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土特产品找不到销路,销售渠道多被官僚资本家和奸商操纵。少数民族所需的生活用品和民族特需用品,不仅量少而且价高,以致出现“斗米斤盐”的不等价交换,人民苦不堪言。新中国建立后,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产,消除不等价的剥削,改善人民生活,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民族贸易。由国家拨款作民族贸易基金,收购土特产品,供应少数民族日用生活必需品,实行”不赚不赔、有赚有赔、以赚补赔”及“赔累和补贴”的政策。1950年,在乾城、永绥、凤凰、泸溪、古丈、保靖、通道、新晃、江华等县,建立民贸机构9个,在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集镇设立民族贸易商店。结束了过去那种”斗米斤盐”不等价交换的剥削。
从1963年起,国家对边远山区的民族贸易企业,在自有基金、利润留存成、价格补贴方面,实行“三项照顾”政策。根据少数民族居住、交通状况、经济和生活困难程度、民族特点和特殊需要等条件,报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全省划定吉首、花垣、凤凰、古丈、保靖、永顺、龙山、通道、新晃、城步、江华等11个县为民贸照顾地区。1964年又增加大庸、桑植、泸溪3县,共14个县。自治州的直属民贸企业、供销社,也都享受民贸三项照顾。
至1988年止,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商业机构46785个,比1978年增加8.45倍,商业人员93687人,比1978年增加3.45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8627万元,比1978年增加3.56倍。有证个体商户36558个,从业人员达47585人。个体商户零售额达37247万元。《湖南省志》第二十四卷《民族志》,785~788页。“九五”期间,由省工商银行和省农业银行各安排500万元贷款规模,省财政和当地财政各贴息一半,用于民族贸易网点建设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和技术改造。同时,继续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所得税实行减半返还。
——发展特色产业。
湖南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时,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在特色上下功夫。改革开放后,湖南省确实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新建、改造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的支柱产业和增加财源的骨干企业。省计划、财政经贸等有关部门在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中都注意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同时,坚持以市场和效益为取向,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例如,根据湖南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是山区,适合种植柑桔的特点,加大投入,着力推进柑桔产业。现在,湖南少数民族地区共有柑桔面积80多万亩,年产量达10万吨以上,柑桔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柑桔特产税则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又如,花垣县锰金属储量丰富,省财政大力支持东方锰业集团公司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一优势资源,使之成为该县的利税大户。再如,湘西自治州是一个典型的烟酒财政。根据小烟厂成本高,附加值不高,部分小厂濒临倒闭的状况,省里采取由大烟厂买断烟生产指标的办法,调整该州的产业结构,集中投入,重点支持高税利、高附加值的湘西湘泉酒厂的湘酒鬼的扩建工程,使该厂利税连年上台阶,成为湘西第一家上市公司,跻身全国工业企业500强并成为湘西州的财政支柱。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办大中型企业,也能较好地照顾当地群众的利益。
——扶贫开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南省在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同时,尤为关注解决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90年代后则更进一步将扶贫开发的重点转向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增强自身发展能力上来。
第一,以工代赈。
为了搞好以工代赈,湖南省每位领导都十分重视,以工代赈有计划、不断线。先后编制了《湖南省以工代赈“八五”项目及项目区规划》、《湖南省1993~1997年第六批以工代赈治理规划》、《湖南省贫困地区大中型项目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规划》等文件。为了落实这些以工代赈规划,湖南省配套了大量资金,并把以工代赈重点放在少数民族地区。仅1985~1996年6月,全省共安排扶贫以工代赈资金13.98亿元(含国家安排10.51亿、省财政配套2.17亿、省交通配套0.94亿、省邮电配套0.36亿),其中安排给贫困少数民族县8.336亿元,占全省扶贫以工代赈资金59.6%,大大超过少数民族贫困县人口占全省贫困县总人口43%的比例。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确实带来了显著效果。如,1985~1995年,在湘西州投入近1.5亿新建、改建等级公路1300多公里,使自治州的交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又如,1996年以来,以工代赈项目重点用于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已建成或在建设中的接龙渠灌溉工程、塘口湾库区工程、大小坪水库等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可使湘西州新开口粮田10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10万,2000年实现人均拥有0.5亩旱涝保收田,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很多村庄的少数民族群众是第一次吃上自己种的大米饭。
第二,定点扶贫和智力支边。
“定点分工,长期扶持”是祁阳县发动县直部门帮助晒北滩瑶族乡治穷脱贫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即县直部门,把帮助少数民族乡、村脱贫致富作为己任,从机关派出得力干部,轮流到少数民族乡、村蹲点扶贫,帮助制订扶贫脱贫规划,下拨资金和各类物资,开展技术服务,搞好内引外联。这一经验,最先在1985年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会议上作了介绍,并得到中共湖南省委的肯定,在全省推广。省里由省农办牵头,组织省直属有关部门和省内较发达的地市与少数民族地区建立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对口支援关系,做到点上不脱贫,关系不脱钩。省经贸委则组织一批大中型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骨干企业,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定点扶贫,切实有效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也进一步密切了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
例1
1985年,零陵地区有14个地直部门与14个贫困民族乡挂钩,实行定点扶持。一年内,他们拨出专款158.9万元,提供贷款50万元,发动群众造林6万多亩,发展药、烟、果经济作物基地,面积2.8万多亩,兴办经济联合体4个,新修公路30多公里,新建乡卫生院3所,当年农民的收入比上年人均增加52元,有4个乡当年达到脱贫标准。
例2
湖南省冶金工业总公司(包括所属企业),定点扶持少数民族贫困的花垣县,1986~1989年为该县提供钢材550吨,硫铵200吨,煤、沥青、焦炭100吨,从技术上加强对县内10多家产品滞销、严重亏损企业的扶持。县铁合金厂负债180多万元,由于该公司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仅半年时间,生产合格硅铁645吨,销售收入200多万元,实现利税60万元。
例3
长沙市对口支援的龙山县。长沙市以帮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市场载体为重点,努力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一是投资520万元在龙山县城新建了长1385米、宽34米的“长沙路”;二是投资96万元帮助硬化长1050米的东环路和凤阳街;三是投资380万元帮助龙山县在三省交界之地的里耶镇修建了一条长1600米、宽24米的“长沙街”;四是帮助该县重新修订县城总体规划和绿化计划,捐赠了一台价值20万元的洒水车和一辆价值10多万元的监测车;五是帮助龙山县卷烟厂成功生产“老大哥”牌的中档香烟,走俏省内各地。投入80万元支持龙山大安乡发展烤烟生产,使该乡80%的农产年收入上万元。对红岩镇乡镇企业投入1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使之一年内增加产值600万元,盈利净值60万元;六是帮助办好城市开放窗口,为龙山县补贴320万元,减免税收50万元,建立龙山驻长沙办事处;七是帮助开发龙山火岩风景区旅游资源,还在长沙烈士公园民俗村无偿提供一座价值60多万元、占地600多平方米的白寨给龙山县旅游局经营;八是为龙山县募捐救灾钱物价值100多万元,并救济了一批特困户,支助1000多名贫困学生上学。还投入扶贫资金300多万元,用于龙山县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此外,长沙市还接收了5批乡镇企业干部到长沙挂职锻炼,市建委接收龙山建筑队到长沙承建工程。
湖南省在扶贫工作中,不仅重视从经费物资的支持以改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设施条件,而且十分重视从智力上支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1983年,湖南省就确定由省政协牵头,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省民委共同主持这项工作,其任务是组织省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省工商联成员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经济技术咨询服务。
经过有关部门和各民主党派、省工商联的通力协作,全省的智力支边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1986~1988年,共派出支边人员200多人700多人次,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的15个县、市,36个厂矿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新增产值2700多万元,新增利润200多万元。省九三学社派出300多人次的考察组或讲师团、培训组,行程3万多公里,以开发少数民族经济为主题,写下上百万字的调查报告、论文和教材。仅帮助芷江洞下场造纸厂解决排污问题一项,当年创产值120万元,利税10万元。省农工民主党共派出16批165人次,承担少数民族县的医疗卫生、农牧、工程技术项目20多个,举办讲座20多场次,听讲的达1100多人。省民进派出60多人,举办培训班20期,培训982人。省民革派出121进行支边项目的考察论证工作,举办语文、英语、历史师资短训班和一年期的培训班,受训学员达469人。省民盟派出30人0多人次)帮助少数民族县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工厂设备改造技术指导。省致公党派出成员,也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医疗卫生培训和讲学。《湖南省志》第二十四卷《民族志》,783~784页。
从1994年开始,组织了33个省直医疗卫生单位和驻湘部队、中央驻湘企业医院对口支援16个少数民族县,先后派出了500多名专家教授及技术骨干到少数民族地区巡回讲学、临床带教、手术示范,免费培训业务技术骨干800多名,帮助开展新的业务技术项目200多项。1995年后,省卫生厅又组织长沙、湘潭、株洲、岳阳、衡阳、常德各市对口支援湘西自治州的各县,每个市重点扶持一所医院和一所乡镇卫生院,免费培训业务技术骨干100多名。
湖南的对口定点扶贫和智力支边不仅在省内进行,还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开展援藏工作,为促进西藏和发展和全国的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
例1.卫生援藏
根据中央部署,湖南卫生系统先后对口支援西藏阿里地区和山南地区。1995年4月,省卫生厅组织了以衡阳中心医院副院长莫武生为队长的援藏工作队,进驻阿里地区,重点帮助阿里地区培训卫生技术人员,并先后接受嘎尔、革吉两县11名卫生技术人员到湖南进修学习。1998年10月,以省结防所副所长熊坚为队长的援藏工作队进驻山南地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湖南省卫生厅1998-2001年卫生援藏工作方案》。1998年12月18日,厅长办公会研究同意按该方案组织实施。1999年5月上旬,又组织湖南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省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省防疫站和省医疗卫生技术设备公司到山南地区考察、商量援助项目。与山南地区卫生局签订了技术培训、医疗援助、设备援助等一揽子援助项目协议书,并随团带去了50万元援助经费和进口B超等一批援助设备。1999年,第一批到长沙、岳阳市进修的西藏学员已经学成回藏,成了当地的业务骨干。第二批西藏学员已经安排在省直医疗卫生单位进修学习。山南地区卫生培训中心改造等一批援建工程正在施工。还将继续组织医学专家讲学团进藏讲学、临床带教,并援助医疗设备。
例2.长沙援助贡嘎
长沙市自1995年以来援建了贡嘎县人民医院大楼、贡嘎农村实验中学、自来水供水系统、有线电视等十余个项目。贡嘎县人民医院原为四处开裂的危房,仅36张病床。长沙市无偿援助200多万元,加上自治区的180万元配套资金,新建成西藏县级医院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医院。
例3.岳阳一中的西藏班
从1985年秋,受中央委托,湖南省重点中学岳阳一中开办了西藏班。到1999年,先后从西藏自治区林芝、日喀则、昌都、山南4个地区共招收小学毕业生1030人,其中已有14个班633名初中毕业升入内地西藏中学高中部和各级各类中专继续深造,每年保持8个班的办学规模。岳阳市一中由于办学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岳阳市援藏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智力援藏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和湖南省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第三,创办扶贫经济实体
创办扶贫经济实体,既可以使扶贫资金发挥更大的增殖功能,又可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增强少数民族的商品意识。这方面湖南省也走在全国的前面。其中最有成效的是湘西州民委系统创办的扶贫经济实体。
1988年4月吉首市民委创办一个“公司+农户”的新型经济组织合体——椪柑公司。它以扶持广大贫困户脱贫致富为宗旨,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它通过各种渠道,自筹和引进资金,组织发动山地优势,实行“统一规划,联片开发,集约经营”,建设桠柑商品基地,兴果治穷,变自然优势为产品和经济优势。这种新的经济联合体,以合同为纽带,使农户与公司紧密地联系起来。农户出地、出劳力、出农家肥,按统一要求施工,提供优质产品。公司负责实地勘查,总体规划,指导施工,培训技术,提供苗木、化肥、农药和排灌设备,按质论价收购产品,将销售利润的一半返还项目农户等一条龙服务。它既适合当前生产力水平,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目前建成2个万亩椪柑基地,使8000多户中的4700多项目户脱贫,2400户奔小康。公司的固定资金也由开办时的15万元增加到15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