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年画。山东潍坊年画始创于明末,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发展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期,有“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画版数万”之说,风行黄河下游一带。其中最大的东大顺画店拥有画版300多套,年制画百万余张。潍坊年画的中心是杨家埠。杨家埠木版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淳朴,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民间三大木版年画。其特点是重喜庆、浓彩、实用,多反映理想、风俗和日常生活,构图完整匀称,造型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流畅。根据农民点缀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主要有大门画、房门画、福字灯、美人条、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乡土气息和节日氛围。其题材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6大类,即过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类;年年发财、金鱼满堂等大吉大利类;门神、财神、寿星、灶王等招福辟邪类;包公上任、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传说典故类;打拳卖艺、升官图等娱乐讽刺类;三阳开泰、开市大鸡、四季花鸟等瑞兽祥禽花卉风景类。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诸如吉祥如意、欢乐新年、恭喜发财、富贵荣华、年年有余、安乐升平等,像亲人的祝福,似好友的问候,构成了农民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真正是“巧画士农工商,描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古今轶事”。
潍坊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做法是先将画稿勾出黑线稿,贴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线版。待印出主线稿后,再分别不同颜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
兴盛的年画艺术曾带动过历史上繁荣的商务旅游经济。明清时期,每年刚进入秋季,各路画商就云集杨家埠。晚上,大街两旁张灯结彩,年画挂满街头。当时,卖画兴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词有:“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萧何。不是本号不赊账,如今要账太啰嗦。赊账如同三结义,要账就像请诸葛。”浓郁的旅游文化耐人咀嚼。现在的杨家埠木版年画,正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2002年,具有200年历史的“同顺德”画店的正宗传人、76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如今,走向世界的潍坊年画带来了更可观的旅游经济。如一个只有310户1150口人的小村庄杨家埠,年制作的木版年画却达2000余万幅,远销全国各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杨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100多套年画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来的各种各样的年画制作工具、原版,还可现场观看充满神秘色彩的年画制作工艺。
桃花坞年画。桃花坞木刻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桃花坞木刻年画起源于明末,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由于接近民间生活,富于装饰性,又价廉物美,因此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全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英国和德国,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有相当影响。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主要形式有门画、中堂和屏条。年画内容大多是神像、戏文、吉祥喜庆、民间故事、风俗世事等类型。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年画,画面远近分明,层次清晰、丰富,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乾嘉盛世”城市风情世相。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加剧,桃花坞木刻年画逐渐衰落,销售对象转向广大农村。这一时期的作品,在保持木版套印特色的同时,画幅以实用为主,印刷材料从简,成本低,价格便宜,利于普及,从而形成构图丰满、色彩鲜艳、印刷粗犷、装饰性强的艺术风格。现在苏州成立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和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所。凡到苏州旅游的游客,除了游览美如画、色如黛、貌如西子的西湖外,还可以到苏州桃花坞去游览,领略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魅力。
朱仙镇年画。朱仙镇在河南省开封市城南10公里,虽然是个小镇,在古代却名列中国四大古镇之一。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北宋年间,每逢过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后来北宋灭亡,开封几经战乱,木版年画便衰落下来。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又获复兴,但明朝末年洪水泛滥,开封被淹没,百业俱废,朱仙镇便成了木版年画的中心。明、清时期,朱仙镇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画作坊,其作品畅销各地,于是开封地区的年画被统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画多,严肃端庄。朱仙镇年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祇画,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类是门神类,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的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那些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竖刀、披袍等,不下20种样式。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不同人的房门常贴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子女辈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老年人房门贴“松鹤延年”和“寿星”之类;少年儿童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总的看,朱仙镇年画以戏曲故事题材居多,画幅不大,以人物为主,背景单纯,富有装饰性,色彩简洁浓重,以深绿、大黄、橙色为主,只套色而不手绘,套版不过五色,线条苍劲有力,风格淳朴浓烈。最具特色的是人物眼睑处印一块弯曲的橙色,为其他年画所少见。
绵竹年画。四川绵竹年画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还是一个谜。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已有大小年画作坊300余家,年画专业人员逾千人,年产年画1200多万张,产品除运销湖南、湖北、陕西、甘肃、青海和西南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绵竹年画风格独特。在绘制风格上,它既承传了唐代年画由画师手工画的技法,又继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术的技术,这是绵竹年画的主要特点之一。另外,绵竹年画在用纸、用笔、用色上也别具一格。传统绵竹年画一般都用粉笺纸(当地所产的土纸上面涂一层薄薄的彭州白泥)和鸳鸯笔(特制扁笔,一边蘸水,一边蘸色),颜色多用矿物色和民间染料加胶矾调制而成。主色有佛青、桃红、猩红、草绿,其次是金黄、天蓝等,给人以单纯强烈、鲜艳明快、对比和谐的色彩效果。这样可使手绘色彩更加厚重,风吹日晒而经久不变。由于用笔、用纸、用色的独特性,使绵竹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绵竹年画内容广泛,品类繁多。从形式看,绵竹年画分为斗方、横披、中堂、条屏等,似同国画分幅相近,但却别具一格。至今为止,绵竹年画已被全世界50多家博物馆和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收藏家所收藏。
高密扑灰年画。高密扑灰年画是世界独特的画种之一,全国也仅此一家。扑灰年画起源于明初,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创始人是北乡公婆庙村一个姓王的民间艺人,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它的制作方式是打好腹稿以后,艺人用柳木炭条起线稿,然后用毛笔描下来,再用白画纸在线稿上扑抹拓扑,一稿可扑上百张,因有这一招,便有“扑灰”之名。
扑灰后的画稿,还要再加手绘,经“大涮狂涂”、“细心巧画”,“描子勾拉”、“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盐菜花”、“描金”、“涂明油”一整套工序,才能画出一张漂亮的画来。到乾隆末年,地方上作扑灰年画的人渐多,在李家庄、赵家圈、杜家官庄开办作坊,成立画店。到清末鼎盛时期,高密扑灰年画进入一个半印半绘的时期,作画能手蜂起,发展成两个主要的流派———“老抹画”和“红货”。“老抹画”继承传统画法,仍以画墨屏为主,画风典雅,虽受新画派冲击,决心不改初衷,自编歌谣表态明志:“墨屏幕屏,案头清供。婆娘不喜,老头奉承。货卖识主,各有前程”。“红货”则大胆借鉴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潍县年画对色彩的运用,向大红大绿靠拢,使作品显出红绿艳丽、对比强烈的特色,一时为多数人所喜爱。艺人也自编歌谣宣扬成绩:“红绿大笔抹,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吉祥又红火。”清末光绪年间,扑灰年画趋向衰落。今天,扑灰年画的作品日渐减少,当年两派艺人的作品,存留下来的都特别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