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方圆全书
10407400000011

第11章 方圆处世才能进退(10)

芦苇与橡树争论不休,都认为自己有耐力,很冷静,力气大,谁也不肯认输。

橡树说:“你没有力量,无论哪个方向的风都能轻易地把你刮得东倒西歪。”

芦苇没有回答。

过了一会儿,一阵猛烈的强风吹了过来,芦苇弯下腰,顺风仰倒,幸免于连根拔起。而橡树却硬迎着风,尽力抵抗,结果被连根拔掉了。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有不怕吃小亏的精神,吃小亏之后往往能占大便宜。

勇于认错自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现了过错、失误,是痛痛快快地承认与自责,还是讳莫如深、遮遮掩掩呢?

聪明人往往选择前者。因为,发自内心的自责,能有效地减少失误造成的危害,消除由此带来的人际隔阂、怨恨。

在事业受到挫折,群众情绪低落时,负有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引咎自责,能产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1946年8月,华东人民解放军某部进攻四县失利,伤亡较大,士气低沉。陈毅对大家说:“三个月来未打胜仗,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团不行,不是野战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的责任,现在向指战员认个错。”全军上下被陈毅这种博大的气度深深感动,心中怨气一扫而光,后来连打了几个胜仗。

除了那些只宜于小范围内私下进行的以外,自责时要敢于“亮丑”,不要怕失面子,尽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公开进行。

原四川省省长张皓若曾应邀参加一个高教工作座谈会,迟到了半个小时,张省长对此作了这样的讲话:“我今天迟到了半个小时,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自我原谅(主办单位未将地址通知他)。我向大家做检查,不坚决改掉这种拖拉作风,还搞什么改革开放?”

不言而喻,一点失误,且由客观原因造成,当事人却立即进行公开的自我批评,这自然会得到群众的称赞。

自责如果能与对手相结合,将显得客观公允,令人折服。

毛泽东在一次家宴上听说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张干仍在教书,带着不无自责的口吻说:“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很会讲话,三十几岁当第一师范校长不简单。原来不赞成他,估计他一定会往上爬,后来却没有。解放前吃粉笔灰,解放后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现在看来当时赶张没有多大必要,每个师范生交十元学杂费也不能归罪于他。”

毛泽东对当年势不两立的斗争对手,能给以如此客观公允的评价,人们不难从中体察到一种卓越的胆识和宽大的襟怀。

变通为人的人在善于自责的同时,也不轻易去指责别人。

指责是对别人自尊心的一种伤害,它只能促使对方起来维护他的荣誉,为自己辩解,甚至会记下你这一箭之仇,寻机日后报复。

人的本性就是这样,无论他多么不对,他都宁愿自责而不希望别人去指责他们。我们都是这样,在你想要指责别人的时候,你得记住,指责就像放出的信鸽一样,它总要飞回来的。指责不仅会使你得罪了对方,而且他也必然要在一定的时候来指责你。指责是徒劳无益的。如果你只是想要发泄自己的不满,那么这种不满是不会为对方所接受的,哪怕他明知自己错了。如果你是为了纠正对方的错误,那最好的方法是诚恳地帮助他分析原因。

面对可以指责的事情,你完全可以这样说:“发生这种情况真遗憾,不过你肯定不是故意这么做的,是吗?为了防止今后再有此类事情发生,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原因……”这种真心诚意的帮助,远比指责更有效。

只有多从自身反醒,不轻易去指责别人,才能减少人际之间的摩擦。

一位留法的中国学生介绍说,法国人爱认错。有一次,他没有租用电话,账单上却出现了19法郎的租用电话费用,他便前往电话局交涉。接待人员虽不知道详情,却坦然承认可能是电话局的错,并估计是往电脑里输入数字的工作人员疏忽了,打错了房间的号码。后来,问题查清,果然是电话局搞错了。负责处理此事的营业员特写信代电话局向中国留学生道歉,承认营业员的工作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减少中国留学生的部分电话费,以作为他无故跑一趟电话局的补偿。

这位留学生还发现,法国人不但爱认错,而且很少抱怨和批评别人。他在法国很少听到诸如学生因考试迟到而抱怨天气或堵车,也没有见过谁不小心踩上了狗屎而责怪邻居为什么在这儿遛狗。他分析,这可能是法国人认为碰上了不愉快的事,再去强调客观已于事无补,而这时扪心自问有没有错,则可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旅法几年,他很少见过法国人在公共场合吵架。他认为,法国这个民族长期奉行的自我认错习惯,真不啻为润滑剂,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际交往中的摩擦。

多反省,少责人是变通为人不可少的策略。多认错,如果错误真的是在自己方面,那就争取到了主动;如果不是,有错的一方也会向你表示谢意或敬意。更为常见的现象,往往是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先认错的一方往往也是比较主动一些。死不认错,横行霸道,再强大也会招祸上身。因此,中国古人说得好:“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执拗者福轻,……而宽厚之士其年必长。”

借机成就非凡

“年轻人的机遇不复存在了!”一位学法律的学生对丹尼尔·韦伯斯特抱怨说。“你说错了,”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法学家答道,“最顶层总有空缺。”

没有机遇?没有机会?在这世界上,成千上万的孩子最终发财致富,卖报纸的少年被选入国会,出身卑微的人士获得高位。在这世界上,难道没有机会?对于善于利用机会的人,世界到处都是门路,到处都有机会。我们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尽享美好人生,虽然这种能力既给了强者,也给了弱者。我们一味依赖外界的帮助,即使本来就在眼前的东西,我们也要盯着高处寻找。

许多人认为自己贫穷,实际上他们有许多机会,只是需要他们在周围的种种潜力中,在比钻石更珍贵的能力中发掘机会。据统计,在美国东部的大城市中,至少94%的人第一次挣大钱是在家中,或在离家不远处,而且是为了满足日常普通的需求。对于那些看不到身边机会,一心以为只有远走他乡才能发迹的人,不啻是当头一棒。

一伙巴西牧羊人前往美国加州淘金,随身带了一把半透明的石子用来在路上玩西洋跳棋。到了旧金山,石子大都被扔掉了,他们才发现这些石子是钻石。他们急忙赶回巴西,而出产石子的地方已被其他人占有,并出售给了政府。

内华达州最高产的金银矿被矿主以42美元的价格售出,以便筹钱前往其他矿区去圆自己的发财梦。哈佛的阿加西兹教授曾讲过一个农夫的故事。这个农夫有一处几百英亩的农庄,里面尽是些石头和不值钱的树,他决定把农庄卖掉去从事更赚钱的煤油买卖。他开始关注煤层和煤油油藏,并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他把农庄以200美元的价格卖掉,然后跑到200英里外的地方开展新业务。不久,买下农庄的人在农庄里发现了大量煤油,而以前那个农夫不知道其价值却千方百计想把它卖掉。

因此,善于变通之人懂得抓住身边的机会来成就非凡。

保罗·迪克刚刚从祖父手中继承了美丽的“森林庄园”,就被一场雷电引发的山火化为灰烬。面对焦黑的树桩,保罗欲哭无泪,年轻的他不甘心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决心倾其所有也要修复庄园,于是他向银行提交了贷款申请,但银行却无情地拒绝了他。接下来,他四处求亲告友,依然是一无所获……

所有可能的办法全都试过了,保罗始终找不到一条出路,他的心在无尽的黑暗中挣扎。他知道,自己以后再也看不到那郁郁葱葱的树林了。为此,他闭门不出,茶饭不思,眼睛熬出了血丝。

一个多月过去了,年已古稀的外祖母获悉此事,意味深长地对保罗说:“小伙子,庄园成了废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泽,一天天地老去。一双老去的眼睛,怎么可能看得见希望呢?”

保罗在外祖母的劝说下,一个人走出了庄园,走上了深秋的街道。他漫无目的地闲逛着,在一条街道的拐角处,他看见一家店铺的门前人头攒动,他下意识地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些家庭妇女正在排队购买木炭。那一块块躺在纸箱里的木炭忽然让保罗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一线希望。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星期里,保罗雇了几名烧炭工,将庄园里烧焦的树加工成优质的木炭,分装成箱,送到集市上的木炭经销店。结果,木炭被抢购一空,他因此得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不久,他用这笔收入购买了一大批新树苗,一个新的庄园又初具规模了。几年以后,“森林庄园”再度绿意盎然。

机会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是。自然界的力量为人类服务千百年来,闪电一直想引起人类对电的注意,电可以替我们完成那些枯燥乏味的工作,从而使我们抽出身来开发上帝赋予的能力。

你准备好迎接自己的机会了吗?

把一块固体浸入装满水的容器,人人都会注意到水溢了出来,但从未有人想到身体在水盆中的体积等同于同体积水这一道理,只有阿基米德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发现了一种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简易方法。

在欧洲,没有一位水手不曾对大西洋彼岸充满遐想,但只有当哥伦布大胆地驶入茫茫大海,才发现了新大陆。

从树上落下的苹果不计其数,经常砸到人们头上,仿佛促其思考,但牛顿是第一个领会到苹果落地与行星依轨道运行是受同一规律支配的人。

有人到一位雕塑家的家中参观,看到众神之中有一位脸被头发遮住,脚上长着翅膀的雕像,便问:“他叫什么名字?”

雕塑家答道:“机会女神。”

“为什么她的脸不露出来?”

“因为当她到来时,人们很少认识她。”

“为什么她的脚上长着翅膀?”

“因为她很快就会离去,而一旦离去,就不会被迫上。”

“机会女神的头发长在前面,”一位拉丁诗人也说过,“后面却是光秃秃的。如果抓前面的头发,你就可以抓住她;但如果让她逃脱,那么即使主神朱庇特本人也抓不到她。”

不要坐等机会,要创造机会,就像拿破仑那样多少次使自己绝处逢生,或者像牧羊童费格森那样用一串玻璃计算星星之间的距离。对于懒惰者来说,再好的机会也一文不值;对于勤奋者来说,再普通的机会也仿佛千载难逢。

机会总是隐藏在周围琐碎小事里,抱怨是没有用的,从最基本的小事做起,把握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再平凡的你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来。

因此,做人要善于变通,你利用的机会越多,创造的新机会也越多,成就非凡的可能性也会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