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
10468700000017

第17章 西藏民族团结考察报告(7)

第一,选派优秀干部援藏。广东省委、省政府把选好配强援藏干部作为重点,采用层层选拔、组织考察的方法,从全省4000多名干部中,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六年间共选派了第一批以杨维、第二批以欧广、第三批以丘志勇为领队的三批援藏干部共计76人。广东省选派的援藏干部政治过硬、作风优良、懂经济、会管理、领导水平高,并且大多数同志都具有基层和实际的工作经验。事实证明,广东省选派的援藏干部是一支作风好、业务精的队伍,为援藏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选好援藏项目。援藏工作一开始广东省就注重选择、建设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项目。援建项目涉及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以及农业开发、农牧科技、市政建设、小城镇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政法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具有全面系统、投向正确、结构合理、设计新颖、注重实效等特点。在牧区和农牧业方面;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方面;在政法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了“小城镇、粮食高产示范区、奔康示范村,城市道路以及八一电厂、电力调度中心、地区一中、地区人民医院”等众多的项目。在前两批援藏工作中,第一批援藏工作投入1.3亿元,援建了50多个项目,第二批援藏工作投入资金3.7亿元,援建150个项目,援藏资金总额占全国15个对口支援省市总额的四分之一。通过几年援藏和不断的总结经验,援藏工作实现了重大的转变,即:在工作安排上,从随意向计划性转变;在项目资金投入上,从较为分散和一般性项目建设向重点项目建设转变;在项目规划上,从注重形象工程向造血、生产型项目转变;在援助重点上,从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牧区深度开发建设转变;在项目建设标准上,从低起点、低效益向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转变;在援助方式上,从政府单一无偿援助向多方面、全方位援助转变。同时,援藏工作把农牧区、农牧业、农牧民“三农”工作和生产造血型项目作为重点,加大城乡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直以来,广东省在援藏项目的建设上,始终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高质量,着眼于发展,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未来。为了保证重点项目建设质量,对建设项目规划设计进行认真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挑选施工队伍和工程监理,确保了一流工程质量;为保证援藏项目建设进度,落实资金是关键。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援藏项目“不留缺口、不留尾巴”的要求,援藏干部把落实资金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利用一切机会,千方百计,多方争取,保证了援藏资金的及时到位,确保了援藏项目的建设,广东省援藏干部紧紧围绕区党委和林芝地委的中心工作,识大体、顾大局,在认真抓好对口援助单位工作的同时,兼顾其他非对口单位的援助,进一步拓宽了援藏工作领域。为地直有关部门、县赠送车辆;投资建设非对口援助的工布江达县小城镇和希望学校等;无偿赠送拖拉机及农业机械;投资修建非对口援助的察隅县县城至边四团的双拥公路;投资解决驻军部队和武警部队的实际困难;投资成立地区资助困难学生和奖教奖学基金会;为地直学校和部分县中学、县完小的教师、学生赠送校服。没有对口支援西藏任务的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东莞市等,识大体、顾大局,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的高度慷慨解囊支援林芝建设,并多次组团到林芝地区考察、指导、慰问,有力地推动了援藏工作向纵深发展。

与此同时,援藏工作还把无偿援助与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结合起来,多方联系,牵线搭桥,吸引内地客户到林芝投资办企业。广州市科委及医药研究所与林芝科委兴办制药厂;引进广东养殖企业家到林芝兴办立体养殖场;引进广州英吉利公司与地区农牧局合作兴办珍贵动物养殖水场;引进北京安美尔集团与地区森工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组建股份制企业等。

广东省对口支援林芝地区,有效地增强了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带来了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使林芝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8674万元,比1995年增长2.7倍;农业连续获得丰收,粮、油、肉实现自给;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934.42元,比1995年增长67.5%。城市化建设,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地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增加到3389家,交纳税金2675万元,占全地区税收总收入的56%。以八一镇为中心,6个县城和巴河、百巴、仲达、洞嘎等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全地区城镇化水平得到提高,城乡面貌得到很大改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广东省援藏工作作出的突出贡献和显著成就,受到了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中央有关部委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得到了地区各族人民的广泛赞誉。西藏自治区党委曾多次明确指出:在援藏工作中,广东省委、省政府最重视,力度最大,思路最清,走在全国援藏工作的最前列。广东省援藏工作不但为林芝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为广东省委、省政府树立了良好形象。

福建省对口支援林芝地区情况

福建省援藏干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产生了“六个首创”,使福建援藏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并推动整个援藏工作向纵深发展。福建省第一期援藏援助资金达1.21亿元,援建了基础设施和生产性开发项目70多个,树立了朗县援藏的一面旗帜,援助力度和援藏干部的工作都走在全国的前列。第二期援藏开展以来,福建省在总结第一期援藏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援藏力度、拓宽了援藏思路、丰富了援藏内容,援藏资金达2.6亿元,建设项目120个。其做法主要是:

第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援藏工作,全省人民积极参与援藏工作

1995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贾庆林同志作为全国第一位到对口援助地区考察工作的省委书记,深感做好援藏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非常,经过深入调查、慎重考察,在雪域高原上宣布:把林芝地区作为福建省的第十个地区,纳入本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项目和资金。从此援藏成为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对口部门、地市的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援藏工作开展五年来,福建省已有11位省级领导、近百位地厅级领导和近千名干部及各类技术人员到林芝考察指导工作。福建省委、省政府、省直各对口部门、对口地市都成立了援藏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完善了对口援助的领导和办事机构,专人负责协调和落实资金,使援藏工作成为福建的日常工作。到2000年6月,福建援藏项目已开工95个,总投资2亿元,已建成项目80个,投资1.5亿元,项目建设进度、资金到位率都走在全国前列。福建援藏干部还成为林芝地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生力军,他们善于把沿海地区的先进经验与林芝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抓制度改革、企业改革、财税初见成效,国有企业改制已经基本完成并实现扭亏为赢;抓新经济增长点培育已经产生效益,帮助制订招商优惠政策、旅游开发优惠政策,并牵线搭桥,引进外商和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家到林芝兴业办厂,已有林业加工开发、农牧养殖等外资、独资企业在林芝安家落户,资金3000多万元,实现了利用外资、出口创汇“零”的突破。他们在各单位抓建章立制,规范了办事程序,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提高了工作效能。

福建省重视援藏工作,西藏自治区领导把它归结为“六个首创”: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真正把援藏工作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建立专门机构,加强对援藏工作的协调。二是选派援藏干部在全省范围内择优选强,为了鼓励援藏干部工作,想方设法为援藏干部解决后顾之忧,还为第一批援藏表现特别突出的四位同志等功一次。三是把林芝地区作为本省的一个地区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项目和资金。本省面临很多困难的情况下,优先安排援藏项目。省市委常委会、省市长办公会议多次专题研究落实项目和资金,并派出项目考察团对林芝提出的项目论证,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五是宣传西藏和支援工作,组织援藏干部在全省范围巡回报告,各大新闻媒体经常性地宣传报道,使福建3300万人民增加对西藏的了解和感情,增加对援藏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六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援藏工作,广泛筹集援藏资金。

第二,福建省紧紧围绕全地区发展大局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开展援藏工作,思路清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六个结合”、“六个抓”代表援藏工作的方向和水平

福建省提出援藏要与西部大开发相衔接,为林芝地区参与西部大开发创造条件,以奔小康为主线,充分考虑农牧民利益,全面向农牧区倾斜。并形成“六个结合”思路:

一是可能与需要相结合,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林芝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各项事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选择援藏项目,从林芝地区长远发展出发,紧紧围绕农牧区奔小康这条主线,把有限的资金安排在林芝地区最急需的地方,使项目成熟一项、上马一项、建成一项,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能够带动一方社会经济发展,使农牧民得到更多实惠。

二是“输血”与“造血”援助相结合,全面提高林芝地区“造血”功能和自身能力。第二期援藏要加大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同时,加大开发性项目投资力度,发展一些能生财聚财的乡镇企业、合资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提高林芝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

三是全面援助和重点扶持相结合,大力推动农牧区致富奔小康。援藏工作重点向“两县一场”、向农牧区转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援助发展经济和援助发展社会事业相结合,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帮助林芝地区发展经济是援藏工作的核心,所有的援藏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展开。但是科技、文教、卫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必须花大力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五是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相结合,扩大援助总规模。引进企业家投资办厂,开展学校“手拉手”和乡镇“结对子”等活动,扩大交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丰富援藏内容。

六是资金帮扶与智力扶持相结合,在科技和人才培养上下功夫,留下一支永不离开的“援藏干部队伍”。

根据确定的思路,突出重点,实施“六个抓”工程:

一是抓基础设施建设,为林芝地区社会经济大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福建省第二期援藏投资近2亿元搞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其中,投资近4000万元建成八一镇道路近6公里,同时还建成了一批乡村道路:投资1200万元,建成八一防洪堤4公里;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综合性游乐、休闲公园及四个小城镇;投资近2000万元为缺电乡村建设水电站及农网改造。这些基础设施的建成投入使用,成为林芝地区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巨大动力。

二是抓农牧区经济发展,推动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福建省第二期援藏工作全面向农牧区转移,以奔小康为主线,大力支援农牧区经济发展,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在“两县一场”的无偿援助资金近6000万元,狠抓农业综合开发、小城镇建设、小康示范村建设,农村文教卫生事业建设。

三是抓经济合作,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第二期援藏一开始,福建省领导就指出,援藏是长期的、历史的战略任务,无偿援助是非常必要的,但搞经济合作,引进企业家投资办厂,对长远发展、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更具现实意义。福建援藏干部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根据沿海招商引资经验结合林芝实际,一开始就抓优惠政策制定并当起了“拉郎配”。先后制定了鼓励私营企业发展、旅游业开发和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编制招商引资项目册,组团参加“9·8”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目前已经引进矿产开发、林业加工、农牧业养殖、轧钢、汽修、酿酒的企业,资金达3000多万元,使林芝地区结束了利用外资、出口创汇“零”的历史,大大增强林芝地区经济发展后劲。

四是抓科技项目幅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福建援藏工作十分注重科技投入及科技项目的幅射和带动作用,以此推动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和产业的升级换代。省政府安排300多万元资金建立尼洋河防汛监控系统,这是一个高科技援藏项目,可准确预报水文、水位、流量,提前做好防救灾工作,减少经济损失;还在林芝地区大面积试养成功鳖鱼,被称为高原第一鳖。在朗县,实施黄牛品种改良,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建立种子工程,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在米林,引进越冬能力很强的黑麦草,大面积试种成功,大大提高草场蓄载量;建立了30多公里“U”型灌溉水渠,既节省了投资,又提高了效能,深受农牧民欢迎。在米林农场,福建省投资500万元发展“二高一优”农业,投资近300万元建成的米林农场综合养殖,是集养鱼、养猪、养鸡、养鸭、种果为一体的立体农业样板;投资近百万引进“新世纪”、“北海道”等优良苹果品种,建立地面种草、草上养鸭、鸭粪肥果、周边养羊的生态型,立体式果园;投资近百万元对旧果树进行高位嫁接,二年之后,米林农场果园将以全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五是抓制度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福建援藏干部全力参与企业现代制度的建立,使林芝地区国企改制和扭亏为盈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帮助制定旅游、交通、林业、土地等中长期规划;帮助建立规范的办事程序,形成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朗县率先进行机关制度改革,把年青、有学历的干部安排到乡镇领导岗位,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米林县大力改革企业和财税制度,提高了运作效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米林农场进行了粮食、医疗、土地、机构等五项改革,减轻了负担、甩掉了包袱,调动了全场干部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