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两三年后,赵迪被原来公司聘为顾问,他很自然地就重用提拔这位职员。因为这个职员能在没有利益关系的情况下,登门拜访,因此给赵迪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在失意的时候还相互扶持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一个人失势时,经常会遭到众人的漠视,原来与他交往密切的人都离他而去,如果此时你伸出援助之手,与之交往,他就会心存感激,铭记一辈子。对失势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就像对一个将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可以让他得到宽慰和支持。
人类的习惯之一,是往优秀出色的人身边靠拢。好像能与事业有成的人缔结关系,便可以巧妙地利用对方那股气势。这是理所当然的一种心理,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交上的朋友,通常无法培育出可靠的人际关系。由于万事顺利、春风得意的人,人人都想与其结识,都想与其交上朋友,一方面他也顾不过来,另一方面他也无法与巴结他的人成为真正的朋友。
反之,如果与那些暂时不得势的人交往,并成为好朋友,那就完全不同了,就像买股票一样,买了最有价值的原始股,就像向“冷庙”烧香的道理一样。一般人烧香都选香火鼎盛的庙,是认为这种庙比较灵验,可以庇护自己各方面顺利如意。而越是香火鼎盛的庙,越是吸引香客。至于香客寥寥的“冷庙”,不管这座庙灵不灵,除非有“神迹”出现,否则只会逐渐地“冷”下去。
其实,人趋炎附势的行为和烧香的行为是一样的,总是向当权的人、当红的人靠拢,同道的当然奉承巴结,不同道的也要想尽办法拉上一点关系,就像人们走遍千山万水也要到某个名刹烧一炷香一样。
从人生的角度来看,人们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背运是难免的。当人们落难的时候,正是对周围的人们,特别是对朋友的考验。远离而去的人可能从此成为路人,同情、帮助他渡过难关的人,他可能铭记一辈子。所谓莫逆之交,患难朋友,往往就是在困难时期产生的,这时形成的友谊是最有价值,最令人珍视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待落魄、失势者的态度不仅是对一个人交际品质的考验,而且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契机。世事沧桑,复杂多变,起起伏伏,实难预料。昨天的权贵,今天可能成为平民;巨富大款,一夜之间也可能一贫如洗……
你的朋友当中,有没有怀才不遇,暂时很不得势的人,如果有的话,不要疏远冷落他,应该伸出热情之手,给予帮助和关心。一旦他日后否极泰来、时运亨通,他第一个记起来的就是你,他第一个要还人情的当然是你,到那时你找他办事情他肯定也会伸出热情之手的。
王尔德曾说过:世人都疏远了我,而他仍在我身边,这样的人就是我的真正111友。
吃亏是福
郑板桥说:“为人处,即是为己处。”意思是:“替别人打算,就是为自己打算。”有“心计”的人,都是能吃亏的人,在做人、做事等各个方面,都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有个私营老板,没有文化,也绝对没有背景,但生意却出奇的好,而且历经多年,长盛不衰。说起来他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与每个合作者分利的时候,他都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
如此一来,凡是与他合作过一次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介绍一些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客户。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所有人的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他才是真正的赢家。
吃亏是福。因为人都有趋利的本性,你吃点亏,让别人得利,就能最大限度调动别人的积极性,使你的事业兴旺发达。
有个商店的老板经营有方,生意兴隆。有人问他:“你的经营之道是啥?”他脱口回答:“吃亏是福。”并且进一步作解释:“我把顾客奉为上帝,宁愿少赚点钱,也决不让顾客吃亏。在我这儿买东西,百挑不厌,包退包修,上门服务,负责到底。这些都受到广大顾客的欢迎,上门购物的人自然就络绎不绝了。在一段时间内,在有的商品上,我少赚了,甚至吃了亏,但从长期看、总体看,我收到了很好的效益。所以我相信‘吃亏是福”’。
一个人只要愿意吃小亏、敢于吃小亏,不去事事占便宜、讨好处,日后必有大“便宜”可得,也必成“正果”。相反,要想“占大便宜”,则必须能够吃小亏,敢于吃小亏,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规律。那种事事处处要占便宜的人、不愿吃亏的人,到头来反而会吃大亏。
张经理和一家酒店联系了一笔业务,该酒店要购买一套地毯清洗设备,价值6000多元。各项手续办好后,张经理把设备寄往兰州。但酒店收到设备后,称设备在运输途中损坏了,要求退货。张经理派人查看后得知,设备是在酒店组装时,操作不当而损坏的,维修费用约需700多元,酒店不愿承担才要求退货,公司没有任何责任,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张经理表示,“吃点小亏”无所谓,维修费用由他来承担,并让入把设备修好,让客户满意。这件事后不久,该酒店要更新其他清洗设备,首先想到的就是与甘愿“吃亏”的张经理合作,一次性定了7万多元的货。张经理虽然在第一次合作时吃了小亏,却因此而换来了更大的合作项目,真是“吃小亏,占大便宦。”
为了总体目标,为了整体利益,我们要敢于吃小亏,善于吃小亏,吃小亏方能“占大便宜”。要善于以整体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要为小利而吃大亏。
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段极富哲理的发人深省的话:“福祸俩字半边一样,半边不一样,就是说,两个字相互牵连着。所以说,凡遇好事的时候别张狂,张狂过了头后边就有祸事;凡遇到祸事的时候也别乱套,忍着受着,哪怕咬着牙也得忍着受着,忍过了,受过了,好事跟着就来了。”
亏己者,能让人们觉得他有肚量而加以敬重。这样,亏己者的人际关系自然就比别人好。当他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乐于向他伸出援救之手;当他干事业时,别人也肯给予支持,给予帮助。他的事业自然就容易获得成功。只要我们留心一下历史和身边的人,就不难发现,凡那些取得了大成就的人,尤其是那些有杰出成就的人,无一不是胸怀宽广又能亏已的人。相反,看看我们身边那些一生无所作为、无所建树的人,有哪一个不是心胸窄、爱计较、不肯亏已之辈?由此可见,亏己也是福。
可能有人会问,吃亏就是吃亏,占便宜就是占便宜,怎么能说吃亏反而是福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吃点亏,一是内心平静,不七上八下;二是得到旁观者的同情落个好人缘;三是这次虽吃点亏,但因获得了道义上的支持,下次可能会得到的更多,何亏之有?反之,占了他人的便宜,发点不义之财的人心理上能安稳吗?而且还会失去人缘,落个坏名声。因为占一次便宜而堵了自己以后的路,得不偿失。所以,吃亏表面上是祸,其实是福;占便宜表面上是福,其实是祸。
要做到不计较吃亏,甚至主动吃亏,就需要忍让,需要装糊涂。既然认识到吃亏是福,就不要斤斤计较和眼里不揉沙子。在得失上装装糊涂就能更好地体会出吃亏是福的深刻含义了。
世上有多少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不吃亏,少吃亏,或为了多占他人便宜而演出一幕幕你争我夺的人间闹剧。岂不知吃亏与占便宜,就像祸和福一样,可以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不怕吃亏的人一般平安无事,而且终究不会吃大亏,所谓善有善报。相反,总爱贪便宜的人最终贪不到真正的便宜,而且还会留下骂名,甚至因贪小便宜而毁灭自己。
不固执死守
有“心计”者懂得及时放弃无意义的固执,换个角度看问题,及时转换目标,从而达到目的。
艾伦·莱恩是英国人,他在年轻时就继承了伯父的事业,出任希德出版社的董事。但在当时,出版社的处境已是举步维艰,莱恩绞尽脑汁,试图另辟蹊径,使出版社“柳暗花明”。终于有一天,当莱恩在一个候车室旁的书摊上漫无目的地扫视时,他突然发现,书摊上除了高价新版书、庸俗读物外,几乎没什么可看之书,而且这些书大部分都是价格昂贵的精装书。
这个发现触动了莱恩的灵感:“要想赚大钱,出版价格低廉的平装书是个好办法。”因为精装价格很贵,一般老百姓根本买不起。
莱恩出版廉价丛书的计划在英国出版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人说这是自取灭亡,有人说这会严重影响整个图书界。莱恩认为这个办法是他的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所以他毫不动摇。
第一套平装系列丛书共10本,规格也比精装本缩小了。这不仅节省了封面制作的成本,也节省了纸张,再加上莱恩决定以购买再版图书重印权的方式出版这10本书,因而大大降低了成本费。莱恩把每本书的价钱压到6便士,这样,人们只要少吸6支香烟就可买到一本书。
这套书的封面很引入注目,这是因为莱恩在上面设计了一个逗人喜爱的丛书标志物——一只翘首站立的小企鹅。因此,莱恩把这套丛书起名为《企鹅丛书》。莱恩还用颜色表示图书的类别:紫色为剧本,浅蓝色为传记,橘红色为小说,灰色为时事政治读书,绿色为侦探类作品,黄色为其他类别读物。这一系列的改革使这套书不仅在外观上鲜艳明快、让入耳目一新,而且在装订上显得简单朴实,印刷上更是字迹工整。
1935年7月,第一批10卷本《企鹅丛书》正式问世,在不到半年时间里,这套书就销售了10万册。
莱恩另辟蹊径,使祖上流传下来的图书家业“柳暗花明”。我们做人做事,都不能太莽撞,一定要看清摆在自己面前的各种利弊,学会变化角度,从最有利于自己的地位开始突破。
当理想的目标正式确立以后,你必须研究一下达到该目标所需的时间、财力、人力的花费是多少,你的选择、途径和方法只有经过检验,方能估量出目标的现实性。你要发现自己的目标是可行的,否则,你就要量力而行,修改自己的目标。
换一个角度,往往就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懒惰平庸的人往往不是不动手脚,而是不善于变换脑筋,这种习惯制约了他们摆脱困境的反应能力。相反,有“心计”者都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让问题成为人生难题。可以讲,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是出自于思考,而且思考得越深入,收益就会越大。一个不善于思考难题的人,会遇到许多取舍不定的问题;相反,正确的思考变化能产生巨大作用,可以决定一个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当你确定了目标以后,下一步便是去追逐鉴定自己的目标,或者说鉴定自己所希望达到的领域。如果你决心做一下改变,就必须考虑到改变后是什么样子;如果你决定解决某一问题,就必须考虑到解决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实在不行,一定要果断地放弃无意义的固执。换个角度,你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我们做人做事,都不能过于莽撞,一定要看清摆在自己面前的各种利弊,学会变化角度,从最有利于自己的地方开始突破。
先人一步
有“心计”的人,能从事物细微的变化中准确地推知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他们会未雨绸缪,先人一步。
有人说,吴国的兴起与衰败,和吴王信用与排斥伍子胥是分不开的。那么,伍子胥作为吴国的谋臣,在军事谋略方面有些什么值得称道之处呢?史书记载,伍子胥不仅英勇善战,而且有深邃的政治远见。如果是吴王夫差听信伍子胥的劝谏,执行“联齐抗越”的谋略,那么被消灭的不是吴国,而是越国了。
伍子胥是从楚国逃到吴国的智能之士,为了报家仇,曾先帮助吴王阖闾用计刺杀王僚,同大军事家孙武一起帮助吴王改革内政,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库,为吴国的振兴做出了贡献;随后便辅佐吴王南征北战,东西驰骋,建立霸业。公元前506年,他与孙武率兵伐楚,连战皆捷,直至攻克楚国郢都,楚王出逃,伍子胥对已死的楚平王掘墓鞭尸三百下,报了父兄之仇。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吴越战争中死亡,其子夫差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相国。从此,他加强吴国的军事力量,竭尽全力帮助吴王灭亡越国。
三年后,吴国用先发制人的手段,一举打败了越国。勾践在危难之际采纳了文种、范蠡提出的委曲求全的策略,假意投降,以图后举。吴王夫差听信伯噽的谗言,打算放越国一马与勾践讲和。伍子胥坚持说“不”。他认为,争霸中原与灭越比较,灭更有利。但是,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夫差,根本想不到接受越王的投降是为自己挖掘坟墓,自然也就不肯接受伍子胥的劝告。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决定率兵伐齐,伍子胥坚劝吴王暂不必攻打对吴威胁不大的齐国,而应实行“联齐抗越”的策略。吴王不听,率兵在艾陵战胜了齐军。在夫差班师回朝的那天,满朝文武举杯庆贺,唯独伍子胥忧心忡忡,默然无言,他预料到吴国将会灾祸降临。不久,吴王果然听信伯噽的谣言,以“私通齐国”、“阻挠抗齐”的罪名,逼迫伍子胥自刎。伍子胥在自杀前悲愤地说:“把我的眼睛取下来放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一看越国打进东门来灭吴国。”十年之后,伍子胥的预言真的应验了,越兵攻进吴都,夫差兵败自杀。
吴国的悲剧充分证实了伍子胥的“灭越”、“联齐抗越”主张是正确的,有力地证明伍子胥出色的战略预见。
夫差在最初打败越国时,他只看到了越王投降的表面虔诚,没有看到其以退为进、伺机报复的险恶用心;只看到伐齐得胜、诸侯畏服的表象,没有看到由于长期战争国内政治、经济潜在的危机。这是作为一个国家首领所犯的严重错误。伍子胥凭借他的睿智头脑,透过越国暂时失败,看到了它要复仇雪恨的本质,他从越王求和中洞悉其内心的积愤,他对越国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始终把越国看作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对于伍子胥的眼力和才能,越国朝野十分敬畏。当夫差把他逼上断头台之后,越国君臣为扫除了劲敌而举杯欢庆。伍子胥的预见与夫差的悲剧告诉人们,对未来预测的正确程度,取决于主观过程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
箕子是商朝纣王的庶兄,本名叫胥余,封子爵,身为太师。他是一个见微知著的人物,可以准确地预知事物的结局。纣王继位不久,命工匠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箕子叹道:“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琢的杯。有了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汤和粗豆做的饭,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葛短衣,也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室。这样下去,我们商国境内的物品将无法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收远方各国珍贵奇怪之物。从象牙筷子开端,我发现到了以后发展的结果,禁不住为他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