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
10468700000018

第18章 西藏民族团结考察报告(8)

六是抓人才培养,为社会经济发展增添后劲。福建省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二期援藏工作的重点来抓,投资800万元建设林芝地区职业中专,2000年秋季招生;投资300万元建设地区幼儿园,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投资500万元建设教育中心,使教育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化;投资500万元建成十所乡村小学,提高儿童入学率。福建的厦门大学、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农业大学从今年开始将面向西藏招生,为林芝地区培养短缺人才。福建省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大规模为林芝地区培训文秘、会计、统计、卫生、教育、工程、企业管理人员;还把部门、企业、乡镇领导派到福建挂职锻炼,学习沿海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管理办法。

第三,福建省援藏不仅带来物质财富,更重要是带来了精神财富,有力地推动了林芝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林芝地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局势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福建省援藏工作给予了林芝地区大量无私援助,创造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做法,不仅推动了林芝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同时也为民族大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促进了社会经济快速全面发展,加快了奔小康步伐,为林芝地区参与西部大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福建的大力援助,林芝地区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均保持在15%以上,朗县、米林县经济发展速度均保持20%左右,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教育、“村村通”工作、合作医疗工作均走在全区前列,国有企业亏损大户米林农场已扭亏为盈。米林县、朗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已达近2000元,农牧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贫困面已下降到2%以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逐步形成,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为林芝地区参与西部大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促进了林芝地区干部群众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激发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促进了机关效能提高,福建援藏干部具有丰富的改革开放经验,具有很强的开拓进取意识,而且善于把沿海地区先进经验与林芝地区实际有机结合,开拓性地开展工作,促进了林芝地区商品意识的形成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敢拼敢干、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为当地干部群众树立了榜样,使当地干部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开拓进取意识不断增强,“等靠要”思想得到克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得到充分发扬。福建援藏干部在各自岗位上根据实际情况,抓建章立制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规范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促进了科学决策、依法行政氛围的形成。

再次,福建援藏工作促进了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观,有力打击了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图谋,福建援藏是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看得到、摸得着的,农牧民得到的实惠最多,能够让农牧民群众深切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西藏,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深切感受到藏族同胞离不开祖国大家庭。在林芝,福建援藏干部到农牧民家中做客、访贫问苦,农牧民到福建援藏干部家中做客,送食、送药,藏汉亲如一家的动人场面处处可见。从而使农牧民树立了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自觉性,使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活动在林芝地区成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不得人心。可以说福建援藏工作给予达赖集团分裂祖国活动有力的打击,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做出重大贡献。

对于新中国给西藏带来的巨大变化,从旧西藏过来的常希武有切身体会。下面是张宗显对他的访谈录。

个案6常希武: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

常希武(1917~),男,汉族,甘肃省兰州市人,1936年毕业于兰州师范学院,从事小学教员工作,半年后鉴于国难当头,投笔从戎,报考国民党中央军校受阻,后赴武昌受训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技术干部人员训练班,1941年被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派往西藏从事情报工作,为支台书记。1949年7月,西藏地方政府发动“驱汉事件”被迫经印度返回内地,1983年再度进藏,被西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作为统战人士安置在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办公室工作,历任西藏政协四、五、六届委员,1989年退休,现赋闲在家,仍居拉萨。

张:常先生您已经85岁高龄了,曾两度进藏工作,退休后仍在西藏安度晚年,真让我们这些晚生后辈感动又钦佩,您经历了噶厦地方政府时期的旧西藏和社会主义新西藏,请您谈谈新旧西藏的变化。

常:要说西藏的变化那是真大,可谓是天壤之别,过去旧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员索康、彭康与我交往甚多,他们官拜噶伦,地位非常显赫。我也拜访过他们,到他们家做过客,他们平时出门有马骑,那是身份的标志,已经不得了啦。回到家里吃的是什么?辣椒水呷糌粑,辣椒里根本就没有油,只是往辣椒面里兑了些水而已。当时西藏地方政府的高级官员都这样,一般老百姓的生活还能好到哪儿去。拉萨有个宇拓桥,破烂不堪,每年冬天都有冻死的人。现在政府的一般工作人员出门办事都能乘坐日本进口的豪华轿车。吃的更不用说了,自从改革开放后拉萨市场上应有尽有,其他方面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这些在西藏民主改革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当时,百万农牧民没有人身自由,每个人的身家性命完全由政府官员、寺院活佛、大小领主主宰着。西藏和平解放,尤其是民主改革以后,百万翻身农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样的好光景来之不易,也今非昔比。这是我对中国共产党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中国共产党真伟大,真的是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不会有社会主义新西藏。

我认为,前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西藏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社会发展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西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大有改进,全国各省市的援藏工作也有很明显的成效,绝大多数农牧民和城乡居民已深受实惠,内心深处对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是感恩的,也是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深信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各项援藏工程完成后,必将进一步壮大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藏汉关系也就会进一步融洽。

3.文化之间的相互仰慕和认同

藏文化和汉文化都是人类文明中的璀璨明珠,各具特色,对对方文明的相互仰慕和认同,是西藏民族团结的深层原因。以下是张宗显的几例采访录。

汉族对藏族文明的仰慕与认同

个案7刘志群:“在西藏工作一生,是我的幸运。”

刘志群(1940~),男,汉族,江苏省南通启东人,196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同年自愿进藏。历任西藏藏剧团党支部书记、副团长,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西藏艺术研究》汉文主编,二级编剧,研究员。2000年12月退休,家住拉萨市西郊,仍笔耕不辍,以毕生之精力在研究西藏戏剧及文化艺术理论。

张:我们知道您在西藏生活和工作了一辈子,一生当中一直在潜心研究西藏的戏剧理论,并取得了令人敬仰的成就。您是如何想起到西藏工作的,与后来所取得的成就有无直接原因?请您谈谈。

刘:这还得从我的家史谈起,我出身在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我的父母生有六个孩子,我排行老五,我的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我的下面还有一个弟弟。我的大哥在淮海战役中为国捐躯,我们家是烈属。当时,我们家的日子过得比较艰苦。新四军在苏北搞活动时,共产党就与我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一家对党的感情就很深。我们那个地方人烟稠密,人多地少,还经常闹水灾。人们的日子过得都很紧巴,一有机会都想到外面去闯生活,我父母都到上海去打工,故而,我很小的时候就有外出的念头。我在启东上中学时,学习很刻苦,一直想着能通过上学这样一个途径出外谋生,加上对党有感情,也热心政治活动,中学时代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学毕业时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我是我们家族的第一个读到大学的人。从此离开家乡,已40多年了。

1965年大学毕业时,北京市市长彭真同志到我们学校作报告,动员有志青年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去奋斗,去施展个人才华,去体现人生价值。后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出来讲了话,我们很受鼓舞。我是我们班上的活跃分子,又是班里的党小组长、团支部书记。我去动员别的同学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的同时,自己也报名进藏工作。

我自愿进藏工作的申请批准以后,我国戏剧文学史家、我的系主任沙新教授找我谈过一次话:“你进藏工作,虽然艰苦一些,但很能锻炼人。西藏有一个藏戏,内容、形式可能很特殊吧?很有研究价值,可是中国戏剧史上只有几百字的记载,很多人不了解。你进藏工作是个机会,希望你到西藏以后,把藏戏好好挖一下,整理出来,这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望能早日看到你的成果。”我也暗下决心,把藏戏好好挖一下,这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何乐而不为呢?我是怀着这样一个愿望来西藏的。

张:您从25岁进藏,到60岁退休,一生都在西藏,已经在西藏生活和工作了36年了,且退休后又在西藏安家落户,是什么原因使您这么爱西藏,您是如何看藏民族的,请您谈谈。

刘:一句话:“是这个民族的心灵震撼了我,吸引了我,我爱这个民族,在西藏工作一生,应该说是我的幸运。”这话还得从我进藏之初说起,我是1965年11月到的拉萨,本来我可以到西藏话剧团工作的,可是我有一个同学早我几天到了拉萨,他先进了西藏话剧团,我只好去西藏藏剧团了。我想这样也好,刚好可以挖挖西藏的戏剧,天赐良机,这不是很好嘛?正合我意。我还没报到,就赶上了“四清运动”,就把我抽到当时的“四清”工作团,到林芝地区搞“四清运动”。我被分到扎木养护段,任“四清”工作队副队长,一搞就是十个月。这期间,与我经常打交道的是道班藏族工人,他们待我很真诚,我也真诚地对待他们。我尊敬他们一分,他们就尊敬我十分。这一段工作结束时,我已和他们结下了很深的情意,有点舍不得离开他们了。等到“四清”运动结束,回到拉萨时,1966年的那场“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就是在“文革”那场乱轰轰的运动中,被当时的西藏自治区文化局分配到西藏藏剧团报到的。

刚报到还没上班,就遇上闹派性。你整我,我整你,一天到晚没个安宁。有一天,团里开会时,一些人要揪斗一位老同志,这位老同志是那首当时唱遍大江南北的歌曲《逛新城》的曲作者李才生同志,他是四川绵阳人,我刚到藏剧团时和他打交道比较多,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为人善良正直,我很尊敬他。一股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使我顾不得那么多,就站起来责问团里刚串联回来的年轻人:“你们为什么要揪斗他?”他们说:“他是牛鬼蛇神,臭老九!”我说:“我也是大学生,也是臭老九吗?让他站起来,我也和他站在一起,你们就一起斗吧!”说着我就站起来了,这时那些小家伙们一看我这个样子,一时不知该怎么办,草草收场。从那儿以后,没想到我还赢得了团里大部分藏族人的心。都说这个汉人能说会道还有一股正气,喜欢和我们打交道,我开始有藏族朋友了,且越来越多。两派闹得很凶的时候,有人随时都想抓我,团里有人给我通风报信,躲过了一次次劫难,没有他们的帮忙和关照,就没有我的今天,这一点我心里是很清楚的。

1974年,自治区派工作组到昌都地区的贡觉县划“阶级”。我的工作地点在贡觉县的瓦巴乡,这个乡紧挨着就是西藏历史上有名的三不管地带——三岩,这里的人不同拉萨这边的藏族,典型的康巴藏族,体格健壮,为人豪爽,眼里容不得沙子。有啥说啥,虽然我们的工作是按上面的精神严格掌握的,但工作进展得很顺利。我是这个点的工作组组长,我们的任务很明确,一是划分阶级,二是培养年轻人当村干部。白天,我们和村民一起工作,晚上一起在帐篷里喝酒,聊天,讲故事,甚至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通宵达旦。与他们朝夕相处了好几个月以后,彼此之间无话不谈,成了好朋友。我们干得正起劲的时候,收到我爱人从拉萨发来的电报,说是她要临产了,让我速归。我只好提前返回拉萨了。当时交通极为不便,要骑马走好几天,才能到县上。到县上才能乘车去拉萨。交待完工作,向村上的人一一告别。次日上路时,沿途都有村人来送行,有的送新鲜酥油(打成饼形,用大片草叶包着),有的送风干牛肉,有的骑马送了一程又一程,与我垂泪相别。我觉得我并没干什么,他们都对我这么好,受之有愧啊,不过我的心里热乎乎的。此情此景,至今历历在目,只要想起来,心里总是热乎乎的。我一生当中一直与这样的人生活和工作,只要你敬一分,他就敬你一丈。这是一个朴实、善良、真诚的民族。所以,我爱这个民族,愿为这个民族奉献终生。

个案8王旭光:藏族是伟大的,我爱西藏

王旭光975~),男,汉,山东省维坊市人,2000年7月毕业于西藏农牧学院林学系果林专业,现为西藏曲水县农牧局职工。

张:你是怎么想到西藏来上学的,且又在西藏工作的,你对藏民族印象如何?

王:1996年高考时,我的考分不太理想,与其费那么大劲上内地重点大学,还不如找个轻松一些的学校就读,费那神儿干啥?就跑到西藏来上学了。从小就觉得西藏与内地不一样。哪儿不一样,谁也说不清,还越说越神秘。索性谁的也不听,我自己进来用我自己的眼睛看。已经看了四年,还没看出门道,一个民族的文明,不是浮在面上让你一下就能看明白的,它是珠穆朗玛峰,又是玛旁拥措,更是雅鲁藏布江,它既高且深,并源远流长。我在这里工作,花一生的功夫去探究它,还未必能探究出个门道来。不过,我爱西藏,我将在这里成家、立业。创立一番什么样的业绩,尚不得而知。我刚走出大学的校门,有的是对藏民族的一腔好感,觉得他们生存、繁衍在这一片高原上已经够伟大的了,还创造了一系列令世界震惊、令华夏民族骄傲的西藏文明。足以说明藏民族是优秀民族,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不论是藏族、汉族还是其他民族,只要在西藏一天,就尽职尽责地干好本职工作,让西藏人民尽快地富裕起来,西藏在世界面前更加亮丽起来。我知足了。

藏族对汉文化的仰慕与认同

藏族对汉文化的仰慕与认同,突出地表现在藏族的年轻人身上,他们学习汉文化,与汉族通婚,向往到内地上学。对此,张宗显作了几个访谈。

个案9曲水县农牧局的王旭光介绍他们藏汉同学之间的婚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