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姜太公兵书
10670500000008

第8章 武韬篇(2)

本篇讲以文德教化启示人民,以清静无为治理天下,是谓“大纪”和“大定”。文德教化是为了移风易俗,更新人民的精神面貌;清静无为是为了安定国家,繁荣社会的物质生产。这实际上讲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问题。姜太公认为,精神文明建设要“有为而治”,物质文明建设要“无为而治”。

“有为而治”,就是要把人们组织起来,形成家庭、国家相统一的社会,使人们和谐相处、伦理有序,同时用贤德教化人民移风易俗,也就是要推动人类从野蛮向文明进化。这是人类脱离动物状态以来不断超越自己的一项艰巨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中断、停止,否则人类就不可能发展、进步。正是这种“有为而治”的精神建设,才创造了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艺术。

“无为而治”是古代道家的政治主张,意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帝尧的仁德普照万物,他推算日月星辰的变化,教导人民何时播种、何时收成,并将朱鸟七宿(星名)出现在正南方的日子定为春(春分),白昼和夜晚等长。大火心宿(星名)在傍晚位于正南方的时候定为夏(夏至),此时昼夜最长。虚宿星(星名)在傍晚位于正南方且昼夜等长之时,定为秋(秋分);而昼短且昴宿星在傍晚位于正南方的时候,则定为冬(冬至)。此外还排定了1年有365日及3年有1个闰月。

在他的仁德之下,春天一到,年轻人便到户外努力耕作,老人及小孩也都一起帮忙。在人们播种的同时,鸟兽也开始交配、繁殖后代。

到了夏天,不管老少都到户外劳动,鸟兽羽毛也变薄。秋季收成后,人们心满意足,鸟兽羽毛焕然一新,显得舒畅。而冬天一来,人们都躲在屋内取暖,鸟兽也长出细柔的绒毛以保持体温。

尧的统治时期,不仅可以说是“仁政”的典范,也可以说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典型代表。

“无为而治”的统治谋略的具体实施,是在西汉时期。西汉初年,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据《史记》记载,其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为了恢复社会生产力,汉高祖实行“无产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即实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尽量不过度滋扰人民,不过度增加人民负担的政策,从而使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

无为而治的实质,不是指统治者无所作为就能达到治的目的。姜太公所言者的真实意思乃是要指出,权谋者以无为的治理方式,使人们不会感到对自己构成威胁,人们对其就会采取容忍而不是警惕的态度。此时再推行某种既定的韬略,就能达到治的目的。无为其实是一种手段。治是通过无为这一个手段而要实现的目标。

西汉初期著名的丞相萧何病死后,汉惠帝就遵照萧何的遗言,任命曹参为丞相。曹参做了丞相之后,一切都按照萧何已经制定的规章制度办事,什么也不变动。汉惠帝看到曹参这副样子,认为他不尽心尽力,是摆老资格,瞧不起自己,心里很不高兴。曹参知道这个情况后,来到皇宫里向惠帝请罪,然后说:“请问陛下,您认为自己和高祖谁更英明?”汉惠帝说:“那还用说,我怎么能比得上高祖。”曹参又问:“那么,我和萧何相比,谁更能干?”汉惠帝微微笑了笑,说:“你好像不如萧何丞相。”曹参说:“陛下您说的真对。既然高祖和萧丞相平定了天下,建立了汉朝,又给我们制定了一套章程,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规定去办,不失职就可以了。”汉惠帝这才明白了曹参的用意。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萧规曹随”。这正是运用“无为而治”谋略的典型实例。

总之,“无为而治”就是要求君主清心寡欲,尊重自然的规律,顺应民心,给人民的生计予以充分的自由。天地自然有着恒定的运动规律,人民大众有着恒常的生存方式;如果能够与天下人共生共存、相安相得,那么天下就自自然然地归于平静了。首先要做的是顺乎民心,其次则是教而化之。如果君主好事喜功,就会刑役繁杂,干扰人民的生活、生产,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所以,君主无为,正是为了百姓有为,百姓有为,必须要求君主无为。在君主和人民之间,姜太公认为,君主“静”,民则“动”。按古人阴阳协调的观念来说,就是要把民放在主要的地位,充分发挥它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这样一来,君主实际上收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这实在是一种轻松而有益的管理艺术,何乐而不为呢?

三文伐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文伐之法奈何?”

太公曰:“凡文伐有十二节:一曰,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奸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

二曰,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必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

三曰,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

四曰,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卑辞委听,顺命而合。彼将不争,奸节乃定。

五曰,严其忠臣,而薄其赂。稽留其使,勿听其事。亟为置代,遗以诚事,亲而信之,其君将复合之。苟能严之,国乃可谋。

六曰,收其内,间其外,才臣外相,敌国内侵,国鲜不亡。

七曰,欲锢其心,必厚赂之,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利,令之轻业,而蓄积空虚。

八曰,赂以重宝,因与之谋,谋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谓重亲。重亲之积,必为我用。有国而外,其地大败。

九曰,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致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乃大偷。

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应事,如与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时及将至,若天丧之。

十一曰:塞之以道,人臣无不重贵与富,恶危与咎,阴示大尊,而微输重宝,收其豪杰。内积甚厚,而外为乏。阴纳智士,使图其计;纳勇士,使高其气。富贵甚足,而常有繁滋,徒党已具,是谓塞之。有国而塞:安能有国?

十二曰,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遗良犬马以劳之;时与大势以诱之;上察而与天下图之。”

“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

【注释】

文伐:指用非武力的手段去分化瓦解敌人。

节:环节。指关键的手段、措施。

奸事:坏事、邪恶之事。奸,邪恶。

卑辞委听:装着像人微言轻的样子,委婉地打动别人。卑辞,卑微的言辞。

奸节乃定:所施计谋就能获得成功。奸,邪恶。节,符节,引申为计划、意图。

严其忠臣,而薄其赂:要尊敬敌国的忠臣,并赠予一些微薄的礼物。严:尊敬,这里意指与之交好以达到离间的目的。

稽留其使:拖延其使者停留的时间。

亟为置代:事态到了敌国君王准备更换使臣的时候了。置,弃置。代,替代。置代,这里可理解为更换使命之意。

遗以诚事:迅速办妥托办之事,以表忠诚之意。遗:赠与,此指托付。

苟能严之,国乃可谋:假如真能做到严待敌国忠臣,图谋敌国是不无可能的。苟,假使。

间其外:离间敌国国君派往国外的大臣。间,离间。

才臣外相:敌国的大臣已背叛君主与外国勾结。相,相助、辅助。外相,背着。

锢:禁锢、控制。

轻业:轻视、忽视。

重亲:听命于我、服从我的意图。重,注重。

微饰:暗中文饰,意指悄悄地吹捧、粉饰。

国乃大偷:国事被大大地懈怠以致废弛了。偷,偷懒。大偷,衰败。

情:友情。

承意:秉承意图、意志。

塞:堵塞。

恶危与咎:厌恶危险与灾祸。咎:灾祸。

微输重宝:秘密地用珍宝收买其豪杰。输,奉送。

繁滋:发展壮大。繁,多、盛。滋,滋生、培植。

徒党:集团,同党。此处意指聚集力量。

征已见:经分析判断战机已出现。征,征兆、迹象。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以谋攻敌的策略是什么?”

太公回答说:“所谓以谋攻敌,其策略有十二种:

一是迎合敌君的喜好,顺从他的心意,使他滋长骄傲的情绪,如此各种奸邪的事就会随之发生。我方若能巧妙地应用此一弱点,就能消灭他。

二是拉拢敌君的近臣,以削弱敌国的力量。敌国的近臣怀有二心,其忠诚的程度必然降低。敌国的朝中没有了忠臣,国家必然产生危机。

三是暗中贿赂敌君的近臣,和他们建立密切的关系,使他们身在国内而心向国外,如此,敌国必将发生祸乱。

四是助长敌国君主享乐腐化的堕性,使其荒淫的欲望有增无减。用大量的珠玉贿赂他、用美女讨好他。用卑微的言词委婉地打动他,顺从他的命令并且迎合其意,如此敌君就不会以我为虑,这样我方所施的计谋就能获得成功。

五是要严待敌国的忠臣,给他微薄的礼物。与他进行外交的接触,要故意拖延时间,不要听从他的意见。若敌君改派他人来替代,表示亲近、信赖、忠诚以结友好,这样敌君必然疏远其忠臣,假如能严待敌国的忠臣,此时计谋就容易实现了。

六是收买敌君左右的内臣,离间他在外的边将,使有才能的官员为我国做事,而造成其内部互相倾轧,这样的国家就没有不亡的了。

七是要控制敌君的思想,必须舍得用重金贿赂他们,并收买其左右亲信,暗中施予利益,使之忽略自己的生产经营,这样敌国的粮财便会贫乏,国防便会空虚。

八是赠送敌君贵重的珍宝,并与他结盟,给他一定的利益,取得他的信任,进而结成亲密的伙伴关系。这种亲密的伙伴关系一旦形成,必然为我所用。当自己的国家为别国所利用,其国必然遭致败亡。

九是用崇高的名声颂扬他,不让他自身感到危难;使他有威权至上的感觉,毕恭毕敬地顺从他;尊崇他以极高的地位,先夸耀他的尊荣,再以圣人的德行加以粉饰,他必然因此而自大自满,荒疏国事了。

十是对他表示恭敬诚意,以取得他的好感和信任;顺着他的心意办事,好像兄弟一般亲密;既已得到他的好感和信任,就可以进一步巧妙地控制他;等时机一到就讨伐他,使其灭亡。

十一是用以下方法蔽塞敌国君主的视听:臣子没有不想富贵而厌恶危险与灾祸的,暗中对他表示极大的尊重,秘密以重金收买其中的豪杰之士;国内积蓄充实,而对外却假装贫乏;暗中收纳智谋之士,为我出谋划策;招集勇猛之夫,使他们保持原来的士气。要满足他们想要富贵的欲望,不断发展他们的势力。如此结成党羽,以障蔽敌国君主的耳目。拥有国家但为人所障蔽、耳目昏聩,这样的国家还能持久吗?

十二是培养一批乱臣以迷惑其君主;进献一批美女以迷乱其神志;送他良犬骏马,使他劳于游猎的追逐;经常用有利的形势诱惑他,使他更加骄狂。然后仰观天象以察时变,起而与天下人共谋而攻取之。”

“以上十二种以谋攻敌的策略,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进一步采取军事行动了。采取军事行动时必须上察天时,下观地理,等到各种征兆都显示有利契机时,才能兴兵征伐。”

【心得】

这篇文章说明从战略上讲,“武事”的进攻,首先要靠“文事”的进攻,也就是说军事的较量应以政治的较量为前提,武力的争斗应要以智谋的拼搏为基础。文王和太公把这称做“文伐”。

太公从战术上把“文伐”的方法归纳为十二种,目的是要造成敌国君臣分离、内部瓦解,以此削弱其军事的防备和战斗的力量。

如何分离敌国的君臣,瓦解其内部的团结呢?就己方而言,就是要发挥自己的优点,极尽智谋之能事;从敌方来说,就是要抓住其弱点,使其玩物丧志,在享乐中腐化堕落。

姜太公认为,人性都有贪图富贵、爱好虚荣、追逐声色的弱点,所以财物、声色、颂词,就是“文伐”的一种有力武器。用金钱贿赂他们,用美女讨好他们,用谀词吹捧他们,他们就会被欲望所吞没,被享乐所腐化,被虚荣所迷惑,变得越来越自满、狂妄和堕落,丧失自己的人格意志和进取心、战斗力,一个国家的君臣,如果处于这种状态,不用别人来攻打,也要自取灭亡了。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就是运用了此一谋略。勾践用显赫的名号颂扬吴王夫差,并用至高无上的名位尊崇他,百般地施行谄谀之术表示永远臣服,永不反吴;夫差有重病,勾践去探望,问候,并亲尝其粪,为其验病;吴国欲开凿邗沟,使之与江淮二水相通,以便北上伐齐攻鲁,勾践便命文种率万名民夫支援;夫差出兵攻齐,勾践不但出兵3000助吴,而且亲自到吴国致贺,送上优厚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