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0519800000023

第23章 内科(17)

加味温胆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四。

【功用】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主治】病后虚烦不得卧,及心胆虚怯,触事易惊,短气悸乏。

【组成】半夏(泡7次)10.5克,竹茹、枳实(麸炒)各4.5克,陈皮6.6克,茯苓、甘草各3.3克,酸枣仁(炒)、远志(去心)、五味子、人参、熟地黄各3克。

【用法】上药共锉一剂。加姜、枣煎服。

加味定志丸

【来源】《寿世保元》卷五。

【功用】益气养心,安神定志。

【主治】心气不足,恍惚多忘,或劳心胆冷,夜卧不睡。

【组成】人参90克,白茯神(去皮、木)60克,远志(甘草水泡,去心)、石菖蒲各60克,酸枣仁(炒)60克,柏子仁(炒,去壳)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乳香为衣。每服50丸,临卧时用枣汤送下。

芍药栀豉汤

【来源】《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主治】产后虚烦不得眠。

【组成】芍药、当归、栀子各15克,香豉2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30克,以水煎服。

多寐、健忘

镇心省睡益智方

【来源】《千金翼方》卷十六。

【主治】惊悸,嗜眠,健忘。

【组成】远志1.5千克(去心),益智子、菖蒲各250克。

【用法】上三味,捣筛为散。每次2克,以淳糯米酒调服。

神交汤

【来源】《辨证录》卷四。

【功用】大补心肾。

【主治】健忘。

【组成】人参30克,麦冬30克,巴戟天30克,柏子仁15克,山药30克,芡实15克,玄参30克,丹参9克,茯神9克,菟丝子3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连服10剂。

菖蒲益智丸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

【功用】养心益智。

【主治】健忘,神志恍惚。

【组成】菖蒲、远志、人参、桔梗、牛膝各38克,桂心23克,茯苓53克,附子30克。

【用法】上八味,共研为细末,调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丸,加至20丸,白天2次,夜里1次。

加味宁志丸

【来源】《扶寿精方》

【功用】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主治】气血两虚,精神恍惚,心思昏愦,健忘怔忡。

【组成】白茯苓(去皮)、人参、远志(甘草煎汤浸软,去木)、菖蒲(寸九节者,米泔浸)、黄连(去毛)、酸枣仁(水浸,去红皮)、柏子仁(去壳)各30克,当归(洒洗)、生地黄(酒洗)各24克,木香12克(不用火),朱砂(研,水飞)37.5克(半入药,半为衣)。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丸,绿豆大。半饥时用麦门冬(去心)煎汤送下50~60丸。

交泰丸

【来源】《脾胃论》卷下。

【功用】升阳泻阴,调营和中。

【主治】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沉困懒倦。

【组成】干姜(炮制)0.9克,巴豆霜1.5克,人参(去芦)、肉桂(去皮)各3克,柴胡(去苗)、小椒(炒去汗,并闭目去子)、白术各4.5克,厚朴(去皮,锉,炒。秋、冬加至21克)、酒煮苦楝白茯苓、砂仁各9克,川乌头(炮,去皮、脐)13.5克,知母12克(一半炒,一半酒洗。此一味,春、夏所宜,秋、冬去之),吴朱萸(汤洗7次)15克,黄连(去须。秋、冬减至4.5克)、皂角(水洗,煨,去皮、弦)、紫菀(去苗)各18克。

【用法】上药除巴豆霜另入外,余同研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温水送下。

加味定志丸

【来源】《古今医鉴》卷八陈白野方。

【功用】养心益智。

【主治】健忘。

【组成】当归身(酒洗)、川芎、白芍药、生地黄(酒洗,切)各60克,人参18克,石菖蒲60克,远志(甘草水泡,去骨,姜汁炒)9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临卧白汤送下。

宁神汤

【来源】《嵩崖尊生》卷九。

【功用】补中益气,清热燥湿。

【主治】脾胃气虚,湿热内困,食后昏沉,懒动嗜卧。

【组成】人参、青皮各1.5克,黄芪6克,神曲2.1克,黄柏、当归、柴胡、升麻各0.9克,苍术、炙草各3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聪明汤

【来源】《古今医鉴》卷八。

【主治】健忘。

【组成】白茯神、远志肉(甘草水泡)、石菖蒲(去毛,3厘米9节者佳)各90克。

【用法】上药制后,共研为细末。每日用9~15克,煎汤,空腹时服,一日不拘数次。

癫、狂、痫

医痫无双丸

【来源】《寿世保元》卷五。

【功用】祛风化痰,降火镇惊,养血理脾,宁心定志。

【主治】痫症。

【组成】南星30克,半夏30克(二味用白矾、皂角、生姜煎浸一日夜透,切片,随汤煮干,去矾、皂、姜不用),川芎9克,归身(酒洗)、软石膏各30克,天麻21克,僵蚕1.5克,生地黄(酒炒)30克,荆芥穗15克,辰砂15克,川独活15克,乌犀角15克,白茯苓(去皮)、拣参各30克,远志(甘草水泡,去心)、麦冬(去心)、白术(去芦油)、陈皮(去白)各15克,酸枣仁(炒)15克,黄芩9克,川黄连(去毛)15克,白附子(煨)、珍珠、甘草各9克,金箔30片。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用好酒打稀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金箔为衣。每服50丸,空腹时用白汤送下。

天乌散

【来源】《幼幼新书》卷十一引《录苑方》。

【异名】狐肝散(《幼幼新书》卷十一引《灵苑方》)。

【主治】风痫。

【组成】腊月乌鸦1只(用肉、骨),腊月野狐肝1具(二味入瓶固烧),麝香、天麻、犀角各15克,干蝎、白僵蚕、蝉蜕、牛黄(多益妙)、荆芥、藿香、天南星(去心)、白附子、腻粉、桑螵蛸(腊月采)各30克,乌蛇60克(酒浸)。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1.5克,空腹时用荆芥汤或豆淋酒送服。小儿薄荷汤调0.3~0.6克。

三妙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七。

【主治】脐中作痒,时流黄水,不痛不肿,及湿疮、湿癣。

【组成】槟榔、苍术(生)、黄柏(生)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干撒肚脐。

加减导痰汤

【来源】《寿世保元》卷五。

【功用】化痰清火。

【主治】痫证痰火盛者。

【组成】南星(姜制)、半夏、陈皮(去白)、白茯苓(去皮)栝楼仁(麸炒)、桔梗、山栀子、黄芩、黄连(姜炒)各3克,甘草、木香(另研)、辰砂(为末)各1.5克。

【用法】上药共锉一剂。加生姜煎,入竹沥、姜汁,磨木香末,调辰砂末同服。

大惊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主治】惊风诸痫,壮热昏愦,神志恍惚,痰涎壅塞,或发搐搦,目睛直视。

【组成】蛇黄(火煅,醋淬9次,研飞)6克,青礞石(研)3克,朱砂(研飞)9克,虾蟆灰、雄黄各3克,铁粉(研)7.5克。

【用法】上药研匀。用水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煎薄荷水磨剪刀股化下,一日3服。

芩连清心汤

【来源】《类证治裁》卷四。

【功用】清心开窍,化痰安神。

【主治】痰火扰心,癫狂烦躁。

【组成】黄芩、黄连、麦冬、花粉、茯神、丹参、牛黄、菖蒲、远志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开迷散

【来源】《古今医鉴》卷七。

【主治】妇人血逆心包而作癫狂,歌唱无时,喻垣上屋者。

【组成】当归3克,白术(炒)3克,白芍药3克,柴胡2.4克,白茯苓2.4克,甘草(炙)2.1克,桃仁4.5克,苏木3克,远志(泡,去骨)4.5克,生地黄4.5克。

【用法】上药锉研为末。加生姜,用水煎服。

加减寿星汤

【来源】《古今医鉴》卷七。

【主治】痫症。

【组成】南星120克(胆制),半夏60克,防风30克,荆芥21克,天麻30克,皂荚30克,香附30克,青皮30克,猪苓30克,泽泻30克,赤茯苓30克,白茯神30克,白术30克,细辛21克,麦门冬30克。

【用法】上药锉碎。每剂30克,加生姜,水煎服。

二阴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清心泻火,养阴安神。

【主治】心经有热,水不制火,惊狂失志,多言多笑,喜怒无常,或疮疡疹毒,烦热失血。

【组成】生地6~9克,麦冬6~9克,枣仁6克,生甘草3克,玄参4.5克,黄连3~6克,茯苓4.5克,木通4.5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加灯芯草20根,或竹叶亦可,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服。

痴呆、百合病

百合鸡子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异名】鸡子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功用】滋阴养胃,降逆除烦。

【主治】百合病,误吐之后,虚烦不安者。

【组成】百合7枚(擘),鸡子黄1枚。

【用法】先以水洗百合,浸一夜,当白抹出,去其水;再以泉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入鸡蛋黄搅匀,煎至100毫升,温服。

苏心汤

【来源】《辨证录》卷四。

【功用】益气养血,化痰解郁。

【主治】气血两虚,兼有痰郁,致患呆病者。

【组成】白芍、当归各90克,人参、茯苓各30克,半夏、炒栀子、柴胡各9克,附子0.9克,生枣仁15克,吴茱萸、黄连各1.5克。

【用法】上药用水2.5升,煎取250毫升,灌之。

百合洗方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主治】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

【组成】百合100克。

【用法】以水2升,渍百合一夜。洗身。洗毕食煮饼。

【禁忌】服药期间,禁食盐豉。

启心救胃汤

【来源】《辨证录》卷四。

【主治】起居失节,胃气伤而痰迷,致成呆病者。

【组成】人参30克,茯苓30克,白芥子9克,菖蒲3克,神曲9克,半夏6克,南星6克,黄连3克,甘草3克,枳壳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连服3剂。

百合知母汤

【来源】《多匮要略》卷上。

【功用】清热养阴。

【主治】百合病,发汗后,心烦口渴者。

【组成】百合7枚(擘),知母9克(切)。

【用法】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夜,当白沫出,去其水;再以泉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另以泉水400毫升,煎知母,取200毫升,去滓。将两次药汁混和煎,取300毫升,分温2服。

百合地黄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异名】百合汤(《伤寒全生集》)。

【功用】滋阴清热。

【主治】百合病,阴虚内热,神志恍惚,沉默寡言,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时而欲食,时而恶食,口苦,小便赤。

【组成】百合7枚(擘),生地黄汁200毫升。

【用法】以水浸洗百合一夜,去其水;再以泉水400毫升,煎取200升,去滓;入地黄汁,煎取300毫升,待温再服。中病勿更服。服后大便色黑如漆。

七、肝胆病症

黄疸

茵陈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主治】黄疸。身体面目皆黄,皮肤如曲尘色。

【组成】栀子仁30克,石膏90克,川大黄30克(锉碎,微炒),栝楼1枚(干者),甘草30克(炙微赤,锉),木通30克(锉),茵陈30克。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葱白7寸,煎至150毫升,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茵陈蒿汤

【来源】《伤寒论》。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色鲜明如橘子,腹微满,口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

【组成】茵陈蒿18克,栀子15克(劈),大黄6克(去皮)。

【用法】上三味,以水1.2升,先煮茵陈减至600毫升,纳二味,煮取300毫升,去滓,分3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夜复减,黄从小便去。

【附注】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利肝胆为君;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并可退黄为臣;大黄通利大便,导热下行为佐。三药相配,使湿热之邪从二便排泄,湿去热除,则发黄自退。

栀子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四引《延年秘录》。

【主治】黄疸。遍身黄如橘子色,心腹满急。

【组成】栀子仁12克,黄芩9克,柴胡12克,升麻9克,龙胆草9克,大黄9克,栝楼9克,芒硝6克。

【用法】上八味,切碎。以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3次温服。

导黄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三。

【主治】阳黄。胃火炽盛,湿热熏蒸,面目发黄,口燥而渴,小便赤涩。

【组成】葛根6克,花粉6克,山栀45克,连翘4.5克,木通6克,茵陈9克,萆薢6克,茯苓6克,泽泻4.5克,车前6克,薏苡仁30克(煎汤代水)。

【用法】以薏苡仁汁煎诸药服。

当归白术汤

【来源】《三因极一症证方论》卷十。

【主治】酒疸发黄,内结饮癖,心下坚满,肢体沉重,不能饮食,小便赤黄,脉弦而涩。

【组成】白术、茯苓各90克,当归、黄芩、茵陈各30克,前胡、枳实(麸炒,去瓤)、甘草(炙)、杏仁(麸炒,去皮、尖)各60克,半夏(汤洗7次)75克。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7片,煎至21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扬肺利湿汤

【来源】《辨证录》卷七。

【主治】肺疸,鼻塞不通,头面俱黄,口淡咽干,小便不利。

【组成】桔梗9克,天花粉6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桑白皮9克,茵陈9克,猪苓6克,黄芩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