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
10468700000089

第89章 湖南民族团结考察报告(9)

湖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多半是碘缺乏病的高发区,有的地方出现“傻子寨”、“大脖子村”,有的克汀病人贫病交加,生活十分困难。为了让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都能吃上加碘食盐,预防碘缺乏病,摆脱因病致病的困境,1995年2月,卫生厅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建议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负担,向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碘缺乏病重度流行村的农民,每人每年免费供应5公斤的加碘食盐,并向这些地方的孕妇和少年儿童免费投服碘油胶丸。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些地方的碘缺乏病病情已有明显缓解,学龄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及尿碘水平均达到了基本控制碘缺乏病的标准。

卫技人才缺乏是制约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加快民族地区卫技人才培养,卫生厅协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卫技人才培养采取了四项倾斜政策。一是认真落实降低少数民族学生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政策,并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二是扩大面向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定向招生规模,由省卫生厅、省教委、省计委联合下发《关于衡阳医学院等三所院校实行定向招生和定向分配的通知》,面向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怀化、邵阳、零陵地区每年招生200名,并实行了招录与分配合同管理,督促毕业生回合同单位工作;三是开设临床医学专业自学考试,面向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从高考学生中。降低录取分数线择优录取,考生与当地卫生部门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按照全日制本专科生同样培养,毕业后回合同单位工作,享受全日制本专科生同等待遇;四是优先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将湘西自治州卫校并入吉首大学,作为其医学系,并将怀化卫校升格为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培养三年制医疗专业的专科生,多渠道、多途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卫技人才的培养。

在平常制定工作计划、进行考核检查、开展评审验收时,卫生厅都充分照顾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1992年12月,在研究制订《湖南省农村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实施规划》过程中,考虑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卫生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状况,对规划指标和实施步骤采取灵活策略,在规划指标上不要求整齐划一,按照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以县市为单位,分别制定了贫困、温饱、宽裕和小康四种类型指标体系,同时在实施步骤上不要求齐头并进,工作统一部署,验收分阶段进行,条件成熟的地区先验收,条件暂不成熟的地区后验收,验收合格的巩固成果,逐步升级。通过6年多的努力,全省17个民族县有15个达到温饱型标准,2个达到宽裕型标准。对于医院分级管理评审,乡镇卫生院“三配套”(房屋、设备、人员)建设,都是分别情况,分类指导。

从资金上倾斜,积极支持民族地区卫生机构建设多年来,卫生厅一直把民族地区的卫生机构建设作为省里扶持的重中之重,从经费物资上给予了大量的支持。据统计,每年下拨给民族地区的卫生经费都在1000万元左右,占面上专项经费的40%以上。为了支持民族地区卫生机构建设,省里有计划地集中安排一定的经费解决民族地区卫生机构建设比较突出的问题,重点扶助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县防疫站、县妇保院和乡镇卫生院)。

1992年至1995年,每年安排130万元,支援湘西自治州和9个民族县改扩建妇幼保健所,1993年至1995年,每年安排100万元,搬迁14个民族县麻风病防治站;1994年至1996年,每年安排180万元,帮助湘西自治州及其8个县市的卫生防疫站和乡镇卫生院建设。从1997年开始,卫生厅每年安排800万元卫生扶贫资金,其中16个民族县安排的资金达420万元,占整个扶贫资金的52.5%,三年来共安排资金1300万元。湘西自治州保靖县是省卫生厅的卫生扶贫工作联系点。1997年8月,省卫生厅副厅长刘爱华率领厅机关有关处室负责人到保靖县调查研究,制订了农村卫生建设三年规划,先后拨款230万元,扩建县卫生防疫站实验楼2000平方米,改扩建乡镇卫生院7所,还每年下拨3万元农村改水经费和2万元农村卫技人员培训经费,帮助他们改善饮水卫生条件,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使该县卫生机构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经过几年的重点扶持,全省17个民族县的卫生机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至1998年底,17个民族县的卫生防疫站已有13个经过改扩建,共有业务用房23860平方米,站均业务用房1400平方米;妇幼保健院已有12个经过改扩建,共有业务用房19080平方米,院均业务用房1120平方米;387所乡镇卫生院已有285所经过改扩建,共有房屋面积1455万平方米,院均房屋376平方米。

从项目上倾斜,突出解决民族地区主要卫生问题。湖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卫生经费困难,要办的事情很多,单纯靠财政拨款,卫生事业发展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跟上发达地区水平。卫生厅把国际无偿援助项目和贷款项目,尽可能地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从1992年开始实施的世界银行贷款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贷款额度大,周期长,条件优惠,不要利息,主要用于解决农村缺水地区供水与环境卫生问题。湖南共有19个项目县,其中安排了凤凰、永顺、江华、城步、桑植5个少数民族县,其贷款额度541万美元,省里安排配套资金210万元人民币,解决了50多万少数民族同胞饮水卫生问题。江华瑶族自治县1994年开始实施世行贷款改水项目后,利用世行贷款120万美元,加上配套资金共投资2000多万元人民币,兴建了桥头铺镇、白芒营镇、湘江乡、大圩乡等12个自来水厂,使这里祖祖辈辈喝山塘水的瑶汉同胞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湖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产科设施差,接生员素质低,经常发生产妇产后大出血和新生儿破伤风,是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从1995年开始,湖南省政府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在12个边远少数民族县实施妇幼卫生无偿援助项目,其中有花垣、永顺、新晃、永定、桑植等5个少数民族县,分别获得了7万美元的无偿援助和省里安排的25万元人民币的配套资金。新晃侗族自治县新建了县妇保院1000多平方米,23所乡镇卫生院全部开设了妇产科,开展了住院分娩,对300多名村接生员进行了全员培训,妇幼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接近了全省平均水平。

从智力上倾斜,热忱帮助民族地区提高技术水平。扶贫重点在扶智,经费物资的支持只能改善设施条件,业务技术的支持才能增强发展后劲。这些年来,卫生厅对民族地区在给予大量的经费物资支援的同时,注重从人力上、智力上、业务技术上予以扶持。从1994年开始,卫生厅组织了33个省直医疗卫生单位和驻湘部队、中央驻湘企业医院对口支援16个少数民族县,先后派出了1500多名专家教授及技术骨干到民族地区巡回讲学、临床带教、手术示范,免费培训业务技术骨干800多名,帮助开展新的业务技术项目200多项。1995年以后,卫生厅又组织长沙、湘潭、株洲、岳阳、衡阳、常德6市对口支援湘西自治州的6个县,每个市重点扶持一所县医院和1所乡镇卫生院,免费培训业务技术骨干100多名。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和卫生部援藏工作会议召开后,按照卫生部的统一部署,湖南先后对口援助西藏阿里地区和山南地区。1995年4月,卫生厅组织了以衡阳市中心医院副院长莫武生为队长的援藏工作队,进驻西藏阿里地区,重点帮助阿里地区培训卫技人员,并先后接受嘎尔、革吉两县11名卫技人员到湖南进修学习。1998年10月,以省结防所副所长熊坚为队长的援藏工作队进驻西藏山南地区。他进藏后对山南地区卫生工作现状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制定了《湖南省卫生厅1998-2001年卫生援藏工作方案》。1998年12月18日,厅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按该方案组织实施。为了使援藏方案切合山南地区的实际,1999年5月上旬,应山南地区邀请,卫生厅组织湖南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省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省防疫站和省医疗卫生技术设备公司负责同志组成的考察团带着三湘人民的深情厚意到西藏山南地区考察,商量援助项目。考察团全体成员实地参观了山南地区人民医院、防疫站、妇保院、藏医院、藏药厂和部分县、乡医疗机构,与山南地区卫生局签订了技术培训、医疗援助、设备援助等一揽子援助项目协议书,并随团带去了50万元援助经费和进口B超等一批援助设备。目前,第一批到长沙、岳阳市进修的西藏学员已经学成回藏,成为了当地的业务骨干,第二批西藏学员已经安排在省直医疗卫生单位进修学习。山南地区卫生培训中心改造等一批援建工程正在加紧施工,湖南省医学专家讲学团也于2000年夏季赴藏作短期讲学和临床带教,省直医疗卫生单位对口援助的设备近期内将启运进藏,山南地区卫生考察团也将于1999年10月份到湖南考察,三年援藏计划正在全面实施。

例4省会城市带头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

长沙是一个多民族散居的城市,其中少数民族有39个族别,共2万多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只占总人口的0.4%,但他们文化层次高,政治素质好,技术力量强,分布在全市各条战线和部门。长沙市还有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汉回村。同时,作为省会城市流动人口中的少数民族同胞呈不断增长趋势,城市民族事务日益增加。多年来,长沙市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绩显著。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民族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做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多年来,市政府坚持把民族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高度,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从繁荣和发展长沙经济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省会城市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不断加强对全市民族工作的领导。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市政府由一位副市长和一位副秘书长分管民族工作;市民委建立了委员制,兼职委员基本上是市直各机关单位的主要领导。主管市长每年两次与市民委委员一起研究民族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市民委委员参加调研、现场办公、民族联谊活动,充分发挥民委委员的作用,近几年来每个民委委员每年都做到了为民族工作和少数民族办一二件好事、实事。

二是抓住了民族工作的主动权。政府领导对民族工作做到了心中有数,根据新情况、新形势,不断研究制定新政策、新措施。市政府常务会议每年都听取民族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民族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每次召开全市民族工作会议时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主要领导都出席会议并讲话。近几年,根据上级精神和形势的需要,长沙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落实散居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通知》、《关于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三年规划》和关于建立民委委员制等一系列文件,使开展民族工作有措施、有计划。同时对关系到民族工作的具体问题,市政府领导都坚持亲自协调解决。如涉及外地来长沙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市政府领导亲自出面协调处理。

三是大张旗鼓地宣传民族工作。长沙市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宣传舆论优势,多年来一直把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和理论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在群众中进行各民族大团结的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在党校举办有关培训班中开设民族政策理论课程,使基层干部加深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学习和理解。还通过杂志、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宣传长沙民族工作取得的新成就,及时报道民族工作动态。另一方面为防止宣传报导、新闻出版中可能出现的有侮民族风俗习惯、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现象发生,长沙市多次组织有关单位负责人开会协调,统一口径,把好审稿关,加强了正面宣传。四是充分发挥民族联谊会的作用。长沙市每逢春节或重大节日都组织民族联谊活动,省、市领导出席与各民族同胞联欢,并利用这样的机会宣传贯彻民族工作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的精神。如1998年9月举行的各民族同胞迎国庆、中秋联欢会,突出了江总书记提出的抗洪精神这个主题,请了少数民族抗洪英雄在会上讲话,组织各族群众与解放军联欢。主管领导向各族群众和民族工作干部作了振奋人心的讲话,增进了民族凝聚力。另外,长沙汽车电器厂、湖南橡胶厂、中南工业大学等许多单位都成立了民族联谊组织,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基层民族联谊活动。

围绕经济建设中心认真抓好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根据江总书记关于“我们处理民族地区的各种问题,都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指示,近年来,市政府一直把发展民族经济作为民族工作的重心,狠抓民族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其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