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0519800000009

第9章 内科(3)

柴陈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解表发汗,化痰止咳。

【主治】伤风兼寒,咳嗽发热,痞满多痰者。

【组成】柴胡6~9克,陈皮4.5克,半夏6克,茯苓6克,甘草3克,生姜3~7片。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空腹时温服。

【加减】如寒盛者,加细辛2.1~2.4克;如风盛气滞者,加苏叶4.5克;如冬月寒甚,加麻黄4.5克;气逆多嗽者,加杏仁3克;痞满气滞者,加白芥子1.5~2.1克。

武侯行军散

【来源】《良朋汇集》卷五。

【异名】行军散(《行军方便便方》卷中)。

【主治】感冒风寒,未过3日者。

【组成】麻黄270克,川芎、白芷、苏叶、石膏、甘草各30克,绿豆粉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3克,用无根水调服。

【禁忌】孕妇勿服。

双解散

【来源】《宣明论方》卷六。

【功用】疏风解表,通便泻热。

【主治】风寒暑湿、饥饱劳疫、内外诸邪所致恶寒发热。或小儿生疮疹,透发不快,有汗或无汗,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者。

【组成】益元散210克,防风通圣散210克。

【用法】上药一处相和入拌匀。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入葱白15厘米,盐豉50粒,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温服。

川芎散

【来源】《古今医统》卷六十二引《医林》。

【主治】伤寒鼻塞。

【组成】苍术(米泔浸)150克,藁本、白芷、细辛、羌活川芎、甘草(炙)各30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葱白10克,煎取100毫升,温服。

急风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主治】偏正头痛,夹脑风,太阳穴痛。坐卧不安;小儿伤风,鼻塞流涕。

【组成】生川乌(炮,去皮、脐)、辰砂(研,飞)各60克,生南星(洗,去皮)12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用酒调敷痛处。小儿伤风,用酒调涂囟门上。

金沸草散

【来源】《博济方》卷一。

【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目昏痛,颈项强急,肢体烦疼,胸膈满闷,咳嗽喘满,痰涎不利,涕唾稠黏。

【组成】荆芥穗120克,旋复花90克,前胡90克,半夏30克(洗净,姜汁浸),赤芍药30克,麻黄(去节)90克,甘草30克。

【用法】上药共研同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大枣,同煎至90毫升,热服。如汗出,并3服。有寒气则出汗,如风盛则解利。

香薷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主治】伤暑伏热,躁渴瞀闷,头目昏眩,胸膈烦满,呕哕恶心,口苦舌干,肢体困倦。不思饮食,或发霍乱,吐痢转筋。

【组成】香薷(去土)、紫苏(用茎叶,去粗梗)、干木瓜各30克,丁香、茯神(去木)、檀香(锉)、藿香叶、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和丸,每1克作1丸。每服1~2丸,细嚼;温汤或新汲水下。小儿服半丸,不拘时候。

香薷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主治】感受暑湿,饮食不节,脾胃不和,憎寒壮热,身体疼痛,胸膈满闷,霍乱呕吐。

【组成】白扁豆(炒)、茯神、厚朴(去粗皮,锉,姜汁炒)各30克,香薷(去土)60克,甘草(炙)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沸汤送服,不拘时候。

香葛汤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一。

【主治】四时感冒不正之气,头痛身疼,项强寒热,呕恶痰嗽,腹痛泄泻。

【组成】紫苏(去根)、白芍药、香附子(炒去毛)、川升麻、白干葛、薄陈皮各30克,白芷、大川芎各15克,苍术(米泔浸,切,炒黄色)30克,大甘草15克。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15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3片,水煎,热服,不拘时候。

三柴胡饮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主治】素禀阴分不足,或肝经血少而偶感风寒者;或感邪不深,可兼补而散者;或病后、产后感冒,宜用解散而因血气虚弱不能外达者。

【组成】柴胡6~9克,芍药4.5克,炙甘草3克,陈皮3克,生姜3~5片,当归6克(溏泄者,易以熟地)。

【用法】上药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温服。

【加减】如微寒咳呕者,加半夏3~6克。

香散

【来源】《百一选方》卷七。

【功用】发散表邪。

【主治】伤风感寒,头痛恶寒,胸脘痞闷,脉浮者。

【组成】香附子(去毛,炒)180克,藁本(去芦)120克,川(锉)、橘皮(去白)各60克,甘草45克(炙)。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00毫升,温服,不拘时候。

香苏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功用】理气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

【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120克,甘草(炙)30克,陈皮60克(不去白)。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10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3服。若作细末,只服6克,入盐点服。

【禁忌】用药期间,戒食荤腥、酒、肉。

【附注】方中紫苏叶辛温解表,温中行气;香附、陈皮理气畅中;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共奏理气解表之功。方中紫苏、香附有安胎作用,故妊娠感冒,用之亦颇适合。

八物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

【异名】八物散(《医学入门》卷四)。

【主治】厥阴伤风,恶风体倦,自汗,小腹急痛,寒热如疟,骨节烦疼,其脉尺寸俱微而迟者。

【组成】桂心、当归、川芎、前胡、防风各22.5克,芍药45克,甘草(炙)、茯苓各15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3个,煎取18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香苏散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一。

【主治】伤寒、伤风、伤湿、伤食。

【组成】香附150克(炒去毛)、紫苏(去根)75克,陈皮60克,甘草60克,苍术60克(切片,米泔浸,炒黄)。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3片,葱白2根煎,不拘时候服。得汗为妙。

【加减】头痛,加川芎、白芷、细辛、荆芥穗各1.5克;咳嗽声重,痰多涕稠,加半夏、桔梗、乌梅各1.5克,桑白皮2.1厘米;心疼,加石菖蒲、半夏各1.5克;泄泻,加木香、藿香1.5克。

二香散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一。

【主治】感冒风寒暑湿,呕恶泻痢,腹痛;瘴气,及饮冷当风,头疼身热,伤食不化。

【组成】紫苏、陈皮、苍术各30克,香薷(去根)60克,香附子75克(炒去毛),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甘草、扁豆各30克。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木瓜2片,葱白2根同煎,热服。外感肿满,先以此方多加车前子、木瓜煎服。

伤寒

二圣救苦丸

【来源】《万病回春》卷二。

【异名】二圣救苦丹(《医宗金鉴》卷三十八)。

【主治】伤寒、瘟疫初起,热邪较盛,形气俱实者。

【组成】锦纹大黄120克(酒拌,蒸,晒干),牙皂60克(猪牙者)。

【用法】上二味,为末,水打稀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50~70丸,冷绿豆汤送下。以汗为度。

【附注】《医宗金鉴》云:本方“服后或汗、或吐、或下,三法俱全,其病立解。”

二气丹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功用】助阳消阴,正气温中。

【主治】内虚里寒,冷气攻击,心胁脐腹胀满刺痛,泻痢无度,呕吐不止,自汗时出,小便不禁,阳气渐微,手足厥冷;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下冷痢,少气羸困,一切虚寒痼冷。

【组成】硫磺(细研)、肉桂(去皮,为末)各0.3克,干姜(炮,为末)、朱砂(研,为衣)各6克,附子(炮,去皮、脐,为末)15克。

【用法】上药研匀,用细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煎艾盐汤放冷送下。

茯苓四逆汤

【来源】《伤寒论》。

【主治】伤寒,发汗或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

【组成】茯苓12克,人参3克,附子(生用)、甘草各6克(炙),干姜4.5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150毫升,一日2次。

荡胸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主治】寒痰结胸。其症胸膈痰涎,与外感之邪互相凝结,上塞咽喉,下滞胃口,呼吸不利,满闷短气,饮水不能下行,或转吐出。兼治疫症结胸。

【组成】蒌仁60克(新炒者,捣),生赭石60克(研细),苏子20克(炒捣),芒硝12克(冲服)。

【用法】用水800毫升,煎取清汁500毫升,先温服200毫升。结开,大便通行,停后服。若其胸中结犹未开,过两点钟,再温服200毫升。若胸中之结已开,而大便犹未通下,且不觉转矢气者,仍可温服100毫升。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来源】《伤寒论》。

【异名】厚朴汤(《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伤寒括要》)、厚朴人参汤(《伤寒总病论》卷二)。

【主治】发汗后,腹胀满者。

【组成】厚朴12克(炙,去皮),生姜9克(切),半夏6克(洗),甘草6克(炙),人参3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1.2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3次温服。

八解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主治】四时伤寒,头疼壮热,感风多汗;及劳伤过度,骨节颃疼,饮食无味,四肢疼倦,行步喘乏,面色萎黄,怠惰少力;或咳嗽寒热,羸弱自汗,胸膈不快,呕逆恶心。

【组成】人参,茯苓,甘草(炙),陈皮(去白)、白术、藿香(去土)各30克,厚朴(去粗皮,锉,生姜自然汁浸一夜,炒紫色)60克,半夏(汤洗7次)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1枚,葱白10克,同煎至100毫升,温服。不拘时候。

人参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功用】调中和胃,止呕除烦。

【主治】脾胃不和,昏困多睡,乳食减少,及伤寒时气,胃气不顺,吐痢止后,躁渴不解。

【组成】干葛60克,人参、白茯苓(去皮)各30克,木香甘草(炙)、藿香叶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3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7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来源】《伤寒论》。

【主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左豚者。

【组成】茯苓25克,桂枝12克(去皮),甘草6克(炙),大枣15枚。

【用法】上四味,以甘澜水1升,先煎茯苓减至800毫升,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一日3次。

复阳丹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主治】阴寒呕吐,泄泻腹痛,寒疝。

【组成】附子(制)、炮姜、胡椒、北五味(炒)、炙甘草各30克,白面60克(炒熟)。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和匀,入温汤捣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克,随症用药引送下。

香芎散

【来源】《传信适用方》卷一。

【主治】伤寒伤风,鼻塞头痛,及流行瘟疫。

【组成】香附子(炒,去皮)180克,川芎、香白芷、甘草(炙)各60克,藿香叶120克,石膏(研如粉)9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5克,热茶调下,不拘时候。

犀角玄参汤

【来源】《证治准绳·伤寒》卷六。

【主治】伤寒热盛发斑,心烦狂言,或咽痛者。

【组成】犀角屑、升麻、射干、黄芩、人参、黑玄参各等分。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温服。

七物黄连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九。

【主治】夏日伤寒,四肢烦疼发热,心烦,呕逆支满。

【组成】黄连、茯苓、黄芩各9克,芍药、葛根各12克,甘草15克,小麦30克。

【用法】上各咀。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候冷,分2次服。

香壳散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七。

【主治】伤寒心胸满闷可不舒。

【组成】橘皮(洗,去瓤)。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3克,空腹时用生姜汤调下。

升麻黄连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主治】伤寒挟热,腹痛下痢。

【组成】升麻、黄连(去须,锉,炒)、当归(切,焙)、芍药、桂枝(去粗皮)、黄柏(去粗皮)、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七味,锉如麻豆。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大柴胡汤

【来源】《伤寒论》。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现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等见有上述征候者。

【组成】柴胡15克,枳实9克(炙),生姜15克(切),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洗),大枣12枚(擘),大黄6克。

【用法】上七味,用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温服200毫升,每日3服。

【附注】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实、大黄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合枳实、大黄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浊以止呕逆;生姜、大枣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能调营卫而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结热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