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曾国藩兵书
10670900000002

第2章 曾国藩疏奏、书信兵法思想(1)

本编综述

本编由曾国藩兵法思想的部分奏章、批牍和书简组成,其中包括了曾国藩主要用兵作战的原则和策略。曾国藩为创办湘军、主办洋务两大事业用尽权谋。自他以后,满族王公的大权逐渐向汉族军阀转移。在中国近百年历史上他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曾国藩是袁世凯、蒋介石的楷模,在政治上、军事上自成一家。对于封建统治者,曾国藩扮演着承袭的角色;对于近代军阀,他则领有开先启后的地位。对于孔门儒学,特别是封建教育他也有独到之处;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他的特质就是虚伪,内涵则是残忍,因为军事活动的表现突出,其他经济文化方面也就有所掩盖。

曾国藩的军事谋略,是以孙子兵法为基础,只是渗入了特殊的顽固性,其军事谋略的中心是:“结硬寨,打死仗。”

曾国藩不用入营已久的老兵,也不用五品以上的旧军官,专门招募容易受骗的农民为兵,任书生为军官。前者吃苦耐劳,天性服从;后者受儒学影响,以居敬、存诚为修养之道。由这些人担任将领,可借着维护传统文化、留佛老、崇孔孟、传经书、存私有等名义为旗号,加上血缘网络,构成铁血班底,专与太平军相抗衡。曾国藩用兵还有另一特点,那就是只用湖南兵;特别是湘乡、宝庆两地农民,终年劳累,吃穿无着,眼前只有两条路,一是造反,一是当兵。曾国藩要人替他卖命,其兵饷是很可观的,薪俸四两五钱银子,侥幸者还可搏一功名,捞个一官半职,所以他们从军踊跃,湖南人士的“敢战”一度蔚为风气。

湘军经过曾国藩的严格训练,培养了“硬”和“死”的特质。战术中他的谋略原则是:坚扎营、慎拔营、勤察地、主客明,分述如下:

第一、坚扎营。曾国藩根据太平军兵多将勇、纪律严明的特点,确定“内线作战”策略。他规定麾下兵官每到一处,军营必须筑墙挖壕,扎营之地要顶上宽平、背山面水、柴水方便,扎营阵形应成两个三角形的合体,一营要开两门,前门正大,后门隐僻,这是曾氏扎营要领。

第二、慎拔营。曾国藩求稳忌迅,拔营行军规定日行40里,少者20—30里,行军时以70%兵力备战,30%负责辎重行装,行军前有一小分队先行探路,每营派一军士押尾垫后。

第三、勤察地。曾国藩十分重视察看地形,在军事史上因有“湘军派”之名。他规定察看地形要轮流进行,小径小溪、一丘一壑,都要细细察明,选择专门人才,轻骑窃察,并绘图呈上,开战之前让将领了然于心。

第四、主客明。曾国藩以“以稳为静”的作战风格见长,喜“主”忌“客”。他认为“以主待客”才能对付气盛的太平军。“主”气常静,“客”气常动,“客”气先盛而后衰,“主”气先微而后壮,便可攻城;也主张城外屯兵,筑垒自固,挖壕困敌。

上述四项原则,是贯彻曾国藩谋略思想的始终。在太平军强、湘军弱的形势下,他做出这个谋略决断是正确的,在稳和静的后面,还藏着一个“忍”,集中体现出封建王朝垂死挣扎的顽固性。太平天国失败有许多原因,对于曾国藩采用稳扎稳打、持久的谋略缺少对策,也是原因之一。年轻气盛的陈玉成、李秀成都未能识破这一点。

一议汰兵疏

【原文】

奏:为简练军实,以裕国用事,臣窃维天下之大患,盖有二端:一曰国用不足,一曰兵伍不精。兵伍之情状各省不一:漳泉悍卒,以千百械斗为常;黔蜀冗兵,以勾结盗贼为业。其他吸食鸦片,聚开赌场,各省皆然。大抵无事则游手恣睢,有事则雇无赖之人代充,见贼则望风奔溃,贼去则杀民以邀功。

奏章屡陈,谕旨屡饬,不能稍变锢习。

【注释】

议汰兵疏:议论关于裁减绿营兵的奏章。汰:淘汰、裁减。疏: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政见的文件。

简练军实:精省军队,减少开支。

漳泉:漳州、泉州,都在今福建省。

悍卒:凶悍的士兵。

冗兵:闲散混杂的队伍。

恣睢:游手好闲,惹是生非。

谕旨屡饬:圣旨多次下达进行告诫。饬:告诫。

锢习:根深蒂固的恶习。

【译文】

臣下启奏:关于精减军队用度,用来充实国家开支的问题,臣私下认为国家最大的祸患,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库开支不足,二是军队不精干。现在各省的军队情形不一:漳州、泉州等地的士兵大多很凶悍,成百上千的人械斗是常有的事;贵州、四川等地的闲散混杂士兵则常常勾结土匪强盗。其他像吸食鸦片、聚众赌博等等情形,大致各省也都是如此。军队中的士兵大都无事时游手好闲,惹是生非;有事之时就雇用无赖之徒滥竿充数,见了敌人望风而逃,敌人走了就杀害百姓邀功请赏。各地的奏章屡屡陈述,皇上圣旨也屡次告诫,但上述根深蒂固的恶习仍然难以改变。

【心得】

曾国藩在这里揭露了一个旧时代的普遍现象:官军往往作威作福、外强中干,平时抢劫斗殴,无恶不作,打仗时看见敌军却望风而逃,甚至兵匪一家互相勾结。战事之后则残杀百姓,并以此谎报战绩,邀功请赏。因此自古以来老百姓惧怕官兵甚于土匪,尤其是豪雄争霸、军阀混战的年代,更是人人遭殃。南北朝时南朝宋将领刘牢之统率的“兵府兵”凶暴无比,他们抢劫财物远胜强盗;自称“汉皇帝”的侯景更是残忍得令人发指。他的军队攻破广陵时,士兵们将城内来不及逃走躲藏的男女老少抓起来,半个身子埋在地下,然后兵士跑马射箭,最后8000多人全部惨遭虐杀!鲁迅先生痛感于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悲剧不断重演,称历代中国老百姓,一直生活在暂时做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得不到的时代”。每个王朝临近垮台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兵匪凌虐百姓的事实,而这正是激起民众反抗,促使统治者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同时,曾国藩在这则短文中还提出了一个治理国家的谋略,即应削减军费开支,裁减军队,以发展生产,休养生息。这就是所谓的“偃武修文”,也是战后创造太平盛世的一种策略。

商朝末期,周武王起兵讨纣,灭商朝,建立周朝,定部镐京。为恢复和平生活,周武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归马”、“放牛”是把战时征用的牛马放归于农牧业生产。同时,又进行了一系列政治革新,制定爵位、分封土地、选贤任能、依才置吏、注重教化、使民富足、崇尚美德。因而武王“垂拱而天下治”,王朝一度大为壮盛。周武王堪称为历史上文武兼备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主张文武不相离,反映了他对文治武功辩证关系的精深见解。公元前500年,孔子陪同鲁定公与齐景公会盟于齐鲁界上的夹谷山前。鲁定公头脑比较简单,没有考虑采取必要的武力保护措施。孔子向定公说明了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文武之事不可相离的道理,又讲了宋襄公不修武备而失霸权的例子,请定公命左右司马率兵随行。到了会盟之地,孔子探知齐国部队在周围驻扎甚多,亦命左、右司马提高警惕,随时准备战斗,又命大夫兹无还率兵车300乘,离会盟10里下寨。

齐国大夫犁弥对齐景公说,孔子知礼而无勇,不懂战事。明日会盟,我们用300莱夷人假扮乐工,趁其不备,拿下鲁侯君臣,杀散他们随从,鲁国命运就攥在我们手里了。

第二天,齐鲁两国君相4人登坛会盟。齐景公使300莱夷人上前奏本土之乐。鲁定公吓得变了脸色,孔于却无惧色,先让齐王去夷狄之乐,齐王自知理亏,只好让莱夷人退下;又要齐王对侮辱鲁侯的乐队领队绳之以法,齐王不肯。孔丘怒不可遏,按剑张目说:两国通好即兄弟,鲁国的执法官也就等于齐国的执法官。举袖大呼左、右司马,二将飞驰上坛,于男女乐队中各揪出一领队当即斩首,余人惊走不迭。齐景公骇然。鲁定公起身下坛。

会盟不欢而散,齐景公谴责了无知的大夫犁弥。为挽回影响,缓和矛盾,齐王接受晏婴建议,退还了齐顷公时侵占的鲁国领土。

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后,平定了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王的叛乱。由于汉高祖是靠武力发迹,因此便很自然地重视武力而不思文教,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儒生陆贾时常提起诗书文教的重要,汉高祖不悦道:“老子骑着马得了天下,讲究诗书有什么用?”陆贾说:“皇上骑着马得了天下,难道还能骑着马治理天下吗?打天下当然要用武力,治天下就不能不用文教。文武并重,才是长久之计。”于是汉高祖接纳陆贾的建议,开始重视文教和儒生。往后几年,陆贾写了12篇文章,说明从古至今为国君者成功及失败的道理。汉高祖看了深知文教的重要,并极力推行,汉朝的国力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后来,陆贾又向陈平提出了“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则士务附,士务附则天下虽有变而权不分”的战略方针。可见,“治天下”要“文武并举”,不可偏废。

元末明初叶子奇撰写《草木子》,其中一段指出元朝亡国的原因:“伤武备以修文德,两尽其道,古之教也。元朝自平南宋之后,太平日久,民不知兵。将家之子,累世承袭,骄奢淫逸,自奉而已。略之不讲,但以飞觞为飞炮,酒令为军令,肉阵为军阵,讴歌为凯歌,兵政于是不修也久矣,及乎天下之变,孰能为国爪牙哉?此元之所以不振也。”由此说明武备的重要。

对“偃武修文”必须贯彻实施。在闭塞的封建社会里,历经了长期战乱之后,国家应当要积极地发展生产,重视文教,推举儒生,这个时期,习武和修文相较,修文无疑是重心。但在休养生息后,过分重视偃武,或习武与修文无法平衡,国家又将面临新的灾祸。因此,“文治武功”与“有备无患”等谋略,应要相辅互补,否则会有和平年代不习武的荒唐结论。在这份奏章中,曾国藩正是针对此点提出他的谋略思想。

二财用之不足

【原文】

至于财用之不足,内外臣工人人忧虑。自庚子以至甲辰五年之间,一耗于夷务,再耗于库案,三耗于河决,固已不胜其浩繁矣。乙巳之后,秦豫两年之旱,东南六省之水,计每岁欠收,恒在千万以外。又发帑数百万,以振救之,天下财产安得不绌?

【注释】

臣工:朝廷大臣。

庚子、甲辰:指庚子年和甲辰年,分别为1840年和1844年。

耗于夷务:指鸦片战争失败后订立《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支付的赔款。

库案:国库贪污案件。

耗于河决:指用于防洪的开支。

浩繁:开支巨大。

乙巳:即乙巳年(1845年)。

秦豫:陕西、河南。

绌:穷尽。

【译文】

至于财政费用不足,朝廷内外大臣都很忧虑。从庚子年到甲辰年五年之间,国家财政一是消耗于外族事务,二是消耗于国库的贪污,三是消耗于治理洪水。开支本来就不胜其繁。乙巳年之后,陕西、河南又连续两年大早,东南六省又遭水患。总计每年歉收都在千万之上;再内支出国库银钱几百万救灾,财政怎能不穷尽呢?

【心得】

关于“耗于夷务”,我们举几个不平等条约就可见一斑了:《北京条约》规定中国赔偿英、法各80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赔偿日本2亿两;《辛丑合约》赔款的本利将近10亿两!而无耻的清政府竟还公然宣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各国之欢心!”

这些懦弱的统治者丝毫没有抵抗的决心,对敌人的致命弱点视而不见:比如中日战争初期,日本虽然歼灭了北洋海军,但其陆海军已经倾其全力孤注一掷,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承认日本“国内军备殆已空虚”,如果中国坚持抵抗,结局一定会有改观。然而投降派的屈服退让却助长敌人的气势;镇南关一仗更令中国人感到痛心。

早在17世纪初,法国人就想占领越南。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开始到越南活动,充当侵略的先锋。1858年,法国联合西班牙,借口保护传教,正式进攻越南,先后占领了广安、西贡。1867年,法国把越南南部完全吞并,建立起法属的殖民统治。

越南位于中国的西南面,史称安南国,为清廷的属国。法国入侵战越南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入侵中国。果不其然,法国很快把侵略锋芒指向了越南北部和中国西南边境省份。

1883年春在以海军军官礼维业为司令的法国军队北上攻陷了河内,继而占领宁平、南定等地。为了抵抗法国的侵略,越南政府忙向驻扎于中越边境保胜(现在的老街)一带的刘永福黑旗军请求援助。

刘永福以前是广东天地会的首领,太平天国起义时,他也起来响应。他的队伍用七星黑旗作战旗,被称为黑旗军。起义失败后,他带领黑旗军占据了保胜。黑旗军在这一带开山种粮,力量逐渐壮大起来。面对法军的侵略气焰,他们以抗法卫边为己任,慷慨赴援,冒死冲锋。在刘永福的指挥下,黑旗军多次打败法军,使侵略者无法继续向北进犯。

一天,几个法国人突然来到保胜地带,他们没有带任何武器,却用马车拉来了几个装着白银沉甸甸的大箱子。他们是来找黑旗军的,准备把几箱子银元送给刘永福。他们找到了刘永福,刘永福看了看这几个大箱子,就明白了法国人的目的。刘永福怎会收他们送的银子呢?法国人讨了个没趣儿,只好带着他们的银子,灰溜溜地滚了回去。

法国人走后,刘永福立刻带领黑旗军南下,包围了河内。

在河内的法国司令礼维业早就听说过黑旗军的厉害,现在黑旗军把他给包围了,他觉得不能在这儿呆下去了,必须马上离开,而且越快越好。天刚蒙蒙亮,礼维业就领着法国兵,悄悄溜出了河内。他们一连跑了几十里路,等到了纸桥,天已经大亮了。礼维业累得满头大汗,和士兵们一起倒在树底下休息。在他看来,这次逃跑神不知鬼不觉,现在已经没有危险了。他哪知道,黑旗军早就在这儿埋伏好了,礼维业还没躺稳,黑旗军就发动了猛攻。跑了这么远,法国兵累得已无力作战了,不一会儿,他们的死尸就倒成一片。礼维业见情况不妙,便挣扎着爬起来,用尽最后一点劲朝路边的稻田跑去。没跑多远,就被黑旗军一枪打倒。这时候,一个黑旗军战士飞快地冲过去,砍下了他的脑袋。经过三个多钟头的激烈战斗,黑旗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接连失败的法国人为了挽回面子,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清政府也下令向法国宣战。双方在台湾和福建分别展开了激战。台湾军民在巡抚刘铭传的指挥下,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而福建海军却在马尾海战中失败。7艘军舰全部被击沉,死伤达1000多人。不久,法国又向中越边境大举进攻。中国的守军不战而逃,法国人占领了中越边境的重镇镇南关(现在的友谊关)。

镇南关是中国西南边境的大门。占领镇南关后,法军统帅尼格里非常狂妄。他命人在镇南关的城墙上写了一行大字:“广西的门户,已不复存在了。”当地的中国人民非常气愤,便也在城墙上写了一行更大的字:“我们要用法国人的头颅,重筑我们的门户。”然后,他们纷纷来到清军老将冯子材的大营里,要求加入部队赶走侵略军。当地人民的反法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这一切使尼格里非常害怕。于是他放火烧毁了镇南关,带领法军退到了文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