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特效疗法
10522500000002

第2章 针灸疗法(2)

3.隔药灸法:又称间接灸法。是在穴位上覆盖某些药物后再以艾条施灸的一种方法。随隔物的不同,适应证也因之而异。临床上常用的有如下两种:

(1)隔核桃壳灸将核桃劈为两半去仁,于壳上钻小孔若干,内装干鸡粪,扣患处。用艾条灸之。有解毒消肿作用,主治各种肿毒。

(2)隔蟾酥皮灸取略大于病灶的蟾皮一块,将其内面平铺于疖肿上,然后持点燃的艾条,置蟾皮上方适当的距离进行熏灸。至病灶区出现温热感为度。每日灸1次,每次约30~60分钟。此法治疗疖肿,有较好疗效。

4.无烟灸法:无烟灸是现代人经改进研制出的新处方,其疗效不仅比有烟灸好而且又具有环保卫生的优点,现已逐步推广开来。常用的无烟艾条处方是:艾叶500克,甘松30克,白芷、细辛、羌活各6克,金粉(或铅粉)40克。

温灸法

根据其操作方法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种。

1.艾饼灸法:又称铺灸法。是将艾绒铺于穴位或患处上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如下两种:

(1)熨灸法将艾绒平铺于穴位上,再盖几层布,用熨斗在上面熨之,可发挥热熨和艾灸的双重作用。此法适用于虚寒、痿痹等证。

(2)日光灸法将艾绒平铺在腹部,在日光下曝晒,每次10~20分钟,既有日光浴又有艾的作用。此法适用于小缺钙症、皮肤色素变性、慢性虚弱疾病等。

2.艾熏灸法:是用艾绒燃熏或加水煮蒸熏穴位或患部的一种灸治方法。常用的有如下两种:

(1)烟熏灸法是将艾绒放在杯子内点燃,使热烟熏灸一定部位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痹证、痿证等。

(2)蒸汽灸法用水煮艾,边煮边使其蒸汽熏,或煮好后盛盆内用蒸汽熏之。适用于风寒湿痹、肢体麻木或肿胀等。

3.温灸器灸法:是利用专门工具施灸的一种方法。该灸法可以较长时间地连续给病人以舒适温热的刺激,且使用方便,尤其对小儿及惧怕灸刺者此法最为适宜。目前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温筒灸取一种特制的金属筒状灸具,内装艾绒或药物,点燃后,置于施灸的穴位来回温熨,以局部发热红晕,病人感到舒适为度。一般灸15~30分钟,温筒灸具有多种,常用的有平面式和圆锥式两种,平面式适用于较大面积的灸治,圆锥式作为小面积的点灸用。适用于痹证、痿证、腹痛、泄泻、腹胀等症。

(2)温盒灸是用一种特制的盒形木制灸具,内装艾卷固定在一定部位而施灸的一种方法。盒具按其规格大小分大、中、小三种(大号:长20厘米,宽14厘米,高8厘米;中号:长15厘米,宽10厘米,高8厘米;小号:长11厘米,宽9厘米,高8厘米)。灸盒的制作:取厚约0.5厘米的木板,制成长方形木盒,下面不安底,上面制作一个随时可取下的盖(与盒的大小同等,并在盒内中下部安置铁窗纱一块,距底约3~4厘米)。施灸时,把温灸盒置于所选的部位中央,点燃艾卷后,对准穴位放在铁纱上,盖好封盖(盖用于调节温度)。每次每穴灸15~30分钟,一次可灸数穴。适用于各种常见病的治疗。

(3)苇管器灸灸器的制法目前有两种:一种是一节苇管灸器,其苇管口径为0.4~0.6厘米,长5~6厘米,苇管的一端作成半个鸭嘴形,另一端用胶布封闭,以便插入耳道内施灸。另一种是两节苇管灸器,放艾绒段,口径为0.8~1厘米,做成鸭嘴形,长4厘米,插入耳段口径较细,直径为0.5~0.6厘米,长3厘米,该段插入放艾绒端口内,连接成灸器,因而得名。插入耳道端用胶布固定,以备施灸用。其操作方法:将半个花生大的一撮细艾绒,放在灸器的半个鸭嘴处,用线香点燃后,用胶布封闭苇管器,内端插入耳道内,施灸时耳部有温热感。灸完一壮,再换一壮。每次灸3~9壮。10次为1疗程。主治面瘫。

4.温针灸法:又称温针法、烧针尾、传热灸、针柄灸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

(1)操作方法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深度,取约2厘米长艾卷一节,套在针柄上,从下端点燃,直至艾条烧完为止,待针柄冷却后出针,也可以艾绒代替艾卷施灸。

(2)适应证临床适用于既要留针,又需要施灸的疾病,如肢体冷痛、脘腹隐痛。也可用于保健。

(3)注意事项①艾卷、艾绒应从下端点燃,易于温热向下(体内)传导。②如用艾绒,装裹时必须捻紧,并嘱病人不要随便变动体位,以免艾绒落下烧伤局部皮肤、衣物。③若艾火灼烧皮肤发烫。可在穴位上隔一纸片,可稍减火力。④当艾卷燃烧完时,除去残灰,稍停片刻再将针拔出。⑤抽搐、痉挛、震颤患者及婴幼儿禁用。

非艾灸法

凡是用艾绒以外的物品作为施灸材料的灸治方法,均称为非艾灸法。

1.敷灸法:是用某种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部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其中较多的是用有刺激性药物,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局部充血潮红。所用药物绝大部分为中药,但近人也有用西药而敷灸的,一般多用单味药,也可用复方。该灸法既包括古代的“天灸”,也包括现代的“药物发泡”和部分“药物敷贴”疗法。常用的有蒜泥灸、白芥子灸、毛茛灸、生姜灸、葱白灸、芫花灸等40余种。

(1)蒜泥灸是将大蒜(最好用紫皮蒜)捣成泥状,取3~5克贴敷在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赤或起泡为度。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腺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2)白芥子灸白芥子研未,醋调或姜汁调为糊膏状,每次用5~10克贴敷在穴位上,油纸敷盖,橡皮膏固定,或将白芥子细末1克,放置3厘米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贴敷在穴位上。敷灸时间约为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泡为度。该法主治风寒湿痹痛、肺结核、哮喘、口眼斜等症。

(3)毛茛灸毛茛又称老虎脚爪草。取其鲜叶捣烂,敷于穴位或患处,初有热辣感,继而所敷皮肤发红、充血,稍时即起水泡。发泡后,局部有色素沉着,以后可自行消退。敷灸时间约为1~2小时。如敷于经渠或内关、大椎穴,可治疗疟疾;治疗寒痹可敷于患处;如与食盐合用制成药丸敷于少商、合谷穴,可治疗急性结膜炎。

(4)马钱子灸取马钱子适量,研为细末,用醋调如糊状,敷于穴位上,胶布固定,如敷颊车、地仓治疗面神经麻痹等。

2.硫磺灸:是以硫磺作为施灸材料的一种灸法。灸法:用硫磺1块,随疮口大小定之,另取少许硫磺,于火上烧之,以银钗脚挑之取焰,点硫磺上,令着三五遍,取脓水,以疮干差为度。此法用于治疗顽固性疮疡及其形成瘘管者。

3.黄蜡灸:是将黄蜡烤热熔化,用以施灸的方法。其方法是先以面粉调和,用湿面团沿着疮疡肿根围成一圈,高出皮肤3厘米左右,圈外围布数层,防止烘肤,圈内放入上等蜡片约1厘米厚,随后以铜勺(或铁勺)盛灰火在蜡上烘烤,使黄蜡熔化,皮肤有热痛即可。若疮疡肿毒较深,可随灸随添黄蜡,以添到围圈满为度,若灸使蜡液沸动,病人施灸处先痒感,随后痛不可忍,立即停止治疗。灸完洒冷水少许于蜡上,冷却后揭去围布、面团及黄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