惺惺散
【来源】《活幼心书》卷下。
【主治】伤风伤寒,痰嗽咳逆。
【组成】人参(去芦)15克,桔梗(锉破)、白茯苓(去皮)、白术、天花粉各30克,细辛(去叶)6克,防风(去芦)、川芎、南星(生用)各7.5克,甘草(半生、半炙)21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6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薄荷3叶,慢火煎至160毫升,不拘时温服。
大温中饮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温中补虚,解表祛邪。
【主治】阳虚伤寒及一切四时劳倦寒疫阴暑之气,身虽炽热,时犹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衣被覆盖,或喜热汤,或兼呕恶泄泻,但六脉无力,肩脊怯寒,邪气不能外达者。
【组成】熟地9~21克,冬白术9~15克,当归9~15克(如泄泻不宜用,或以山药代之),人参6~15克(甚至30克,或不用亦可),炙甘草3克,柴胡6~12克,麻黄3~9克,肉桂3~6克,干姜(炒熟)3~6克(或用煨生姜3~7片亦可)。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去浮沫,温服。或略盖取微汗。
【加减】如气虚,加黄芪6~9克;寒甚阳虚者,加制附子3~6克;头痛,加川芎或白芷、细辛;阳虚气陷,加升麻;肚腹泄泻,宜少减柴胡,加防风、细辛亦可。
【附注】原书云:“服后畏寒悉除,觉有燥热,乃阳回作汗佳兆,不可疑之畏之”。“此方宜与理阴煎、麻桂饮相参用”。
小承气汤
【来源】《伤寒论》。
【功用】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主治】伤寒阳明腑实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部疼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
【组成】大黄12克(酒洗),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
【用法】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2次温服。
【附注】方中大黄泻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诸药合用,可以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保真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主治】四时伤寒,不问阴阳二证。
【组成】藁本(去芦)、川芎各120克,甘草(炒)60克,苍术(洗,锉,麸炒)500克。
【用法】上药咀为粗末。每服9克,水220毫升,生姜3片,同煎150毫升,去滓,不拘时热服。
小陷胸汤
【来源】《伤寒论》。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小结胸病。痰热互结,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者。
【组成】黄连6克,半夏12克(洗),栝楼实(大者)30克。
【用法】上药三味,以水1.2升,先煮栝楼取600毫升,去滓;再入诸药,煮取500毫升,去滓,分3次温服。
【附注】方中黄连清热泻火,半夏化痰开结,二药合用,辛开苦降,善治痰热内阻。更以栝楼实荡热涤痰,宽胸散结。三药共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
柴胡饮子
【来源】《宣明论方》卷四。
【异名】人参柴胡饮子(《医门法律》卷五)。
【主治】伤寒发汗不解;或中外诸邪热,口干烦渴;或下后热未除,汗后劳复;或骨蒸肺痿喘嗽,妇人余疾,产后经病。
【组成】柴胡、人参、黄芩、甘草、大黄、当归、芍药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00毫升,温服。每日3服。
柴芩清膈煎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攻里兼和解。
【主治】少阳表邪,内结膈中,膈上如焚,寒热如疟,心烦懊,大便不通。
【组成】川柴胡2.4克,生锦纹(酒浸)4.5克,生枳壳4.5克,焦山栀9克,青子芩4.5克,苏薄荷4.5克,苦桔梗3克,青连翘6克,生甘草1.8克,鲜淡竹叶36片。
【用法】水煎服。
【附注】方中以凉膈散法,以生军领栀、芩之苦降,荡胃实以泄里热,佐以枳、桔,引荷、翘、甘、竹之辛凉,宣膈热以解表邪;妙在柴胡合黄芩,分解寒热。为少阳阳明攻里清膈之良方。
五积散
【来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功用】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胸腹痞闷,呕吐恶食,头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妇女血气不调,心腹疼痛等症。
【组成】苍术、桔梗各600克,枳壳、陈皮各180克,芍药、白芷、川芎、当归、甘草、肉桂、茯苓、半夏(汤泡)各90克,厚朴、干姜各120克,麻黄(去根、节)180克。
【用法】上除枳壳、肉桂两件外,余细锉,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肉桂令匀。每服9克,水150毫升,姜3片,煎至75毫升,热服。
【附注】方中麻黄、白芷发散表寒;干姜、肉桂温散里寒;苍术、厚朴健脾燥湿;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痰;当归、川芎、芍药养血和血;桔梗、枳壳升降气机;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之功。是治疗寒、湿、气、血、痰五积的主方,故名“五积散”。
牛黄膏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功用】开窍醒神。
【主治】妇人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
【组成】牛黄7.5克,朱砂、郁金、牡丹皮各9克,脑子甘草各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皂子大。新水化下。
【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牛黄丸”。
柴胡枳桔汤
【来源】《古今医鉴》卷三。
【主治】伤寒胸胁痛,潮热作渴,咳痰气喘。
【组成】麻黄、杏仁、桔梗、枳壳、柴胡、黄芩、半夏、知母、石膏、干葛、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3片,水煎,温服。
黄连犀角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二引《深师方》。
【异名】黄连犀角散(《张氏医通》卷十四)。
【功用】清热杀虫。
【主治】伤寒及诸病之后,下部生疮者。
【组成】黄连3克(去毛),乌梅14枚(擘),犀角9克,青木香1.5克。
【用法】上四味,切碎。用水1升,煮取200毫升。分2次服。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猪肉、冷水。
正元散
【来源】《博济方》卷一。
【异名】正元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一)、正阳散(《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
【主治】伤寒,头痛头昏,周身骨节疼痛;或伤冷食,心腹胀满。
【组成】麻黄(去节)、陈皮(去白,炙)、大黄(生)、甘草(炙)、干姜(炮)、茱萸、官桂(去粗皮)、芍药(生)、附子(炮,去皮、脐)、半夏(汤洗七遍)各适量。
【用法】上十味,惟麻黄多于众药1倍,余药减用一半,同捣为末。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100毫升,热服。如出汗须候汗干,可去盖覆。
麻桂饮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主治】伤寒瘟疫,阴暑疟疾,阴寒气胜而邪不能散者。
【组成】官桂3~6克,当归9~12克,炙甘草3克,陈皮(随宜用,或不用亦可),麻黄6~9克。
【用法】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7片,煎至240毫升,去浮沫,不拘时服。服药后,不必厚盖,但取津津微汗透彻为度。
【加减】阴气不足者,加熟地黄9~15克;若三阳并病者,加柴胡6~9克。
麻黄汤
【来源】《伤寒论》。
【异名】麻黄解肌汤(《外台秘要》卷一引《深师方》)。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骨节疼痛,无汗喘咳,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现用于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等见有上述症状者。
【组成】麻黄6克(去节),桂枝4克(去皮),甘草3克(炙),杏仁6克(去皮、尖)。
【用法】上四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去浮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50毫升,覆取微以汗。
【禁忌】表虚自汗,外感风热及体虚外感者均忌用。
【附注】方中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平喘为君;桂枝辛温解肌为臣;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四味合用,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玄参升麻汤
【来源】《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功用】清热解毒化斑。
【主治】伤寒发汗吐下后,毒气不散,表虚里实,热发于外,身斑如锦纹,甚则烦躁谵语;兼治喉闭肿痛。
【组成】玄参、升麻、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药锉碎。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服。
发表散
【来源】《寿世保元》卷二。
【功用】解表发汗。
【主治】伤寒伤风,头疼发热,口干鼻涕,瘟疫流行。
【组成】葛根6克,西芎4.5克,黄芩6克,甘草2.4克。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3片,葱白3根,水煎,热服出汗。
葱白七味饮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引许仁则方。
【异名】七味葱白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功用】养血解表。
【主治】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之后,复经感冒,头痛身热,微寒无汗者。
【组成】葱白(连须,切)9克,干葛(切)9克,新豉6克(绵裹),生麦(切)6克,生姜门冬(去心)9克,干地黄16克,百劳水800毫升(此水以勺扬之)。
【用法】上药用百劳水煎至300毫升,去滓,分温2服。约隔1小时服一次。如觉欲汗,渐渐覆之。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芜荑。
【附注】方中干地黄、麦门冬养血滋阴为君,以资汗源;干葛、新豉解肌宣透,葱白、生姜通阳发表,共为臣药;百劳水助君药以滋阴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和营,生津清热,解肌发表,辛透外邪之效。
葱豉荷米煎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和中发汗。
【主治】小儿伤寒初起一二日,头痛身热,怕冷无汗者。
【组成】鲜葱白1枚(切碎),淡香豉6克,苏薄荷1.2克(冲),生粳米30粒。
【用法】水煎服。
竹皮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二引《范汪方》。
【主治】病后交接劳复,睾丸肿胀,头重不举,目中生花,腹内绞痛。
【组成】刮青竹皮20克。
【用法】上一味,用水400毫升,煮五六沸,绞去滓,顿服。
葶苈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主治】伤寒结胸,心下痛,如石坚硬,小便不利。
【组成】葶苈子(隔纸炒)22克,槟榔(锉)15克,桑根白皮(炙,锉)22克,杏仁(汤浸,去尖、皮、双仁,炒)、大黄(锉,醋炒)各15克,朴硝22克。
【用法】上六味,捣成粗末。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惺惺散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
【主治】伤寒发热,头疼脑痛。
【组成】石膏、甘草(生)、麻黄(去节,汤浸)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茶1.5克,葱白10厘米,擘碎,煎三五沸,先嚼葱白,然后将药汁服下,去枕仰卧。如发热再投一服,出汗立愈。
沃雪汤
【来源】《百一选方》卷七。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表证未解,壮热恶风,声重鼻塞,头痛身疼。
【组成】苍术240克(去皮),厚朴120克(去皮),当归(洗)、川芎、白芍药、防风、橘皮(去白)、葛根、甘草各60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9克,用水225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
普救散
【来源】《洪氏集验方》卷三。
【异名】二姓不传散(《百一选方》卷七)、不传散(《普济方》卷一四七)。
【主治】四时伤寒,浑身发热,四肢疼痛,头重眼疼。
【组成】苍术500克(米泔水浸3日,切,焙干),干葛250克(切,焙),甘草120克(炙赤色,切细)。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6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40毫升,去滓温服。如要出汗,加连根葱白6厘米同煎服。滓再煎一服。
玳瑁郁金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清宜包络痰火。
【主治】邪热内陷心包,郁蒸津液为痰,迷漫心窍神识昏蒙、妄言,咯痰不爽。
【组成】生玳瑁3克(研碎),生山栀9克,细木通3克,淡竹沥20毫升(冲),广郁金6克(生打),青连翘6克(带心),粉丹皮6克,生姜汗2滴(冲),鲜石菖蒲汁10毫升(冲),紫金片1克(开水烊冲)。
【用法】先用野菇根60克,鲜卷心竹叶40支。灯芯2小帚,用水1.2升,煎成800毫升,取清汤,分2次煎药服。
犀角大青汤
【来源】《医学心悟》卷二。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化斑。
【主治】伤寒,斑出已盛,心烦大热,错语呻吟不得眠,或咽痛不利。
【组成】犀角屑、大青叶、玄参、甘草、升庥、黄连、黄芩、黄柏、黑山栀各4.5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口大渴,加石膏;虚者,加人参。
犀角玄参汤
【来源】《伤寒全生集》卷四。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化斑。
【主治】伤寒毒盛发斑,心烦狂乱,吐血。
【组成】犀角、升麻、香附、黄芩、人参、玄参、甘草、桔梗、黄连、石膏、黄柏、山栀、薄荷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加减】大便秘,加大黄、芒硝;斑出,加大青叶(以青黛代之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