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还创办了不少福利事业,帮助黑人。从这以后,人们渐渐地理解了他,开始用另一种眼光来看他。他造福社会的“天使”行为,不但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还给他带来用钱买不到的平静、快乐、健康和高寿,他在53岁时已濒临死亡,结果却以98岁高龄辞世。
谁救了洛克菲勒?金钱以及金钱背后的善心和社会职责,一个成功者可以通过金钱的力量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影响,与别人分享你的财富,给予是至关重要的,为那些永远不能报答你的人做些事,你的每天会过得更加完美。
好大喜功害死人
大家都知道,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倒闭在盖一座巨人大厦上。巨人集团为什么要盖这样一座超出自己财力、物力,并且可能巨人集团再有100年也用不了的大楼?巨人大厦原来准备盖38层的,后来为什么涨到70层?
史玉柱解释这个问题:“38层的想法出来不久,1992年下半年一位领导来我们公司参观,看到这座楼位置非常好,就建议把楼盖得高一点,由自用转到开发地产上。于是,我们把设计改到54层。后来,很快又把设计改到64层,此中有两个因素:一是设计单位说54层和64层对下面基础影响都不大;二是我们也想为珠海市争光,盖一座标志性大厦。当时广州想盖全国最高的楼,定在63层,我们要超过它。1994年初又一位领导来视察珠海,同时要参观巨人集团,我们大家觉得64层有点犯忌讳,集团几个负责人就一起研究提到70层,打电话向香港的设计师咨询,对方告之技术上可行,所以就定在70层。”
听了史玉柱的这番话,你的感觉是什么?是不是像儿戏,好像孩子过家家?这样搞企业,怎么能够不败!巨人大厦原来预算为2亿元,工期两年,加高到70层后,预算变为12亿元,工期拖长到6年。后来史玉柱将巨人集团的所有流动资金都投入到巨人大厦,加上在香港卖楼花的钱,也填不满这个黑窟窿。最后巨人大厦没有盖起来,巨人集团已经倒下了。
巨人集团倒下后,史玉柱疼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史玉柱说:“目标越大风险越大,如果不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没有必要的组织保证,必然损失惨重。”“行业跨度太大,新进入的领域拜非优势所在,却急于铺摊子,有限的资金被牢牢套死,巨人大厦导致的财务危机,几乎拖垮了整个公司。”
现在史玉柱又重新站了起来,曾经的教训可以帮助他避免重蹈覆辙,对后来者也是一个宝贵的警示。
一个人恃强而上,虽强但用力不得当,效果会适得其反。事业太顺利、太气旺会让人失去理智,只看到好的一面,兴高采烈盲目乐观,凭气盛用事而招致危险。因为好大喜功心态浮躁而导致败落的例子真是多不胜举·
把握节奏和平衡
1994年8月,三株公司老总吴炳新提出,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第二年保三争五,第三年保九争十六。可是到在1995年之后,三株公司的目标突然放大了上百倍,在《人民日报》上刊出的“五年规划”中,吴炳新提出的目标是,1995年达到16~20亿,发展速度是1600%~2000%,1996年增长速度回落到400%,达到100亿元;1997年回落到200%,实现300亿元;1998年回落到100%,实现600亿元;1999年增长速度达到50%,实现900亿元。正是在这种膨胀心理的驱使下,三株公司的机构、人员极度膨胀。
三株公司在鼎盛时期,在全国所有大中城市,注册了600多个子公司在县、乡(镇)设立了2000多个办事处,各级营销人员总数超过15万人。吴炳新曾豪言,除了邮政网以外,在国内没有比我的网再大的了。仅1997年上半年就一口气兼并了20多个制药厂。与此同时,管理队伍也出现了超常膨胀,短短四年内,母公司、子公司管理人员相应扩大了100多倍。
日后一位副总裁用“十天十地”为三株画了一幅像:“声势惊天动地,广告铺天盖地,分公司漫天遍地,市场昏天黑地,经理花天酒地,资金哭天喊地,经济缺天少地,员工怨天怨地,垮台同行欢天喜地,还市场经济蓝天绿地”。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三株公司从此不行了。
无论是人还是企业,因为冒进而死,往往都死在最为辉煌的时候,尤其令人惋惜。做事跟开车的道理一样,当你速度过快,它的稳定性就差.,而且风险就会提高,更容易出问题。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要过于看重表面的速度,业绩,而要更多地想到把握自身的节奏和平衡。
只用精英
一位认为自己非常优秀的业务员跳槽到了微软公司。第一个月,他拜访了10个顾客成交了5个。在任何一个公司,拜访10位顾客成交5个都可以说是高效率。于是这个业务员找到比尔·盖茨说:“老板,我拜访10个顾客成交了5个,你是不是应该奖给我一辆轿车?要不发一点奖金也行。”
比尔·盖茨看了他一眼,耸了一下肩膀说:“10个顾客成交了5个,另外5个被竞争对手给抢去了。你居然还敢跟我来要奖金!”这个人立刻又去找到另外5位顾客,使出浑身解数说服他们不要买竞争对手的产品,结果这5位也成为了微软公司的客户。
10位顾客既已全部拿下,业务员就去找比尔·盖茨说:“报告老板,10个顾客成交10个,完美无缺的演出。”比尔·盖茨盯着他板起面孔说:“你这个家伙,又在浪费时间,你告诉我成交的顾客对微软公司的业绩已经没有任何的帮助。我问你,第11个顾客在哪里?”
业务员一下愣住了,在其他公司他都是顶尖的,到了微软公司竟然被臭骂两次。接下来一个月他更加努力,一共拜访了11位顾客全都成交了。他再次找到比尔·盖茨说:“老板,你看,我拜访了11个成交了11个,成功率100%。”
比尔·盖茨一脸失望地说:“你已经被解雇了,其他业务员都拜访并且成交了12个以上,而你却是公司的最后一名,在微软,你连合格都算不上,更不用说优秀了。”
一个企业的成功,既是老板的成功,也是员工的成功。双方的美系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培养优秀员工是每一个老板的职责,做一名优秀员工是每一个员工的基准。
终点就是起点
美国人施瓦伯是一个完全靠自己奋斗出来的农家孩子,曾经做过多位总统的顾问,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元首的好朋友。他就认为:无止境的活动乃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终结。
旌瓦伯说:“有一次,有人来问我,一个大商人赚了很多钱,这种人是否就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时,我回答他说:如果一个人有达到他日的的时候,他便成不了一个大商人了。有成就的人总是永远前进的,一直到生命结束的时候为止。”
新闻界的“拿破仑”、《伦敦泰晤士报》的大老板思克利士爵士说:“我经商并不是为了钱,我已经赚够了钱,远远超过了我之所需。我是为经商而经商。我喜欢做生意,特别是大生意,这是我寻求刺激的一种方式。”
思克利士爵士,最初每月只能拿到80元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处境非常不满,之后当他挣到上万时,也不满足,直至成为亿万富翁,他仍不满足。同时他对于那些自我满足的人,是很反感的。
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死的时候是91岁。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年轻人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他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他们不安于现状,朝气勃勃,从不满足。老年人总是怕变化,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宁愿把过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敢冒失败的风险。毕加索90岁时,仍然像年轻人一样生活着。不安于现状,寻找新的思路和用新的表现手法来运用他的艺术材料。
大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随着艺术家的年岁增长,他们的绘画虽然也在变,可是变化不会很大。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毕加索作画,不仅仅用眼睛,而且用思想。毕加索的画,有些色彩丰富、柔和、非常美丽,有些用黑色勾画出鲜明的轮廓,显得难看、凶狠、古怪,但是这些画启发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更深刻。面对这些画,我们不禁要问,毕加索看到了什么,使他画出这样的画来?我们开始观察在这些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无数风格不同的画,有时他画事物的本来面貌,有时他似乎把所画的事物掰成一块块的,并把碎片向你脸上扔来。他要求着一种权力,不仅把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把他的思想所感受到的也表现出来。他一生始终抱着对世界十分好奇的心情,就像年轻时一样。
世界上很多人刚取得一点成功就急于为自己寻找一个“舒适的”安乐窝,收回了自己向前看的目光,不给自己一点压力或责任,于是不再有创造力,渐渐沦为平庸。事业的梦想成真不会属于那些躺在床上沉醉或在既往功劳簿上休憩的商海过客。伟大的人物是一直要等到他自己完全精疲力竭了,方才肯放手的,而不管在此之前他己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
人生的意义,在于干一番事业,在于日日维新,只愿闲坐默想昔日的成就,平静地走向人生的终点,这实在是错误之极,终点就走点,把成功当作新的起点,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能从一个高度走向另一个高度。
贪多嚼不烂
盛大公司总裁陈天桥在2001年年终总结的时候说:“这一年里我们总结几条教训,很简单,这几条说出来现在大家都觉得是笑话,但是我们确实花了一年才拿到了教训:第一,一个人不要同时做几件事情,我们同时做了三个件,而每件都非常难;第二,不要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要学会包出去,而我们当时什么都让自己做;第三,我们不做未来做的事。”
这是盛大在做《传奇》的前一年发生的事情。公司壮大,搬入浦项商务楼,然后承接各种业务来维持公司的各项开支。盛大开始四面出击,下面的四个事业部全面运转,动漫部当时接了几个像飘柔等公司的广告单子;而技术部开始给其他企业做网站。但最终还是以裁员来收场。裁员是明智的,不仅仅节省了开支,还精简了公司的主营业务。更重要的是留下的基本都是核心骨干,战斗力更强了!
俗话说:“贪多嚼不烂。”谋求发展要靠自已的实力和其他方面的匹配,切不可盲目贫大.规模大了,一旦变得失控,这种太规模反倒变成了“丧钟”,因此,我们要处理好做太与做强的关系,企业效益好,能够持续稳定发展,有经济实力,这就是强,片面追求规模,如果没有效益,那是大而弱。
平坦大道车要慢开
李忠文生长在鞋业之乡温州,1994年他与哥哥开始在天津经营鞋业。1996年李忠文打出“百信鞋业”旗号搞起“鞋业超市”,赚了一大笔钱。此时李忠文觉得光是一个天津已经不够自己施展了,他决定顺风扯帆,将“百信鞋业”之花开遍全国。
从1997年起到2000年,短短的4年时间里,“百信鞋业”在全国40多个城市开了80家连锁店,旗下拥有了2.8万名员工,总资产达到30多亿元。李忠文的鞋店,大的单店面积超过1万平米,小的也有1千多平米,显得大气磅礴,气势非凡。
李忠文的生意做得简直是太顺了,顺得让别人眼红,顺得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做梦一样。这时候的李忠文已不仅仅是一个亿万富翁,而且成为社会名流,被人誉为“中国鞋王”。过顺的境遇使得李忠文豪气爆棚。他宣称,到2002年,“百信鞋业”要在全国开100家连锁店,5年内跻身世界500强。就在李忠文宣称他的“百信鞋业”要在5年内跻身世界500强的时候,灾难开始了。
李忠文开鞋店采用的是厂家先垫货商家后结款的运作模式。在“百信”起步的时候,李忠文的信誉非常好,说好10天给厂家结款就是10天结款,最多不会超过15天。但是随着李忠文的信心爆棚,短时间内一下开出几十家店,而且单店面积越来越大,最大的超过1万平米。这些店铺占压了大量的资金,这使“百信”的资金始终处于极度紧缺的状态。
“百信”开始对厂家失信,结款的日期越来越长,厂家怨气日积月累。与此同时,“百信”在短时间内急剧膨胀,老板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跟不上企业的发展,管理混乱不可避免。替李忠文打理在全国各地几十家店铺的亲戚朋友乘他一时分身乏术,开始公然地、大规模地损公肥私。同时劣质商品开始大量涌入“百信”,顾客的不断投诉,引起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
因为产品质量问题,“百信”销售额急剧下降,使本已紧张的资金链进一步绷紧。“百信”内外交困,李忠文看起来固若金汤的企业帝国变得岌岌可危。正在这时,“百信”一直存在的“偷逃税”事件被揭发出来,成为了压折骆驼腰的最后一根稻草。随着由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联合组成的调查组进驻“百信东北分公司”,被“百信”拖欠着上亿元巨额货款的各地供应商闻风而动。李忠文的“百信”帝国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此时,李忠文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许下一大堆诺言,开出一大堆空头支票,然后逃之夭夭。2003年5月25日,李忠文因空头支票的事在长沙被警方拘捕。
总结李忠文的失败,只有一个字,那就是“顺”。李忠文太顺了,顺到他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无往而不利。他在天津开店,铺面越大,赚钱越多。于是他就将“大铺面赚大钱’’当成了真理,在全国各地无限制地复制,全然不顾当地的消费能力。“百信”前期开店,开一家赚一家,后期开店,开一家赔一家,就显得毫不为奇了。
老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从不少企业家的失利中都能看到“顺境”下的阴影。史玉柱是这样,吴炳新是这样,胡志标也是这样。中国搞市场经济短短的二十几年,曾经涌现过多少风光无限的企业,曾经涌现过多少风光无限的企业英雄,这些企业、这些企业英雄而今安在?企业、企业家境遇过“顺”是祸不是福,过“顺”是中国企业的第一大敌,也是中国企业家的第一大敌。
开过车的人都知道,越是乎坦宽阔的大道,开车时越容易出问题,因为道路太平坦,视野太开阔,人的精神就容易麻痹,一个人如果事业上太顺利了,便难免自以为是,目空一切,他离“出事”也就不远了。
要发展,更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