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方圆全书
10407400000042

第42章 方圆有术职场人生名与利(1)

人生为何呢?自小时起,老师就教导我们:人生只为追求学问,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回馈社会,做人处事但求无愧于心。爱因斯坦曾经点出过,“名”与“利”是多数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主要动机。而很多科学家们又告诉我们:人生只为研究、发明新的事物。这不但可以将人类居住的环境条件进一步提高,将人类的智能延续发展了下去,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自己的名声永存千古。

人人都想出名

有许多明星或者名人在电视机前总会这样说:“我并不是为了出名而出现在电视机前,我只是朝着我的梦想前进。”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罗素勋爵说:“当你被人谈论的时候,你希望被更多的人谈论。”自古至今,社会复杂,那些不出名的人,只能当小卒子,被人指挥的团团转,而出名则意味着出人头地,掌握游戏规则,从此在江湖上扬名立万,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宋江因“及时雨”的好名声使得江湖中人“倒头便拜”,口中直叫“哥哥”;刘备靠“皇叔”“仁义”的旗号招兵买马、征战杀伐。强盗打劫、军兵对阵,一律得“先报上名来”。名即命也,一切都是“符号化”生存,中外皆然。因此,千百年来,人们都将如何出名以及如何保持金字招牌坚挺不倒作为紧扣一生的人生主题。

出名的好处多多,自不必说。而之所以说出名乃人生一大快事,就是因为出名可以让人有种成就感,被人承认的成就感,最重要的就是它可以为一个人带来很大的利益。人活一世,顽强拼搏,不就是为了名和利吗?人人都想出名也就不足为怪了。

“名”的千般好处万种利益刺激得人们双眼充血。于是,有人花大把的银子把自己的名字收进世界名人国际名流大辞典有厂家不惜血本为自己的产品买来国际名牌的称谓;有后生写手借助骂名人来使自己出名;有已成“明日黄花”、人气不再的明星靠炒作绯闻企图东山再起.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则早把眼光盯在了年幼的孩子身上,想方设法要让孩子趁早出名。

一位自称是某知名广告公司最年轻的策划主管主动打电话给杂志社要求被采访,这位“策划主管”说自己有很多故事。这是一个一见面就能看出些许世故与老成的女孩子。

她以前上大二的时候,就到北京,然后直接找各大国际知名公司,推荐自己,结果一再碰壁,并经历过被招聘人员痛说没有品位、不够资历而当场痛哭。

此后,上了大三再次北漂,恰逢一次北大的千人会场,国内某著名广告公司老总演讲,她就直接闯上台,递上自己的简历,不顾台下一片哗然。对于这段经历,她还是深深沉浸其中,然而却不肯与采访者细讲。

大概一个星期之后,采访者整理好了她的采访稿,出于礼貌,抄送一份给她自己。但是想不到,她竟然直接打电话给杂志社约稿的编辑,说这篇文章写得不够有深度,没有把她自己真实的一面写出来,提出要亲自来写。编辑虽然很无奈,但也答应了她。

稿子送到编辑部,那篇自己采访自己的”专访”里边竟然大段是在描写她和广告公司老总以及其他名人之间暧昧的关系。而且中间掺杂着一些实习期间,在某电台的经历,含沙射影地写了该电台某领导的腐败,甚至还有种种让人感觉不明就里的不堪……编辑拿到稿子后惊讶不已,结结巴巴在电话中问采访者:“这个电台事件她对你提起过没有?”

所幸的是这个所谓的电台刚好有采访者的朋友在做全职,可是电话询问过去,对方竟不知那个女孩是何许人也,可能是实习的小妹,转眼不见,谁知道她的芳名?

那位采访记者为了避免她以诋毁名誉为由,把自己和杂志社告上法庭,然后大肆宣扬,借以出名,最后全身而退,编辑也只字未发。他自慰道:虽然采访浪费了时间,好歹明哲保身,还不至于闹出大乱子。

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个女孩只是那个广告公司临时来实习的,连名片都是她自己偷偷印的,而她自己讲述的所有故事,几乎都是编造出来的。她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成名。无论用何种方式,何种代价,只要能成名就行。

虽然那个女孩在懂得明哲保身的采访者、编辑面前没能达到目的,但却不能阻止她想成名的意念,她又找到了一家报刊。两个月后,一家小报刊登大大的题目,某著名导演与×x有染,该女子自称为广告公司职员。她终于成名了,此后,沸沸扬扬闹过几次绯闻风波,她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据说做了广告模特儿,据说嫁了富人……也许当她看着报纸上关于自己“绯闻”的报道时,正在某个神秘的角落里偷笑,因为她成名的目的终于实现了。她虽然靠的是不正当的手段,然而那不是她在意的,她注重的只是结果。

季羡林先生87岁时在《论压力》一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一个没有名利思想的人,我怀疑有没有这种人,过去由于一些我曾经说过的原因,表面看起来我淡泊名利,其实那多半是假象。”名利对于一位博古通今87岁的老人尚且如此绚烂,芸芸众生又怎甘心平静?

假如是一个记者,因为出了名,他就可以出书。如果这人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相信也没有什么出版社找他,除非他的文字让别人觉得这个人是一个具有文学天分的人。因为所有的作家,都是靠他们的作品,而不是他们的名气起步的。相反,如果他是一个在所在的行业颇有名气的记者,即使他写的书实在一般,也会有出版社愿意找他。作为名人,做许多事情都会容易一些。比如:在采访现场,对于他的提问,如果被访者认出他的话,接受采访的机会就会高一些;打电话去约访问,报上家门之后,如果对方知道他的名字,就会特别的热情。在付出了比常人更多努力,成为名人后,就会有这样的特殊“待遇”。人们之所以想要出名,原因可能也就在此。为了追求那份特殊待遇,人们一再地苛求自己向“出名”迈进。

人生不就名利二字吗?到处都是名利场,它绝不是一个阶层的概念。每个人都有爱慕虚荣的一面,只有程度大小而已。芸芸众生,谁可以离开名利场!

人类终生的追求

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就是说,人生就像匆匆过雁,有些人并不是太看重物质利益,因为人的肉体存在是很快就会消失的,所以,人们就对精神追求更加注意了,注意加强自身修养,为自己留下美好的名声。儒家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不朽的事业,以一言之就是为了“立名”,因为任何“德”、“功”、“言”都是人所树立的。的确,人活着就是要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否则你又何必来人世走一遭呢?

人们都有好“名”之心,私下里都希望自己能成“名人”,能跻身“名流”,能成“名家”。“名”就是最畅行无阻的通行证,“名”就是票子房子车子女子和位子,“名”就是万众瞩目风光无限……

在美国的匹兹堡大学校园内,有一座高高的教堂。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这个教堂就会发一些关于它历史的小册子给每一个路过的人。这个小册子记载的是关于这座教堂的捐赠者。他捐赠的目的是为了纪念他的母亲,并且将他的名字和他母亲的名字一起留进这个庞然建筑里。当然,这个人不可能是一个穷人。捐赠一座教堂或者其他的建筑给一些大学,这是那些富人们在世上留名的一贯手法。富人们为了留名,不惜用金钱购买。

至于那些没有多少钱的人,他们就不能用金钱去购买一座建筑来捐赠了。可是,他们仍然对留名于世感兴趣。有些人在一座建筑落成时,花一些钱,买下他们的名字被刻在路边的石块上的权利。可惜,这些名字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经过多少人走路的摩擦,后来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来的本相,字迹也变得模糊不清了。如果你走在那些石板上,停下来想辨认那些模糊的字迹,却发现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心中不免要感叹一番:那些花钱买下在石板上刻其名字的人们,他们一定也曾想到过,有一天他们刻在石板上的名字将会因为岁月的侵蚀而变得完全无法辨认,他们的名字也就无法得到永生,然而这并不能阻止他们留名于石块的行动。留名于后人的魅力真的有这么大?

每个人对名声的不懈追求,这个追求是自发的、自觉的、被动的,甚至是无法控制的。不可否认,“名”是一种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的杠杆和动力。为了成名,人们就不得不去想方设法求奇猎险,也给社会增添了不少的色彩,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才不会感到寂寞和无聊。比如说贝多芬交响曲、查理香槟、蔡伦造纸、后羿射日等,都是天下闻名的、万古流芳的。所以,人们也并不反对“人过留名”的种种行动,只是不要被它给纠缠住而不能自拔就行。但是,“名”字决不能摆脱开生活的本身,它们与生活紧密相连。要生活就得有生活的技能,技能越高,生活的难度就会越小。所以,对于人类来说,生活的技能是最重要的。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培根、成吉思汗……那一个个遥远而熟悉的人名,就如同天上的太阳,永远散发着灿烂的光辉,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内心。

有句古训叫“人怕出名猪怕壮”。然而,五千年来,有几个不想出名的人?最早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论述是“三不朽”,不朽就是名垂青史的意思,人都是要死的,但能成名,而且青史留名,就心满意足了。于是,英雄也好,才子也罢,都要去取个“功名”。在科举时代,一些书生们“十年寒窗无人问”,图的就是“一举成名天下知”!

古往今来,想出名的人不计其数,但名不是那么好出的,于是有些人为出名就会不顾一切、不择手段。“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就是这些人的内心写照。“名”陷人于疯狂和不义的例子也有很多,有些人为了能出名,而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曾有一位青年想出名想得发疯,他居然跑到清华北大校园餐厅里去用自制的爆炸装置制造爆炸案。事后还怕警方不知道,亲自给北大、清华校园网电子邮箱发邮件,详述爆炸装置情况。警方顺藤摸瓜抓到了他。在接受警方审讯时,他坦率地说:“选择在清华、北大制造爆炸案,是因为两校都是名校,在那里搞爆炸可以出名。”这个青年果然一炸成名了,不过成的是臭名、骂名而已。

英雄美名,流芳百世;小人骂名,遗臭万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名”就与“名声”、“名誉”、“名望”牢牢焊接在一起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坚守自己的节操,不让自己的“名誉”沾上半点龌龊,成了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历史深处对岳飞的赞誉,则更是为人们竖起了一面关于“名”的镜子。

人们追求“名声”,讲究“名誉”(这里的“名声”和“名誉”当然是流芳百世的美名,而不是遗臭万年的恶名),无疑是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的。社会发展告诉我们,一个时代,如果其成员都不把自己的“名声”、“名誉”和“名望”当一回事,只顾削尖脑袋不择手段地去追名逐利,这个时代就将是一个毫无希望的时代。如果人们都不去追名逐利,社会也是无从进步的。追名逐利本没有错,对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也无需苛责。雁过为了留声,人生为了留名,这也是人之常情。

天下攘攘,皆为利

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它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如生命长短;也是一个空间概念,如生活环境。既是一个物质概念,如衣食住行;又是一个精神概念,如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每个人在有生之年都应有所追求,也都会有所追求。除了理想、信念之外,在物质上最大的追求莫过于“利”字。

世间的人,尽管奋斗的目标不同,但都逃不脱名利二字。正如古人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即使是出家人,也必须“衣食住行”四事具足,才能安心修道。更何况凡夫,都是血肉之躯。

人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底就是一场利益关系,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恩格斯也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所表现出来。”

追求利益并不是坏事。正确的追名逐利,有助于开发人智,推动社会前进。但超出道德规范和法纪约束,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则无异于自我毁灭。即便是正当的追求,也要给自己画一条恰当的底线,选择一个合适的、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位和目标,而不应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追求。一些人成功是因为他们在追求利益时能够给自己画上那一道恰当的底线,选择合适自己的方位和目标;相反,那些在追求利益的途中败下阵来的人,正是因为过高地估计自己,追求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

现代生活有太多物质需要我们去追求,占据了我们绝大多数时间,使我们常常沉浸于世俗的计较中。每天都被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充塞着,毫无意义又满满当当,已难有闲暇去思索那些看起来与生计名利离得较远的东西,也来不及站在生命之外冷静地审视人生的意义。人生几乎变成了金钱名利的附庸。

人们都在追求,一般人追求最多或最集中的是金钱,有条件的人可能追求地位,但金钱是不可缺的。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物与欲总是连在一起,虽然“利”字当先的价值标准是近些年的事,但它由来已久。人之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是因为我们有很强的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欲望,如果没有这些欲望,人就不会再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即使已经存在,也会很快灭亡。这种欲望的产生原因,是由于在自然界物竟天择的作用下,生存能力较弱的不断消亡。在人类几十万年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只留下了生存能力和欲望很强的人。

人的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欲望的本质就是利益,各种欲望是利益的表现,强烈的欲望表明人实现利益的强度。如人的食欲是为了不被饿死,保障人能活着,这体现了人的根本利益——生存利益。又如人的生育及培育子女欲望,是保障人能繁衍下去,不因为自身的死亡而使人类消亡,这体现了人的另一个根本利益一一繁衍利益,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传宗接代。

人们常说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其实就是追求最大利益。

占有最大利益,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需要。凡是能够占有最大利益的事,必是人们所追求的事;凡是人们所追求的事,必是能够占有最大利益的事。谁都希望自己是世界上最大利益的占有者,谁都希望自己占有的利益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大。人的一切理想、梦想、幻想、欲望,都是人所追求的最大利益。

在这个纷繁的社会中你要如何自处呢?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算盘,生怕自己会吃一点儿亏。人有时候还真的是太自私了,不懂得为别人考虑,但等到你为别人考虑的时候却发现有时候别人根本不领情,人就是这样的奇怪。在任何人的心中,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到第一位,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