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世界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10488100000026

第26章 光环背后,身世揭秘——正说被误读的世界名人之秘史(2)

莫扎特晚年的生活每况愈下,身体也越来越糟,他不得不经常向朋友们求援。当1791年9月30日他最后一部杰出的歌剧《魔笛》首场公演时,他已痼疾缠身。

有一天,一位神情冰冷、身着黑衣的陌生人前来拜访。他请大师为他写一首《安魂曲》。陌生人走后,身心交瘁的莫扎特含着眼泪对妻子说,这部作品将为他自己而写。“他带着一种狂热的拼死劲儿开始写最后一部作品——《安魂曲》……莫扎特处于过度劳累的状态中,他摆脱不了这部‘为死亡而作的弥撒曲’是为他自己而作的这样一种念头,他认为自己不能活着完成它了,他鞭策自己来写这部充满死亡景象的杰作,开始了与时间进行的悲剧性竞赛。”一个永远的愦憾是,这场竞赛的胜利者是死神,《安魂曲》写到一半时,莫扎特再也握不住手中的笔……这部传世之作的最终完成者,是他的得意门生修斯梅尔。

这个神情冰冷、身着黑衣的陌生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秘人物,人们历来存在着争议。

在获得奥斯卡奖的美国影片《莫扎特》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在天空阴沉、大雪纷飞的维也纳,一个高大的黑衣人走街串巷,直到莫扎特寓所。砰砰的敲门声令莫扎特非常害怕,而开门后黑衣人毫无表情的面孔更使莫扎特惊恐万分。以后莫扎特每次听到砰砰敲打铁门的声音,便不寒而栗。这导致莫扎特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加速了他的死亡。

关于这个黑衣人的来历,有人说是共济会派去的黑衣使者,因为莫扎特曾是这一组织的成员。莫扎特在其歌剧《魔笛》中将该组织的某些秘密泄露,因此惹恼了这个秘密民间组织的领导者们,于是他们就用这个办法加害莫扎特。还有人认为此人是一个与名人贵族和大型组织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他只是一位平庸的作曲家,由于对莫扎特的情况十分熟悉,因而抓住他健康状况恶化、濒临死亡的时机,想以重金购买其作品为自己所有。

据史学家研究,当时一位自诩为作曲家的维也纳贵族老爷常常在家里举办音乐会。为了纪念亡妻,他想让莫扎特写一部追悼其妻的安魂曲,并企图据为己有。于是他便密谋遣使,其匿名的订单和黑衣使者令莫扎特不寒而栗。这位惯以重金收买作曲家的作品从而据为己有的老爷名叫斯图尔巴赫伯爵,黑衣使者可能是他派去的人。黑衣人的神秘让人惊恐不安,从而也在莫扎特这位音乐奇才头上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其实,莫扎特本人在死前一年就由于恶化的健康状况和拮据的生活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在这一年里,他写了1首安魂曲,5首弥撒曲,这可视为他有某种预感的证据。

但是,大量考证又表明,莫扎特在其临终时并未感觉到自己会立刻死去,所以有人认为是黑衣人的出现才导致莫扎特的死亡的。那么,这位神秘的“黑衣使者”到底是谁,至今仍然没有定论。

贝多芬耳聋和死亡之谜

贝多芬的那句“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的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在逆境中挣扎的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坚强的人,却没有战胜耳聋和死亡,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虽然在音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的生活道路非常坎坷。1796年,年仅26岁的贝多芬便开始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第三“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1827年3月26日下午5时30分,一代音乐大师贝多芬最终被病魔交响曲所淹没,在维也纳“黑西班牙人”公寓与世长辞。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家去世了,他那饱受折磨的一生终于能划上休止符了。

贝多芬一生与病痛为伴,特别是在他32岁时,耳聋加剧,这对当时正步入创作成熟期的贝多芬来说,打击特别沉重。他的性格开始变得更加暴躁、孤僻,并因绝望而企图自杀。那么,导致贝多芬耳聋的病因是什么呢?

在1797年夏天,贝多芬曾经患了严重的下痢,时好时坏,前后拖了6年之久。现在推测起来,贝多芬可能是得了肠伤寒。伤寒是属于热病的一种,严峻时刻导致重听的症状。在许多贝多芬的传记中,都描写其脸上有许多凹凸不平的小疤痕,或许他在孩童时代曾得过天花,这些都有可能造成耳聋。有人指出,贝多芬在听力衰退的22年里,曾使用了各种工具来帮助听力,有时还使用一支木质鼓槌,一端咬在上下牙缝之间,另一端则附在钢琴上,这样声音的振动可沿着鼓槌而到牙齿再经头骨传入耳内,可见贝多芬耳部负责传导声音功能的一些器官也有病变。

为确定贝多芬的耳聋病因,求得病理学上的印证,人们曾于1863年和1888年两度开棺检验贝多芬的头颅骨,一共获得9块头骨片,但偏偏找不到他的颞骨,这就无法使人研讨出音乐家耳聋的真正病因了。贝多芬的颞骨到哪里去了呢?这又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有医生在认真研究了贝多芬私人信件、尸体解剖报告后认为,贝多芬的胸腔感染、胃病、严重背痛和关节痛最后导致了他的耳聋,而这种耳聋的最严重病症可能是由肺结核引起的。当贝多芬16岁时,结核病夺去了他母亲的生命。贝多芬20多岁时开始逐渐失去听力,后来的20多年里他完全丧失了听力,忍受着腹泻、水肿、下痢和痛风等病痛。

关于贝多芬死亡的原因,人们普遍认为是由严重酗酒而引起肝病所致。他是在55岁的时候发现得了置他于死地的严重肝病。然而有人认为折磨了贝多芬20多年的许多病痛是由一种少见的风湿病引起的。这种风湿病慢慢侵袭身体,使身体的各个器官发炎,逐渐病变。贝多芬的病痛如此之剧烈以至于他禁不住要自杀。最后,贝多芬被这种风湿病折磨致死。也有人认为贝多芬是死于肺积水,这种病在当时是无法治愈的。

后来,有的研究专家还试图从贝多芬的家庭关系上来揭开作曲家的死亡之谜。有人认为,贝多芬过早地离开人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忘恩负义的侄儿造成的。长期的烦扰,大大损害了他的健康,给他的精神带来了莫大的痛苦。他的侄子卡尔对他的态度非常恶劣,只要贝多芬对他严加管教,言语过重,他就会用自杀来威胁。尽管这样,贝多芬对他慈父般的爱还是有增无减,并且一再迁就他。1826年12月1日,卡尔不听贝多芬之劝,硬要去军队服役,贝多芬只好陪他上路。那天贝多芬衣着单薄,在旅途上得了严重风寒,从此一病不起。1827年3月23日,贝多芬立下了仅一句话的遗嘱:“无条件地将自己的一切留给我的侄子。”三天以后他就去世了。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贝多芬实际上是被侄儿气死或逼死的。

当然,对喜爱贝多芬的人来说,探究他耳聋和死亡的原因只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这个音乐巨人。人们敬佩他的地方在于,他在病痛的折磨和与声音隔绝的状态下,仍创作出了一曲曲世界名曲的精神。他那句“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的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在逆境中挣扎的人,贝多芬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安徒生身世之谜

安徒生的童话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可是这位伟大的作家的身世至今还是个谜,据说他是国王的私生子,这是真的吗?

安徒生是一位举世无双的童话作家。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小锡兵》、《冰雪女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和《红鞋》等。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并被高度赞扬为给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他的童话故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度过了美丽而快乐的童年。

1805年4月2日,安徒生出生在丹麦富恩岛上欧登塞城中一间低矮破旧的平房里。他的父亲是一位迫于生计而整日忙碌的鞋匠,他的母亲是一位迷信的洗衣妇。由于童年贫穷的生活,安徒生梦想成为一位演员,后因为嗓子湿润而理想破灭。献身表演艺术的愿望受到挫折后,安徒生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开始了向文学高峰的跋涉。他写过戏剧、小说、诗歌、游记和几本自传。1835年他出版了第一本童话集,他在为深深理解穷苦孩子的生活而创造的美好、幸福和快乐的童话世界中找到了归宿。以后每年圣诞节他都出版一本童话,作为送给孩子们的礼物。这些礼物中有列入了世界不朽名著的《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夜莺》等。他整整写了近40年,共发表了160多篇作品。安徒生成了丹麦人民心目中永久的骄傲。

似乎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安徒生是一个贫穷的鞋匠与洗衣女工生的儿子,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将自己从一个来自贫民窟的门外汉变成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但是,有很多人却不这么认为,而且言之凿凿。关于安徒生的神秘的身世故事也在丹麦流传了一个世纪。据说,安徒生就是伯爵夫人爱丽丝·劳尔维格和后来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王储的私生子。

1990年,数百位丹麦人在安徒生的故乡欧登塞大学举行听证会,探讨这位童话大师的身世。一位名叫延斯·约根森的历史学家写了《安徒生——一个真正的童话》一书,声称安徒生出身王族,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和劳尔维格伯爵夫人的私生子。孩子出生后,王室把他“隐藏”在欧登塞的一位鞋匠——也就是安徒生父亲——的家中。该书推论的根据之一是安徒生尽管出身低微,后来却打入了王族的圈子,出入于皇家剧院,还曾在皇家的宫殿阿马林堡宫住过一段时间。约根森认为,一个鞋匠的儿子当时能够不进贫民院是难以想象的,只有受到王室的秘密资助才有可能。丹麦作家皮特·赫固也支持约根森的结论,他还提出了另一份数据加以旁证,一位海军上将的女儿亨丽艾特·吴尔芙1848年曾给安徒生写信,信中提到过安徒生也发现自己是一位“王子”。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安徒生在自传《我一生的童话》中只字不提,或多少加点暗示呢?有的学者找到了180年前教堂户口登记册的复印件,登记册上记录了1805年4月2日凌晨1时,鞋匠汉斯·安徒生与其妻子安娜喜得贵子,并且记录了安徒生是在4月16日那天受洗礼的。丹麦著名历史学家塔格·卡尔斯泰德为了解开安徒生出生之谜,翻阅了大量有关那时国王克里斯蒂八世的档案,其中包括他的日记和信件。卡尔斯泰德称,档案表明国王和贵族与平民妇女偷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很有可能生下孩子。国王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就是给那个妇女写信,并寄去一笔钱用以抚养孩子。但在全部档案中,既没找到有关安徒生的材料,也没找到有关安徒生母亲的材料。

安徒生到底是什么出身,现在已难以弄清了。他是否是落难的王子呢?对读者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创造的美妙的童话给全世界的孩子们增添了美好的回忆,这就足够了。

托尔斯泰晚年为何弃家出走

托尔斯泰为了写《复活》曾经“死去”,就是这样一位执著的文豪,在83岁的耄耋之年却弃家出走,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大文豪,其一生创作颇丰。他的作品对欧洲文学影响极深,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晚年却做了一件让世人皆惊的事——离家出走。

1910年11月7日,列夫·托尔斯泰在离家出走途中辞世于阿斯塔波沃火车站。这一噩耗令世人震惊,整个俄罗斯乃至全世界都在为失去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而悲伤。悲痛过后,人们不禁要问:作家为什么在83岁的耄耋之年要弃家出走呢?

许多人经过研究后认为,家庭因素是导致托尔斯泰出走的主要原因。托尔斯泰晚年精神痛苦主要是由家庭不和引起的。

自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以来,虽然夫妇感情在前期很好,但从80年代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急剧转变之后,夫妇思想的鸿沟就愈来愈深,以致彼此本来融洽的感情发生裂变。晚年的托尔斯泰开始笃信宗教,宗教观、社会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73岁时,托尔斯泰回到了故乡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后,开始关注在他的农田上辛苦劳作的农民们。这些贫苦可怜的农民让托尔斯泰感到不安与自责。为了减轻自己的内疚感,托尔斯泰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开始自我折磨——他变得厌恶人情世故和亲友间的应酬,也拒绝出席贵族的宴会。他经常戴着草帽,穿上旧衣服,脚踏树皮鞋,在农田里干活。同时,他也打算把他全部著作的版权,无偿地献给社会。

早在1885年和1897年托尔斯泰就曾两度打算出走,但矛盾毕竟没有到足以决裂的地步,所以均未成行,可是裂痕也一直未能弥合。1909年,托尔斯泰不顾妻子反对,最终公开发表声明:从1881年以后他出版的任何作品,可以由任何人免费出版。

对于妻子的愤怒与谴责,托尔斯泰采取的是宽容谅解的态度,因为他在晚年一直奉行“不抵抗主义”。他总是把错误都想到自己身上,而尽量原谅别人的种种不对。在托尔斯泰的最后一段岁月里,他的生活并不美好,他的周围充满了责难。为了能够平和地过完后面的日子,他开始打算离家出走,以躲避这些纷争。1910年10月28日凌晨5点左右,托尔斯泰带着私人医生离开了波良纳。在火车上,托尔斯泰病倒了。寒冷的天气使他不停咳嗽,并开始发高烧。他们在阿斯塔波瓦车站下了车,7天后他就病逝在这个荒凉的小站里。

托尔斯泰在深入研究道德哲学和宗教伦理的基础上,在80年代初形成了“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自我完善”、“放弃私有财产”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的理论吸引了一批崇拜和追随者。这些追随者不仅坚定了托尔斯泰放弃地主生活的愿望,而且最终促成了托尔斯泰与家庭决裂,其中对托尔斯泰影响最大的是切尔特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