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10701800000023

第23章 求知心理学--破译有效学习的密码(1)

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将伴随我们整个生活并影响我们一生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人们总是在问有没有一种神奇的学习方法:能提高效率,让人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以下几种心理学的学习方法,也许能助你成功,让你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厌学心理--孩子不愿学习为哪般

厌学心理,是一种由于学习成绩差而产生的自卑感,加上外界的压力,使学习者失去信心与兴趣,随之而产生的一种厌烦学习、抵触学习的情绪,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这种情绪较多地存在于差生之中。

青少年时期正是求学的黄金时期,然后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社会与家庭将负担交给学校,学校又将压力转给老师,而老师则将负担统统压到了学生身上:拼命延长课时,加班加点,学生从早学到晚,双休日也不休息。这些让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吃不消了。他们品尝不到学习的乐趣,感到的只是苦海无边的酸楚。

古人云:“物极必反”,当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而学习成绩也难以提高时,便会出现厌学现象。他们在厌恶学习的同时,也错过了很多课本上与课本外的有意义的知识。这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损失。

魏辉是独生子,是在家人的溺爱与娇惯下长大的。上中学后,他依然贪玩,而不爱学习。他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整天想着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有时还在课堂上睡觉。自习时,别的同学都在埋头复习,他却大吵大闹,不仅自己不学习,也影响别人的学习。

为此,老师曾找他谈过话,处罚过他,但无济于事。老师最后对他没办法,便找家长,可家长更是没有丝毫的办法,打骂都用过了,可魏辉还是不知悔改,对于学习的抵触心理也越来越强。

久而久之,魏辉开始与其他同学寻找各种理由一起逃学、旷课,偷偷跑去网吧里玩游戏。当校长亲自找魏辉谈话时,魏辉说出了这样的话:“我就是不喜欢上学,不喜欢印着铅字的课本,不喜欢倒胃口的数学公式,不喜欢嘲笑我的同学,更不喜欢批评我的老师,除了学习,其他任何事情都是我的人生乐趣。”

像魏辉这种对学习的极端厌恶,就是青少年学生厌学症的典型表现。厌学的学生,一般都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了兴趣,取而代之的是烦躁和厌倦的情绪,以及冷漠、逃避、对抗的心态及行为表现。

按理说,学习可以增进知识、掌握技能,应该是一件非常有趣味的乐事,也符合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和好学多问的特点。但为什么一部分同学却产生厌学心理呢?

1.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

有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成材,考上大学,从孩子出生就开始计划孩子的学习与成长,什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现象越来越多,以至于现在的孩子就学年龄越来越小。但孩子的成长与学习都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分追求成效既违背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又不考虑他们的可接受性;使学生不胜负担,不求甚解也不易消化,久而久之产生恶性循环,把本来是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们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心理。

2.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怕孩子有负担。

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就是他们的“小太阳”,事事顺着孩子,宠着他爱着他,对他们在学习上更是没有要求,过分迁就,甚至越俎代庖替孩子做作业,造成孩子学习上怕艰苦,不扎实。由于孩子把学习当作过分轻松的事,一旦遇到困难而自己又无力去克服,就产生了厌学情绪。

3.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求过高。

有的学校把九十分以下算作“不及格”,就要补课。即使有的学生考了九十九分,还要听家长、教师“为什么丢了这一分”的指责,这种求全责备使学生在学习上丧失信心,并为此惆怅、苦闷、厌烦。

4.有些教师教学不得法,这里既有教育思想问题,也有教学艺术问题。

在生源较差的学校,有的教师感到教而无功,他们的厌教情绪也影响到学生学习情绪。在生源较好的学校,有的教师则一心扑在“升学率”上,学生的课余生活、文体活动等等都似乎与他们无关,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单调乏味,从而萌生厌学心理。同时,有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乏艺术性,一味的满堂灌,学生似懂非懂,因而在一大堆作业面前束手无策,产生厌学情绪。

据了解,厌学情绪在中学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那么,如何进行厌学心理的疏导呢?

1.培养高成就动机。

出色的学生一般都具有高的成就动机,他们相信自己的人生能获得高成就,并且竭尽全力去实现。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会获得成功。当然,理想必须符合现实,因为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宇航员或体育明星,但事实证明,高成就动机对学生的学习确实有积极的影响。

2.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习困难的学生大多数是因为学习策略不当,不适合课程学习或学习个体。学习策略来自于教师的直接指导,也可能来自于其他同学或朋友。学生在运用一种新的策略时,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务必努力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调整、修改,使该策略适合自己学习。

3.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一种个人力求接近探究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与心理倾向。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是一种有效方法,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去学习,才会心向神往,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一旦成为有趣的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随后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从而改变由于“没兴趣”而缺乏学习动力和注意力分散现象。

心理学课堂:

1.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2.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3.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

4.老师和家长要注意批评的尺度,成功时让孩子感到成功的喜悦

顿悟学习--要想一下子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

顿悟学习法, 提出知觉是以痕迹的形式保留,提倡记忆与想象对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领悟 。

“顿悟学习”是一种经常在理念类课程中使用的学习方法。用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给予解释,顿悟就是对问题情境的突然理解,它导致了迅速地学习,突然地理解了目的物和取得目的物的途径或诸条件的关系。要做到顿悟学习,必须具备对问题思考的量的积累、外界情境的触发等要素的综合作用。

在20世纪之初,桑代克的“试错”学习和格式塔学派强调的是“顿悟”是公认最权威的学习理论。

柯勒在南非特内里费岛上的黑猩猩学习实验研究发现,黑猩猩在目的受阻的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时,并不像桑代克所解释的要经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柯勒为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设计了六大类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接竿问题”。

他将饥饿的黑猩猩关在笼中,笼外远处放置香蕉,并在笼与香蕉之间放置数条长短不同的竹竿,每条竹竿的长度,均不能单独用来取到香蕉。

他最聪明的猩猩苏丹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两条竹竿接在一起,以取到香蕉?

结果发现:黑猩猩面对情境时,动作并不紊乱,在几次尝试用单条竹竿取香蕉失败后,突然显露出领悟的样子,于是将两条竹竿接在一起而达到目的。

柯勒的实验表明黑猩猩,已经领会到了自己的动作为什么进行,怎样去进行,以及最终的结果为何,领会到了自己的动作与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在苛勒看来,猩猩对问题的解决,并非是一种盲目“试错”过程,而是对问题“顿悟”,灵机一动,计上心头。

柯勒称此种学习现象为顿悟学习。顿悟是指突然察觉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构建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他认为学习不必盲目的尝试和重复练习,只要个体理解整个情境中各刺激之间的关系,顿悟就会自然发生。这一学习理论目前已成为西方心理学中重要的学习理论之一。

有个大数学家高斯的故事,也是这个道理。他10岁那年,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题,要学生把1到100的数相加起来(即1+2+3+,…,+100)。比高斯大的孩子,闷着头一个数一个数地相加。高斯却不着忙,认真考虑一番后,用他从未学过的求“等差级数前n项”和的方法算出了得数5050。显然高斯的思考过程,不是拿到问题以后,直接去尝试,而是分析了目的和情景的关系,产生了“顿悟”。格式塔学派认为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看到的东西不完全取决于外界,而是在人脑中有某种“场”的力量,把刺激组织成一定的“完形”。从而决定人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也就是“顿悟”了。

如同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的一瞬间,阿基米德跳出浴缸的一刹那……自古以来,从“顿悟”中走出来的巨匠大家不胜枚举。即使是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往往也会有一些这样的经历:遇到一道难题,思考良久也未能解出,忽然,“灵光”一闪,“啊,原来是这样!”。这就是顿悟。

顿悟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它是否和语言有关呢?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那些思想不是以语言的形式来临的,我极少用语言来思考,一旦思想来临,我事后也许会想要用语言去表达它。”他的这句话提示我们,顿悟来临的时候可能不需要语言,或者说创造性思维可能是不需要介入语言。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该实验是给孩子们出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当一条毛毛虫想要过河时,既没有船,又没有人来帮助它,但后来它顺利地过去了。答案是什么呢?不少孩子的答案就是: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过去了。当科学家问及这些孩子得到答案的一瞬间想到了什么时,孩子们说:“我的脑子里出现一只了蝴蝶”。

顿悟的产生是否有其规律呢?

创造性思维也是人正常理性思维的一部分,这并不神奇,只是与常规思维相比,它需要调动更多的注意力,或者说,是把注意力从原有的方向调拨到另外一个方向上。如果你不是真正关心这个问题的话,你所调动的注意力可能就非常有限,甚至可能离顿悟就差那么一点点而总是逾越不了;如果是你真正关注的事情,例如一个男孩儿想去追求一个女孩儿的话,他可能会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心智去做这件情,也就是对问题有一种执著的,坚持不懈的探索,这对顿悟的产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顿悟并非“异能”,而是一种人人皆可拥有的普通认知能力,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来提高它?

1.充足的睡眠。

2004年,德国学者瓦格纳等人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证明睡眠可以促进顿悟的发生。他们比较了晚上睡觉或者不睡觉的人通过顿悟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发现,有充分睡眠的人比没睡的人的顿悟能力要高。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会帮助人们走出思维僵局,获得顿悟。

2.轻松愉快的气氛下。

有关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也表明,在压力和精神负担较大的情况下,儿童多会选择墨守成规的思路;而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创造性思维和顿悟会不断涌现。这说明,轻松愉快的学习和工作气氛也许会有助于顿悟和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3.顿悟还需要有一个触发的情境。

在学习中注意结合学习的内容,积极创造一个相应的学习环境,对于激发顿悟的感觉十分有益。而且,顿悟完全是一种个人体验,与个人的领悟力有着紧密联系的。

心理学课堂:

1.要做到顿悟学习,必须具备对问题思考的量的积累、外界情境的触发等要素的综合作用。

2.不要在一开始就放弃。坚持下去你才能体会到“顿悟”的快乐。

思维模式--如果你没学会思考,那么就永远学不会思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思维同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思考,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

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这个世界不缺能干的人,缺的是会思考的人。”

所有计划、目标和成就,都是思考的产物。为什么有的人成就了伟业,有的人却碌碌无为一辈子?其实,成功的机会无处不在,只是它更青睐于善于思考的人。别人成功了,我们却没有,并不是别人运气好,而是他们善于思考,对这个世界多了份观察,对自己的生活多了份思考。

其实,大家在一起学习、一起工作,谁比谁聪明、谁比谁幸运并不是最大的差距,最大的差距在于谁思考得多、思考得深、思考得对。灵光一闪的顿悟是一种思考,坐在那里默默沉思是一种思考,把自己的所读所想记述下来、表达出来也是一种思考,勤于思考下去,必有大的进步。

绝大多数人看待优秀者,往往只关注他们工作的成果和辉煌的业绩,很少去跟踪和分析他们的行为习惯。换句话说,就是只羡慕别人篮子里的苹果多了,但没有留心是怎么多起来的。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本职工作干好,只不过有人还没有真正把握能力的真谛,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他们依靠过人的思维和审时度势的能力,不断创造辉煌。

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渴望提高生存和竞争的能力是共同的愿望。那么,又什么造成了能力的高低与强弱呢?回答同样是:“思考”。

有人卖一块铜,喊价竟然高达28万美元。一些记者很好奇,后来得知,原来出价的是个艺术家。不过,不管怎样,对于一块只值9美元的铜块,他的要价无疑是个天价。为此,他被请进了电视台,向人们讲述他的道理。他认为:一块铜,价值9美元;如果做成门柄,价值就增加为21美元;如果制成纪纪念碑,价值就应该增加为28万美元。他的创意打动了华尔街一位金融家,结果那块只值9美元的铜,被制成了一尊优美的铜像,成为一位成功人士的纪念碑,最后的价值增加为30万美元。从9美元到30万美元之间的差距,可以归结为思考的结晶、创造力的体现,或者说这中间的差价,就是思维的价值、创造力的价值。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思维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多么重要。在现实生活中,善于思考问题,善于改变思路的人,总能给自己赢得让人们发现自己才华的机遇。

人类社会一切伟大的成果都是经过反复思考、探索、实践而完成的。拉开历史的帷幕就会发现,古今中外凡是有能力创造重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