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旅游文化
10626000000052

第52章 历史人文遗存中的旅游文化(9)

湘绣。是湖南特有的著名的手工艺制品,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葬物中,就有许多刺绣衣物和衣料。另外从衡阳、邵阳出土的宋代、明代的绣衣来看,其花纹均为写实性图案,而其绣品所用针法和未加捻的绣线等等方面均可看出,现今湘绣与之有一脉相承的蛛丝马迹。据嘉庆十五年(1810年)刻印的《长沙县志》记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绩者少,大家巨族率以钿锦相侈尚。”这足以说明,湖南的民间刺绣早就很普遍了。但湘绣作为商品生产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的。最初,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艺术的基础上以国画为蓝本,运用“掺针”针法和变异色阶的技艺,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后来,画师们又运用丰富的国画艺术改进了湘绣的设计与技艺。其技艺特点体现在画稿、针法和色线三个方面。湘绣的针法,是以掺针为主,其针路互相掺插,便于针线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的过渡,表达出逐渐变易而又混合均匀的色阶,使绣品色彩绚丽多姿;除掺针外,还有72种针法,可以根据刺绣物象不同的要求灵活运用,以刻画其外形和内质。湘绣的色线,重视逐渐变易色阶、阴阳混合,力求接近自然色调,表达物象的光暗自然变化。这些技法和色丝的综合运用,使绣品达到了形神兼备、真实自然的境地,实现了绘画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早在20世纪初,就享有“湘绣甲天下”之美誉。在1911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上,湘绣产品就曾获得最优奖。1915年在法国里昂赛会上,湘绣技法被誉为“神手”。

蜀绣。又称“川绣”,即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其产地主要集中于成都、重庆、温江、郫县等地。蜀绣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蜀锦一起被称为“蜀中之宝”。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当时各县官府所办的“劝工局”也设刺绣科,可见其制作范围之广。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妆奁、彩帐和条屏等。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以及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绣出的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神态各异,能表现出明暗、粗细、软硬、松紧、深浅、冷暖的不同层次。总体看,用线工整厚重,设色明快。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年画

年画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随着旅游的发展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它又成为国外游客瞩目的热点,是旅游文化开发的宝贵资源之一。

(1)年画的形成与发展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张贴的一种与年俗有关的民间画类,其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门神崇拜风俗。随着门神崇拜的发展和人们欲望越来越多,门神也就越来越多,最尊贵的方位贴不下了,就贴在显眼的地方。门神画也就衍化成了年画,渐渐成了民间风俗,每逢过年,人们都会贴上新年画。愿望虽然美好,但与现实总有较大距离,于是人们也就不那么在意了。贴年画由一种功利目的淡化为娱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题材、内容就更宽广了。年画也就成了中国民间一种成熟的艺术作品。

年画的种类约可分为版画、刻纸、纸绘三种。版画是以木刻图案,再按图上色而成。其特点是线条坚实有力,构图丰满对称,人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明快,题材广泛,内容大多以吉祥、喜庆、欢乐、美好、典故、传统等为主题。这一类的年画以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县的杨家埠、河南的朱仙镇、苏州的桃花坞及广东的佛山镇最为著名。年画的特色因地而异,但是它们的用色活泼大胆、含意吉祥却是一致的。刻纸是用刻刀在纸上雕镂图案,画面的设计极具巧思。雕工细腻处,可以传达出极生动的姿态。纸绘的年画内容以神像为主,神荼、郁垒、钟馗、财神、天官赐福等,都是很受欢迎的题材。

经过千百年的大浪淘沙,在中国形成了很多各具特色风格的年画产地,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山西晋南、陕西凤翔、广东佛山、湖南滩头、四川三峡梁平、山东高密、台湾台南等地。现在只有潍坊年画、杨柳青年画、桃花坞年画号称中国三大年画而享誉国际。

(2)著名年画及其特点

杨柳青年画。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这里的民间木版年画生产已经有600多年历史。据说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的、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善于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如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杨柳青年画的辉煌时期是清中期,当时其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现经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17年苦心钻研勾线、刻版、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使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如今,“玉成号”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