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复制卡耐基,吃透巴菲特
10583900000008

第8章 通往成熟的路

成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伤痛过后的经验。当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你会变得更加沉着。成熟似乎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它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梦想的褪色。可是人生走向成熟是人生方向,一种平和幸福的人生属于成熟人生。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天,我正在学步的小女儿达娜想将一把小椅子搬到厨房里去,因为她想站在上面,去拿冰箱里的东西。一看到这种情形,我急忙冲过去想扶住她,但还是迟了一步,在我还没来得及奔过去的时候,她已经从椅子上结实地摔了下来。就在我扶起小女儿,想要看一下她摔伤了没有时,只见她用自己尚没站稳的小腿,朝那把结实的椅子狠狠地踢了一脚,嘴里还十分生气地骂道:“就是你这个坏家伙,害得我都摔倒了!”随即做了一个鬼脸。

如果你留心一下幼儿的生活,你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类似的情形。对小孩子而言,他们的这种行为是极其自然的,他们喜欢责怪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或者毫不相干的人物,以此在心理上减轻自己跌倒的痛苦。

孩子的这种表现,实属正常。但是,如果这种反应行为模式和习惯一直持续到成年,那可就麻烦了。自古以来,人们就普遍存在着一种诿过于人的不良倾向。亚当偷吃了禁果,最后却把过错全都推诿于夏娃:“就是那个妇人引诱了我,我才吃的。”

一个人迈向成熟的第一步,应该是敢于承担责任。我们生活在世上,难免要面对生命中的许多责任,当你长大以后,你绝对不可以在受难或跌倒的时候,像孩子一样去踢椅子出气。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喜欢诿过于人呢?仔细想一下,其实也并不奇怪,因为责怪别人肯定比自己担负责任要容易得多。你回想一下,你是否经常喜欢责怪父母、老板、师长、丈夫、妻子或儿女。我们甚至喜欢责怪祖先、政府以及整个社会,责怪自己不应该来到世上。

对于那些不成熟的人来说,他们永远都可以找到一些理由——当然都是一些外部环境的理由——来解脱他们自身的某些缺点或不幸。比如,他们的童年极为穷困、父母过于贫苦或过于富有、教导方式过于严格或过于松懈、没有受过教育或健康情况恶劣等等。

很多人埋怨丈夫或妻子不了解自己,或者抱怨命运与自己作对。很多时候,连你自己都不禁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整个世界要联合起来欺负这些人呢?对这些人来说,他们从没有想过要去克服困难,通常的办法就是先去找一只替罪羔羊。

我还记得一天下课后,我的一名学员突然跑来找我。那天,我们的课程是训练学员记忆别人的姓名。那位学员这样向我说道:“希望你不要指望我能记住别人的名字,这恰巧是我的弱点,我一向记不住别人的名字。”

“为什么呢?”我问道。

“这是我们家族的遗传。”她回答道,“我们家族的人一向记忆力不好,所以,我也不指望自己在这方面有什么改善……”

“小姐,”我诚恳地说道,“你的问题并不在于遗传因素,而是一种惰性,因为你觉得责怪家族的遗传要比努力提高自己的记忆力要容易得多。请你坐下,我来证明给你看。”

我帮助她做了几个简单的记忆训练,由于她十分专心,因此效果良好。当然,要她改变原有观念需要一些时间,但是基于她愿意接受我的建议,所以最终克服了困难,记忆力大有改善。

如今的为人父母者,除了记忆力衰退之外,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会遭到儿女的抱怨,范围从头发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涵盖。

举例来说,我认识一名年轻的女子,她常常抱怨自己的母亲影响了她的一生。原来在这个女孩还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守寡的母亲无奈之下只好外出工作,以维持生活并养育年幼的女儿。由于这位母亲既能干又肯努力,后来成为一位极有成就的女实业家。她细心照顾女儿,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然而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女儿把母亲的成功视为自己最大的障碍!

这个可怜的女孩子宣称:自己的童年被彻底毁了,因为她随时都处在一种“与母亲竞争”的生活状况里。她的母亲也迷惑不解地说道:“我太不了解这个孩子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努力工作,为的就是想给她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将来能够得到比我更好的机会,可是实际上,我只是给她增添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而已。”

这个女孩的想法实在是很奇怪,她对母亲辛苦为她创造的优越条件并不以为然,反而视作一种沉重的压力,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比起乔治·华盛顿的童年,她应该觉得幸福多了。乔治·华盛顿虽然没有高贵的出身或功绩显赫的父母,然而他一样能推动历史的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亚伯拉罕·林肯幼年时家境贫寒,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生活中的一切都必须靠辛勤的劳动获得,但是这些都没有对他产生什么不良的影响,而且林肯也从没想过去责怪任何人。在1864年,他曾这样说过:“我对美国人民、基督教世界、历史以及上帝的最后的审判,均负有责任。”

可以说这一直是人类历史上最勇敢的宣言,除非我们也能在其他人面前以同样的勇气承担下自己的责任,否则我们就还不算成熟。

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在面对责任的时候,一般都采取逃避的态度。而最简单、也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逃避责任的方法就是去找一位心理医生,然后躺到他的诊疗椅上,花一整天时间谈论我们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及我们为什么会变成目前这个模样。这也是极奢侈的一种现代享受。

假如有人告诉你,你的一切麻烦都来自于幼年时期所受到的不正常待遇,比如占有欲超强的母亲,或过度专治的父亲,假如这种说法听起来能让你觉得舒服,并且价钱又不是太贵的话,我倒不反对你一辈子就这么依靠心理医生的支持。

威廉·戈夫曼医师曾写过一篇题为《幼儿精神病学》的极精彩的论文,文中提到目前日益增多的“心理密医”是如何把大家宠坏的。戈夫曼医师指出,许多向心理医生求助的人通常喜欢“为自己的弱点及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行为找到一个心理学上的借口”,这样他们就似乎得到了某种精神上的安慰。当心理学一直为那些不能面对成人世界的人寻找托辞的时候,会有更多的人继续把他们的诸多困难归咎于外在的各种因素。

早些时期,星相学一直是人们热衷的对象。16世纪时,人们就常用“我的生辰八字不好”或“我没有一颗幸运星护佑”等借口来逃避生活中的诸多困难或不幸。但是,莎士比亚在《凯撒大帝》一剧中,却让罗马名将凯撒说出如下的话:“亲爱的布鲁塔斯,过错并非是由于我们所属的星辰,而是我们有一种认命的习惯。”

假如你相信《圣经》中对耶稣事迹的描述,你便会明白耶稣最引人注意的品质之一,便是他择善固执、毫不妥协的性格。当有人找他帮忙或医病的时候,他不会浪费时间去细查对方的潜意识,或者找出何人该对此人目前的困境负责任。而是说:“拿起你的被褥回家去吧!不要再犯罪,你的罪已被赦免……”

耶稣的态度很显然是在表示:最重要的事情是把生活改造得更美好,而不是整日沉溺在自怜的深渊里。

英国的都铎王朝有一个奇怪的习俗,那就是王室的小孩都会请一名所谓“挨鞭子的男孩”。由于冒犯皇族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因此王室的小孩也不可随便侵犯。但小孩子难免都有顽皮不守规矩的时候,所以为了让属下谨守不冒犯皇族的规定,便请来一个“替罪羔羊”,以承受王室小孩应受的责罚。据说这种职位还相当热门,许多人都抢着去做。这不仅是因为可以领到丰厚薪水,而且还为以后能进一步进入王室工作打下基础,因此许多人都竞相角逐。

当然,这种行业目前已经消失了,但对许多幼稚或不成熟的人来说,这种“替罪羔羊”的形式仍然存在。假如他们找不到责怪的对象,就去责怪多变的时代、现代生活的不安全感、国际形势的混乱及其他耸人听闻的情况等等。

前不久,我和一位时常自诩对现代艺术知识十分丰富的朋友,一起参观书展。我当时看到一幅画,作风十分草率,便无意中说出了自己的感觉。我对那位朋友说:“我家的3岁小孩,搞不好都画得比这好。如果这也算艺术的话,我便是米开朗基罗了。”

这位朋友却回答道:“你对人类精神的痛苦,难道就没有丝毫感觉吗?这位艺术家所要表现的,是原子时代人类所承受的压力与迷惑。”不错,就连一位画得不知所云的艺术家,也可以把自己的无能归罪于原子时代!但是有一件事情却是肯定的,假如原子时代能给人类带来任何希望或满足,而不是破坏或死亡的话,那么我们需要的就是坚强而成熟的个人,也就是那些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人。

对于那些希望自己具有成熟人格魅力的人来说,他们迈向成熟的第一步应该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而不是像三岁小孩一样,犯错误时只知道踢椅子!

复制卡耐基

我们生活在世上,总是要面对生命中的许多责任。不成熟的人,永远都会找一些借口来推卸责任,而对于一个迈向成熟的人来说,第一步应该是敢于承担责任。

视挫折为恩赐

我十分欣赏一位名叫爱德华·道喜的人,他在我家附近经营一家汽车租赁公司,专门出租高级客车。他很善于听人讲话,心胸开阔,又喜欢接受新事物,因此具备多项才能。一天,我和他谈到一个话题,我们一致认为,那些伟人和成功者通常也都是能够克服困难的人。

爱德华问我:“你听说过一位名叫纳达尼·包德齐的人吗?”

我问他是不是一位对航海术相当精通的人。

“不错,就是他!”爱德华说道,“纳达尼·包德齐生于1773年,65岁去世。他10岁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自修各门学科,如拉丁文等,因此他能阅读牛顿的《数学原理》。在他21岁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相当优秀的数学家了。由于他十分喜欢航海,所以就开始学习航海术。据说,在一次航程中,他教导全体船员(包括船上的厨子)如何用观察月亮与星座的关系来计算船舶的位置。后来,他写了一本有关航海术的书,被人们奉为经典。这对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人来说,实在不简单,难道不是吗?”

我十分赞同爱德华的观点,那就是包德齐的确是个勤奋上进、不畏艰险的人。或许是没有人给他们压力,告诉他:“要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大学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训练。”因此,他能毫无顾忌地向前冲,并且以自学的方式获得了各种必备的知识。对纳达尼·包德齐或爱德华·道喜这类人来说,困难只不过是一句无聊的话而已。

对喜欢逃避责任的人来说,困难则成了最好的挡箭牌。你也许听过许多人把失败原因归咎于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实际上,对这些人来说,即使他们真的上了大学,他们仍能为自己的失败找出诸多理由。而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则不会如此,他们会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而不是找一大堆的借口来逃避问题。

约瑟·亨利是华盛顿区一所工学院的院长。一次,他的朋友亚历山大·贝尔向他抱怨工作不顺利,认为那完全是由于缺乏有关电机方面的知识。约瑟虽然同意贝尔的说法,却没有对他说:“太不幸了,亚历山大,你没有机会学习电机课程真是太遗憾了!”他也没有告诉贝尔该如何去申请奖学金,或如何向父母请求帮助。他只是简短地告诉他:“去读吧!”

亚历山大·贝尔听从了他的建议,就去攻读有关电机方面的课程,终于成为历史上一位对传播科学贡献巨大的人。

那么,贫穷与疾病会不会是失败最有力的理由呢?当然不是。

例如,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就是爱达荷州一位铁匠的儿子,后来又成了孤儿;IBM的董事长托马斯·沃森年轻时曾做过簿记员,每星期只赚2美元。但是这些著名的成功人士,都没有将贫穷视为他们的障碍,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工作上面,因此根本没有时间去自怨自艾。

罗伯·路易·史蒂文森一生体弱多病,却从不愿意让疾病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所有与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开朗、有活力的人。由于他不愿意向身体的缺陷屈服,所以他写的每一行文字都流露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因此能使他的文学作品广为流传。

历史上很多举世闻名的人物,都有身体上的缺陷。譬如,拜伦爵士长有畸形足,朱利亚斯·恺撒患有癫痫症,贝多芬后来因病成了聋子,拿破仑则是有名的矮子,莫扎特患有肝病,富兰克林·罗斯福则是小儿麻痹症的患者,而海伦·凯勒更是从小就双目失明。

谈到女演员,我们不能不提到“女神莎拉”。莎拉是个私生女,而且长相一般,因此她在童年时代饱受折磨,似乎完全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但她鼓起勇气,克服重重的困难,后来终于成为舞台上不朽的人物。

我一位好朋友的儿子长得十分英俊潇洒,就是从小患有口吃的毛病。他在学校里成绩优秀,在同学中间也很受欢迎。为了纠正他的口吃,从他上小学开始,父母就为他请过许多心理专家和口吃治疗专家来帮忙,但总是不见成效。

一天,男孩回家后告诉父母,他将代表全体毕业学生在毕业典礼上致辞,大家听后都很高兴。随后的一段时间里,男孩兴致勃勃地准备讲稿,父母也对他的讲稿提了不少意见,但一直都没有提到如何在演讲时避免口吃这个毛病。

毕业典礼终于来临了。当天晚上,男孩起立开始发表演讲,他站得挺直、端正。会场内鸦雀无声,大家都聚精会神地注视着他,因为许多人都知道他患有口吃的毛病。男孩一开始讲得很慢,但很有信心,接着便很顺利地把15分钟的演讲说完,中间没有丝毫凌乱或停顿的地方。等他讲完之后,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为了克服自己的缺陷和困难一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理当得到热烈的赞赏。

住在新泽西的卡尔顿·葛立夫是一个生意人。一天,当他开车经过莫里镇的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恰巧看见一个盲人少妇牵着一条狗正要穿过街道,于是,卡尔顿急忙踩住煞车,停了下来。

不一会儿,一名男士来到卡尔顿的车旁,并介绍说自己是少妇那只导盲犬的训练师。他对卡尔顿说:“以后请不要像刚才那样紧急煞车,因为这只狗是训练来防止发生交通事故的,如果每部车子都像刚才那样停下来,它会以为这是一种应有的状况,而不会特别警惕。这样一来,一旦有车子没有及时刹车停下来,事故便发生了。”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不仅是因为那位训练师言之有理,而且因为得知那名少妇能采用这样的训练来克服自身的缺陷,继续自己常人般的生活。

这些人都是具有成熟个性的人,他们不会让自己陷入困难当中难以自拔,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它、接受它,然后再想办法加以克服、解决。他们不会乞怜、绝望,更不会去找借口逃避。

洛埃·史密斯曾写过一本极具励志色彩的传记《一个完整的生命》,那是一个关于艾莫·赫姆的故事。

艾莫·赫姆出生在俄亥俄州的亨特维,当时他的医师这样说道:“这个婴儿存活下来的几率不大。”但是赫姆还是顽强地活下来了。90年来,尽管他因右半身严重受伤而时常痛楚万分,但他丝毫没有向死神屈服。由于身体条件不允许他从事体力劳动,所以他便转而努力学习阅读。1891年,当他28岁的时候,他成了卫理公会的传道士。

虽然他历经了两次病魔致命的摧残,但是他依旧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念。他的坚强意志感动了赫赫有名的巧克力制造商约翰·惠勒,于是经济上得到了约翰的援助。几个月之后,这位一度徘徊在死神门口的传道士,终于康复出院。

艾莫·赫姆出院后开始募集传道基金、兴建教堂,并时常帮助当地的学校和医院。这名“单肺传教士”募集到将近300万美元的资金,随后便从事他认为有意义的慈善活动。在他69岁的时候,他宣布退休,但还是不遗余力地开展工作。他又举办了上千次的讲道,写了两本书,为教会和其他慈善机构募集了50万美元,并担任20余所专业学校的董事,他个人曾捐助5万美元兴建加州大学附近的一所教会。

艾莫·赫姆从不知“缺陷”二字何意,他只知道自己还活着,还有希望。他充分利用生命中90多年的时光,使自己的名字成为“勇气”的代名词。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到处都在强调年轻与活力,这使得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不免要感叹自己的无用。有时,他们会感到自己过时了,马上就要被扔进废物堆里了。

我至今记得几年前,在纽约卡耐基训练班里,有个身材瘦小、年纪已经74岁的女学员,她坦然承认不知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余生。

这名女学员曾当过教员,一直到强制退休才停止。她的储蓄并不多,因此必须时时保持忙碌,才能在经济上维持稳定。由于她有很多的教学经验,因此便到各个幼稚园去讲故事。她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而且用幻灯片来加强效果。

听了她的话之后,我鼓励她把这项工作当成事业来做。

也许是受了我的鼓舞,这名女学员开始了她晚年的事业。她知道年龄并不是一种障碍或缺陷,相反,由于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她现在更有能力把故事讲得更加婉转动听。

她先去找致力于文化推广工作的“福特基金会”,然后把计划写下来,内容包括许多个专为幼稚园学童设计的故事节目。她不仅用口讲,而且举实物例子给大家看,这样一来,她的故事就很容易被接受。她充满温馨和富有戏剧性的讲述方式,使她大受欢迎。

如今,这名女学员已经把自己的热忱和信心带到了美国各地,并把欢乐传递给成千上万个儿童。她不愿意让年龄成为创业的障碍或偷懒的借口,从来不说:“我太老了,实在没有办法工作谋生。”相反,她重新评估了自己的能力和经验,然后把构想付诸行动,因此做得非常成功。对于这样一位74岁的人来说,成长并没有使她衰老,而是让她变得更加成熟。年纪对她不但不是缺陷,反而大有助益。

萧伯纳对那些时常抱怨环境不顺的人感到厌烦,他曾经说过:“人们时常抱怨因为环境太差而使他们没有什么成就,对此,我很不以为然,假如你得不到所要的环境,那么你可以试图创造一个出来啊!”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整天都在抱怨环境不好,当然会很自然地把自己的过失诿诸“缺陷”或其他原因。年轻的时候,我常常因为自己的个子长得比一般人高而气馁不已。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才逐渐明白,身高跟其他许多与生俱来的条件一样,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完全看个人的态度而定。

不成熟的人随时可以把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看成是缺陷、障碍,然后期望自己能受到特别的待遇。如果别人都有两条腿,而我只有一条;假如别人都很富有,而我则十分清贫;假如我长得胖、瘦、美、丑、金发、黑发、害羞等等,无论是哪一点使我与众不同,都很有可能成为我的缺陷,只要你自己也这么认为的话!

成熟的人则不同,他会首先认清自己的不同之处,然后试着接受它们并加以改进。因此,如果你想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你就应该做到:不要害怕困难,不要拿自己的缺陷当借口,也许它正是一种幸运的开始。

复制卡耐基

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不要指责环境的恶劣,每一个挫折都是上帝为检验你的意志而设下的考题,只要你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跨过这道坎,生命终将呈现另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

清醒地认识自我

我一向热衷于园艺,并亲手料理过一个有相当规模的玫瑰园,这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一天,当我正陶醉在盛开的玫瑰丛中时,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些玫瑰,乍看起来都十分相像,对吗?”其实不然。只要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朵,甚至就是同一个品种,开出来的花都彼此不同。只要仔细分辨,会发现它们在生长的速度、花瓣卷曲的程度、颜色的均匀与否等方面,都有各自独特的风姿。

不仅自然界这样,人类的情形也大致如此。亚瑟·吉始博士对古代的生活及民俗很有研究,他曾说过:“没有两个人的生活遭遇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均有他与众不同的生活遭遇。”不错,每个人的生活遭遇都是独一无二的。尽管构成人体的基本因素相同,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奇妙地自成一格,绝不与他人雷同。

要想迈向成熟,我们首先得了解并接受这个事实,因为这便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基础。除非我们真正把他人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正如我们本身的情形一样,否则,我们很难与他们建立起真正意义的关系来。

这听起来很容易,难道不是吗?但做起来却困难重重。例如:我们常认为美国是个没有阶级歧视的国家,实际上,却到处充斥着阶级歧视。我们常常把别人定位在某个阶层,如普通百姓、中上阶层、中下阶层、大众市场、低收入群、街头浪民、白领阶层、蓝领阶层、上流社会,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我们不愿或不能把别人视为独立的个体,而只能把大家看成没有特色、没有个性、没有姓名的群体之一。

我们自身的遭遇也是如此,也是被别人归类的对象。许多社会研究或调查人员,几乎对我们无所不知:每天喝多少杯咖啡、有几辆车子、用什么品牌、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收听什么电台等等。

这一种归类通常强调“定位”、“无藩篱”、“社会流动性”等,以顺应我们评定某族群的需要,而完全忽视个人的独特性。个性主义现在已经遭到破坏,甚至已濒于灭亡。无怪乎我们现在对自己的独特性已越来越没有概念,甚至不敢去思考或采取与他人不同的行动。

当然,现代人对如何使自己变得“独特而有个性”这方面的知识,的确充满了渴求。姑且不论社会对我们的评定归类、对我们顺应群体的要求带来什么压力,在内心深处,我们仍希望自己能与他人有所不同。为了表达这种渴求,解除种种束缚,许多人被送到心理分析家的诊所或精神治疗师的病院里。甚至有许多人用酒精、药物来麻醉自己,使自己的个性完全丧失。

什么方法可以治疗这些疾病呢?如何才能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呢?要如何才能以更成熟的态度去认识自己?这里有三点建议:

1.每天抽出一段时间独处,以进一步认识自己。

由于现代生活的忙碌紧张,我们给自己深思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少。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抽时间来面对自己、认识自己。

但是,通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处方法。一位朋友告诉我,他通常在人群拥挤的街道上,一边散步,一边冥思。“这种方法,可以使我达到忘我的境界,而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来。”他这么解释道。

我喜欢到附近的教堂去,以寻求片刻的宁静。这种方法可以安定神经,恢复精神,并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清澈起来。

我也喜欢接触大自然。对我来说,我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可以散步或从事户外活动,但我可以独自到花园里走走,既便只是坐在窗旁偶尔眺望窗外的蓝天或树木,都可以让心灵得到很好的休憩。每次看到季节变迁,无论是面对一望无垠的风景,或只是一片小小的土地,都可以使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使我也融入其中,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很多人也许比较喜欢静室独处,或用其他自我隔离的方式。总而言之,每天抽出一小段时间来,避免外界的干扰,如此才能好好反思自己,体验生活、信仰和种种行为。历史上许多哲学家或思想家,便时时独处静修,也都从中获益匪浅。如耶稣、佛陀、施洗约翰、笛卡尔、蒙田、拜扬等。

2.要勇于打破习惯的束缚。

我们时常把自己深裹在习惯或习以为常的无聊事件里,在里面窒息而不自知,得用火药或极大的毅力才能将之破除。想想看,我们有多少人每天都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生命因此变得迟钝、无精打采并且毫无创新的能力。

住在俄克拉荷马州的一位年轻妇女,是我训练班上的一名学员,她把自己如何突破习惯束缚的经过告诉我们:

我和先生都是电视迷,每天下班一回到家里,便立刻打开电视,然后一面吃速食食品,一边看电视,直到就寝时间到了为止。我们很少去拜访亲朋好友或阅读书报,更是很少到外面去参加各种活动。因为只要一想到会因此而错过某某电视节目,活动便自然取消了。如果有人来登门拜访,我们也常常心不在焉,只盼望能赶快回到电视机前面。

一天,我和几个老朋友一起吃午餐,我发现自己很难和他们打成一片,因为他们所谈的话题我都不清楚。我很少到别的地方去,也很少阅读什么报刊杂志,每天除了看电视之外,我几乎很少做其他事,或者说我根本没有其他嗜好。

我回家后把这个情形告诉了丈夫,并说我们得想办法把这个习惯改掉。他深表赞同,于是我们便开始计划如何去做。我们先报名参加了一些成人教育的晚间课程,也开始偶尔去打打保龄球;我们到朋友家拜访,或到图书馆借书回来,并大声地念给对方听。终于摆脱了坏习惯,我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同时也发现,这无论是对工作或婚姻都大有裨益。我们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与他人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这两个原本深陷在习惯泥沼里不能自拔的人,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终于把自己拯救了出来。

3.寻找生活中最能让我们感到满足的东西。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1878年写给妻子的一封信里,最能表现出这种思想:

……我经常在想,为一个人的品格下注脚的最好方法,应该是去找出他的精神或态度来,尤其是在发生某些特别事件的时候,使他能感觉到自己最深刻、最活跃的生命来。在这种重要时刻,通常会有一种声音在他内心的深处呐喊:“这才是真正的我”……

换句话说,兴奋时刻会把我们的真正面目呈现出来。因为,感觉到“最深刻、最活跃的生命”,正是最令人兴奋的事!

这种兴奋也许与观念、性格或某种客观情况有关。但无论如何,兴奋本身能让我们摆脱掉坏习惯、厌烦和压抑,然后把我们整个人生动地表现出来。

兴奋的品质是判断我们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情绪的动力是促成我们前进的力量。伟大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爱德华·维克多·亚伯顿爵士曾说过:“在科学研究领域,我认为热忱要比专业技术重要得多。”

显然,亚伯顿爵士并非表示专业技术在研究工作上不重要,而是认为:热忱——也就是一种兴奋,能使一个人把专业技术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在我44年的演讲教育生涯中,我发现,人们的演讲效果往往视演讲人对其所讲题目热心的程度而定。不论此人讲的是氢弹、岳母大人或是非洲的热带丛林,他对听众所发挥的影响力,完全与自己对题目倾注感情的强度成正比。

人的个性虽不能改变,但是可以借助某些行为呈现出来。要想发掘真正的自我,也就是我们与众不同、真正具有价值的地方,必须先去除掉许多人性的束缚,如恐惧、畏缩、自我疑虑、迷惑及僵化人性思想的种种积习,等等。这时,兴奋便犹如火把,能把捆绑住自我面貌的层层束缚统统烧掉,使真正的自我解放出来。

兴奋有许多表现方式,爱便是其中之一。有一部名叫《玛蒂》的电影,叙述的便是两个单调寂寞的人如何因爱而彼此敞开心扉,迈向一个崭新的世界。

对另一些人来说,兴奋也可以说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工作、活动或创作行为。耶鲁大学的威廉·林恩·菲尔普教授曾写过一本名叫《教学的乐趣》的书,书中详细描述了教学生涯如何使他活得既兴奋又快乐的体验。

危险或紧要时刻也会让人感到兴奋,因为它能把人的某些性格凸显出来。有些灾难,像战争、洪水或地震等,通常会造就出不少英雄人物。因为人在这种极具刺激和挑战性的时刻,会把真正的自我和潜藏能力激发出来。还有一些告老退休、与儿女同住的老年人,虽然平常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用处,但若家庭突然出现了危机或遭受到意外打击,他们便能发挥出无比的力量和效率,而变得犹如巨塔般令人仰之弥高了。

因此,这便是能使我们发现自我、发现我们与众不同的三种方法:

1.每天为自己留出独处的时间;

2.努力破除束缚自我的种种积习;

3.用热忱及兴奋去追求人生理想。

心灵的成熟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寻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除非我们先了解自己,否则我们很难去了解别人。根据苏格拉底的说法,“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开端。那么,“你是独一无二”的说法,便是现代人对古老智慧的新诠释了。

如果你想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你必须做到的是:相信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并清醒地认识自我。

复制卡耐基

除非我们先认清自我,否则就很难去了解别人,为此,我们应该做到的是,每天给心灵安排独处的时间,破除不良积习的束缚,并用饱满的热忱和十足的兴奋去追求人生的理想。

有个性,不随波逐流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你必须首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你放弃自己的立场,而完全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酿成了……

这是最不盲从的拉尔夫·瓦多·爱默生所讲的名言。这对喜欢强调用别人的观点来看问题,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震撼。

或许,我们可以把爱默生的话作如下解释:“要尽可能地由他人的观点来看问题,但是不能因此而失去了自己的观点。”如果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你都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具有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

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无论是在穿着、行动、言谈或思考模式等方面,经常会害怕自己与众不同,所以都尽量与自己所属的圈子保持一致,以取得大家的认同。

身为青少年的父母,他们很害怕听到的话是“莎莉的妈妈都允许她涂口红”、“别的女孩像我这样的年纪,都和男孩出去约会了”或者“上帝呀,难道你们要让我当个老怪物吗?没有人会在11点钟以前赶回家的”,如此等等。

孩子喜欢与同年龄的人做相同的事,他们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对自己的看法。他们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所接受——这是他存在的最重要的证据。当同伴的标准与父母的标准发生冲突时,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困扰。这也是为人父母者,最头痛的地方。

一般人的标准是,当我们身处陌生的环境,又没有经验可以参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直到我们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经验、信心以及力量,然后才能按照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如果在还没有弄清楚自己反对的对象或理由时,便贸然从事改革,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无论如何,时间会让我们归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来。举例来说,我们会发现诚实是最好的行事方针。这不仅是因为许多人这么教导我们,也是经由我们自己的观察、经历和思索得来的结论。幸运的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大部分人对某些生活上的重要原则都深表赞同,否则,我们就要陷于一片混乱之中了。

但是,既便是基本原则也有受到考验的时候,尤其是一些不随波逐流的人会大胆地提出改革,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比如:人们一向对存在已久的奴隶制度不敢贸然地表示反对,直到有少部分前卫人士站起来大声疾呼,最后才逐渐得到响应,直至废除。此外,像酷刑逼供、剥削童工、不人道的刑罚等不合理的现象,曾一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不曾提出过质疑,直到有人站出来反对,并坚持到底,事情才有了转机。

要想不随波逐流其实并不容易,至少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有时,甚至还存在危险性。大部分的人宁愿顺应环境,躲在人群中接受保护,而不敢对统治者的领导提出丝毫的质疑或反对,因为我们不敢做与众不同的事。但是,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安全其实非常虚伪。大众心理其实很脆弱,最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

像追求安全感一样,人们顺应环境,最后往往变成了环境的奴隶。人的真正自由,在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不断奋斗和经历各种争议中实现。著名的战地特派员爱特加·莫勒曾说过:“一般男女并不因追求消极性的德行,如顺应环境、安全或一般人所谓的幸福,而达到人格的完整性,而是凭借承受重担以达到卓越的境界,这才是最大的幸福。人格健全的人从不逃避困难,而我们的祖先一直就懂得这一点。”

我们在前面曾讨论过接受责任的必要性,并认为这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从这个观点来看,成长应解释为:在父母的保护荫庇之下,逐渐走向自我发展的广阔世界。

如果我们真的成熟起来,便不再需要后退,躲进怯懦者的避难所;不必躲在人群当中,去顺应环境,而不敢把自己的独特性显现出来;我们也就不必盲从别人的思想,而凡事都有自己的主张。

一些认为自己负有某种特殊使命的人,并不需要你向他们发表什么有关人性价值的长篇大论。这种人通常为热诚的使命感所驱使,因此会变得义无反顾,在一种强烈的内在力量的驱使下,他们能不顾一切地去面对各种困难。

但一般人却很难做到坚持自己的观点,义无反顾,而是经常摇摆于各种团体的压力之间。因为我们都有趋同心理——如果那么多人都反对,想必是我自己错了。我们的信念常常被绝对多数的意见所左右。当大多数人都来反对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对自己的判断丧失信心。

也有人认为,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性格古怪、喜欢哗众取宠或喜欢标榜“与众不同”的人。我们不会以为一个蓄着胡子的人,或一个在大街上打赤脚的人,或穿着T恤参加正式宴会的人,或在剧院内抽雪茄的女士,是一些喜好自由的独立人士,反而会以为他们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般滑稽可笑。

成熟的性格能增进我们的信念,驱使我们去遵守这些信仰。每个人对自己、对全人类、对神都负有一种责任,那就是妥善运用自身所具备的种种能力,以增进全人类的福祉。

在这方面,爱默生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一向赢得我的敬重。他在世的时候,很多从事反奴隶或其他种种改革运动的人,都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无一例外地遭到了拒绝。爱默生当然赞同这些运动,也希望他们能做得很好,但是他认为不应该把自己的精力放到这些运动上面,因为那并非他的专长。他非常坚持这个原则,既便因此遭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坚持一项并不获人支持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当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在受到攻击的时候还能将信念坚持到底,那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

一次,我参加某个社交聚会,话题正转入最近发生的某个议题。当时,在场的人都赞成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表示异议。他先是谦逊地不发表意见,后来因为有人单刀直入地询问他的看法,他才微笑着说道:“我本不希望你们来问我,因为我与各位的意见并不一致,况且这又是一个非常愉快的社交聚会。但既然你们问我,我就不妨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接着,他便把自己的看法简明扼要地说了一下,结果立即遭到大家的围攻。可是他坚定不移地固守着自己的立场,毫不退让。

最终的结果是,尽管他没有说服别人同意他的看法,但是他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因为他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做别人思想的应声虫。

不久前,美国人还必须靠个人的决断以求取生存。那些驾着马车向西部进军的拓荒者,碰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机会请专家来帮忙解决。无论遇到任何紧急状况,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生病的时候,没有医生,他们便依靠常识或家庭秘方来自我诊治;印第安人来攻击的时候,没有警察,他们便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与之妥善周旋;要想安顿家庭,那时还没有什么建筑公司,完全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建设家园;想要食物,更是得靠自己去耕种或猎捕。这些人,每次遇到生活上的任何问题,他们都得立刻进行判断并作出决定。事实证明,他们一直都做得很好。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专家的时代。由于我们已习惯于依赖这些专家权威性的看法,因此便逐渐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以致不能对许多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付诸行动。这些专家之所以会取代我们的地位,那完全是因为我们的惰性和依赖。

现今的教育方式,是针对一种既定的性格模式来设计的,因此这种教育方式很难培养出真正的领导人才。由于大部分人都是跟从者而不是领导者,所以,尽管我们很需要领袖人才的训练,但同时更需要训练一般的人,使他们具备理智地服从领导的能力。这样一来,才不会像被送上屠宰场的牲口一样,盲目地跟着大家走。

根据教育家华德·巴比的说法,我们的孩童是依照国家所需要的人格特性来实施训练的,因此养成的性格都大同小异,能社交、平易近人、能随时调整自己以适应群体生活等,很少有人例外。性格畏缩被认为是不能适应环境的表现,每个小孩都必须参与游戏,必须轮流扮演领导人的角色;每个小孩都必须针对题目发表意见,都必须学会讨别人的欢喜。

但是,假如要使这些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下愉快地接受训练,我们必须让那些有独立个性的小孩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如果小孩喜欢阅读,不喜欢玩棒球;或是喜欢音乐,而不喜欢踢足球,都应该允许他们能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而不应把他们看成是与群体格格不入的人。

在一般的公立学校,那些敢于提高声音为子女的教育方式提出看法或意见的父母,的确需要勇气。因为通常别人会告诉他们,最好把这些教育上的问题留给那些具有资质的专家去处理。但是,我认识一位住在城郊的年轻人,他却敢于站出来为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说话。他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并对自己的信念充满了信心。他不断地提出问题,而且敢于与公众的意见相抗衡。一年后,很多人受他的影响,选举他当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委员。如今,不但他自己的子女从中受益,更有数百名学生因为他所提出的意见而得到好处。

抚养小孩的时候,会有许多小儿科医生告诉我们,要如何喂养、抚育和照顾子女,也有许多幼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该如何教导子女;做生意的时候,有许多专家告诉我们要如何使生意成交;在政治上,我们的投票也很少是出于个人的选择,大部分是跟从某些特定团体的意见;甚至我们的私生活,也常常受某些专家意见的影响。这些专家观察、制作图表,然后把意见推广给大众,让大众去消化、吸收,并奉之为救世的福音。

无论男女,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自己其实才是最伟大的专家。然而,在他们自己的家庭或事业上,他们做某些事只是因为某些“专家”这么说,或因为那是一种流行,而跟着凑个热闹,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主见。

不可否认,我们今日最难要求自己达到的目标便是:“保持自己的真面目。”在今天这个充满了大众产品、大众传播及流水线教育的社会,了解自己很难,要维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更难。譬如,我们常以一个人所属的团体或社会阶层来区分他们的属性,如“他是工会的人”、“她是上班的已婚妇女”、“他是自由派”、“他是反动分子”等等。几乎每个人都标有标签,我们也毫不留情地给别人贴上标签,这很像小孩玩的“官兵捉强盗”的游戏。

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哈洛·达斯,对顺应群体与否的问题十分关切。他在1955年的学生毕业典礼上,以《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为题发表了一篇演说,他指出:

无论你受到的压力有多大,使你不得不改变自己去顺应环境,但只要你是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便会发现,不管你如何尽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环境投降,你仍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资产,那就是自尊。想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可以说是人类具有的神圣需求,是不愿当别人橡皮图章的尊严表现。随波逐流虽然可以一时得到某种情绪上一时的满足,但却时时会干扰你心灵的平静。

达斯校长最后做了一个很深刻的结论。他指出:“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又要到什么地方去等等这类的问题。”

澳大利亚驻美大使波西·史班德爵士,在1955年6月受任纽约联合大学的名誉校长时,发表了如下演讲:

生命对我们的意义,是要把我们所具有的各种才能发挥出来。我们对自己的国家、社会、家庭,都负有责任,这是我们来到这个世上的理由,也是使我们活得更有价值的原因。

如果我们不去履行这些义务,社会便不会有秩序,我们的天赋和独立性也得不到发挥。我们有权利、也应有一个神圣的机会去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并以此来追求自己、家人、朋友,甚至全人类的快乐幸福。

如果你想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你必须做到的是:保持自己的特立独行的个性,摒弃趋同心理,拒绝盲从因袭。

复制卡耐基

葆有个性鲜明的气质,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最大标签。向环境投降,在人群中随波逐流,会使我们的个性丧失殆尽。因此,要想走向成熟并有所作为,你必须摒弃盲目因袭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