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兰膏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十二引《深师方》。
【主治】头发早白及毛发不生。
【组成】细辛、续断、皂荚、石南草、泽兰、厚朴、乌头、莽草、白术各60克,蜀椒90克,杏仁28克(去皮)。
【用法】上十一味,切碎。以酒渍一夜,加炼成猪脂2千克,铜器中煎3上3下,膏成绞去滓,拔去白发涂药,10日效。
须发早白
长春丸
【来源】《普济方》卷四十九。
【功用】乌髭发。
【主治】须发早白。
【组成】地骨皮、熟地黄各300克,诃子皮、白芷、桂心、杏仁(去皮、尖)各30克,川椒(净)60克,旋复花30克。
【用法】上药不犯铜铁器,于木臼内,捣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时用酒送下。
驻颜益心神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一。
【主治】须发早白。
【组成】熟干地黄250克,牛膝120克(去苗),杏仁250克(汤浸,去皮、尖、双仁,微炒,研如膏),菟丝子90克(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都研令匀,以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服。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生葱、大蒜、萝卜。
乌须还少丹
【来源】《万病回春》卷五。
【功用】乌须驻颜,返老还童。
【主治】须发早白。
【组成】首生童子发120克(酒煮成膏),川乌、何首乌、草乌、干漆、辰砂、针砂各45克,川椒135克,阳起石60克,胡椒15克,枸杞子90克,生地黄90克(酒浸),柏子仁90克,核桃仁90克(麸炒黄色),麝香0.9克(面包煨,甘草火煨,面熟为度)。
【用法】上药中,川乌至胡椒等九味药共研为细末,与童子发膏拌匀,入阳城罐内封固,桑柴火烧,以罐红为度,埋在阴地之中,7日足取出听用;枸杞等后五味药为细末,与前药合一处,和匀。每服3克,好酒送下。百日后每隔3日或7日服一次。
乌须固本丸
【来源】《摄生众妙方》卷二。
【主治】肝肾阴血不足,须发早白。
【组成】何首乌250克(米泔水浸3宿,竹刀刮去粗皮,切片,以黑豆1千克,滚水同泡2小时,蒸熟去豆),黄精120克(用黑豆400克同煮熟,去豆,忌铁器),生地黄60克(酒浸),熟地黄60克(酒浸),天门冬60克(去心),麦门冬60克(去心),白茯苓60克,赤茯苓60克,白术60克,人参60克,五加皮60克,巨胜子60克,柏子仁60克,核桃仁60克,松子仁60克,枸杞子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下。
【禁忌】服药期间,忌葱、蒜、萝卜、豆腐、烧酒等物。戒房事。
草还丹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主治】气血两虚,髭发早白。
【组成】生干地黄(净洗)、石菖蒲(节密细者)、牛膝(酒浸,切,焙)、菟丝子(入盐少许炒,乘热捣末)、地骨皮、肉苁蓉(酒浸一夜,细切,焙)各等分。
【用法】上六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以丹砂为衣。每次40丸,早晨空腹时用温酒送下,下午再服20丸。一月内百疾俱退,一年白发俱黑,身体有力,颜色如童,睡少欲薄。
内伤发热
火郁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主治】火郁于中,五心烦热。
【组成】升麻、葛根、柴胡、白芍各90克,防风、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15克,用水600毫升,入连须葱白3寸,煎至300毫升,去滓,不拘时候,稍热服。
火郁汤
【来源】《证治汇补》卷二。
【主治】火郁于中,四肢发热,五心烦闷,皮肤尽赤。
【组成】连翘、薄荷、黄芩、栀子、干葛、柴胡、升麻、白芍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地骨皮散
【来源】《丹溪心法》卷一。
【主治】阳毒火炽,浑身壮热,脉长而滑,心烦口渴。
【组成】地骨皮、茯苓各15克,柴胡、黄芩、生地黄、知母各30克,石膏60克,羌活、麻黄各22.5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30克,加生姜少许煎服。
【加减】有汗者,去羌活、麻黄。
火府丹
【来源】《普济方》卷四十三引《施舍备要方》。
【异名】火府丸(《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主治】上焦热结,心肺壅滞,面赤心悸,口干头昏。
【组成】生干地黄(焙)120克,黄芩(去黑心)、木通(锉)各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20丸,食后温米饮下。小儿化破服。丸数临时加减。
柴胡抑肝汤
【来源】《医学入门》卷八。
【功用】疏肝解郁,凉血退热。
【主治】寡居独阴,寒热类疟者。
【组成】柴胡7.5克,赤芍、牡丹皮各4.5克,青皮6克,连翘、生地各1.5克,地骨皮、香附、苍术、山栀各3克,川芎2.1克,甘草0.9克,神曲2.4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空腹时服。
养荣汤
【来源】《女科百问》卷上。
【主治】妇女血海虚弱,心中恍惚,时多惊悸,或发虚热,经候不调。
【组成】白芍药、川芎、熟地黄、姜黄、当归、川姜、青皮、五加皮、牡丹皮、海桐皮、白芷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15克,加生姜5片,乌梅1个,清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温服,不拘时候。
活血润燥生津汤
【来源】《医方集解》引丹溪方。
【功用】养血滋阴,生津润燥。
【主治】内燥。津液枯少。
【组成】当归、白芍、熟地黄各3克,天冬、麦冬、栝楼各2.5克,桃仁(研)、红花各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方论】方中当归、白芍、地黄养血滋阴,可以补肝;栝楼、天冬、麦冬生津润燥,可以养肺;肝肺阴虚血燥,则血行淤滞,故配红花、桃仁以活血化淤。
咳血
紫菀丸
【来源】《普济方》卷一八八引《指南方》。
【主治】肺家郁热而致的咳血。
【组成】紫菀(去苗、土、枝、梗)、五味子(炒)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次1丸,含化。
赤芍药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八。
【功用】温阳健脾,凉血止血。
【主治】虚寒吐血、唾血。
【组成】赤芍药、当归(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黄芩(去黑心)、白术、甘草(炙,锉)各30克,阿胶(炙燥)60克,生干地黄(焙干)120克。
【用法】上八味,捣罗为散。每服9克,空腹时用温酒调下,每日服3次。
葶苈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
【主治】虚劳咳嗽咯血,日渐瘦劣,声音不出。
【组成】葶苈(隔纸炒)、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贝母(去心)、百合、麦门冬(去心)、生干地黄(焙)各等分。
【用法】上六味,粗捣筛。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皂荚子14枚,同煎至75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防风黄芩丸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二。
【主治】妊娠肝经有风热,血崩,便血,尿血。
【组成】黄芩(炒焦)、防风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米汤或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附注】妇人妊娠,风热之邪侵入血室,胎孕因此不安,导致血崩、便血,治宜清热祛风。方中黄芩清热于里,防风疏风于外,二味相合,使风热两解,经脉清和,出血得愈,胎孕得安。
地魄汤
【来源】《血证论》卷八引黄坤载。
【功用】清火降逆,养阴生津。
【主治】吐血、咯血、咳血日久,肺脏气阴两伤者。
【组成】甘草3克,半夏、麦冬、芍药、玄参、牡蛎各9克,五味子3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黄芪散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五。
【主治】咳嗽、咯血成劳,肌体消瘦,四肢倦怠,脚无力,眼睛疼。
【组成】黄芪(蜜炙)、麦门冬(去心)、熟地黄(酒洒,9蒸9晒)、桔梗(炒)、白芍药各15克,甘草7.5克(炙)。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煎取160毫升,去滓温服,每日3次。
吐血
黄芩汤
【来源】《伤寒总病论》卷三。
【异名】黄芩一物汤(《仁斋直指》卷十六)。
【功用】清热止血。
【主治】鼻衄,吐血,下血;妇人漏下血不止。
【组成】黄芩12克。
【用法】上药咀。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次温饮150毫升。
寒降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功用】和胃降逆,凉血止血。
【主治】胃热而气不降,吐血、衄血,脉洪滑而长,或上鱼际者。
【组成】生赭石(轧细)18克,清半夏9克,瓜蒌仁(炒,捣)12克,生杭芍12克,竹茹9克,牛蒡子(炒,捣)9克,粉甘草4.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竹叶芍药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八。
【主治】吐血,衄血,大小便出血。
【组成】竹叶45克,赤芍药、甘草(炙,锉)各30克,阿胶(炙燥)90克,当归(切)30克。
【用法】上五味,粗捣筛。每服5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7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红花桃仁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红花、桃仁、当归尾、赤芍药、泽兰叶、楂肉、丹皮、神曲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功用】外感吐血,表邪已解,吐血色紫;上焦蓄血,血臌腹胀。
便血
赤小豆当归散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异名】赤小豆散(《医收方》卷十二引《小品方》)、当归赤小豆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
【功用】清热利湿,和营解毒。
【主治】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者。
【组成】赤小豆150克(浸令芽出,爆干),当归30克。
【用法】上二味,杵为散。浆水调服2克,每日3服。
寿脾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异名】摄营煎(《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温脾摄血,养心安神。
【主治】脾气虚寒不能摄血,大便脱血,妇女崩漏。
【组成】白术6~9克,当归6克,山药6克,炙甘草3克,枣仁4.5克,远志0.9~1.5克,干姜(炮)6~9克,莲肉(去心,炒)20粒,人参3~6克(急者用30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服。
槐角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功用】清肠凉血。
【主治】肠风、痔漏下血,伴里急后重。肛门痒痛者。
【组成】槐角(去枝、梗,炒)500克,地榆、当归(酒浸一夜,焙)、防风(去芦)、黄芩、枳壳(去瓤,麸炒)各25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酒糊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米饮下,不拘时候。
约阴丸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主治】妇人血海有热,月经先期,或月经过多;或兼肾火,带浊不止;以及男、妇大肠血热,大便出血。
【组成】当归、白术(炒)、芍药(酒炒)、生地、茯苓、地榆、黄芩、白石脂(醋煅,淬)、北五味子、丹参、川续断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每服10克,温开水送下。
【加减】火甚者,倍用黄芩;兼肝肾之火甚者,加知母、黄柏各等分;大肠血热,大便出血者,加黄连、防风各等分。
温脾汤
【来源】《会约医镜》卷九。
【主治】脾虚失血。
【组成】淮山药(炒)5.4克,白茯苓3.6克,白术(制)3克,薏苡仁(炒,研)6克,芡实(炒,研)6克,白扁豆(炒,研)6克,桔梗2.4克,元砂仁(去皮,炒,研)1.5克,甘草(炙)2.4克,神曲(炒)1.2克,白莲肉(炒,研)6克,秫米(炒,研)3克,红枣(去核)2枚。
【用法】上药以水煎,中午时加白糖,开水调服。此方与滋阴汤每日同用,滋阴汤早、晚服,此方中午时服。
【加减】若气满者,加陈皮(去白)3克,或再加真苏子(炒,研)1.5克,或用广木香磨汁合服;若有冷涎及胃口寒者,加干姜(炒黄)0.9~1.5克,即加肉桂亦妙。
尿血
熟干地黄丸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七。
【主治】虚损,小便出血,时复涩痛。
【组成】车前子、熟干地黄、冬葵子、鹿茸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蒲黄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六。
【功用】行气活血,凉血止血。
【主治】淤热凝结膀胱,尿血不止。
【组成】蒲黄(微炒)60克,郁金(锉)90克。
【用法】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6克,空腹时用粟米饮调下,一日2次。
四苓散
【来源】《丹溪心法》卷二。
【功用】健脾利不渗温。
【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泄泻,水肿,尿血。
【组成】茯苓(去皮)、猪苓(去皮)、白术、泽泻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空腹时用温开水调服。
生地黄汤
【来源】《医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
【主治】小便出血。
【组成】生地黄15克,柏叶9克,黄芩6克,阿胶6克,甘草6克。
【用法】上五物,以水1.4升,煮取600毫升,绞去滓,纳胶令烊,分3服。
九窍出血
青龙丹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五。
【主治】小儿热盛,一切血热妄行。
【组成】甘草、贯仲、茯苓、干葛、龙脑、薄荷叶、藿香各30克,缩砂仁150克(去皮),山茵陈叶、寒水石各18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面糊和丸,樱桃大,别研青黛为衣。每次1丸,温开水化服。
竹茹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主治】伤暑,烦渴不止。
【组成】竹茹15克(新竹者),甘草7.5克(锉),乌梅2枚(捶破)。
【用法】上三味,用水220毫升,煎取180毫升,去滓,放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