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复制卡耐基,吃透巴菲特
10583900000009

第9章 投资习惯,不可缺少的成功捷径

巴菲特有着让人叹为观止的投资生涯,但这种“叹为观止”却是用“简单的习惯”换来的,不得不让人称奇。是的,习惯就是这样不起眼又不可忽视的东西,养成良好的投资习惯,你也可以像巴菲特一样成为伟大的投资家。

培养正确的投资习惯

要问当今金融界中,最有名的两位大师是谁?那一定非微软公司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与投资大亨巴菲特莫属。长期以来,他们一直盘踞着富豪榜的前两位。有一次,他们一起来到了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演讲,这无疑引起了学生们和金融界的巨大关注。在现场,很多学生都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致富之道。巴菲特这样说道:“是习惯的力量。”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巴菲特究竟有哪些投资习惯吧。

巴菲特的投资习惯

第一,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渐成熟,人们的投资意识及手段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一些基本的投资方向,大部分人还是持有相同看法的,如许多人都觉得“不要将鸡蛋都放在同一篮子里”,因为如果万一篮子发生意外,鸡蛋就会全部打碎。也就是说,即使是发现了较大的金融风险,也可以保证不会全军覆没。但巴菲特却并不认同这一点,他觉得应该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加倍地小心地看好它们。

巴菲特的看法似乎和大众的投资理念发生了分歧,但实际谁都没有错,毕竟在投资市场中,没有哪个理念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巴菲特毕竟是一个有着多年投资经验的老手,而他所谓的“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并非无可取之处,因为他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信心。但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说,由于他们的精力和金融知识都十分有限,难以对投资对象进行专业的研究,因此分散投资也不失为一种正确的方法。不管是哪种,只要适合自己,就应该将其培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第二,不熟悉的领域不做。

中国有句老话是:“生意不熟不做”。巴菲特也有这样的一个习惯:不熟悉的股票绝不会轻易投资,他永远只会去买一些传统行业的股票。这一点,在投资“吉列刮胡刀”股票上就表现得很明显,他这样说:“我每天晚上都能够安然入睡,因为第二天早上全球有25亿的男性要刮胡子。”也许有人会认为,巴菲特过于保守了,但事实却证明,这种保守是成就他成为大投资家的重要基础。

2000年初,网络市场开始迅速崛起,众多投资家纷纷将眼光投向了那里,想从中捞一笔。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原因只是因为他对那些“高科技股”不熟悉。那时候,很多人都认为巴菲特落伍了,可是现在再回过头去看就会发现,网络泡沫埋葬的是一批疯狂的投机家,而巴菲特的“不为所动”正体现了稳健的投资大师风采。因此,无论在做哪一项投资之前,都应该做足准备功夫,在没有彻底了解之前不能盲目投资。很多时候,风险往往就在眼前,当你出手的那一刻它就会突然跳出来,让你血本无归。

第三,善于长期投资。

曾经有人对巴菲特的投资进行过统计,发现他对每只股票的投资没有少于8年的,巴菲特认为长期投资总是能够带来巨大的利益。他这样说道:“短期股市的预测是毒药,应该把它摆在最安全的地方,远离儿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资人。”因此,投资时的耐心很重要。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则更多的是相反的事情。股价上涨的时候,很多人死命追买,股价下降的时候,很多人又马上出手,到头来只是为证券商贡献了手续费,自己却一无所获。

习惯的好坏,决定着投资结果的好坏

投身于投资事业的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一个理想的结果,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如愿以偿,大部分人甚至是得不偿失。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投资习惯。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养成良好的投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交易习惯直接决定着交易结果,养成正确的投资习惯,才会换来正确的交易结果,反之亦然。如果一味地用错误的交易习惯去追求正确的结果,岂不是缘木求鱼?

事实上,每个人心里都十分清楚,习惯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如当遇到阻碍的时候,我们总会去寻找阻力最小的路径前进。尤其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面前,人的本能会促使我们按照以前的习惯去行事,根本不会去考虑这样的习惯是否正确。造成的结果就是,坏习惯不断发挥作用,使人们一次又一次陷入恶性循环。

一旦养成了习惯,就很难再改变,这是人们的惰性在作怪。但错误的习惯必须得到纠正,只有这样,投资者才能得到想要的交易结果,正确的习惯会带来令人喜悦的结果。

大多数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考虑的往往是机会和利益的多少,却忽略了习惯的影响。于是,在没有得到正确有力的指导前,便匆匆忙忙地开始,结果一次次被失败打击,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待到醒悟时,才发现牵绊自己的不是能力,不是运气,而是习惯。

当然,将错误的习惯改为正确的习惯,有很多方法可循,甚至还存在一些捷径。对于大多数已经养成了坏习惯的人来说,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如可以从降低交易频率开始。因为交易的频率越高,在短时间所需要作出的决定就会越多,此时坏习惯发生作用的可能性就越大。频率放低了以后,投资者就有更加充裕的时间作出决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吃透巴菲特

巴菲特有着让人叹为观止的投资生涯,但这种“叹为观止”却是用“简单的习惯”换来的,不得不让人称奇。是的,习惯就是这样不起眼又不可忽视的东西,养成良好的投资习惯,你也可以像巴菲特一样成为伟大的投资家。

让自己有无限的耐心

有耐心,是做大事的前提,是成功的磨刀石。只有学会等待时机,才能够将远在天边的成功牢牢把握。炒股更是如此,聪明的投资者往往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只有确定看准了才会出手,巴菲特就是一个典型。他认为,过于急躁总是会使事情适得其反,最终亏损。

巴菲特的耐心

当然,巴菲特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耐心的重要性。11岁那年,他和姐姐一起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购买了3股“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原本想借此机会赚一笔钱,可是没有想到,不久之后股票就下跌到了27美元。姐姐担心自己的积蓄化为乌有,便整日埋怨巴菲特不该让她“上当”,并时常在他耳边说股票被套牢了。小小的巴菲特心里也过意不去,好在后来股票又慢慢回升到了40美元,在姐姐的劝说下,巴菲特便将股票卖掉了。除去各种手续费后,他们净赚了5美元。可令人沮丧的是,不久之后这支股票又上涨到了每股200美元,这让巴菲特懊悔不已,同时也让他明白了一件事情:目标定下后一定要有耐心,绝不能轻易地更改和放弃。

如今,巴菲特早已经是一个令人敬仰的大人物。从1956年他合伙成立投资公司以后,便一直靠着一份耐心拼到现在,许多股票甚至一买进就十几年不动。和他相比,那些没有耐心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跑进跑去、换来换去,却并没积累下多少财富。可以说,巴菲特的投资方法简单至极,可是他的成功却是少人能及。

1969年,美国的股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狂热,巴菲特找不到好的投资机会,便毅然卖掉了他累积13年的股票,将钱还给投资者。他的这一举动,使得他所在的奥马哈市一下子出现了50多个百万富翁。直到1973年股市低落时,巴菲特才又重新购入了1060万美元的华盛顿邮报,到1989年时,这支股票的价格已经到了48600万美元。

巴菲特的投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过于急功近利,不要为了追求高收益而忽视了风险的存在,只有在本金安全的情况下所得的收益才是成功。目前,中国的经济日趋强大稳定,股市也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成长时期,必定会越来越成熟。只要投资者们都能够像巴菲特那样有耐心,长期下来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耐心是一种境界

史书记载,周武王伐纣时曾问过姜子牙,什么时候伐纣最好。姜子牙给他分析,纣王虽然昏庸无道不得人心,但商王朝的气数却并未尽,应该耐心等待。武王听从了姜子牙的建议,耐心地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直到15年之后商王朝气数完全衰竭,他出兵伐纣,一举将商朝攻灭。

耐心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心态,更是一种能力。它可以令人保持头脑冷静,并做出理智的思考。最重要的是,耐心能够让人克制自己,在面临压力时不仅不会无端发脾气,还能善待他人,容忍原先不能容忍的事情。而急躁则不仅会破坏自己的健康,还会破坏人际交往关系,因此,耐心是股民必备的良好素质,也是盈利不可或缺的能力。

巴菲特说过一句话:“耐心等待好股票。”作为一个普通的投资者,我们无法去影响市场,但“惹不起总能躲得起”。为了求得更好的生存发展模式,投资者必须学会耐心等待时机,理智地进行操作,做到心中有数。若总是凭感觉办事,就很可能落入虎口。

当然,人类毕竟是欲望动物,能够做到面对利益毫不动摇的人的确很少,耐得住性子的人也的确很少,所以有人也说:耐心是一种境界。

吃透巴菲特

现如今,“耐心”对于股市中人有了更多的实际指导意义。投资者要活着,首先要有生存的工具——现金,倘若只有股票而没有现金,那就只好“听天由命”了。因此,一个有眼光、有远见的投资者,应该懂得在低迷的时候人弃我取,耐心等候,等待金子闪光之时套现。

“不管你有多少钱,少花点”

生活中,或许很多人都曾经这样想过:等以后有钱了,一定要买大房子、小轿车,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同时心里还十分羡慕那些富豪们,因为他们衣食无忧,因为他们想要什么都能够手到擒来。但是,富豪们的生活并不见得一定是奢侈的,就如巴菲特一样,他虽然有着足以令全世界都羡慕的财产,但他的生活却极为普通,极为朴实。而这,也正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伟大投资家的真正风采。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富豪,不会再为了钱而烦恼,更不会将花钱作为享受。对于他们来说,赚钱才是一个享乐的过程,哪怕赚过之后立刻就将它们捐了出去,心里也是感到高兴的。

巴菲特的节俭生活

2008年,权威杂志《福布斯》发布最新“全球富豪榜”,“股神”巴菲特以620亿美元稳居第一,将此前占据头位长达13年的比尔·盖茨拉了下来。众所周知,比尔·盖茨早就对外宣称:他会把财产的大部分都捐给慈善机构,而巴菲特也不例外,他早就许诺去世后捐出自己的财产。

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巴菲特每年给自己1000万美元的薪水,相信不仅公众不会觉得不可思议,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们也不会有人反对。可是令人惊讶的是,他每年的薪水只占了1000万美元的1/100而已,也就是10万美元。没有股票期权,更没有资金分红。在“财富》500强”中的所有首席执行官中,他的薪水是最低的,但却是美国大公司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首席执行官。

和他在世界的知名度相比,人们对他极度节俭的生活却知之甚少。巴菲特不喜欢抛头露面,不喜欢张扬个性,行事作风十分低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生活准则只有6个字:“简单、传统和节俭。”如果看到一个有着“节俭(THRIFTY)”字样标记的车牌,那么毫无疑问这一定是最富有的投资商沃伦·巴菲特的。

很难相信,像巴菲特这样的富豪,竟然会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里,而他所住的那个地方更是被当地政府称为“有损市容”。他的住房大小与装修程度,和他的财富相比显得极不对称,但他却自得其乐。在这个既有富人区又有贫民窟的地方,巴菲特的生活很是朴实,他的生活总是量入为出,从不铺张浪费,坚持以最低的成本运作。

2006年夏天,巴菲特义无反顾地将自己在伯克希尔的价值370亿美元的股份捐给了慈善机构,换来了世人的赞叹。其实,这正是他那良好的金钱观、价值观和财富观的体现。

节俭,让他更加富有

节俭,是一个人计划理财的第一步,更是成功的重要基础,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今天你多花1元钱,可能会导致20年后少花100元,这样的代价是很高的。

奥马哈共同基金的副总裁威廉·奥康纳回忆说,他曾经担任过IBM打字机的推销员,长达30年之久。在此其间,他几次大力向巴菲特推荐这款打字机,但巴菲特总是说“他并不需要打字机”。后来,当他需要的时候,他买了一台标准型打字机,而不是价值昂贵的总裁型打字机。

80年代,另一位著名的投资基金天才彼得·林奇慕名拜访了巴菲特,看到巴菲特简单的办公条件,他感到十分震惊:一座有了相当年数的旧钟,一台老式股票行情收录机,几张几乎发黄的照片还有一些摆放地整整齐齐的案卷、财务报表和商业报刊。就是这些再平凡不过的东西,陪伴着巴菲特走向了成功与辉煌。

众所周知,巴菲特喜欢喝可口可乐,因此在他住房的车库和大门入口处,总会堆放许多箱可口可乐。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总是要等到商场打折的时候才去购买,以便用更少的钱买更多的东西,很少跑到商店里去喝。有一次,巴菲特到香港出差,还拿着宾馆所赠的优惠券去购买打折的面包。家人曾给他买件新衣服,他却拿去退掉,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衣服虽然旧了,但还能继续穿。

曾有人向巴菲特请教过如何培养儿童理财的观念时,他的回答是:培养正直、诚实的品德,生活节俭,不要让信用卡出现赤字。他甚至还建议远离信用卡,因为信用卡的年利率是18%~20%,这样高的利率即使他本人借也会破产的。总之,对于钱巴菲特总是“看”得很紧,偶尔出钱也是用于像增添房舍这样的事情。

吃透巴菲特

节俭是一种美德,古今中外的杰出人士无不提倡。大仲马说:“节俭是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可以说,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穷人可以用他来致富,富人则可以用它富上加富。巴菲特的节俭让他不仅获得更多的财富,也迎来了世人的好评。作为普通的投资者,我们更要从巴菲特身上学习这种朴素的精神,用节俭来充实自己。

享受赚钱的过程,但并不看重钱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朝诗人李白一语道破钱的本质,但他自己却并没有做到,起码他没有过“千金”,所以无法体验“散金”那一刻的潇洒。因此,长久以来,人们的脑海中总会有一种理念:有钱的人不肯洒脱,而洒脱的人则总是不够有钱。但巴菲特却打破了这一传统理念,他是一个既洒脱又有钱的人。

喜欢赚钱,但并不爱钱

爱钱,几乎是每个人的共性,而中国人对于钱的追求也从含蓄变得越来越直接,那些排行榜上的财富偶像往往拥有众多的“粉丝群”,其人气并不比当红的明星低多少。如潇洒睿智的世界前首富比尔·盖茨,他的崇拜者就遍布世界各地,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学识高低,都对他有着疯狂的喜爱。但是,对于那些财富大亨来说,赚钱似乎并不是他们的目的,或是说不是惟一的目的,他们认为,享受赚钱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巴菲特喜欢投资这项事业,喜欢赚钱的感觉,但对于如何花钱却总要费一番脑筋。他曾说过:“赚钱只是为了得到乐趣,工作只是为了自我实现,并不是为了钱本身。”2006年,他对外宣称要将370亿美元的资金捐给慈善事业时,震惊了业界内外的所有人士。当然,金融家做慈善事业虽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么大手笔还是第一次。这也直接反映了巴菲特的金钱观:他喜欢赚钱的过程,但并不喜欢他已经赚到的钱,或者说是不打算喜欢。

当然,“千金散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当你真的拥有一大笔资金时,贪念就会越来越重,极少有人能坦然地松开手。在这一点上,巴菲特总是看得很清楚,从他第一次投资开始,就从来没有炒到要赚最后一个美元的程度,他总是在牛市还尚未结束时便早早收手。这也正是他为什么总能够避开若干次重大风险,成为股市上的常胜将军的原因。他曾经这样说过:“我从来没有急急忙忙,而是享受过程重于结果。”和他相比,那些整天殚精竭虑、忙进忙出的股民们就肤浅多了。

有一次,巴菲特在一个大学做演讲,学生们问他:“你对幸福是如何定义的?生活中什么事情能够让你感觉最幸福?如果做成了一笔成功的投资,那么你会兴高采烈地享受成功吗?而如果一笔投资失败了,让你损失惨重,你会不会特别失望?”巴菲特是这样回答的:“我十分享受自己所做的事情,至于结果怎样那并不是很重要。我每天都会跳着踢踏舞去工作,做我喜欢做的事,和我喜欢的人在一起。即使在工作之外,我也有很多的乐趣,如去乘坐小船等。我每个星期还会在网上玩12个小时的桥牌,我的牌友就是比尔·盖茨。”

2008年,次贷危机席卷了全球的金融市场,巴菲特的公司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就在金融危机如火如荼之时,巴菲特却依然十分悠闲地享受着自己最喜欢的活动——桥牌!

过程重于结果

几乎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激励他们行动的是行为而非结果。因为同过程相比较,结果往往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我们只有认认真真地享受每个过程,才会迎来灿烂的明天。很多的结果就是因为一段艰辛的历程,而成就了其价值。“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虽风景凄凉,却也豪情悲壮。回首茫茫的人生路程,取得的成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为了自己的人生努力奋斗过,是否无愧于人生。

有人曾经问巴菲特:“赚钱和花钱之间,哪个更有乐趣?”他这样回答:“赚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就像是在参加一个游戏,能够让人保持灵活的头脑和手脚。当然,这个游戏对于我来说并不需要手与眼的配合,但我实在想象不出来比这更加有趣的事情了。不过,知道这些钱能够帮助一些贫苦的人,也是一种十分不错的感觉。当我想到某些人的问题因为我的捐款而解决了,就会让我产生非常美妙的感觉。”

说起喜欢赚钱而不爱钱的人,中国也有这样一位模范代表,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当年范蠡助越王勾践成功复国后,就辞去了高官厚禄,携家人浮海来到齐国。在这里,范蠡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范蠡是一个经商天才,他在齐国开荒辟地,建房造物,开发盐业、渔业和畜牧业等等,还带着当地的老百姓一起致富。没过多长时间,范蠡便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富豪,难能可贵的是,发达的范蠡虽富不贪,虽富不奢。他每年都会把赚到的钱捐出一半来救济贫苦人家。后来,齐国的国王听说了他的才能后,便请太子出面请他出任左相,但范蠡却认为:自己做官可以做到卿相之位,经商又能够达到千金之产,已经到了极限,若长期下去是不吉利的。于是,他毅然归还了相印,并将自己全部的家产都分给了亲戚和乡邻,悄悄地离开了海滨,到陶地(今山东定陶县)定居。

范蠡大量散金,扶贫济困,在那个文明程度并不发达的社会里,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对于他来说,赚钱的过程才是有趣的,而钱本身并不重要。是的,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过程重于结果的。

跋涉寻径不言苦,鹰击长空会有时。“天空没有留下痕迹,但我们已飞过。”过程赋予我们的东西是弥足珍贵的,是它指引着我们的前进方向,是它使我们的追求有了归属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人生的积极态度,不要因为过程的艰难和结果的微茫而轻言放弃,也许这个过程是迂回曲折的,或者是五味俱全的,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能使我们受益匪浅,启迪良多。所以,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只有拥有执著的追求,才有可能在历尽艰苦后顿悟、豁然开朗。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只有注重过程的人,才能从简洁的故事情节、真切的人物语言中,做出一番关乎人生哲理的思索和领悟——不必急于达到目标,而当努力不懈探索;不必过于在乎目的,而当十分倾心过程;不必遥遥追问终点,而当多多回首来路。青山绿水不需拥有,只要有一份好心情就已足够!人生之旅,快乐无限,不在始末,尽在途中。一句话:人生要以一颗平常心去享受快乐的过程。

吃透巴菲特

虽然一直以来,人们都对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津津乐道,但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摸清他投资的战略战术。有人甚至扬言,愿意花211万美元和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共进一顿午餐,目的只是为了能够得到这位伟大投资家两个小时的“言传身教”。他赢得了成就感之后,又将财富还给了社会,这让他收获颇丰,人们只会对他更加尊重和敬佩。一位富豪的一生能够不为富所累,这实在是一种洒脱,难得有人能够做到这样。

24小时都不离投资

大凡在某方面有所成就的人,几乎都是十分专注的人,他们会将自己九成的精力都用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面,“股神”巴菲特也一样。对于他来说,投资就是一切,不仅仅只是职业这么简单。也许,正是这样的精神,才支撑着巴菲特一路走到了现在。

不断学习投资技巧

当然,巴菲特虽然有着高出常人的天赋,但也并非一出生就对股市的行情了如指掌。他的成功也是靠着一步一步的学习得来的,他不断地学习投资技巧,在没有确定自己的投资体系之前,他与很多人一样也去打探内幕消息,也去做技术分析,不同的是他似乎投入了更大的热情和努力。因此有人说,巴菲特就是为投资而生的。

他天生就是个做投资的料。很小的时候,巴菲特就特别重视自己的一个“财产”——自动换币器,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10岁那一年,父亲说要带他外出旅行,他却提出要求去纽约证券交易所(NYX)。11岁时,巴菲特在一本名为《赚1000美元的1000招》的书中,第一次了解了“复利”的概念,这让他惊喜不已。在以后的投资生涯中,他不断地运用这个复利的理念。巴菲特中学毕业后,不少人都劝他去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念书,可是他对这似乎并不感兴趣,而是整日泡在费城的交易所里研究股票走势图和打听内幕消息。平时没事的时候,他还经常看报纸上的财经版,以研究股票图表,而同龄的孩子只会留意体育版。这些无不表明,巴菲特对于投资这件事情充满了向往和热情。

上大学时,巴菲特对其他课程都不感兴趣,唯独对导师格雷厄姆的课程十分痴迷。总之,一切和投资有关的事情,仿佛都能够吸引他的视线。1957年,一本书吸引了巴菲特的视线,这就是由著名的投资咨询专家费雪出版的《普通股和不普通的利润》一书。看完后,巴菲特感觉受益颇深,还亲自登门拜访向费雪讨教股市知识。一直以来,巴菲特都没停下自己学习投资的脚步,就是这样,才使他后来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投资体系。

他的大学同学曾经这样说道:“他是一个非常专心致志的人,专注地像一只聚光灯,几乎是一天24小时,一周7日,我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睡觉。”直到现在,巴菲特依然在不断地积累和实践自己的投资理念,书写一幕幕令人叹为观止的投资神话。也许他所信奉的人生条律就是:将投资进行到底!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着坚持不懈的执著追求和艰苦劳动。齐白石专注于画虾,画出的虾栩栩如生;徐悲鸿专注于画马,画出的马呼之欲出;爱因斯坦专注于思考,才有了“相对论”的出现……如果不是他们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或许今天历史上就不会有他们的名字。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专注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确立的奋斗目标必须符合实际、符合科学。

将投资进行到底

一个人从一出生,就在不停地奋斗,为学习、为考试、为家庭、为生活……在奋斗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环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在挑战着人们的心理极限。想要专注于某一事业,不受其他欲望诱惑的摆布,的确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也意味着可能要放弃很多机会,但如果人们受到了干扰,势必会影响到事情的成效。此时,就能充分地体现出专注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了。

1991年,在美国独立日的那个周末,世界上的两大富豪,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与巴菲特第一次碰面了。在吃晚饭的时候,盖茨的父亲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在人的一生当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结果,出人意料的是,巴菲特和盖茨的答案竟然不谋而合:专注。

作为世界上公认的两大财富王者,外界对于两个人的成功都抱有猜测,有些甚至将他们传奇化,可是他们却把成功的因素归结为两个平凡普通的字。其实仔细想想,“专注”这两个字确实蕴藏了许多力量。如果不是专注,巴菲特就不可能从6岁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

施罗德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我除了关注商业活动外,几乎对其他一切如艺术、文学、科学、旅行、建筑等全都充耳不闻,因此我能够专心致志追寻自己的激情。”从表面上来看,专注或许是一件并不带有很多智慧色彩的词语,但纵观巴菲特一生的投资生涯,不难发现“专注”在风云变幻的大环境下的可贵。它不仅可以让人保持理性,排除外界的干扰,更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一种魄力,宛如修炼的艺术。

“专注”是非常常用的一个词汇,人们熟悉它,就像熟悉自己的名字一样。可是人们却很少静下心来好好的体会其中的智慧。人的心力是有限的,若装的事情太多,就有可能照顾不过来。专注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在自知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理想进行客观调较,慎重选择,大胆取舍,明确最适合的努力方向和制定最切实的目标。

吃透巴菲特

他被誉为当代最成功最伟大的投资家,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牵动着整个华尔街,甚至就连他的健康状况都会直接影响到股市的涨与落。这个喜欢喝可乐的老人,就像是希腊神话中的迈达斯神,具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人们对他的疯狂喜欢形成了一道奇特的“巴菲特现象”。不要忘了,在成功的前后,有专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