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
10468700000032

第32章 内蒙古民族团结考察报告(7)

这次全区民族团结表彰大会,经过近一年的认真酝酿和筹备。整个筹备过程,就是一个全民性的宣传、教育的过程。据粗略统计,受到表彰的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中,盟、市一级的上万人,旗、县一级的数万人。在全区范围内,这么广泛深入、大张旗鼓地开展民族团结评选、表彰活动,在内蒙古的历史上实属空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从来没有象这次那样深入人心。在自下而上的评选、表彰过程中,各地对民族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解决了一些应该解决、也能够解决的问题,推动了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对此,各族群众都感到高兴和满意。通过这次大会,自治区的各级干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内蒙古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各项工作都与民族工作有关,在内蒙古工作的各级干部,都应懂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都应该自觉地从全局出发,站到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的前列,做民族团结的表率。因此,内蒙古党委作出决定,指示各级、各部门、各条战线和各行各业,采取切实措施,使民族团结教育经常化和制度化,要经常表彰民族团结的好人好事,以便树立榜样,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在全区形成人人学习民族政策、人人争当民族团结促进派的良好风尚。

为了搞好民族团结,使各民族共同进步,内蒙古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从1984年起,将每年的9月份定为全区“民族团结表彰活动月”。这种表彰活动以基层为主,小型为主,精神鼓励为主。《内蒙古日报》1984年4月14日。各地还结合表彰活动,进行调查研究,检查民族政策的执行、落实情况,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1988年、1990年、1993年、1997年又分别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全区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到目前为止,共召开了五次全区性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共表彰了864个先进集体和1300名先进个人。全区各盟市、旗县也先后表彰了2793个先进集体和44971名先进个人。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是自治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为加强各民族大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是通过表彰先进、树立榜样的形式,对各族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事实表明,深入广泛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发扬光大“模范自治区”的光荣传统,已经成为自治区民族工作的主旋律。用民族理论去教育人,用民族政策去引导人,用表彰活动去鼓舞人,用团结进步去凝聚人,用发展繁荣去稳定人,已经成为自治区民族工作的指导方针。

8.改革和建设中的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的明星——额尔和图苏木

伊克昭盟鄂托克旗额尔和图苏木(乡)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之中。总面积1444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占62%,盐碱地占2%,可利用的草场仅有36%。1992年总人口2654人,其中蒙古族2256人,占85%。

1984年,根据中央文件精神,额尔和图苏木全面推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将200多万亩草场全部划拨到户,集体牲畜、林木和牧业机具全部作价卖给牧民。在承包过程中,有人提出蒙汉两族牧民牲畜草场应有所区别。对此,苏木党委及时统一认识,认为两族牧民的利益不能彼此伤害,明确规定:各民族牧民“草畜承包”应一视同仁。党委成员分别到各嘎查(村)牧民家中宣传中央文件精神,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对个别重点嘎查,召开各种会议,讲解民族政策和维护各民族间团结的重要意义。深入的民族团结教育,提高和统一了牧民们的认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草场划拨和牲畜作价到户工作,同时还出现了许多互相谦让的动人事迹。巴音布拉格嘎查党支部书记阿树,看到汉族牧民万忠厚分得的沙化草场较多,便主动把自己分到的500多亩较好的草场让给了万忠厚,被牧民们传为佳话。

1983年以来,额尔和图苏木经常举办民族政策学习班,组织牧民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每年9月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评选表彰大会,几年来共评出旗级以上民族团结先进集体17个,先进个人8名。各民族间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的先进事例层出不穷。在使用民族语言和文字方面,他们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并鼓励汉族牧民学习蒙文、蒙语,同时也鼓励蒙古族牧民学习汉文、汉语。如今,这个苏木的汉族牧民大多数都会讲一口流利的蒙古话,其中一部分人还学会了蒙文,有的汉族牧民让子女上蒙文高中或中专。蒙古族牧民也普遍会讲一些汉语。语言的沟通,更促进了蒙汉民族间的团结。

巴音布拉格嘎查共有117户牧民,汉族只有十几户。过去,牧民看病需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找到医生。为了解决父老乡亲看病难的问题,汉族女牧民郭占兰刻苦学医,不辞辛苦,奔走于各族牧民之中治病。1984年10月的一个深夜,一位蒙古族牧民焦急地找到她,请她为妻子接生,她立即上路,步行40多里,赶到那个牧民家中,使婴儿安全出世。十多年来,郭占兰在毛乌素沙漠行走了近两万里路,为蒙汉两族牧民看病达3000多人次,备受牧民们的称赞。

过去,额尔和图苏木没有汉族学校,汉族牧民的子女要到很远的乌审旗和鄂托克旗政府所在地乌兰镇或陕西省榆林县上学,有的汉民只好把子女送到蒙校读蒙文。为此,苏木筹集了45000元资金,在苏木所在地建立起一所汉族街道小学,用高工资从外地聘来了3名教师,还帮助学校开辟了35亩蔬菜地,每年专门拨给3000元的教育经费,从根本上解决了汉族儿童入学难的问题。

“草畜双承包”以后,额尔和图苏木的蒙汉各族牧民更加团结,坚持“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走上了共同致富、共同繁荣进步的道路。巴音布拉格嘎查汉族社员万才才,与苏木签订草原建设10年合同,承包附近8户蒙古族牧民的草场,发展饲草料基地。合同期满后,经苏木检查验收,这8户蒙古族牧民均超额完成了合同所定的各项指标,草库伦全部达到五配套标准,原来的两个贫困户也走上了致富之路。为此,万才才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这个牧业组也成为全苏木先进组。斯扣勒嘎查汉族牧民李成成,将家中有7口人并且生活贫困的蒙古族牧民乌兰巴托作为自己的联系户,帮他从外地买回阿尔巴斯白山羊,又帮助他种饲料、种蔬菜,从春到秋,亲自指导。仅仅两年时间,乌兰巴托家中的小畜就发展到200多只,1989年收入3500多元,人均达506元,达到脱贫水平。

全苏木蒙汉各族牧民团结努力,连续战胜了5年的旱灾,牧业生产喜获丰收。1992年末,牲畜头数达4.9万多头(只),工农牧业总产值300万元,人均收入850元,比1982年的220元增长了3倍多。集体和各族牧民又集资33万多元建设防灾基地,共种树种草17.6万亩,飞播林草5万亩,封沙育草27万亩,打井1381眼。建成牧民草库伦1388处,水浇地面积达5000亩。在抓好牧业生产的同时,还努力创办乡镇企业,全苏木已有煤矿、砖厂、修配厂、日晒碱厂等,还在旗政府所在地开办了一个综合经销公司。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00万元,纯收入30多万元。另外,建成了250亩果园,牧民自种果树6000株;还办起小型面粉厂、榨油场,为各族牧民达小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至1993年,全苏木贫困户已由“双承包”时的152户减少到54户,其中汉族牧民18户全部脱贫。全苏木有70%以上的人住上了新瓦房,大多数牧民家中都有电视机、发电机、录音机和摩托车等。

额尔和图苏木蒙汉各族人民在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牧区的大道上迈出了崭新的步伐,1985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命名为自治区第一个文明苏木;1988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在1990年全区先进乡镇评选活动中,又被评为自治区苏木、乡、镇11颗明星之一。《加强民族团结,繁荣民族经济》,内蒙古自治区出席第二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先进材料之58。

民族团结之花三合村参见《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材料汇编》,第173~176页。

位于乌兰浩特市东郊的三合村是一个具有整整60年历史的多民族聚居村。这个村名寓意居住在此的朝、蒙、汉3个民族“合心合力、团结互助”。各兄弟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平等相处,互学互助,取长补短,民族感情不断加深,民族团结不断加强,各民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得到了充分发挥,全村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朝鲜族擅长种植水稻,就主动将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汉族、蒙古族兄弟;蒙古族、汉族村民在养殖业和庭院经济多种经营上有特长,便无私地把生产经营技术传授给朝鲜族兄弟,从而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工、牧、副业和庭院经济都有了较快的发展。现在,全村361户中几乎家家是万元户,人均纯收入1995年达到了5300元,90%以上住房是砖瓦结构,有大中型农业机械300多台,有线电视、电冰箱、冰柜等高档生活用品已经普及到每个家庭,1996年村民们一次安装了140多部程控电话,成了兴安盟第一个电话村。

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蒙古族牧民扶养3000名南方汉族孤儿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959年底,康克清同志向乌兰夫同志提出上海等省市的孤儿院里有许多孤儿,国家在扶养问题上遇到困难,要求内蒙古帮助。乌兰夫同志当即表示可以把这些孤儿接到内蒙古草原送给牧民扶养。为此我区专门成立孤儿接运机构,分别从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等省市接送了3000多名孤儿。当这些孤儿送到牧区时,牧民群众非常高兴,纷纷前去领养,有的牧民还为此赶了几百里路。这些孤儿来到草原后,有了温暖的家,在蒙古族牧民的关心爱护下逐渐长大成人,操着流利的蒙语,成了草原上新一代的牧民,有的后来还成为国家干部、人民教师和科技工作者。

二连油田“蒙汉团结工牧共建”的动人事迹也是其中一例。1978年,当二连油田勘探开发队伍初次进驻阿尔善宝力格(蒙语为圣泉)苏木时,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落后的纯牧业区。油田需要占用大量的草场,而草场又是牧民的命根子。在国家与个人利益之间,纯朴善良的牧民们选择了前者。初到草原的石油工人食宿有困难,苏木的领导就在苏木招待所、机关办公室和牧民家中为石油工人兄弟们安排吃住。油田建设的前9年,牧民们几乎每年都要为参加油田勘探的单位安排二三百人的食宿。这对仅有1000多人的阿尔善宝力格苏木来说,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每当石油工人缺菜少肉时,苏木总是将牛羊肉送去,缓解他们的生活困难。面对牧民兄弟无私的帮助,石油工人们也不含糊。为了帮助牧民们尽快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油田出资帮助牧民通电打井、筑路修桥,先后投入数千万元,还吸收培养一大批当地牧民子女成为现代油田的技术工人。1996年,阿尔善宝力格苏木与二连油田签订“工牧共建”协议,这里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入了更高层次。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博荣乡的3个相邻村,分别居住着达斡尔族、汉族和朝鲜族。达斡尔族村为解其他两村之忧,让出了自己的草场和山林让其他两村放牧打柴;朝鲜族村在洪水到来时主动把水引到自己地里,以保护其他两村农田,并为其他两村传播水稻种植技术;汉族村则帮助其他两村耕种农田。多年来,他们携手合作,谁也离不开谁,被誉为博荣山下民族团结“三兄弟”。

50多年前还过着原始部落般生活的鄂伦春民族,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摈弃了单一落后的狩猎方式,与兄弟民族携手兴办联户农场,养殖木耳、开办乡镇企业,走上了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他们主动走向国内外市场,与数十个国家、地区建立贸易协作关系,生产的杀菌剂、彩色积木、矿泉水等产品打入美国、芬兰以及港澳市场。

大团结促进大发展——鄂尔多斯集团参见《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材料汇编》,第176~178页。

历史的大变革要求内蒙古大发展,而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则要求内蒙古的2300万各族儿女走向更紧密的空前大团结。崛起于内蒙古西部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鄂尔多斯集团,在短短16年的时间里成为内蒙古乃至中国同行业的实力派巨人,其中的一条秘诀就是以大团结促进大发展。鄂尔多斯集团羊绒企业的经济特征,使它与牧区、牧民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联系,实行贸工牧一体化是集团壮大规模、建设龙型经济的重要战略选择。从1988年开始,该集团选择距其不远的库布其沙漠北端的恩格贝蒙汉杂居区这个地域广阔但经济落后、人民生活相对困难的地区发展其一体化战略,集团直接投资1000余万元,并相继吸引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和团体友好人士的力量,累计投资4000余万元在该地创建了“中华绒山羊培育中心”。中心在创建之初,就着力于良种山羊的开发、培育,现已培育出新种绒山羊第一代、第二代共计1.5万只,并向全区40多个旗县提供了种公羊1.2万余只。仅此一项,每年就直接为广大牧民增收7000多万元,而且潜在的价值将越来越大。目前该集团以内蒙古各地为依托,逐步扩大其辐射半径,不断向宁夏、青海、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拓展,志在带动大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不久前由该集团投资480万元和西藏自治区外贸进出口公司合作建设的藏蒙经济有限公司,设计年生产无毛绒70吨,现已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