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0519800000026

第26章 内科(20)

禹功散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功用】行气消肿,逐水通便。

【主治】阳水、阳黄,便秘脉实,元气未虚者。

【组成】黑牵牛头末120克,茴香30克(炒)。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以生姜汁调3~6克,临卧服。

【加减】或加木香30克。

恶实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八十。

【主治】水病身体洪肿。

【组成】恶实(微炒)30克。

【用法】上一味,研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米饮下,勿嚼破。

调经汤

【来源】《妇科玉尺》卷四。

【功用】化淤退肿。

【主治】产后因败血蓄于脏腑,循经流入四肢而化为水,以致面目四肢浮肿者。

【组成】当归、桂枝、赤芍各3克,麝香0.15克,琥珀(另研)、没药(另研)各0.6克,炙甘草、细辛各0.9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汗症

茸附汤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主治】精血俱虚,荣卫耗损,潮热自汗,怔忡惊悸,肢体倦乏。

【组成】鹿茸(去毛,酒蒸)30克,附子(炮,去皮、脐)30克。

【用法】上药咀,分作4服。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240毫升,去滓,食前温服。

泽泻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

【异名】泄热泽泻汤(《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功用】通脉泻热。

【主治】上焦有热,食后出汗,面、背、身中皆热,名曰漏气。

【组成】泽泻、半夏、柴胡、生姜各9克,地骨皮15克,石膏24克,竹叶15克,莲心15克,茯苓、人参各6克,甘草、桂心各3克。

【用法】上药十二味,咀。以水12升,煮取3.6升,分5次服(一说水6升煮取1.8升,分3次服)。

补中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主治】面黄,汗多,目赤,四肢沉重,食欲不振,腹中时痛,咳嗽,两手寸脉短,右手脉弦细兼涩,关脉虚。

【组成】升麻、柴胡、当归各0.6克,神曲0.9克(炒),泽泻2克,大麦芽面、苍术各1.5克,黄芪7.5克,炙甘草2.4克,红花少许,五味子20个。

【用法】上药咀,分作2服。用水300毫升,煎取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参术散

【来源】《赤水玄珠》卷十一。

【主治】虚劳自汗不止。

【组成】人参30克,白术60克,桂心21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15克,以水煎服。

固本锁精丹

【来源】《古今医鉴》卷八。

【功用】大补元气,壮阳固精。

【主治】元阳虚惫,精气不固,梦寐遗精,夜多盗汗。

【组成】黄芪75克,人参75克,枸杞子60克,锁阳60克,五味子60克,石莲肉75克,山药60克,海蛤粉75克,黄柏60克(酒拌,晒干,炒黑色)。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用白术180克,水1.3升,煎至500毫升,倒出白术汁另放;再用水1升,煎至500毫升,去滓,与前白术汁同煎,熬至250毫升,如膏,搜和前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淡盐汤送下。

补气汤

【来源】《瑞竹堂经验方》卷一。

【主治】肺气虚弱,脉浮而软,怔忡无力,少气自汗,鼻塞,腠理不密,易感风寒者。

【组成】黄芪90克(去芦,蜜水炙),人参、甘草(炙)各15克,麦门冬30克(汤浸,去心),苦桔梗(去芦,炒)30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益阴汤

【来源】《类证治裁》卷二。

【功用】养阴敛汗。

【主治】阴虚有热,寐中盗汗。

【组成】山茱萸、熟地、丹皮、芍药、麦门冬、五味子、山药、泽泻、灯芯草、地骨皮、莲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加减】气虚,加人参。

痰饮、消渴

刷痰丸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二。

【主治】痰饮。

【组成】天南星、半夏、白附子、川乌头(生,去皮)各60克,全蝎15克,天麻30克。

【用法】上药先将前四味为细末,用水浸一夜,次日再研细末;再将全蝎、天麻研细,与前药和匀,以面糊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生姜汤下,不拘时候。

治痰茯苓丸

【来源】《百一选方》卷五引《全生指迷方》。

【异名】茯苓丸(《妇人大全良方》卷三)、指迷茯苓丸(《证治准绳·类方》卷二)。

【功用】祛痰化湿。

【主治】中脘停痰,臂痛难举,或四肢浮肿,脉沉细。

【组成】茯苓30克,枳壳(麸炒,去瓤)15克,半夏60克,风化朴硝7.5克。

【用法】上药四味,共研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生姜汤下。

【禁忌】便溏者勿服。

枳术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异名】枳实汤(《产育宝庆集》卷上)、白术汤(《证治准绳·女科》)。

【主治】水饮内停,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组成】枳实7枚,白术30克。

【用法】上药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3次温服。

参苏饮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异名】十味参苏散(《保婴金镜》)。

【功用】益气解表,宣肺化痰。

【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伤痰饮,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闷;或痰积中脘,眩晕嘈杂,怔忡哕逆。

【组成】木香15克,紫苏叶、干葛(洗)、半夏(汤洗7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人参、茯苓(去皮)各23克,枳壳(去瓤,麸炒)、桔梗(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各15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1个,煎至140毫升,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若因感冒发热,以被盖卧,连进数服,微汗即愈;面有余热,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若因痰饮发热,但连日频进此药,以退为期,不可预止。

建中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主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心腹刺痛,胁肋臌胀,呕吐痰逆,噫气吞酸,肠鸣泄痢,水谷不化,肢体倦怠,不思饮食。

【组成】青州枣、厚朴(姜汁制)各500克,干姜(炮)、半夏(汤洗去滑)、甘草各150克,陈皮(去白)240克(以上6味,用水6升煮令水尽,焙干),草豆蔻(去皮)、人参、藿香、诃子(煨,取皮)、白茯苓(去皮)、白术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90毫升,去滓温暖,食前。

枳梗汤

【来源】《医学入门》卷四。

【主治】结胸痞气及胸满不利,烦闷欲死。

【组成】枳壳、桔梗、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温服。

【加减】表热或寒热往来,加柴胡、黄芩;内热,加黄连;痰喘,加瓜蒌仁;口燥,去半夏,加天花粉。

枸杞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

【主治】消渴。

【组成】枸杞枝叶48克,栝楼根、石膏、黄连、甘草各3克。

【用法】上五味,咀。以水2升,煮取600毫升分5服,白天3次,夜里2次。剧者多合,渴即饮之。

人参宁神汤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主治】上消。胸满心烦,精神不振者。

【组成】人参、生地、甘草、葛根、茯神、知母、花粉、竹叶、五味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二冬汤

【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功用】养阴润肺,生津止渴。

【主治】上消,口渴多次。

【组成】天冬(去心)6克,麦冬(去心)9克,花粉3克,黄芩3克,知母3克,甘草1.5克,人参1.5克。

【用法】加荷叶3克,以水煎服。

铅丹散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

【组成】铅丹、胡粉各15克,栝楼根、甘草各75克,泽泻、石膏、赤石脂、白石脂各37.5克。

【用法】上八味,研为细末,过筛。每次2克,用温开水送下,一日3次。身体强壮者每次服3克。渴甚者夜2服,腹痛者减之。丸服亦佳,一服10丸。

【主治】消渴。

虚劳

乐令黄芪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异名】乐令建中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功用】益气养血。

【主治】虚劳气血两虚,少气懒言,胸心淡冷,心悸惊惕,手脚逆冷,体常自汗,肠鸣,神倦;风湿,营卫不调,肢节疼痛。

【组成】黄芪、人参、橘皮、当归、桂心、细辛、前胡、芍药、甘草、茯苓、麦门冬各3克,生姜15克,半夏7.5克,大枣20枚。

【用法】上药咀,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每服100毫升,白天3次,夜里1次。

白凤膏

【来源】《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〇)。

【功用】补髓生津,和血顺气。

【主治】一切劳症,形体虚惫,咳嗽吐痰咯血,日晡潮热,肌肉消瘦,气衰言微者。

【组成】黑嘴白鸭1只,大京枣1千克,参苓平胃散500克,陈煮酒1大瓶。

【用法】先将鸭扎缚其脚,却量患者饮酒多少,随量倾酒在器中,烫温,将刀于鸭项上割开,沥血于酒内,搅匀,一气饮之。又将鸭干持去毛,就胁下开一孔,取出肠杂,以纸拭干,将枣子去核,每个实填参苓干胃散末,以麻布扎定,填于鸭肚中,用砂糖甏一个,放鸭在内,四遭炭火慢煨,一瓶煮酒作3次添入,直至熬酒干为度,取起,次第食之,尽此一鸭。

十全大补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异名】十全饮(《太干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十补汤(《仁斋直指》卷十五)。

【功用】温补气血。

【主治】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忧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弱,五心烦闷;以及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组成】人参、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芎、地黄(洗,酒蒸,焙)、茯苓(焙)、白术(焙)、甘草(炙)、黄芪(去芦)、川当归(洗,去芦)、白芍药各等分。

【用法】上药十味,锉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2个,同煎至100毫升,不拘时候温服。

二宜丸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功用】滋阴补血。

【主治】虚损属于阴亏血虚者。

【组成】当归身、生地黄各等分。

【用法】上药酒蒸7次,和炼蜜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腹时用酒送下。

一捻金散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八。

【主治】虚损劳嗽,咯血吐血,心胸不利,上气喘急。

【组成】半夏、天南星(锉)、巴豆各60克,皂角子180克,阿胶60克(锉),黄明胶90克(锉),杏仁180克,白矾45克。

【用法】上药,都放入瓶内,外留一眼子出烟,盐泥固济,候干。用炭煅令烟尽为度,即用泥塞合出烟眼子,放冷一夜,研为细末。每服1.5克,临卧时用生姜自然汁调成稠膏,入齑汁75毫升和服。

生脉散

【来源】《医学启源》卷下。

【异名】生脉汤(《丹溪心法》卷一)。

【功用】补肺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热伤气阴,肢体倦怠,气短懒言,汗多口渴,咽干舌燥,脉微;久咳肺虚,气阴两伤,干咳少痰,短气自汗,脉虚者。现用于中暑、小儿夏季热、功能性低热及其他发热性疾病而见气阴两伤者。此外,还用于心力衰竭,休克等危急病症。

【组成】麦门冬1.5克,五味子7粒,人参1.5克。

【用法】以长流水煎服,不拘时候。

柴前梅连散

【来源】《玉机微义》卷九引《瑞竹堂经验方》。

【主治】骨蒸劳热,久而不痊。

【组成】胡黄连、柴胡、前胡、乌梅各9克。

【用法】上药咀。每次6克,用童便200毫升,猪胆1枚,猪脊髓1条,韭根白1.5克,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活龟丸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功用】扶衰益弱,补阴和阳。

【主治】诸虚衰弱及肠风痔漏。

【组成】大乌龟1个,黄连30克(9蒸9晒),当归尾10克。

【用法】先以火烧热地,盖龟于其地,逼出臭粪尽,通身用草包扎,外用黄泥固济,炭火煨熟,取肉研如泥,龟壳用牛骨髓涂炙5~7次,至透心酥干为末。再将余药研细,共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白汤送下。

参归散

【来源】《脉因症治》卷上。

【主治】虚劳骨蒸。

【组成】知母(炒)、人参(炒)、秦艽(去尖芦)、北柴胡(同术炒)、鳖甲(麦汤浸7次)、前胡各15克,乌梅3个,地骨皮、川常山(酒浸3日)、川归(同柴胡炒)、甘草、白茯苓各23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建脾丸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主治】虚劳羸瘦,身重,胃冷,饮食不消,泄泻不止,或作滞下,久变五色秽臭。

【组成】钟乳粉、赤石脂(煅)各45克,枯矾、干姜(炮)、苁蓉(酒浸)、石斛(酒浸)、五味子、桂心、泽泻、桑寄生、远志(去心,炒)、人参、柏子仁、当归、酸石榴皮、龙骨(煅)、天雄(炮,去皮、脐)、牡蛎粉、白头翁(去苗)、甘草(炙)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空腹时用米汤送下。

建中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主治】五劳七伤,虚羸不足,面目黧黑,手足疼痛,久立腰疼,起则目眩。

【组成】生姜、芍药、干地黄、甘草、芎、各15克,大枣30枚。

【用法】上药六味,咀。以水600毫升渍一夜,明晨再以500毫升水合煮,取300毫升,分3次服。药入四肢百脉似醉状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