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休闲屋
10400000000033

第33章 用生命去追逐梦想(13)

来人走了,人们又沸腾起来了。“冲上去,迈克尔,冲上去,迈克尔”之声此起彼伏,震得迈克尔全身抖动起来。迈克尔又从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力量和莫大的支持,他的血液重新沸腾起来。

他的妻子赶了来,也想劝阻他。可一切都已经晚了,迈克尔已经上了塔,正一点一点向塔尖爬去,那塔尖离地足有一百多米。人们雷鸣般的掌声和疯狂的叫喊声,早已淹没了妻子对他的呼叫。掌声,喊声,像一股股巨大的海浪,冲击着,推动着迈克尔向塔尖挪动,他已经顾不得想什么了。

他必须跳,他要对得起塔底下这无以数计的观众。到这时,他也不认为自己会失败,甚至不愿意去想会有什么后果。他自信一定能取得成功,他甚至觉得身上这对沉重的人造翅膀都是多余的了。对,要干就干得痛快些,要这对人造翅膀干什么呢?摘了它,摘了它。

迈克尔在距塔尖五米处停下了。塔下边的众多观者全都仰面无声地看着他。人们看到,塔尖上的那个人正在把一对翅膀从高高的空中向外抛去,人们先是一怔,继而更加欢呼起来。

迈克尔终于爬上了塔尖。他感到了一种伟大,一种豪迈,一种骄傲,他看见有一片云彩正在他头顶上飘浮,他真想抓住那片云彩,让它把自己带走,他是天下第一流的英雄,他不再多想什么了。

他一纵身,跳了出去……

成功有时会让追逐者发疯发狂,所以,生活中此类事情却依旧层出不穷。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下:成功真的无尽头吗?成功是为了给谁看?我们拿什么方式去获得成功?

扁鹊辞封

齐国的国君要封扁鹊为“天下第一神医”,扁鹊却坚决不受,说自己的两个哥哥医术都比他高明。

国王问道:“既然他们的医术都在你之上,为何没有听说过?”

扁鹊回答:“我二哥扁雁能够治大病于小恙,在那些重大疾病只出现微小症状之时,就能加以诊断并及时根治。所以他只是在家乡的村里小有名气,村里人知道有小毛病可以去找二哥。我大哥扁鸿的医术更加出神入化,能够防病于未然,只要看人一眼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人可能得什么病,然后在其得病之前就及时治疗。所以只有家里人知道大哥的医术高明。我扁鹊呢,既不能治大病于小恙,又不能防病于未然,等到我妙手回春时,病人已病入膏肓了,所以我的哥哥才是神医,而我只是名满天下的名医。”

人贵有自知之明,过高地估计自己,总以为自己了不得,其实眼高手低,最终总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过低地贬低自己,必然自卑而缺乏自信,无法发挥自身的潜力,是对生命的浪费,也不益于社会的发展。

追求比到达更重要

一位父亲在退休时已有60多岁了。在那以前,他作了大约30年乡间邮差,一个星期有6天他都跋涉在山区里,为人们送信。

在他70岁生日时,城里的儿子写给他一封信,信中特别说了几句表示孝心的话。儿予说,全家人都希望他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能够在欢乐中安度晚年。在信的最后,儿子建议父亲和母亲不要再干活了,应当完全放松自己,好好歇息,享受生活。

后来,父亲回信了。他首先感谢了儿子的好意,然后笔锋一转:“虽然我很感谢你的赞美,但是你让我完全放松自己却吓了我一跳。我承认没有人喜欢走凸凹不平的路,虽然我走了40年的崎岖山路,但是如果我们事事都顺心如意,从来都碰不到困难的话,那或许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马到成功,而在于不断求索奋力求成。

每一件有意义的事都需要我们以坚强的信念去完成,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充实,意志更加坚强。”

从父亲流畅的行文中,儿子似乎看到了他写信时的高兴表情:“我们一生中最美好、最愉快的日子,不是还清了所有欠款的时候,也不是我们真正得到这套靠血汗换来的住所的时候,这些都不是。

我记得在很多年前,我们全家挤在一套很小的住宅里,为了活着,我们拼命地工作,根本分不清白天还是黑夜。你还记得吗?我每天最多只睡4个小时。直到现在我都不明白,当时为什么不知道什么叫累,又怎么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

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那时是在为生存而奋斗,为保护和养活我们所爱的人而拼搏吧。在奋斗中求成功这方面,我认为最有意义的不是那些获得成就的伟大时刻,而是那些小小的胜利,或是那些遇到挫折、僵局甚至失败的时刻。试想,假如人人都轻而易举地成功了,那么我们就不是人生的参与者,而是生活的旁观者了。要记住,重要的是追求,而不是到达。”

当世界球王贝利踢进了第1000个球之后,记者围上来问:“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贝利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踢进第1001个球!”这是一种永不满足的追求,我们每天都要证明自己生存得有价值,生活的真正意义就是:永远保持着进取的激情。

不可处处为赢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领导者》一书中有这样的话:“在美国领导人中间再也找不到两个人像麦克阿瑟和杜鲁门这样彼此憎恶的。早在1945年6月,杜鲁门就在自己的记事本上写道:美国战后的一个大问题是‘拿麦克阿瑟这位首席女歌星、大军官和五星先生怎么办’。他还写道:‘遗憾之至,我们不得不让这样一个自命不凡的草包坐在重要的职位上。我不明白罗斯福为何不把温赖特叫回来,让麦克阿瑟当烈士。’”

当然,杜鲁门的这段话夹杂着很多的私人恩怨,多有不实之处。比如,他称麦克阿瑟是“草包”,显然属个人偏见,是对麦克阿瑟的人身攻击,但却说明了杜鲁门和麦克阿瑟之间真实的关系。麦克阿瑟对杜鲁门也没好感,他认为杜鲁门极易冲动,动不动就发脾气。这种相应抵触的看法决定了两个人的关系只能对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表面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杜鲁门总统尽管对麦克阿瑟印象不佳,但对他还是委以重任,让他进驻日本,麦克阿瑟实际上就成为日本的绝对统治者。麦克阿瑟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使日本基本上消除了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走上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道路。但麦克阿瑟的老毛病此时复发,在没有经过政府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将驻日美军削减一半·麦克阿瑟的举动极其目中无人,杜鲁门非常恼火,由此两个人的关系出现了空前的危机。

此外,战争结束后杜鲁门两次邀请麦克阿瑟回国参加庆典,都被麦克阿瑟以“日本形势复杂困难”为由回绝。如果麦克阿瑟接受邀请,回国同杜鲁门缓和一下关系,结局可能会很光明。然后,他不会那么做,他是一个极端自负好斗且固执的人,而且要坚持到底。

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总统下令撤消了麦克阿瑟的一切职务。最让麦克阿瑟尴尬的是,他是在新闻广播中获悉自己被撤职的。这一消息实在太突然了,没有丝毫思想准备的麦克阿瑟听到后面部表情一下子呆滞了。他太自负了,不把一切放在眼里,他万万没有想到,功勋卓着的他会被总统在战场上撤消了一切职务。

麦克阿瑟多年来养成的桀骜不驯、极端好斗的性格,把他推向了凄凉无助的地步。他不止一次地公然违抗上司的命令,并以此为荣。但他的弱点是不会把握分寸,他也许忘记了物极必反的结局。杜鲁门对麦克阿瑟的“处理”在美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先没有任何暗示,没有事先的内部“通气”,直接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就这样,他在战场上的勇猛顽强,以及用自己出色的战略、战术拯救数以万计的官兵性命,竟然被他那自负和盛气凌人的派头一笔勾销。

后来,麦克阿瑟和艾森豪威尔一起竞选美国总统,应当说凭麦克阿瑟的经历、战绩和在美国人心中的形象、地位,他应当成为赢家,但最终人们选择了艾森豪威尔。这意味着人们选择了一个稳健的人物,而最终放弃了极端自大好斗且不断引起争议的麦克阿瑟。麦克阿瑟这位指挥千军万马的五星上将,以政治流放者的结局结束了自己的命运。

赢别人一把不如赢自己一把,我们要战胜自身的弱点.胜利会助长一个人的傲气,如果你老是想赢对方,即使获胜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做人不可处处为赢,很多时候不妨让我们的顾客、朋友、丈夫、妻子在琐碎的争论上赢过我们。

高处不胜寒

某公司业务员艾伦在面对意大利客户的谈判中表现突出,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效益,被评为先进个人,受到了经理的高度赞扬。这次谈判使艾伦更加认识了自己的价值。荣誉的获得、上司的赞赏,使他觉得自己非同一般,变得飘飘然起来。在日常工作中,他开始不和其他同事交往、沟通。一副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的样子,在公司里独来独往。

艾伦的这种态度,使得同事们渐渐疏离了他,都不愿意与他合作。于是,艾伦成了被孤立的人,有问题也没有人帮助和理睬他,为此他在许多事情上都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艾伦与同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工作中的失误,也使经理对他产生了看法,变得对他不满意起来。后来的一次生意,由于他判断失误给公司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同事的讥笑、经理的恼怒,使他无法再继续呆下去,很不体面地自行辞职离开了公司。

费米也是因为目空一切、得意忘形尝到了苦头。费米在出版社编辑部里是公认的非常有才能的人,他所编辑的几套丛书为出版社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出版商也常常请他做选题策划,并许以丰厚的报酬。按他在办公室里的资历和能力,应该早升迁了。可是多年下来,他还只是一个编辑。

在费米的眼里,编辑室里多是平庸之辈,许多人都成了他评说的对象,就是社长也不放过。他目空一切,让人反感。到考核的时候,同事中没有人说他好话,并表示他不好共事,自己不会到他负责的编辑室工作。他被孤立起来。很多入谈起他都说:“可惜个性太强了!”因为他的个性,他在众人眼里成了一个常和人作对的“反对派”,成了“异类”。于是乎,他的前途也就不容乐观了。

高处不胜寒,成功时把自己抬得很高,越高高在上越会感到冷落和寂寞。骄傲会把自己遮住,得不到真理之光,还会与别人疏远,这是造成人生大起大落的原因之一,傲众被众弃,对立变孤立,当你更上一层楼时,要摆正自己的心态。

三克镭

1920年5月的一个早晨,一位叫麦隆内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见到了镭的发现者。端庄典雅的主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给这位美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她非常惊讶的是,居里夫人居然能够说出世界上每一零星镭的所在地。

麦隆内夫人问:“法国有多少呢?”

“我的实验室只有一克。”

“你只有一克镭吗?”

“我?呵,我一点也没有。这一克是属于我的实验室。”

此时,镭问世已经18年,它当初的身价曾高达过75万金法郎。美国女记者由此推断,提纯镭的专利技术应该早已使眼前这位夫人富甲天下。但事实上,居里夫妇早在18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权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他们当时经济拮据,生活贫困,却不肯用自己历尽艰辛获得科学成果谋得丝毫个人利益。居里夫人后来解释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麦隆内夫人困惑不解地问:“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

“有,一克镭,以便我的研究,但是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

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麦隆内夫人既感惊憾又非常不平静。镭的提纯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困顿至此,以致无法进行研究!

她立即飞回美国,打听出一克镭在美国当时的市价是10万美元,便先找了10个女百万富翁,以为同是女人又有钱肯定会解囊相助,结果却碰壁。这使麦隆纳夫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需求,而是一场呼唤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的社会教育。她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获得成功。

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哈定将公众捐献的一克镭赠与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在仔细阅读完文件后说:“美国赠给我的这一克镭,应该永远属于科学,希望你们立即请个律师,把它改赠给我的实验室。”数年之后,当居里夫人为自己在祖国波兰华沙创设一个镭研究院,治疗癌病的时候,美国民众再次为她捐赠了第二克镭。

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上固执得让人难以理解。既然是为了科学研究,在专利书上签个字,不是要省事得多吗?居里夫人在后来的自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我的许多朋友坚持说,若是比埃尔·居里和我保留了我的权利,我们就可以得到必需的资金来建立一个满意的镭研究院,而以前阻碍我们两个人,现在仍在阻碍我的种种困难都可以避免。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仍然相信我们是对的。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即使是为了科学,也不能将科学的成果据为己有,这是居里夫人向人类贡献镭的同时,贡献的另一种价值。

真正的成功,不以财富的多寡来衡量,而是看对社会的价值有多大。一个人虽有亿万财富,如果不知道回报社会,做出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大众的事情,他只是一个富人而已,虽然实现了自我,但他的自身价值并不是很大,百年之后又有多少人能记得他、想念他呢?

谁救了洛克菲勒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在他创业初期,人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当黄金像贝斯比亚斯火山流出的岩浆似的流进他的金库时,他变得贪婪、冷酷。

宾夕法尼亚州油田地带的公民深受其害,有的受害者做出他的木偶像亲手将“他”处以绞首之刑,无数充满憎恶和诅咒的威胁信涌进他的办公室。连他的兄弟也十分讨厌他,而特意将儿子的遗骨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园迁到了其他的地方。他说:“在洛克菲勒支配下的土地内,我的儿子也无法安眠。”

在洛克菲勒53岁时,疾病缠身,人变得像个木乃伊,医师们终于向他宣告一个可怕的事实:他必须在金钱、烦恼、生命三者中选择其一。这时,他才开始省悟到是贪婪的魔鬼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师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上剧院去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开始考虑如何将庞大的财富捐给别人。

起初,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捐给教会,教会不接受,说那是腐朽的金钱。但他不顾这些,继续热中这一事业。他听说密歇根湖畔一家学校因资不抵债而被迫关闭,他立时捐出数百万美元而促成如今国际知名的芝加哥大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