终于买到了属于自己的好房子,可我却死了。美国老太太则快乐地说,我住了一辈子好房子,可我到死也没把银行的房屋贷款还清。

近年来,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关注中国大陆城市中的“49岁现象”。在一些知识分子集中的研究院、科研所、大中学校等单位,频频出现一种怪现象:许多早些年退休的六七十岁、甚至80多岁的老知识分子还健在,而在职的49岁左右的中年人却有的已英年早逝了。从表面看,许多49岁左右就故去的中年人,大多事业有成、子女长成,看起来生活安定,并没有早逝的原因。专家们研究发现,这种“49岁现象”,有其历史根源和社会因素。这个年龄段的人群,青年时期大多经历过上山下乡等较多磨难,在随后的返城、求学及工作过程中,他们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这种特殊的生活阅历,使他们形成自己独有的观念,在工作上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在生活上对自己也十分苛刻。在单位他们是骨干,在家里他们是主心骨,事业和生活的更高目标使他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所以他们拼命地工作,加班开夜车已司空见惯。实现目标的愿望如此强烈,使他们忽视了健康保健和平常生活的快乐。

孟子说过:“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不要说生活中苦多乐少。用心吧,用心去挖掘我们内心的快乐潜质,用心去感受生活的快乐细节,让快乐成为我们的本性和习惯。我们都可以成就为一个快乐的“圣人”,就可以让“不平常就在平常中升起”。

有钱人能轻易地买到许多快乐的来源,甚至挥霍这些来源;然而,一位不很富有的人,只要能掌握追寻快乐的有效方式,照样也能像有钱人一样快乐。请看看以下两个例子:

一对中等收入家庭的中年夫妇在星期天将儿子叫到面前,对他说他们要度过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星期天。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3月。所以他们趁这个好天气相携到运动场打网球,运动场内只有几个网球场,因此一次只能容纳几个人。由于他们到得早,球场还有空位并在场内遇见另一对年轻夫妇,于是4人组成了双打,虽然他们球技不很好并因此输球,但是他们玩得很高兴,也非常惊讶第一次就有这种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