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姜太公兵书
10670500000019

第19章 虎韬篇(4)

太公曰:“如此者,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战合,鼓噪而俱起,敌将必恐,其军惊骇,众寡不相救,贵贱不相待,敌军必败。”

武王曰:“敌之地势,不可以伏其两旁,车骑又无以越其前后,敌知我虑,先施其备,我士卒心伤,将帅恐惧,战则不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微哉,王之问也!如此者,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必于死地,与敌相避,远我旌旗,疏我行阵,必奔其前,与敌相当,战合而走,击金无止,三里而还,伏兵乃起,或陷其两旁,或击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必走。”

武王曰:“善哉!”

【注释】

前阵数顾:前面的士卒有后顾之忧。数顾:不断回头观望,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

鼓噪:指军队出战时擂鼓呐喊,大张声势。

战合:两军交锋。

死地:指奋战就能生存,不然就会被歼灭的地区。

击金:即鸣金,收兵的信号。金,钲。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如果引兵深入敌国境内,与敌人势均力敌,彼此两阵对峙,谁也不敢先采取行动,我欲使敌人将帅心生恐惧,士卒情绪悲观,行阵不稳、军心动摇,后阵想逃、前阵欲退。此时我军乘机鼓噪而攻之,必使敌败溃逃,具体方法如何?”

太公回答说:“想达到这个目的,我军应先派遣一支部队,秘密绕到离敌10里远的地方,在两侧埋伏;另组织战车和骑兵,迂回到敌军的前方和后方,多张旌旗,多设金鼓,等到双方交战后,同时鼓噪而起,敌将必然恐惧,士卒必然惊骇,以至惶然失措,大小部队不能互相救援,官兵上下不能互相照应,这样敌军必然失败。”

武王又问:“假如敌方所占的地势不利于我军埋伏其两侧,战车和骑兵又无法迂回到敌人前后,而且敌人知道了我军的意图,并预先有了防备,我军士气沮丧,将帅心怀恐惧,与之交战也不能取胜,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大王问得很妙啊!处于这种情况,我军可于战前5日,先派遣哨兵到远处侦察,观察敌人的动静,摸清敌人向我进攻的征候,以便我军预设埋伏。设埋伏必须选择对敌最不利的‘死地’与之遭遇,同时派遣我方先锋部队在远处摇曳旌旗,加长行军间的距离,借以显示我军兵力之众多,然后再以一支兵力向敌方前进,刚一交锋又马上撤退,故意鸣金收兵,后退3里又突然回头反击,此时伏兵乘机而起,或攻其两侧,或袭其前后,全军奋力疾战,敌人必然大败而逃。”

武王说:“你讲得很对啊!”

【心得】

此篇继续前篇的话题,讲述在两军对垒、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如何取胜的战术问题。前篇主要讲了疲劳战术,此篇则主要讲论心理战术。

当兵力相当的时候,硬拼兵力,就会造成两败俱伤,难分胜负。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绕过兵力,从其他办法去寻求一见高低的途径,这时,心力就成了一个可与之较量的关键。心力包括智力和各种心理因素、精神状态,它们与战争的胜负密切相关。武王深知这个道理,他想造成和利用敌军“将帅恐惧、士卒心伤”的局面,打败敌人,为此向太公请问具体的方法。太公作了详细的回答,归纳其原则就是:制造假象、巧用伏兵,虚实结合、四面围攻。

武王知道,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自己的部队也可能同样存在“将帅恐惧,士卒心伤”的心理问题,就此他又请问太公。太公认为这个问题很妙,但他没有做正面回答,只讲了一系列取胜的战术问题,实际上,他的答案就是:要“以攻为主”。

的确如此,一切心理或精神的战术,无论是对己对人,都只有“以攻为主”,采取或保持一种积极进攻的姿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在特定的情况下,进攻本身就是人类促使自己产生积极心理和保持健康精神状态的一种有效方式。

八金鼓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当,而天大寒甚暑,日夜霖雨,旬日不止,沟垒悉坏,隘塞不守,斥候懈怠,士卒不戒,敌人夜来,三军无备,上下惑乱,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令我垒上,谁何不绝,人执旌旗,外内相望,以号相命,勿令乏音,而皆外向。三千人为一屯,诫而约之,各慎其处。敌人若来,亲我军之警戒,至而必还,力尽气怠,发我锐士,随而击之。”

武王曰:“敌人知我随之,而伏其锐士,佯北不止,遇伏而还,或击我前,或击我后,或薄我垒,吾三军大恐,扰乱失次,离其处所,为之奈何?”

太公曰:“分为三队,随而追之,勿越其伏,三队俱至,或击其前后,或陷其两旁,明号审令,疾击而前,敌人必败。”

【注释】

旬:古时十日为一旬,每月分上、中、下三旬。

戒:戒备、警戒。

谁何:此处指军中以口令相问答。

音:指金鼓之声。

外向:对敌人表示已做好战斗准备。

屯:驻扎、防守。

亲:亲近,引申为迫切。

佯:假装。

薄:迫近。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如果引兵深入敌国境内,敌我兵力相当,而遇上天气大寒或酷暑,加之日夜大雨,10日不止,以至沟垒全部塌坏,关塞险隘无法守备,探子哨兵麻痹懈怠,士卒疏于戒备。此时敌人乘夜来袭,三军皆无防备,官兵上下惊惶混乱,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军队必须有高度的戒备才能巩固,戒备松懈必遭失败。我军营垒中要口令声不断,哨兵手执旗帜,与营内营外相联络,以信号传达命令,不可中断,对外一致严密警戒。每3000人设一营地,相约戒备,各自谨守其防区。这样,敌人如果来犯,见我军戒备严密,无隙可乘,必然退兵而去。此时我军宜乘敌力疲、气力衰之际,发动精锐部队,紧随其后猛击敌人。”

武王又问:“敌人知道我军将跟踪反击,预先埋伏了精锐部队,然后假装败退不止,当我军遇到伏兵时,敌人又回转头来,或袭我前锐,或击我后卫,或直逼我军营垒,致使我军恐慌,队伍顿时陷于混乱,各自擅离自己的防守,对此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应当将我军分为3个纵队,分兵跟踪反击,不要进入敌人的埋伏地区,在到埋伏地区之前就把3个纵队的兵力集合起来联合进攻,或攻其前后,或击其两侧,只要我军号令严明,追击勇猛快速,敌人必败。”

【心得】

本篇讲述的是防御警戒和反攻追击的原则和方法。

太公指出,军队的防御警戒要遵循“以戒为固,以怠为败”的规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或者大意。特别是在艰难的环境和恶劣的条件下,更要加强警戒和防备,这样,即便有敌人来偷袭,也难寻可乘之机,必“力尽气怠”而赶紧撤退,并给我军以跟踪反击的可乘之机。

那么,怎样跟踪反击才能取胜呢?这同样不能粗心大意,必须警惕敌人可能会有的预先埋伏,并且要把攻破这种埋伏作为追击取胜的关键。否则对于我军有利的形势,又会转化为不利的形势,反而造成敌人反败为胜的可乘之机。

在真实的战斗中,战争给敌我双方都提供了胜负的机遇,这种机遇瞬息万变,随时转化,你没有理由放松警惕,也没有理由放弃信心。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现代和将来,由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武器装备也随着高度发展,因此,战争的偶然性、突然性、危险性、破坏性、残酷性等比古代,成十倍、成百倍、成千倍、成万倍增加。一个国家要想不被灭亡,必须加强战备,把战备放在应有位置。这个“备”,不仅是必要准备,而且是充分准备;以时间上看,要常备不懈,从空间上看,要万事俱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任何麻痹、懈怠、侥幸、轻敌的思想和行动都必须干净彻底地消除。

九绝道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守,敌人绝我粮道,又越我前后。吾欲战则不可胜,欲守则不可久,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深入敌人之地,必察地之形势,务求便利,依山林、险阻、水泉、林木而为之固,谨守关梁,又知城邑、丘墓、地形之利。如是,则我军坚固,敌人不能绝我粮道,又不能越我前后。”

武王曰:“吾三军过大陵、广泽、平易之地,吾盟误失,卒与敌人相薄,以战则不胜,以守则不固,敌人翼我两旁,越我前后,三军大恐,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帅师之法,当先发远候,去敌二百里,审知敌人所在。地势不利,则以武卫为垒而前,又置两踵军于后,远者百里,近者五十里,即有警急,前后相救。吾三军常完坚,必无毁伤。”

武王曰:“善哉!”

【注释】

关梁:关隘和桥梁。

丘墓:丘陵各墓塚。

翼:翅膀。这里作动词,意谓包围两侧。

武卫:武冲车。卫,疑为冲之误。

踵军:跟随在后面的军队。踵,跟随。

【译文】

武王问太公曰:“若引兵深入敌国境内,与敌军对阵相守,敌军截断了我军粮道,又包抄到我军的前后,我欲与之决战又不能取胜,我欲防守又不能持久,这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大凡引兵深入敌国之境,必须事先熟悉地理形势,务求有利的地形,凭借山林、险阻、水源、林木形成巩固的防御;一面谨守后路之关隘桥梁,一面探悉附近之城邑、丘墓等地形的便利。这样,我军防守就能坚固,敌人便不能断绝我粮道,又不能迂回包抄我前后方了。”

武王又问:“我军通过大片的森林、广阔的沼泽、平坦的旷野,由于我方侦探与了望哨兵的失误,未能及早发现敌人,仓促之间与敌军遭遇,此时交战不能取胜,防守又不能巩固,敌人包围了我军两侧,迂回到我军前后方,我三军大为恐惧,怎么办呢?”

太公说:“凡是统率军队的法则,应当派出远方侦探,在距离敌人200里之处,就应当弄清敌人所在的位置。如果地势对我军不利,可以用武冲大战车在前面掩护行进,再编制2支‘踵军’随后跟进,与主力远者相距100里,近者50里,如有紧急情况,互相联络通知。这样,全军就能形成完整的巩固阵势,不致于遭受严重的打击和伤亡。”

武王说:“好啊!”

【心得】

此篇论述领军深入敌境而受到包围时的解救之策,主要须注意三点:一是要查明地形;二是要探悉敌情;三是要保持自己军队的完整坚固。

一支军队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国土和人民,来到敌国作战,面对陌生的环境,如果不迅速掌握敌国的地形和敌情,就会使自己完全处于孤立无援和被动挨打的局面。行军打仗经常会遇到“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等6种地形。为将者应审慎判明各种不同的地形并采用不同的战法加以利用。比如,对敌能来,我军能往的“通形”,应“先居高阳,利粮道”,以迎战敌人。所以,查明地形和了解敌情就成了自己立脚和应战的首要前提。

同时,必须加强三军间的联络网路,保持自身的完整坚固,特别是若当敌人截断了我军的粮道与和国内联系的时候,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保持了自身的完整坚固,就等于保存了一种独立完整的战斗力,有了这种独立完整的战斗力,就可以更从容地应付各种预料不到的情况和复杂的变化,甚至还可以有效地打击敌人,取得逆转情势的胜利。

十略地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战胜深入,略其地,有大城不可下,其别军守险与我相拒,我欲攻城围邑,恐其别军卒至而击我,中外相合击我表里,三军大乱,上下恐骇,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攻城围邑,车骑必远,屯卫警戒,阻其外内。中人绝粮,外不得输,城人恐怖,其将必降。”

武王曰:“中人绝粮,外不得输,阴为约誓,相与密谋,夜出穷寇死战,其车骑锐士,或冲我内,或击我外,上卒迷惑,三军败乱,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当分军为三军,谨视地形而处。审知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为之置遗缺之道,以利其心,谨备勿失。敌人恐惧,不入山林,即归大邑,走其别军,车骑远要其前,勿令遗脱。中人以为先出者得其径道,其练卒材士必出,其老弱独在。车骑深入长驱,敌人之军必莫敢至。慎勿与战,绝其粮道,围而守之,必久其日。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塚树社丛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示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令其土民曰:罪在一人。如此,则天下和服。”

武王曰:“善哉!”

【注释】

略;夺取,引申为占领。

别军:指敌方的另一支军队。

中外:指敌方城中守军与城外援军。

堡:用土筑起的小城。

无燔:指军队入城后不准焚烧。

塚树:坟墓上的树木。

社丛:庙社附近的丛林。社,古指土地神或祀神的地方。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我军乘胜深入敌国,占领其地,有大城难以攻下,敌人另有一支部队占有险要地形,与我军相持。我军想攻其大城,又担心这支敌军突然前来袭我,如此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我军军心因而大乱,上下惊恐,这将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大凡攻城围邑,须将车兵骑兵部署在较远的地方,扼守要道,加强警戒,阻绝敌人内外的交通,敌人城中缺乏粮食,不能从城外输入,城内军民必然发生恐慌,守城的将领就会投降。”

武王又问:“城内缺粮,外边又无法输入,敌人互相联系,密谋突围,乘夜出城死战,发动车骑锐士或冲入我营内,或袭击我外部,士卒遇到这种情况:心生迷惑,三军顿时一片混乱,仓惶败逃,这又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