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统摄思维能力的培养统摄思维能力是指用少数几个概念代替多个概念,或是用一个概念代替多个概念的过程。人类创造的每个概念几乎都是统摄思维的结果。例如,“力”这个概念,就包含了“运动”。“相互作用”、“物体”、“主动”等概念。
怎样培养儿童的统摄思维能力呢?
①让儿童找出关键词。
儿童每学完一篇文章,或学完一章节,家长要让儿童找出这篇文章中最有价值的词汇,或是让儿童找出这一章节所学习的最有用的公式、性质、原理等,然后让他把它们用自己的话联系起来。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是这样训练自己的统摄思维能力的。他说:“在对书中的每一个问题真正懂得以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联系起来,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
②进行缩写练习。
让儿童针对一篇较长的文章进行缩写练习。儿童必须对它进行全面分析、综合,最后留下主要的内容,这就是对统摄能力的一种训练。
在儿童看完一个事件的过程后,让他概括出这个过程的发生步骤,以训练儿童的统摄力。例如,告诉儿童他们做的八节广播体操第一节是以锻炼上肢为主的,第二节是以锻炼下肢为主的,第三节是以锻炼腰为主的,第四节是以锻炼手、脚配合的……然后问他们:“你们说说,做广播体操为了什么?”儿童回答:“为了锻炼身体的各部分和它们之间的配合能力。”
培养超常思维能力的原则
引导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大多数低年级的小学生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就无法思维。例如,算算术题要借助手指、小棒等。要想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关键就是让儿童抛开形象,用语言、用抽象的概念进行思维,培养儿童较强的思维能力要从培养他们理解概念入手。
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形象、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前人的思维加工、抽象出来的。因此,要想让儿童懂得概念的内容、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讲解几个典型概念的内容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方式,儿童就会很快懂得该怎样去理解概念,掌握和应用概念了。例如,有个儿童对“真理”这个抽象性较高的概念不理解,她的母亲是这样讲解的:
母亲:“你是男孩,还是女孩?”
孩子:“是女孩。”
母亲:“小刚说你是男孩,他说得对吗?”
孩子:“不对。”
母亲:“小兵说你是女孩,他说得对吗?”
孩子:“对!”
母亲:“对了,小兵说的话就是‘真理’。”
孩子:“妈妈,难道说对的话就是真理吗?”
母亲:“差不多。‘真理’就是指与事实相符合的话。”
孩子:“妈妈是外婆的女儿。这句话是‘真理’吧?”
母亲:“对,你说的是‘真理’。”
母亲又问:“太阳每天早晨出来,晚上落下。这句话是‘真理’吗?”
孩子:“是。”
母亲:“为什么?”
孩子:“因为事实就是这样,谁都知道。”
这位母亲通过十几分钟的对话,就让一个9岁的儿童懂得了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不仅如此,这个儿童经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后,就慢慢地会自己试着理解概念的内涵了。这样就把揭示性讲解变成了儿童的证明性问答。例如,一段时间后,这个儿童来问母亲一个成语的含义。
孩子:“妈妈,我们今天学了‘盲人摸象’的成语,‘盲人摸象’的意思是不是只懂得一点,而不知道很多呀?”
母亲:“对。这个成语就是说盲人只能摸到象的一部分,以此来说明对整个大象的理解。如果你只看到妈妈的手,能说妈妈是手吗?”
孩子:“不能。”
母亲:“那应该怎么说?”
孩子:“应该说妈妈有手。”
母亲:“这就对了。”
长此以往,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将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给儿童“设疑”改变他们的思维
思维心理学中有一条原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儿童的一个特点就是好奇,对许多事物感兴趣,但是大部分的儿童对学习却没有兴趣。要想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产生思维的积极性,就需要用“设疑”的方法,给儿童提出问题,让他解答。
例如,有个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每天让孩子做一道思维训练题,而且一天比一天难。刚开始时,孩子对许多难题解决不了,家长也不急,做不出的就留着,再接着出新题。当一道题解出来后,家长就拿出以前没做出的题。有时,以前做不出的题,这回却立刻解出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前没做过的难题都做出来了。儿童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立性明显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也大了,还专门让老师留难题做,思维能力提高很快。
要向儿童指出思考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在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解决问题只是实验手段的问题,提出问题则需要改变思维方法,有创造能力才行。”爱因斯坦的话,应用到儿童的学习中,可以理解为,儿童悟出解题的思路,比以后具体的解题过程更重要。因为要发现一道题的关键,不但要求儿童要记得定义、公式原理,还要求会运用。
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不知要应用多少次,但一般人要到14岁以后,才能较正确地完成具体的思维过程,而超常智力的儿童一般在6~7岁就能较好地完成了。因此,培养儿童的超常智力的一个中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儿童尽早掌握上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儿童掌握得越早,掌握得越好,对他们的智力的发展也越有利。
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儿童好奇心强,对事物有广泛的兴趣。他们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可以看作是儿童发现问题的一个方面。但这样发现的问题常带有随意性或是兴趣使然,因而常常是一些不合逻辑式的,或超出儿童理解能力范畴的问题。家长要根据儿童的提问内容和方式加以引导,把他们发现问题的方向引导到与目前学习有关的方向,让他们发现问题的范围有一定的目的性。这样对他们有效控制自己的能力的发展很有益处,使他们的问题在广博之中有所专注。
指导儿童发现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
直接提出问题如家长把儿童的小汽车拆开,对他说:“你的汽车拆散了,你能把它装好吗?”家长为儿童提出了问题。儿童感受到了这个问题,他也会自己提醒自己:“要解决一下安装汽车的问题了。”看上去这个问题似乎是家长提出的而不是儿童提出的,但实际上家长为儿童指出了发现问题的方向,即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发现问题,去发现什么样的问题。在家长不断地提示下,儿童就会逐渐明白应该怎样在生活、学习中去发现问题,而不至于经常提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
把问题摆在儿童面前让他自己发现同是上例,家长把小汽车拆散,放在儿童能够发现的地方,儿童看见了一般会有这样的感觉:“汽车坏了应该修好。”他们要么自己动手修,要么让家长修。如果他们自己动手去修,则说明该儿童不但发现问题能力很好,而且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当然,也可能儿童发现汽车坏了,但却不想解决,可能会说:“爸爸,汽车坏了,帮我修好吧。”这时家长可以指导儿童让他们自己学着修理汽车。这种方法常被称为“设题并指导儿童自我解决”。
明确问题本质的培养
明确问题阶段是指真正理解问题的所在,知道自己发现了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并初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这个过程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思维活动:
问题出在哪里?
要解决哪些问题?
没出问题时是什么样的状况?
以前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
需要利用什么手段和工具吗?
靠自己的能力能完成吗?
第一步应如何着手呢?
一般经过以上的思维活动,儿童对解决问题就有了大致的方向,明确问题的阶段便完成了。培养儿童明确问题性质的方法是家长应从各方面为儿童提示,引导他们逐步学会应怎样明确问题的实质。仍用上例,面对拆散的小汽车,家长可以这样提示儿童:你想一想汽车原来是什么样的?车轮、各个零件都在什么地方?你想一下上次爸爸是怎样修的?先试着修理一下,把这些零件一个个装到你认为该装的地方,看看行不行,如果不行再重新装。
在家长的指导下,儿童大致上能明白问题之所在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向。下面就该是他提出安装的各种假设,尝试着解决问题了。
培养儿童明确问题实质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儿童知识水平有限,对一些问题常不能确切地了解,因而常会出现连自己都不清楚自己问了什么问题,自己想问什么问题的现象。
提出假设能力的培养
提出假设是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方案的提出不是毫无根据的乱想,而是有一定理论或实践依据。培养儿童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儿童知识水平有限,经验不足,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尚不发达,在这样心理水平基础上发展属于高级智力活动的假设思维活动是不容易的。但并非说这样做是不可行的。
事实证明,只要培养的方法正确,儿童是能够正确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的。但问题不要提得太难。只要儿童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将来提出成功的科学假设就会得心应手。
培养儿童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家长首先应针对问题提示儿童:“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为儿童提出一些可供选择的假设方向。如可以说:“从某某角度去想会怎么样呢?”
为儿童提出一些可供选择的假设,如:“用XX方法解决怎么样,如果不行的话就造成XX可以吗?”如果儿童选择一种方法要让儿童说明他选择的原因。
儿童在思考如何假设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提供儿童过去的经验,他们掌握的有关知识,以便引导他们提出尽可能正确的假设。
培养儿童学会验证:这主要是个观念问题,家长一定要培养儿童养成验证假设的好习惯,这是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指导儿童明白,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因为也许提出的假设是完全错误的,必须用具体的实验来验证。一些人在工作甚至科研中轻视验证假设,对一些假设不经过验证就当做成功的方法加以肯定,结果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一个具有超常智力的儿童一定要明白验证假设的重要性,并养成亲自验证的习惯。
儿童超常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概述
想象是在客观事物的影响和在语言的调节下,根据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有两种类型:
再造想象
这是指根据对某种事物的语言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再造出符合该对象的新形象。例如:一个没见过飞机的人,根据别人对飞机的描述,产生飞机的形象的过程,就是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这是指在没有语言描述和客观形象为依据的情况下,人们按照自己一定的目的独立地在头脑里创造出新事物的形象。创造形象过程是一个真正的全新的过程,它的成果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且是被人创造出来的。
想象还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人们漫无目的的胡思乱想,想象出各种形象;有意想象是人们有目的、有企图地按某种要求进行想象。
想象能力作为智力的翅膀,它对于人的智力的发挥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想象能力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活动各个方面的顺利进行有积极的作用。
想象能力能够激发儿童学习的动机和成功的欲望人在从事各种活动,尤其是进行智力活动之前都会对活动结果有一个想象或设计。如果两个人能够想象出活动过程以及活动的结果,特别是想象出活动的成功结果,就能够加强人从事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和巩固他从事活动的动机,从而保证了从事活动的必要的积极心态,这是确保活动顺利完成的条件之一。例如,常见一些教师、家长对儿童说:“你们想当科学家吗?要当科学家就要好好学习才行。”这样的教育就相当于让儿童大脑中浮现出将来当科学家的表象,使儿童想象到美好的未来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想象能力能够提高儿童学习活动的创造性
人不论在学习时或是在解决问题时都需要灵活性和广泛性,即需要充分的创造性活动,人应在学习时进行创造性学习,在解决问题时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一切创造活动的开展没有想象是不行的。只有想象能力发达的人才可能有优秀的创造能力,才可能有各种创造性活动。
想象能力能够促进儿童自身智力的发展
利用想象能力解决问题,使人的思路开阔。解决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头脑中常会突然“冒”出从未应用过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诀窍。这样就能使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智力。这些新产生的思想和方法被所记忆和巩固,并加入到原来的智力结构中成为人们以后智力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可以想象这种良性循环推动着儿童的智力一步步从低级走向高级,从简单走向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