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智商综合培养方案(儿童素质培养丛书)
10473800000050

第50章 思维能力培养(6)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孩子提出的问题,并且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简明、生动的解答,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并调动他们进一步求知的愿望。

回答孩子的问题必须准确,不要随便、马虎,更不要用违反培育原则或封建迷信的内容来回答孩子。

尽可能采用启发的形式,引导孩子自己积极思考。如有可能,可以不必直接回答,而让他们自己通过思考找到答案。

对孩子还不可能理解的问题,要用安慰和鼓励的语言告诉孩子:“长大后你们就会懂得。”

成人不仅要鼓励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还要随着他们的成长,由成人向他们提出问题。孩子自己的提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提出的问题散乱、无规律,对事物内部深层的矛盾认识不足,不能适应他们入学后大量知识增加的要求。这就需要成人尤其是教师在各种教学中,按照知识的深浅层次和规律性,向学生提出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向儿童提出问题,不仅要注意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发展水平以及各科知识本身的规律性(各种知识都有其各自的规律性,各科的教师应该努力掌握和利用,还特别要注意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一定要能激发起儿童的求知欲。儿童入学后,知识增加很快。但是。如果不注意培养方式,有可能会导致儿童对教师的依赖性,使儿童的思维积极性降低。比如,很多儿童进入学校后,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都比入学前大为逊色。因此,提出的问题,应让儿童置于有趣味和好奇的情境中,引诱他们积极思考。例如,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用一条直线等分长方形,该怎么分?”如果老师直接问学生,学生很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像“通常”那样等待老师解答。如果换一种方式提出这个问题,结果会怎样呢?不妨给儿童讲一讲下面这个故事,来试试效果如何:

两个小朋友想使自已变得聪明起来,就去请教动脑筋爷爷。老爷爷笑着拿出一块长方形木板,说:“请它帮帮忙吧。这叫智慧板,以前它帮好多人聪明了起来。现在我问你们一个问题,怎么用一条直线把这个板分成相等的两半?想的办法越多越好。你们要是想出来了,我就把它送给你们。”两个小朋友就开始想了。他们想出办法了吗?你们试试能不能想出来?

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就是找到问题的条件、要求及其之间的联系的过程。这是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过程。分析过程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效率。分析问题透彻,对各种条件了解清晰,将有助于问题解决。如果分析过程不深入,或有错误,问题解决将会遇到困难甚至不能解决。例如,给小学生出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半径是2厘米,它的外接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给一部分学生一个参考图形,给另一部分学生另一个参考图形。结果参考A图的学生很容易看到圆的半径与正方形的边长之间的关系,所以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而参考B图的学生,需要有一个分析过程,“看”到如A图的位置也有一条半径,这才会解决问题。如果没有这个分析过程,那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儿童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遇到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了解问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未知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在培养儿童过程中,一定要提醒他们,不要不加分析、想当然地解决问题,一定要耐心细致地分析问题。否则,问题就可能解决不了。比如,常常有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注意题目要求,匆匆作答,答完才发现是“所答非所问”。也有的学生分析过程的方向不正确,导致不能解决问题。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甲乙两城市相距100公里。一辆汽车以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从甲城开向乙城,同时,另一辆汽车以40公里每小的速度从乙城开向甲城。汽车刚一开动时,一只鸟从甲城以8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飞向乙城方向,它一遇到从乙城开出的汽车,就折回甲城方向,遇到从甲城开出的汽车就折回乙城方向,如此反复,直到两车相遇。问:从汽车开出到两车相遇,这只鸟共飞行了多长距离?”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学生在分析的时候,把鸟每次遇到汽车时所飞行的距离相加,加来加去,最后就没法解决了。其实,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分析过程是关键,应该引导学生从另一个方向进行分析:两辆汽车相遇所用的时间(1小时)就是鸟飞行的时间,鸟飞行的速度是已知的:80公里/小时,因此,鸟飞行的距离应该是s=v·t=80公里/小时×1小时=80公里。如此分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据说,德国数学家高斯10岁时解决“1+2+3+……+98+99+100=?”这道题,他分析后发现这列数的两端相应位置上的两个数相加都是101,于是用101×50=5050的方式解出了这道题。高斯巧妙的计算,主要在于他有一个认真、细致的分析问题的过程。

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就是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的过程。一个问题的形成,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个问题的解决,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提出假设,就是对问题解决进行试探。如果假设合理,问题就可能解决。

人们提出假设时可以有两种策略。一种策略是算法策略。就是把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都找出来,逐一用来解决问题,直到找到合理的方法。在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的时候可采用这种策略。比如,司机找出汽车发生故障的原因,小学生解决“5+(?)=10”一类的问题,都可采用算法策略。当遇到复杂的问题时,算法策略就难以应用了,用它解决问题就显得很繁琐。这个时候,人们常常运用另一种策略,即启发策略。启发策略就是根据我们的经验和习惯,运用演绎和归纳推理,按照严格的逻辑规则来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这种策略并不保证把问题解决好,但运用起来简便易行,解决问题很迅速。一般都是用这种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比如这个问题:

从右侧开始:已知D=5,所以,T=0,同时进位;第二列,2L+1=R或10+R,所以R是奇数。又D=5,所以R可能是l、3、7、9;第三、第四列,没有可用的信息;第五列,0+E=0,所以E是0或9;又知T=0,故E=9;回到第三列,A+A=9,可知从右边进了一位,即2L+1=10+R;且2L+1=9或19,A=4或9;已知E=9,故A=4;第六列,R=D+G+1,D=5,故R>6;又知R=1、3、7、9,E=9,故:R=7;G=1;第三列:2L+1=10+R=17,故L=8;还剩三个字母:O、N、B;三个数字:2、3、6。用尝试错误来解决得出:N=6,B=3,O=2。这样,这道题就完全解决了。

其实,提出假设的策略还有很多。我们应该使儿童尽可能地了解这些策略,并教育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根据情况合理地选择策略,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当然,由于儿童的思维水平还比较低,理解力还比较差,他们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的意识还很模糊,对思维过程的调节和监控能力更差,所以,他们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能力也是很差的。因此,我们对他们的培养应该是耐心、细致和坚持不懈的。

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就是检查所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的过程。检验假设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实践检验,即把假设用来解决问题,如果问题得到了解决,则说明假设是正确的,问题解决过程可以就此结束;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说明假设错误,需要重新提出假设,或从分析问题阶段甚至从提出问题阶段开始重新开始问题解决的过程。另一种检验假设的方法是思维检验,即通过大脑的智力活动,在头脑中推论假设的可行性。如下棋时,每走一步棋之前的思考,既是提出假设的过程,又是思维检验的过程。当然,思维检验只是检验的一个过程,它的正确与否,还要靠实践检验来做最后的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