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习惯成就命运
10406200000014

第14章 好习惯赢得好人脉要遵时守约(5)

多年以来,很多人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求一个人成功和发展的因素。在众多的学派和见解中,有一种因素被公认为是个人成功和事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这就是协调各方面人际关系的能力,或者说合作共事的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确信这样一种说法,即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是靠人际关系和他的为人处世能力。美国成功学研究专家安东尼罗宾则说:“在我看来,人生中最大的财富便是人际关系。”

合作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合作是一种处世之道,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每年我们都能看见大雁以V字形南北来回飞,是因为它们懂得合作。每一只大雁在振翅飞行时,都会激荡起周围的空气,而这对于紧跟在它后面的同伴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帮同伴节省力量。因此,大雁总是排成一长队,彼此借力,但是,为首的大雁因为前面没有同伴就不能得到力,于是,它们便定期变换领头雁,以此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局面、据科学测算,成群的大雁以V字形飞行,比一只大雁单独飞行能多20%的距离。

跟大雁一样,一群人为了达到某一个待定的目标,也需要合作,这样,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也就产生了。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于是,我们在工作上需要与人合作,没有合作,便没有效益。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不可能样样精通,但合作可以弥补你的缺陷。生活中,经常看见这样的现象:有些人为了一点儿小纠纷,没完没了地纠缠。其实,纠纷的起因往往是人们没有互利互惠的合作精神。假如人们一开始就注意到这一点,工作就会有效率得多,生活也会愉快得多。

合作体现出一种友爱,因此家庭需要合作,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都需要有合作精神。合作是一种友善精神,它是温和的,常常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

一位公司老板总是飞扬跋扈。他的汽车辗死了邻居家的小鸡,他的狼狗对着邻居家的孩子露着可怕的獠牙,修房子时把建材堆在邻居家门口。渐渐地,他在邻居中失去了人缘。

后来,他的公司因周转不灵而歇业,他陷入了经济危机,于是他变了,在与邻居相遇时脸上有了笑容,他家的狗也拴上了链子,他还经常摸一模邻居家孩子的头顶。可是他仍然没有什么人缘。

一天,他偶然跟一位牧师闲谈,谈到人间恩怨,那位牧师随口说:“人在失意的时候得罪了人,可以在得意的时候弥补;在得意的时候得罪了人,却不能在失意的时候弥补。”听了这一席话,他若有所悟。

于是,他不再整天想着去讨好别人,而是专心改善公司的业务。终于,公司又正常运转起来,他又有汽车可坐了,不过,他的汽车从此不再按喇叭叫门,并且在雨天减速慢行,防止车轮把积水溅到邻居身上,他的下巴仍然收起来,仍然有时伸手摸一模孩子的头顶。

后来他搬家了,全体邻居都来送他,用非常真诚的声音对他喊:“再见,记着常回来看看。”合作精神会感染人,它就像生活中的润滑剂,使许多小摩擦、小矛盾销声匿迹。

因此,培养自己合作的习惯特别重要。

当今社会,和谐的人际交往与合作共事的能力,是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要想事业不断发展,职业生涯一帆风顺,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是难以想象的。

某公司调查中心在其所作的2000多个案例分析中,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有很多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卓越的头脑,却在了解别人方面显得幼稚简单。有很多品质优秀、踏实能干、专业能力强的人因为在人际关系领域严重地不通世故而在事业上步履艰难、频频受挫;而有很多学无专长、品质可疑的人却春风得意、步步高升,这种现象很让正直的人生气。该调查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每100位头脑出众、业务过硬的人士中,就有67位因人际关系不畅而在事业中严重受挫,难以获得成功。

21世纪,人际关系也有了新走向。近年来最流行的词语也许就是“Teamwork(团队协作)”了。“抱团打天下”、“团队打天下”、“人脉就是财脉”、“现代社会拒绝单挑”,成了流行的口号。既是团队协作,首要的就是“团队感”,原来处处设防、各自为政的传统本位主义一夜落伍,新世纪人际讲的是彼此沟通、随时交流、深度合作、团队利益至上。这就向封闭自我的人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增强合作共事的能力,跳出自我的小圈子,融入到团队中去,成了很多人不容回避的现实。

现代社会,竞争虽是无处不在,但同事之间十之八九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更何况现在讲的是双赢、多赢!

善于合作的习惯,意味着你要明白同舟共济的意认比同室操弋更有意义。把自己融进去,而不是择出来,这是新世纪“团队协作”的要义。

尊重别人的隐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乃人间胜境,看不出它的妙处来,是因为身在山中之故。人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尚且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微妙有加。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亲密的人们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容易。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原因何在?

很简单,就是人们忽略了一个“度”的问题。因此,尽管有着良好的愿望——希望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亲密度越高越好,但还必须记住“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这就不得不提到尊重别人隐私的重要性。

中国人见面习惯问年龄、婚姻、工作和收入,在美国则不然。在美国人看来,这些都属于隐私,别人不得打听。一个人要访问另一人,必须事先打招呼,未得主人允许,不得跨进对方的家门。私人信件别人不能拆阅,即便是子女的信件,父母也不能拆。在美国快餐店里,美国人也只是各自端个盘子,各自吃各自的,不干扰他人。我们中国人见面寒暄时常问“你上哪里去呀?”“吃饭了没有?”美国人会想:我到哪里去,吃饭了没有,关你什么事?

在美国,个人的隐私权是受到尊重和法律保护的。如果一个人出于获利、好奇或恶意的动机而侵犯别人的隐私权,就会受到惩罚。但公众有权知道公职人员的收入、财产和个人作风等方面的情况,这不叫侵犯别人的隐私权。1974年美国颁布隐私法,规定:个人可以要求了解学校、雇主和政府保存的关于他个人的档案,而不允许保存者泄露档案的内容。

晓霞刚开始到外资企业上班的时候,很不适应的一件事就是每个员工的工资、奖金都是保密的。当她和人事部签约的时候被告知:每个员工的工资等级只有公司管理层和员工本人知道,员工之间也不能相互打听。好像有个条款还写着如果发现有打听泄密之类的,公司要酌情处理甚至开除云云。

这让晓霞想起在国有企业上班的经历。“我还记得第一次工资是我们那个小领导帮我拿的,他当时坐在小一点的办公室里挨个叫:小某,上来拿这个月工资、奖金。最后拿到手上的除了一沓钞票还有一张工资明细的小条子。这小条子上写着基本工资、奖金、住房公积金、保险等等各项数字,所谓一个人的账面价值。我不记得有谁很刻意地去收藏过那张小条子,相反,大家常常还议论对比一下,你的公基金是多少,哟,我怎么给扣了二十块,或者某某人这个月因被评上先进多拿了奖金要请客,这些都是透明的,往往多拿奖金的人很自觉地说一会儿,然后出去买饼干,或者晚上去吃小笼包什么的。这是很习以为常的事,习以为常的事我们不会去多想。”

晓霞工作到第五年的时候,混到一个小头目,拿了一份所谓白领工资的时候,她的想法改变了。“我第一次开始不太愿意告诉父母我到底拿了多少钱。其实他们的想法和中国的父母都差不多,你把钱交回家里,我们给你存着,以后你结婚了还全部都是你的,这我当然清楚。可是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如果实话实说了,我妈肯定会为我花多少钱买一条裤子,一个月用掉太多零用钱等小事喋喋不休。用你的标准还是我的标准?事实就是这样,有钱了,就想物质生活“腐化”了,想“腐化”了就不想还有人管着烦着,就想有点儿隐私,那个时候我开始明白私房钱的概念,也开始对自由主义滋生向往的萌芽。”

在我国,70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常听到来访的叔叔阿姨诸如此类的谈话,你是多少级,每年调工资能加多少。或者相互打听对方每个月邮多少钱回家给父母,生活费花多少钱,新买的某件家具又花了多少钱,就算现在父母亲那一辈已经退休了,偶尔还是会听到和邻居之间诸如退休金补助多少了,又涨多少了等等的对话。

西方人因为很早就知道尊重隐私是件大事,所以他们很早就养成了尊重别人隐私的习惯。当他们聚在一起时多半谈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主动避免容易牵涉到侵犯对方或别人隐私的话题。所以很多由西方妇女主办的社交团体都能够十年如一日,长盛不衰,是非也比较少。

因此,对人际距离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尊重别人的隐私

不论多么亲密的人际关系,也应彼此保留一块心理空间。人们总以为亲密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似乎不应当有什么隐私可言。其实越是亲密的人际关系越是要尊重隐私。

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追问他人的内心秘密,也不随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隐私。过度的自我暴露虽不存在打听别人隐私的问题,却存在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失去应有的人际距离。

要有容纳意识

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容纳个性,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列’方的小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澈见底的水里而不会有鱼,过分挑剔的人也不会有朋友,没有容纳意识,迟早会走到人际关系崩溃的边缘。要

懂得运用距离效应

距离效应是指由于时间的阻隔,彼此间有了距离,一旦把距离缩短,重新相聚,双方的感情就会得到最充分的宣泄。

在这里,距离成了情感的添加剂。可见,有时距离的存在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应当培养自己拉开一定距离看他人的习惯,同时也不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设置为百分之百。失去了应有的人际距离,无形中为以后的人际矛盾种下祸根,这就不是明智之举。

尊重别人隐私的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你的修养,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让尊重别人的隐私,成为你最优秀的意识。

善待他人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并不取决于财富、权力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与周围人的相处。”你想做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吗?那么就从善待他人开始吧!

19世纪中叶的一个冬季里,有一个少年流浪到了美国南加州的沃尔森小镇,在那里,善良的杰克逊镇长收留了他。

冬季的小镇雨雪交加,镇长杰克逊家花圃旁的那条小道变得泥泞不堪,行人纷纷改道穿过花圃,弄得里面一片狼藉。看到这些,被镇长收留下的少年心里很不忍,因此他便冒着雨雪看护花圃,让行人仍从那条泥泞的小路上走过。一会儿,镇长挑来了一担炉渣,将那条小路铺好了,于是行人就不再从花圃中穿行了。镇长对少年说:“关照别人不就是关照自己嘛!”

“关照别人不就是关照自己嘛!”这虽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让少年的心灵受到很大震撼。他就此悟出:关照别人虽然也需要付出,但同样能得到收获。镇长的一句话,成为少年终生享用不尽的巨大财富,他就是哈默——后来的石油大王。

生活常是这样:对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其实就是支持和帮助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如同中国有句占语说的那样: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孟子曾经说过:“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往往容易获得成功;那些自私吝啬、斤斤计较的人,不仅找不到合作伙伴,甚至有可能成为孤家寡人。有的朋友会问:怎样才算与人为善呢?与人为善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包括相当广泛的内容。如:关心他人,当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尊重他人,不去探究他人的稳私,不在背后议论他人;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善于和那些与自己兴趣、性格不同的人交往;承认别人的价值,负起自己该负的责任……

总的说来,善待他人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要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遵从这个原则,你将获得许多好朋友、好伙伴。

有人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单单是行动上做出来的,更是从心底里“流”出来的。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以诚待人,用“心”和他人交往。有的人非常渴望友谊,但他们却不肯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心扉。

存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任何人都离不开他人的合作。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就应该想方设法获得周围人的支持和帮助。你只有真诚地对待别人,对方才会与你真诚合作。真诚是一种习惯,善待他人也是一种习惯。请记住这句话: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

善待他人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借助具体的技巧。

自信的态度

一般事业相当成功的人士,他们不随波逐流、唯唯诺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与处世风格,很少对别人吼叫、谩骂,甚至连争辩都极为罕见。他们对自己了解得相当清楚,并且肯定自己,他们的共同点是自信,日子过得很开心。

体谅他人的行为

这其中包括“体谅对方”与“表达自我”两方面。所谓体谅是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并且体会对方的感受与需要。在经营“人”的事业过程中,我们要体谅和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一位知名的谈判专家分享他成功的谈判经验时说道:“我在各个国际商谈场合中,时常会以‘我觉得’(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希望’(说出自己的要求或期望)为开端,结果常会令人极为满意。”其实,这种行为就是直言不讳地告诉对方我们的要求与感受,若能有效地直接告诉对方,将会有效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但要切记“三不谈”:时间不恰当不谈;气氛不恰当不谈;对象不恰当不谈。

善用询问与倾听

询问与倾听的行为,是用来控制自己,让自己不要为了维护权力而侵犯他人。尤其是在对方行为退缩,默不作声或欲言又止的时候,可用询问方式引出对方真正的想法,了解对方的立场以及对方的需求、愿望、意见与感受,并且运用积极倾听的方式,来诱导对方发表意见,进而对自己产生好感。一位优秀的沟通好手,绝对善于询问以及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与感受。

可见,善待他人是人们在寻求成功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一条基本准则。在当今这样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我们只有先去善待别人,善意地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和他人愉快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