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这淹不死人的海就成了游览胜地,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拥到那里,体验一下当年古罗马俘虏的经历。对此,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在死海中游泳是多么有趣啊,我们决不会沉下去!你还可以挺直你的身体,把头完全抬起来,舒舒服服地在水面仰躺着,并且还允许你撑开伞,挡住炎热的太阳。”
死海目前还是一个著名的疗养地。人们发现,那里的海水除了含有食盐外,还有许多其他矿物盐,从而使海水具有一定的疗效。据说,有人用死海海水为原料试制了一种药膏,用来对付顽固的牛皮癣,竟有意想不到的疗效呢。
诸葛亮南征遇险
《三国演义》中叙述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对我们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
建兴三年(225)五月,诸葛亮率领蜀军渡过波涛汹涌的泸水(即金沙江),南征云南,平定由孟获领导的夷人叛乱。那里人烟稀少,山岭险峻,森林绵延,虎豹成群,蛇蝎遍地,洞穴深邃。一到夏季,更是炎热难熬,瘴气、瘟疫成了索命的魔王。在这种恶劣环境中征战的蜀军,碰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困难,遭遇了许多怪诞的事物。下面讲的就是其中的一起。
那是在诸葛亮第四次放回孟获后,再次征讨孟获时的一次险遇。
孟获和弟弟孟优逃到了西洱河畔的秃龙洞,蜀军接着追了过去,准备进攻。一天,天气炎热,先锋王平带领几百名军士前去探路,见到路边有一汪清泉,口渴难忍的军士大喜,挤上喝了个饱。这泉水不仅清澈,还带有美丽的淡淡的青绿色,更令军士们喜欢。军士们喝了后精神倍增,很快完成了探路任务。可是,等这几百号人回到大营时,一下子却全成了哑巴,一个个只会指着嘴巴,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这是怎么搞的?诸葛亮大惊,在军士的指引下来到这清泉边观察。只见在丛山峻岭之中,有一潭清水,深不见底,水气凛凛,泉边虽然林深草盛,却不见走兽,也不闻鸟雀声。诸葛亮心存疑问,来到山林深处的“万安隐者”那里请教。
隐者告诉诸葛亮,蜀军饮的是“哑泉”,人若喝了后就会成为哑巴。而且,他还告诉诸葛亮,饮了哑泉水的人将在10天后死去。诸葛亮一听更是焦急万分,赶忙请教有什么解救办法。隐者为诸葛亮的诚意所感动,就将这几百名“哑军”带到他草庐后的一口水塘边,说:“这是安乐泉,喝了可解毒。”隐者还要三告诫说,这里的泉水险恶莫测,以后绝不可随便饮用,保险的办法是渴了就就地掘井取水。
果然,王平等人饮了安乐泉水后就大吐,随后就能说话了。以后蜀军就只饮用自掘井里的水,没再出过问题,顺利攻占了秃龙洞,第五次擒住了孟获。
《三国演义》将这桩奇事说得活灵活现的,但好些人还是有怀疑:这种事真有可能发生吗?
科学家对此倒并不怀疑。他们推测,所谓哑泉很可能是一种含铜盐的泉水。这故事发生在云南,云南是我国著名的产铜省,境内遍布大小铜矿。云南东北部的东川铜矿是著名的大铜矿,早在东汉时代就开采了,它的位置就距诸葛亮当年南征的地点很近。很可能,哑泉中的铜盐就来自这些铜矿。
科学有进一步分析,云南的铜矿多是铜的硫化物矿物,如黄铜矿等,这类矿石中的铜能溶于水,主要是几种微生物的功劳。黄铜矿往往与其他一些金属的硫化物矿石共生在一起,有几种微生物,如氧化硫杆菌、氧化铁硫杆菌、氧化铁杆菌等生活在这些矿的酸性矿水中。它们专吃矿中的硫化物等,形成酸性菌液,对矿石中的铜有氧化、分解和溶解作用,于是把本来不溶于水的铜转化成含结晶水的硫酸铜,这在科学上叫做微生物沥滤反应。
硫酸铜的水溶液颜色为青绿色,有点像胆汁,所以古时人们就称它为胆水。中国古代很早就知道胆水中含有铜,而且还发明了铜的“水炼法”:将铁器浸到胆水中,过一段时间后就能从铁器上刮下铜来。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曾描述过他在江西铅山的见闻:铅山有一个苦泉,流下成为山涧,取涧水煎熬就得到胆矾(结晶硫酸铜),时间长了,熬胆矾的大铁锅,就变成了铜锅。沈括写的,就是这种变化。
科学家说,铜盐有毒,所以人如果误饮胆水后就会中毒,其症状是:呕吐、恶心、腹泻,语言中枢麻痹,说话从含糊不清到说不出,最后虚脱痉挛而死。这症状与《三国演义》上描述的王平等军士中毒的情况很像。
胆水中毒有没有救呢?有的,而且具体操作并不困难。从化学原理上来看,硫酸铜如遇到了碱性很强的石灰水,就会生成不溶于水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钙沉淀,剩下的就是失去了毒性的清水。估计“万安隐者”给诸葛亮部下饮用的安乐泉,就是碱性水,它能和铜盐作用产生不溶性沉淀物。中毒军士饮了此泉水就等于洗了胃,减轻了中毒症状。
科学家还说,云南的东北部,尤其是靠近四川一带,是大片的石灰岩地区,那地方的许多泉水都含有石灰水,像安乐泉那样可解胆水中毒的泉水是到处皆有的。也许,隐者那口泉水中的石灰水浓度要大一些,所以解毒效果比较显著吧。诸葛亮本身就是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加上这桩中毒又解毒的事件也的确富于神奇色彩,好像诸葛亮真有神灵相助一样。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其中的道理也并不复杂。
毒药事件
1997年9月5日,上海《新民晚报》刊登的一则“紧急告示”引起了广大市民的注意:凡服用过批号为970729的中药“尿石通合冲剂”的病员,请速与医院或药厂联系。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这药中有毒?市民议论纷纷。而后,经过新闻媒体的陆续披露,市民才渐渐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事情是从8月中旬起陆续发生的。
某医院收治了一位中年女士。据送她来院的家人说,这位性格温和的女士下午在办公室里动作失控,不知怎么一上班就打碎了茶杯,又推倒了书架,还将办公桌上的资料撒了一地。同事看她不大对头,送她回家,她又在公共汽车上胡言乱语,说这是接新娘子的彩车。现在虽然已恢复到接近正常状态,但她对已发生过的事茫然不知。
某中学一位初中女生惊恐地对老师说妈妈“不大正常”:昨天晚上,妈妈早早就入睡了,哪知半夜12点就起来为女儿做蛋汤、烧泡饭,就像在发夜游症似的。而且还大声叫女儿:“7点了,快去上学!”她被闹醒后一看,还不到1点呢。
最荒唐的莫过于某精神病院的反映了:一位平时极有教养的老人,在晚上突然“中了邪”,竟会粗暴地抓住塑料袋塞进嘴里,一个劲地咀嚼,还对前来劝阻的家人露出要打人的凶相。次日上午,家人将他送进精神病医院时,他显得很正常,对子女送他来这个地方感到莫名其妙。
真是活见鬼了,是谁在闹鬼?经过曼陀罗籽分析后,人们发现,做出这些荒诞不经的怪事的人有着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肾结石患者。再一调查,又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在做怪事之前,他们都服用过批号为970729的中药“尿石通合冲剂”。
看来,这药有问题。经过对服用过这种药的病员的调查,发现尽管有些人服药后还不到“不正常”的地步,但也有头晕口麻、视觉模糊等反应。幸好吃过这个批号药的病员并不多,后果并不严重。上海药品检验所对这批中药进行了细致周密的检验分析后得出结论:这批中药里混入了曼陀罗籽,闹鬼的就是它!
曼陀罗是一种颇有名气的植物。它也称“风茄儿”,属茄科植物,为一年生有毒草本。它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南方并不罕见,夏秋季间开白色花,有人叫做“洋金花”。据当代研究,在古代,人们曾用曼陀罗的花、籽子或叶作麻醉药或蒙汗药。
从古书记载看,中国人用麻醉剂大约是世界上最早的。古书《列子》记载说,战国时名医扁鹊在给鲁公扈和赵齐婴做“换心”手术时,先给他俩喝了“毒酒”,等他们麻醉后再做手术。相比之下,三国时期名医华佗的“麻沸散”比扁鹊的“毒酒”名气更大,《后汉书·华佗传》说,对那些需要施行外科手术的人,华佗先让他们以酒服下“麻沸散”,使他们麻醉失去知觉后再做手术。
“毒酒”和“麻沸散”里究竟是些什么东西呢?古书上记载得太简单,也没写清楚。到了现代,人们研究出它们的主要成分就是曼陀罗,曼陀罗的花、籽和叶中含有莨菪碱、东茛菪碱和微量阿托品。江苏徐州医学院曾以曼陀罗花为主药,配制成麻醉汤剂用于临床,效果不错。
人们还研究出,我国古代小说中常提到的“蒙汗药”,其主要成分也是曼陀罗。一些开黑店的强盗,常将蒙汗药掺进酒内,过路客商不知有诈,误饮后昏睡过去,财物被抢不说,还会送掉性命。《水浒传》里就记述了武松和两个差役在十字坡孙二娘的店里喝酒,孙二娘悄悄地在酒里下了蒙汗药,武松差一点丧命的故事。
那么,为什么误服了含有曼陀罗籽的中药后,病人没有麻醉过去,而是反常兴奋了呢?这跟服用的量有关。由于混入的曼陀罗籽的量并不多,所以它对人体起的主要是兴奋和致幻作用。这就像南美洲一种金虎尾科的植物,被当地人用来做迷信占卜或麻醉剂饮料。人服了以后,会产生兴奋的感觉,并引起知觉障碍,周围的环境好像波浪式地在活动着,闭起双眼遐想,脑中会出现种种生动逼真的形象来。而如果大量服用的话,那就会麻醉过去,昏睡不醒了。
最后,人们还有一个疑问:曼陀罗籽是怎样混进这批中药里去的,难道有人特意下毒?调查的结论是:这是无意中混进去的。原来,这种中药的原料中有一味是冬葵子,原料的供货单位误把少量曼陀罗籽混入了装冬葵子的口袋之中。这两种种子均是绿豆大小,灰黑颜色,是极难分辨的。幸好混入的曼陀罗籽并不多,所以误服的病员只要停药后就都恢复了正常,如大量混入的话,还不知道要闹出什么更大的事情来呢!
送给“新娘”的礼物
在澳大利亚的西部滨海城市珀斯,有一家豪华的“黑天鹅”旅馆,接待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一天,旅馆里发生了一起重大失窃案:法国的柯尔特先生到这里来与他的澳大利亚新娘结婚,带来了一件结婚礼物——珍贵的钻石戒指。可它突然不见了!
沙利文警长带领一批警员立即赶到了现场。摆在这位干练警长面前的案情非常简单:这天上午,柯尔特先生刚把钻戒放在窗边的写字桌上,就响起了敲门声。他起身去开门,原来是花店送来了他电话预订的鲜花。柯尔特先生付了钱,拿着花回到写字桌前,钻戒已失去踪影。其间不过几分钟的时间。
这真是不可思议了。房间里仅柯尔特先生一人,送花人站在门口始终未曾进来。而柯尔特先生的房间又在8楼,尽管窗子是开着的,可又有谁能爬这么高来偷这枚钻戒呢?而且,现场是这样的干净,竟没有留下丝毫的作案痕迹,又有哪个窃贼有这样高明的手段呢?
沙利文警长折腾了半天后一无所获,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走进院子,看到小儿子约尼正往屋后的灌木丛奔去。“干什么哪,约尼?”“我去掏鸟窝。”“约尼,你是不是又要掏鸟蛋了?这可不好,快回来。”“不,爸爸。你不知道,那里有一只园丁鸟的窝,我要去掏里面的小玩具。”
园丁鸟!像被冷水泼了一下似的,沙利文警长打了个激灵。是的,澳大利亚谁不知道园丁鸟啊。
乘沙利文警长还愣在那里,咱们先讲讲园丁鸟。这种鸟仅仅生长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它可以说是鸟类中最杰出的“建筑师”和“室内装饰家”,也是鸟类中最古怪、最不可思议的“求婚者”。
这种鸟的雄鸟长着一身漂亮的、像锦缎一样的羽毛。它在求偶的时候,从5月~12月,要花8个月的时间,为雌鸟建造华丽的“亭阁”和内容丰富的“礼品陈列室”。
这未来的新郎为筹备自己的婚事,真是费尽心血。它先是在灌木丛中找一小块空地,把泥土弄平,然后弄来许多二三十厘米长的枝条、木棍,一根紧挨一根地斜插进土里,最后做成一个像凉亭一样的小房间。
“亭阁”建成后,另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收集“礼品”布置“陈列室”。花朵、羽毛、鲜艳的野果、贝壳等,都属于园丁鸟的收藏之列。栖息在住家附近的鸟,还收集晾衣服的夹子、花布条、铅笔头、碎纸片等五花八门的东西。它把这些东西找来,一件件摊在“亭阁”入口处的“陈列室”中。
当雌鸟在附近露面时,雄鸟就开始围着“陈列室”奔走,跳跃起来,嘴里发出“咕咕咕”的清脆叫声。与此同时,还不时把它认为最好看的“礼品”一件件地“举”起,好像在说:“请到我这儿来,我有最好的礼物送给你!”在这样丰富多彩的“聘礼”面前,雌鸟动心了,便跟进了“亭阁”,成了雄鸟的“新娘”。
园丁鸟有十几种,它们所喜欢的“礼物”略有不同,如一种蓬颈园丁鸟,特别喜欢发光的东西。有一位生物学家曾经统计过住家附近的一只雄鸟收集的“礼品”,计有:30只闪着黄色光泽的蜗牛壳,24块玻璃片,12枚新的铁钉,2把汽车钥匙,1只玻璃球和1只嵌有人造宝石的耳环。
“对,一定是它,是园丁鸟,是蓬颈园丁鸟!”沙利文警长拍了一下大腿,一下子醒悟过来。他马上奔出院子,驱车直奔警察局。
于是,大批警察出动了,搜查蓬颈园丁鸟的窝。这种园丁鸟的“亭阁”最为豪华,高可达40厘米,屋顶是漂亮的圆形,特征是很明显的,找起来并不很困难。
不久,好消息传来了,就在离黑天鹅旅馆不远的公园里,钻戒找到了。沙利文警长的猜测一点也不错,它被作为一样贵重的“礼品”,给放在一只蓬颈园丁鸟的“陈列室”里了。显然,这只雄鸟是在飞过旅馆窗外时,发现了这个闪闪发光的小玩意儿的。于是,它将柯尔特先生准备送给新娘的礼物带了回去,想来是要送给自己未来的“新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